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rade
-國際外匯市場
外匯市場的功能
1.通貨的兌換
2.國際信用融通
3.調節外匯供需
4.規避匯率變動風險
5.提供外匯投資與投機的機會
6.匯集各國資金,提高國際間資金的運用效率
匯率變動的原因
1. 國際收支狀況
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就會增加本國的外匯供給和國外對本幣的需求,進而引起外匯的匯率下降或本幣的匯率上升。反之,一國的國際收支長期出現逆差,就會增加本國的外匯需求和本幣的供給,進而引起外匯的匯率上升或本幣的匯率下降。
2. 財政收支狀況
一國財政赤字擴大,將增加總需求,常導致國際收支逆差及通貨膨脹加劇,結果本幣購買力下降,外匯需求增加,進而推動匯率上漲。當然,如果財政赤字擴大時,在貨幣政策方面輔之以嚴格控制貨幣量、提高利率的舉措,反而會吸引外資流入,使本幣升值,外匯匯率下跌。
3. 利率
利率的變動會影響一國資金的流出或流入。如果一國的實際利率高於其他國家,就會改善該國的資本項目狀況,使本幣增值。反之,一國的實際利率相對較低,就會促進本幣貶值。
4. 通貨膨脹率
通貨膨脹意味著本國貨幣代表的實際價值量下降,匯率自然下跌。同時,高通貨膨脹率會削弱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使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導致經常項目逆差,本幣貶值。
5. 國家的經濟政策及突發性因素
各國央行採取的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匯率的變動。國際資本具有追求安全的特性,因此,政治及突發性因素對外匯市場、對匯率的影響是直接和迅速的。
6. 市場預期及投機活動
隨著資本國際流動量的日益增加,市場預期的作用愈來愈大,只要市場上預期某國貨幣下跌,那麼市場上立即就可能出現拋售該國貨幣的活動,造成該國貨幣貶值。另外匯市場投機者往往擁有雄厚實力,可以在外匯市場上推波助瀾,使匯率的變動遠遠偏離其均衡水準。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三年一次的調査報告, 2019年4月全球每日外匯交易量,平均爲 6.6兆美元,較2016年4月成長29%,其中英國市場平均每日外匯交易量最多(占43.1%),爲全球最大外匯市場。其次爲美國(占 16.5%),第三爲新加坡(占 7.6%),第四為香港(占 7.6%),第五及第六分別爲日本(占 4.5%)與瑞士(占 3.3%),排名第七至第十依序則爲日本、中國大陸、德國及澳洲,交易最熱絡的貨幣分別是美元、歐元、日圓、英鎊、澳幣及加拿大幣(詳見本章第五節)。
根據我國中央銀行的統計,臺北外匯市場同期(2019年4月)平均每日交易量約爲320億美元,僅占全球外匯交易量的有0.4%;交易幣別方面,以新臺幣對美元交易比重最高有(49.5%),其次爲美元兌人民幣(13.1%)、歐元兌美元有(10.9%)的交易。
匯率: 購買力平價、利率平價理論、另貨幣分析法的理論特點是強調貨幣市場在匯率決定中的作用,認為匯率是兩國貨幣的相對價格,而不是兩國產品的相對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