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rade
國際收支及調節
依據IMF制定的標準,國際收支平衡表的主要項目包括以下四大項:
(一)經常帳 (商品、服務、初次所得 – 如海外收入、二次所得 - 經常轉移 如國際經援、匯款等)
(二)資本帳 (非生產、非金融性資產,如商標、權利金等)
(三)金融帳 (直接投資、證券投資、衍生金融商品、其他投資)
(四)儲備資產 (外匯存底、SDR、黃金儲存等)
(五)誤差與遺漏
國際收支的政策調節機制
1.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①財政政策。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財政收支和公債的增減來影響社會總需求或總支出,進而調節國際收支。一般而言,在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政府緊縮財政開支,減少財政赤字,減少公共投資,增大公債發行,以控制總體需求和物價上漲,從而有利於貿易收支的改善。在國際收支順差時,政府則採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結果恰好相反。
-財政政策(政府部門透過政府支出和稅收來影響經濟: 新冠)
②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對國際收支的調節,主要是通過貨幣量的增減來實現的。包括:貼現政策、調整存款準備率政策和公開市場政策等。一般在國際收支出現逆差的情況下,採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如通過提高貼現率、提高存款準備率、拋售公債券等方式緊縮銀根,減少市場貨幣流通總量。這樣一方面可以造成本國居民商品、勞務支出的下降,從而對進口商品需求的減少;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外資流入本國,增加了外匯供應,從而可改變國際收支逆差狀況。在國際收支順差的情況下,則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結果恰好相反。
-貨幣政策(中央銀行透過控制貨幣的供給量來影響經濟: QE 降i減d贖回債券釋出資金,通膨升i增d拋售債券降低資金)
截至2023年10月底,我國外匯存底為5,610.79億美元,外匯存底超過七成投資美債。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公債在市場報價下持有至到期日的報酬率)在2023年10月20日觸及5%,創下16年新高,對股市產生排擠效應、利差擴大美元走強,公債價格因而下跌,導致央行持有的美債部位出現鉅額的未實現損失。(當市場利率處於上升期間,新發行債券的票面利率往往較已發行債券的票面利率高,使得票面利率較低的舊債券吸引力降低,造成債券價格下滑,當利率下降時,則相反)。
2. 需求轉換政策
將本國對外國商品與勞務的需求轉移到對國內的商品與勞務需求。
①稅收政策。政府通過稅率來影響商品的進出口及資本的流動,進而改善國際收支。如通過提高進口關稅減少商品的進口、通過出口退稅鼓勵商品出口、通過減免稅等優惠稅收政策吸引外商來本國直接投資。
②出口補貼。政府給出口企業適當的價格補貼,以增加出口數量和出口收入。
③匯率政策。即通過調節匯率水平來調節國際收支。如本幣對外幣貶值,增加商品出口數量,改善國際收支逆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