eTrade

***供應鏈主題***

Sunil Chopra PPT 第五、六章加入跨國企業

代理商、供應鏈像結婚,但也有斷鏈的可能: GE, Apple, Boeing, Samsung

社會心理實驗:

打電動+獎賞=沒興趣,

讓別人幫小忙=更喜歡你,

家長拜託體罰=65%老師體罰

商業模式:

店面複製: 麥當勞模式 (連鎖店 7-11)

有產品無店面: 可樂模式 (甜度挑戰。快樂 Al Ries: 公關第一 (快樂)、廣告第二。包裝從濃縮液到粉末。超市配貨、Disney、餐廳合作) ,

無產品無店面: 共享平台 (生活 AirBNB、機票、Uber),未來模式?

 

以下詳O.3.境外金融中心

進口要繳營業稅、貨物稅及關稅

100 x (25% + 20% + 15%) = 60,進口成本 = €160.-

--10 x (25% + 20% + 15%) = 6,進口成本 = €106.-

--90 x 0% = 0,這部份可透過歐盟國家或OBU來做。

歐洲信用保險 (保費約1 ‰),三十天按發票金額賠償80%

100 + 25%營業稅 = 125 發票金額,賠償80% = 125 x 80% = 100.-

融資額度按年度計算,跟銀行合作數量。

 

供應鏈 Joel Wisner

Joel Wisner Principle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v5

(01) 供應鏈管理簡介

1. 採購管理 成本、供應商關係

(02) 採購管理 Purchasing Management

成本計算: Total Cost of Ownership Concept P.60,4P2QIS 注意相關性,如最低數量與付款天數 + LIMON (Logistic 銀行、報關,Inventory 周轉,Mantainance 續代理合約、差旅,Operation 作業費用,iNtangible Cost無形成本)

(03) 建立與管理供應商關係 Supplier Relationships

Developing Supplier Relationships P.84

(04) 成功供應鏈管理之策略性資源 Strategic Sourcing

資源管理: Make-or-Buy Break-Even Analysis P.56 生產A或B, 到中國還是美國,租或買倉庫、工廠。

***資Operation Management 供應鏈管理作業問題***

2. 製造管理 生管、物管、品管

(05) 需求預測與合作規劃、預測和補給 Forecasting (+Unit 2-2 訂單處理)

(06) 整合規劃和存貨管理 Inventory Management (+Unit 2-3 存貨管理)

(07) 企業資源規劃系統 Resource Planning

EOQ Economic Order Quantity

Quantity Discount Model

TAIC total annual inventory cost = AHC annual holding cost + APC annual purchase cost + AOC annual order cost P.248

(08) 製程管理:供應鏈管理之剛好即時和全面品管問題 Process Management

精實流程 減少浪費七步驟 P.283

DMAIC (Define, Measure, Analyze, Improve, Control) P.303

3. 物流管理 設施、庫存、運輸

(09) 國內和國際運輸 Warehousing, Trasportation Modes,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Unit 2-6 運輸管理)

(10) 顧客關係管理 Customer Management

(11) 設施位置的決策 Facilities (+Unit 2-4, 2-5 倉儲管理)

4. 整合管理 信息、評估

(12) 物流服務回應Service Response Logistics

(13) 供應鏈程序整合 Process Intergration

(14) 沿著供應鏈的績效衡量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15) 展望未來供應鏈的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5. 行銷管理 價格、顧客管理

影響供應鏈管理的主要因素:

***硬體,成本困素績效Graf-Fitis***

F設施和搬運Facilities and handling: 因為整合,所以設施成本較低。如果製造商能管理好小批量發貨或能直接從生產線發貨,則能節省一些搬運成本。

I庫存Inventory: 因為進行了整合,所以庫存成本較低。整合對於低需求、高價值產品而言效益最大。如果產品客戶化定制可以在製造商那裡延遲,效益將非常大。

T運輸Transportation: 因為距離增加和分開發運,所以運輸成本較高。

I信息Information: 在資訊基礎設施上需要相當大的投資以使製造商和零售商整合起來。

S採購Sourcing

P定價Pricing

***軟體,服務因素績效TPPCOR***

R 回應時間Response Time:供應鏈從顧客下訂單到實際收到貨物所需時間。

T上市時間Time to market:產品在市場上供應的速度。

P產品多樣性Product Variety:供應鏈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種類多樣性。

P產品交期Product availability:供應鏈在顧客下單後,能掌握交期的能力。

C顧客體驗Customer experience:

O 訂單透明度Order Visibility:供應鏈為廠商提供全程追蹤,從訂單到運送狀況都一目了然。

R可退貨性Returnability:供應鏈對退貨的處理能力。

 

日本物流協會認為,供應鏈活動包含商流、資流、金流、物流四部分,從供應商到最終顧客的所有活動都包括在內。可將供應鏈視為一個虛擬企業的集合體,由其成員進行整合採購、製造到配送產品等活動。

 

傳統通路管理不易,因為有三種「不確定性」普遍存在於各行各業的供應鏈中:(1) 供應的不確定性 (2)製造的不確定性 (3) 市場的不確定性。

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即在克服這三種不確定性,亦即以最有效的方法將原物料製成產品,且對客戶所要的產品再指定的時間運抵客戶所指定的地方。

供應鏈管理是透過一連串有效率的方法,整合供應商、製造商、倉庫和商店,使得商品可以正確的數量生產,並在適當時間配送到正確地點,其目的在求取經營成本的最小化或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供應鏈相關議題

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 ,造成長鞭效應的波動原因:

1. 批次訂貨

2. 訂貨間隔

3. 價格波動

4. 供給短缺之預期心理

 

互抵效應(Trade-Off Effect)

1. 生產批量 vs 少樣多量

2. 運輸費用 vs 庫存成本

3. 服務水準 vs 庫存成本

 

越庫效應(Cross-Docking)

指貨物從收貨過程直接“流動”到出貨過程,穿過倉庫,其間用最少的搬運和存儲作業,減少了收貨到發貨的時間,降低了倉庫存儲空間的占用。同時也降低了貨物的保管成本。

 

在途併貨(Merge-in-Transit)

在途併貨是將組件集中於一集散地,先進行併貨而後再行規劃運送。

 

直接送貨(Direct Store Delivery, DSD)

直接送貨(Direct Store Delivery, DSD)是指供應商(品牌持有人/配銷商)直接將貨物送到零售店舖,毋須經由貨倉處理。一般來說,貨架的庫存由供應商(品牌持有人/配銷商)負責,而收貨工作則由供應商(品牌持有人/配銷商)及零售商共同執行。直接送貨對供應商(品牌持有人/配銷商)及零售商均有好處。

直接送貨(DSD)對供應商(品牌持有人/配銷商)的好處

1. 協助管理銷售店內放置貨品的空間。

2. 進行店內促銷。

3. 進行零售點層面的類別管理。

4. 確保店內貨架上的存貨,減少缺貨情況出現。

5. 高流量及高邊際利潤的貨品尤具好處。

直接送貨(DSD)對零售商的好處

大幅降低人力成本,節省安排人手追蹤貨品從貨倉運送到零售店鋪,以至貨架補貨及零售店鋪庫存管理的工作。

 

延遲差異化(Postponement)

延遲差異化最主要的概念就是透過產品或製程的重新設計,儘可能將產品差異點延遲,直到正式收到顧客訂單後,再完成最後的作業,以因應「大量客製化」的市場需求。

五種延遲差異化的種類

1 貼標籤(Labeling)延遲:若產品是以不同的商標銷售,則產品可先以無標籤的狀態運到倉庫,等顧客正式下單後,再依需求貼上標籤後出貨。

2. 包裝(Packaging)延遲:若產品是以不同的包裝銷售,則產品可先成堆送到倉庫,等顧客正式下單後,再依需求包裝後出貨。

3. 組裝(Assembly)延遲:若產品具有許多共同零組件,則可先將零組件運到倉庫,等顧客正式下單後,再依需求組裝後出貨。

4. 製造(Manufacturing)延遲:先將零組件運到倉庫,等顧客正式下單後,再依需求製造後出貨。與組裝延遲不同的地方在於,組裝延遲的零組件來自於單一位置,而製造延遲可來自於二個以上的位置。

5. 時間(Time)延遲:儘可能的將製程(如製造、組裝、包裝、貼標籤)中的產品差異化點延後到接近顧客端。

 

模組化(Modularization)

模組化是一種將產品轉換為由數種標準化的零組件來組裝的設計方式。「模組化」的基本意義是針對於具有特定用途及機能的構造單元(UNIT)使其標準化,因而容易裝配或分解的一種理念或設計,如此可選擇必要的基本構造單元組合成不同的產品或系統,達成多功能彈性化的目的。

模組化的好處

1. 減少生產成本(設計成本及製造成本)

2. 提高產品生產力以及減少倉儲空間

3. 提升新產品的設計速度

4. 提高服務水準及縮短前置時間

5. 專業分工使得供應商能夠專精於本身產品的研究,使得競爭能力提高

 

彈性製造能力

彈性製造能力是指製造系統有效地克服環境不確定性的能力。

彈性製造能力的構面

1. 機器彈性(Machine Flexibility):是指機器在不妨礙生產且不必花太久裝置時間下,而可立即變換不同加工方式的能力。

2. 物料搬運彈性(Material Handing Flexibility):是指物料系統能將生產零件搬運到不同加工位置的能力。

3. 作業彈性(Operation Flexibility):是指製造系統使用不同方法生產同一零件的能力。

4. 製程彈性(Process Flexibility):是指機器具有多樣的製造設備而能完成生產多樣化零件的能力。

5. 產品彈性(Product Flexibility):是指在既有的零件中,可以很經濟又快速的生產出新的產品機種的能力。

6. 路線彈性(Routing Flexibility):是指機器使用不同的製造流程生產同一零件的能力。

7. 產量彈性(Volume Flexibility):是指能迅速調整不同產量水準的能力。

8. 擴充彈性(Expansion Flexibility):是指必要時可迅速擴充產能的能力。

9. 程式彈性(Program Flexibility):是指製造系統內的設備可程式化的調整能力。

10. 生產彈性(Production Flexibility):是指能迅速且經濟地生產多樣化產品機種的能力。

11. 市場彈性(Market Flexibility):是係指製造系統可以適應市場環境改變的能力。

 

圖解供應鏈 五南書局

第1章 供應鍵管理之基本概念

Unit 1-1 個案:鴻海的全球供應鏈

Unit 1-2 產業趨勢─全球化(1)

Unit 1-3 產業趨勢─全球化(2)

Unit 1-4 產業趨勢─全球化(3)

Unit 1-5 產業趨勢─網路化001

Unit 1-6 供應鏈之概念(1)

Unit 1-7 供應鏈之概念(2)

Unit 1-8 長鞭效應

Unit 1-9 供應鏈設計─影響因素及設計原則(1)

Unit 1-10 供應鏈設計─影響因素及設計原則(2)

Unit 1-11 供應鏈設計─設計步驟

Unit 1-12 良好供應鏈管理應有之做法(1)

Unit 1-13 良好供應鏈管理應有之做法(2)

Unit 1-14 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

Unit 1-15 供應鏈管理之產業探討

Unit 1-16 推動供應鏈管理之風險(1)

Unit 1-17 推動供應鏈管理之風險(2)

Unit 1-18 電子化SCM 之導入─規劃(1)

Unit 1-19 電子化SCM 之導入─規劃(2)

Unit 1-20 電子化供應鏈之導入─執行、評估與改善(1)

Unit 1-21 電子化供應鏈之導入─執行、評估與改善(2)

Unit 1-22 電子化SCM 導入時應注意事項001

Unit 1-23 電子化SCM 導入時之資訊技術001

Unit 1-24 電子化供應鏈管理之推動元件─商業元件(1)

Unit 1-25 電子化供應鏈管理之推動元件─商業元件(2)

Unit 1-26 電子化供應鏈管理之推動元件─科技元件

Unit 1-27 電子化供應鏈管理之推動元件─科技標準

Unit 1-28 供應鏈管理之電子化策略(1)

Unit 1-29 供應鏈管理之電子化策略(2)

Unit 1-30 SCM 電子化之工作項目與內部運作(1)

Unit 1-31 SCM 電子化之工作項目與內部運作(2)

Unit 1-32 SCM 電子化架構(1)

Unit 1-33 SCM 電子化架構(2)

Unit 1-34 供應鏈管理之電子應用系統模式

Unit 1-35 SCM 推動之基石─企業流程再造

Unit 1-36 SCM 推動之基石─供應鏈績效評估

Unit 1-37 個案:阿里巴巴給中國大陸物流帶來的可能發展方向

Unit 1-38 個案:美國物流發展狀況

Unit 1-39 個案:從華為談中國大陸企業供應鏈管理面臨的問題

Unit 1-40 個案:3D 列印對供應鏈的影響

Unit 1-41 個案:星巴克供應鏈管理

 

第2章 供應鏈之管理與技術

Unit 2-1 個案:UNIQLO 提高衣服銷售量的方法

Unit 2-2 訂單處理

Unit 2-3 存貨管理

Unit 2-4 倉儲管理─倉庫型態與設計

Unit 2-5 倉儲管理─自動倉儲系統

Unit 2-6 運輸管理

Unit 2-7 採購管理─供應商選擇

Unit 2-8 採購管理─採購實務

Unit 2-9 企業資源規劃(ERP)─基本概念

Unit 2-10 企業資源規劃─內容

Unit 2-11 企業資源規劃─實施應注意的事項

Unit 2-12 企業資源規劃─考量因素與推動步驟

Unit 2-13 企業資源規劃─法律問題

Unit 2-14 先進規劃與排程系統─簡介

Unit 2-15 先進規劃與排程系統─功能模組的基本模式

Unit 2-16 先進規劃與排程系統─功能與規劃技術

Unit 2-17 EDI 與VAN

Unit 2-18 XML

Unit 2-19 電子商務平台技術─開發方法與功能

Unit 2-20 電子商務平台技術─應用系統開發架構

Unit 2-21 網路通訊相關技術

Unit 2-22 線上資金流通技術

Unit 2-23 資訊安全技術

Unit 2-24 RFID

Unit 2-25 個案:矽統公司ERP 之導入

Unit 2-26 個案:RFID 晶片是供應鏈管理科技之利器

 

第3章 供應鏈管理之協同作業篇

Unit 3-1 個案:美國物流資訊化

Unit 3-2 供應規劃與供應管理評估

Unit 3-3 電子供應商之選擇

Unit 3-4 供應商之發展

Unit 3-5 供應商關係管理

Unit 3-6 供應商庫存管理

Unit 3-7 需求管理─需求規劃

Unit 3-8 需求管理─需求履行

Unit 3-9 電子化客戶關係管理─基本概念及做法

Unit 3-10 電子化客戶關係管理─方法與步驟

Unit 3-11 自動化協同作業

Unit 3-12 物流中心─種類及策略

Unit 3-13 物流中心─規劃工作

Unit 3-14 物流共同化─型態

Unit 3-15 物流共同化─困難與推動

Unit 3-16 委外物流─影響因素

Unit 3-17 委外物流─前置作業

Unit 3-18 委外物流─合約管理

Unit 3-19 第三方物流

Unit 3-20 第四方物流─特性與類型

Unit 3-21 第四方物流─企業應有之考量

 

第4章 供應鏈管理之應用與延伸

Unit 4-1 個案:台積電綠色供應鏈

Unit 4-2 全球運籌管理─形成原因

Unit 4-3 全球運籌管理─管理模式

Unit 4-4 企業國際化之資訊架構

Unit 4-5 全球運籌管理─問題與做法

Unit 4-6 全球運籌管理─營運體系與關鍵因素

Unit 4-7 全球運籌管理─法律問題

Unit 4-8 快速回應系統─定義與實施原因

Unit 4-9 快速回應系統─實施條件與重點

Unit 4-10 快速回應系統─品類管理

Unit 4-11 快速回應系統─步驟與評估001

Unit 4-12 共同規劃、預測與補貨系統─由來與特性001

Unit 4-13 共同規劃、預測與補貨系統─推動步驟001

Unit 4-14 共同規劃、預測與補貨系統─主要原則與合作關係

Unit 4-15 電子採購─基本概念

Unit 4-16 電子採購─平台

Unit 4-17 電子採購─系統建置原則

Unit 4-18 電子交易市集─基本模式與成員

Unit 4-19 電子交易市集─模式與類型

Unit 4-20 電子交易市集─成功關鍵因素

Unit 4-21 服務供應鏈

Unit 4-22 綠色供應鏈管理

Unit 4-23 物聯網─基本概念

Unit 4-24 物聯網─物流應用

Unit 4-25 O2O 基本概念

Unit 4-26 與供應鏈

 

Unit 2-2 訂單處理

一、訂單處理之作業程序

( 一) 作業程序:訂單處理關係企業之營運,其處理範圍甚至包括訂單是否發生異常變動、訂單進度是否如期進行、客戶拒收、配送錯誤等。因此,訂單處理的過程不能有疏忽,以免嚴重影響企業之營運。其作業程序包括:(1) 接單;(2) 訂單資料處理(訂單資料輸入、訂單資料查核與確認、企業商品庫存分配、出貨資料詳細列出);(3) 出貨物流作業(揀貨、加工、分配、派車、出貨);(4) 訂單狀況管理。

( 二) 訂單處理之相關物流活動:包括庫存管理、揀貨、採購、商品促銷活動、回庫資料處理、應收帳款處理、配送規劃、銷售分析。

二、接單作業

( 一) 傳統訂貨方式:包括電話口頭訂貨、傳真訂貨等,必依賴人工輸入相關資料,容易造成作業錯誤。

( 二) 電子訂貨方式:電子訂貨係透過電子傳遞方式,也就是採用電子資料交換方式下單、接單的自動化訂貨系統,包括:採用訂貨應用系統、POS(Point Of Sales,終端銷售管理系統)、訂貨簿或貨架標籤配合手持終端機(H. T. Handy Terminal)及掃瞄器。

三、訂單資料處理

( 一) 訂單資料輸入:訂單資料輸入作業系統有兩種方式:人工輸入、連線輸入。

( 二) 訂單資料查核及確認:包括輸入檢查與交易條件確認。

( 三) 庫存分配:在訂單處理過程中,如何將大量訂貨資料予以有效彙整分類及庫存分配。

( 四) 訂單資料處理輸出:包括出貨單、送貨單、缺貨資料。

四、訂單狀況管理

( 一) 訂單進度追蹤:追蹤訂單進度,必須瞭解訂單狀態如何轉換,且系統檔案如何設計,以掌握其狀態。包括:訂單狀態(含已輸入且已確認之訂單等)、相關檔案之確認(含訂單狀態等)、訂單狀態資料之查詢列印。

( 二) 訂單異動處理:較常發生之訂單異動情形,包括客戶增加訂單、客戶取消訂單等。

 

Unit 2-3 存貨管理

一、存貨發生的原因

一般所謂之存貨,係指所有能留於未來、具經濟價值、但是目前仍在閒置的資源,它可能包括原材料、半製品、製成品、機器設備、消耗性材料等。由於存貨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從不同角度觀察,也會有不同看法。包括:基於對客戶服務品質的考慮,例如,需求變化太大;避免不正確預測的發生,造成生產或銷售之困擾;客戶產品之滯銷或退貨;配合產業季節性之特殊需求;訂貨及交貨期間發生變化;

訂貨時機未能充分掌握;品質不穩定,以存貨作為補貨之用;配合製造商的經濟製造批量;因應製造商生產計畫之變更;供應商商品來源不穩定。

二、存貨分類管理

目前企業界運用最為普遍的存貨分類法為ABC 存貨分類法,或稱為存貨重點管理。

( 一) ABC 存貨分類標準:包括A 類:存貨品種累積數約占品種總數之5% 10%;B 類:存貨品種累積數占品種總數之20% 30%;C 類:存貨品種累積數占品種總數之60% 70%。

( 二) ABC 存貨分類之控制程度:A 類貨品採嚴密控制,詳細計算存貨量、訂貨間隔期短、訂貨次數多、訂貨量少、具有詳細進出紀錄、經常檢查存貨、且其安全存貨低。B 類在上述各項指標均為適中,C 類則恰與A 類貨品相反。

三、降低存貨的方法

( 一) 針對週期存貨:包括降低訂購批量、降低訂購及設置成本、提高生產重複性。

( 二) 針對安全存貨:包括訂貨時間儘可能與實際需求發生時間接近、縮短訂貨前置期、減少供應不確定性、提高需求預測之準確性。

( 三) 針對預期存貨:包括設法使生產水準與需求水準相近、平衡需求量。

( 四) 針對在途存貨:縮短交貨期、降低生產批量、選擇供應商及運輸商。

四、存貨控制系統

( 一) 雙箱系統(Two-Bin System):適用於重點管理中之C 類存貨物品。

( 二) 定量訂購系統(Fixed-Quantity System, Q-System):定量訂購系統係指在存貨總成本最低的情形下,每次訂購相同數量之存貨管制系統,此項採購量稱為經濟採購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 EOQ)。適用於重點管理中之A 類貨品。

 

Unit 2-4 倉儲管理─倉庫型態與設計

一、倉庫型態

( 一) 儲存式倉庫(Storage Warehouses):儲存式倉庫係物流業者為因應客戶較長期性貨物儲存所需而設立之倉儲。通常客戶有季節性、政策性的需求時,常會利用此種形式的倉庫。由於儲放時間長,因此相對地此種倉庫的使用面積較大,其費用亦會較多。

( 二) 物料搬運式倉庫(Material-Handling Warehouses):物料搬運式倉庫所儲存的貨品時間較短,其流動性較高。一種係為配合市場需要而設立之倉庫,它將大量運送至倉庫的物品或產品依客戶訂單之要求,分別送至不同個別顧客,所以被稱之為配銷倉庫(Distribution Warehouses)。另一種倉庫是農產品較常使用的集合倉庫(Assembly Warehouses)。

( 三) 組合式倉庫(Combination Warehouses):通常物流業者少有為單一客戶服務,故為符合不同客戶之需求,自必須同時設置上述所提兩種型態的倉庫,所以將之稱為組合式倉庫。儲存式倉庫因著重點在儲存,大多採多層式設計。物料搬運式倉庫則以較快速搬運為其主要目的,所以常採單層式設計。目前專業的物流公司已有採取大樓式的設計方式;又依當地土地的多少,可能有採取多層高樓式的儲運建築物。另外一種高樓式的儲運設施,則是在低樓層作為貨櫃車裝卸用地,而貨櫃係透過高樓內部的搬運系統運作,其高樓層部分則為倉庫。

二、倉庫地點選擇

倉庫地點之選擇對於物流業者的營運具有絕對的影響力,其考慮因素有:

( 一) 物品的特性:儲存物品的特性直接影響倉庫的型態,且與倉庫地點的選擇有極大的關係。

( 二) 與市場的距離:任何倉庫之目的在效地將物品運送給顧客,因此愈接近市場,其運輸成本愈低。

( 三) 倉庫使用土地的成本

( 四) 與機場(碼頭、火車站)之距離

( 五) 基本公共設施

( 六) 市場需求性

三、倉庫之設計與布置

( 一) 倉庫設計與布置之基本原則:包括儘量使用自動化設備操作、物品搬運過程應採直線作業、倉庫空間使用之有效性。

 

Unit 2-5 倉儲管理自動倉儲系統

自動倉儲系統係將物流資訊透過電腦化作業,以大幅減少人為錯誤、提高搬運效率等為目的,最終是希望能在節省成本之下,有效達到滿足顧客需要的目標。

自動倉儲系統包括了各種軟硬體設備,例如,硬體方面有無人倉庫、無人搬運車、自動化傳輸設備、機器人;軟體方面有電腦軟體程式及人工輸出入作業。

一、自動化倉儲系統之種類

( 一) 依搬運結構區分

1. 高層倉儲系統:倉庫高度在15 至40 公尺之間,其存取機器由下軸道及中間軌道分別負責不同高度的物品搬運工作。大部分使用於較大物品的搬運及儲存。

2. 輕負荷倉儲系統:以儲存小型物品為主,一般採用走道外揀選的方式。

3. 循環旋轉鋼架倉儲系統:由機器自動至適當地點揀取物品。

4. 高層密集式倉儲系統:此系統通常用於儲存相同物品,可隨時自由進出貨架。

( 二) 依存取物品的方式區分

1. 單位式系統(Unit Loads System):此系統利用墊板、棧板或硬體容器搬運。

2. 揀選式系統(Order Picking System):走道內揀選系統係工作人員隨機器進入走道存取物品。走道外揀選系統則由機器將物品搬運至走道口,再由工作人員在墊板上找尋所需之物品。

3. 混合式:綜合單位式系統及揀選式系統之優點,可供墊板自動存取,亦可供工作人員手動操作,此系統較具彈性。

( 三) 以儲存物品之特性區分:包括常溫自動倉儲系統、低溫倉儲系統(包含恆溫空調倉儲系統等防爆型倉儲系統)、無塵式之自動倉儲系統。

( 四) 依建築形式區分:包括自立式鋼架倉儲系統、一體式鋼架倉儲系統。

二、自動化倉儲作業方式

包括:物品點收及裝墊板、檢查作業(檢查體積及重量是否符合規定)、調整作業、倉位貨架安排作業、搬運作業、儲存(取出)作業、庫存資料更新作業。

三、自動化倉庫之系統規劃

自動化倉庫之系統規劃為專業性的工作,除具備各項基本組織外,良好的管理理念、強有力的實務經驗、縝密的思考能力及使用者的配合能力等,均是其成功的因素。規劃前,必須對下列問題予以慎重考量,包括:標準化及合理化之檢討;倉庫吞吐量、暫存量、庫位需求之決定;物流出入頻率分析;物流週轉量之分析;空間選擇和利用;物流處理區之規劃;月台、碼頭規劃。

 

Unit 2-6 運輸管理

運輸管理的工作愈來愈受到企業的重視,因為物品的價格中,來自運輸的部分比重相當大,若能透過有效的運作,有效的降低運輸成本,對於產品而言,將更具價格競爭力。

運輸大致上可包括輸送及配送兩大主軸。所謂的輸送,係指貨物在運輸的主要據點間的運輸服務過程;配送則係指貨物在運輸單位之主要據點與收貨人或託運人間的運輸服務過程。因此有人將輸送稱為主線運輸,配送稱為集散服務。由於顧客逐漸增加,企業為達成有效的運輸效率,其物品之運輸可能自行負責,亦可能委託專業運輸公司或專業物流公司負責。運輸由於可發揮時間效用及地區效用,因此成為現代商業上不可或缺的工具,其基本的構成要素包括人或貨物、運輸工具、運輸路線。

一、運輸系統規劃之步驟

運輸系統規劃步驟包括:瞭解運輸計畫的目的、蒐集運輸活動的相關資訊、效法整合運輸功能的相關因素、運輸計畫草案完成、運輸計畫與客戶進行協調、確定企業之運輸計畫。

二、貨物運輸方式之選擇

運輸方式含鐵路、公路、水路、管道、航空及複合等運輸。

( 一) 貨物運輸方式選擇的指標:包括:運送時效性、運輸成本的高低、運輸的安全性、運輸的可及性、運輸的效率性、運輸的服務品質。

( 二) 貨物運輸的選擇方法

1. 成本法:企業依據運輸成本來決定其貨物的運輸方式。

2. 指標法:考慮在運輸過程影響因素,包括產品特性、市場特性等。

三、單位裝載化之做法

單位裝載化係將一般的小件貨物予以彙集,在達到一定重量或體積後,以配合棧板或貨櫃使用,並加速運輸的一貫運送方式。使用貨盤的單位裝載化,稱為棧板化(Palletization); 使用貨櫃之單位裝櫃的單位裝載化, 稱為貨櫃化(Containerization)。目前因拆裝作業的問題,大多以貨櫃為之。

( 一) 貨櫃種類:密封貨櫃、液體貨櫃、冷藏貨櫃、開頂貨櫃、散裝貨櫃。

( 二) 貨櫃規格:海上運輸之貨櫃長度分為10 呎、20 呎、30 呎、40 呎(其中以20 呎及40 呎者為多),寬度及高度均為8 呎。

( 三) 整櫃裝卸:係由託運人負責報關、裝櫃、封櫃,並運至船方之貨櫃堆積場,以便裝船;或由收貨人自行將到達之整櫃拖至其自有倉庫拆櫃、報關、點貨。貨方則負責貨物之包裝及理貨。

( 四) 拼櫃裝卸:託運人的貨物不足一個貨櫃時,需將貨物運至船方貨櫃集散站、報關站,再交由船方與其他託運貨物合併裝櫃。卸貨時亦同,即是由船方負責貨櫃集散站之裝櫃、拆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