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rade
國際金融市場 OBU
國際金融市場按交易對象分類,可分為:國際貨幣市場,國際資本市場,國際外匯市場,國際保險市場和國際黃金市場。
國際貨幣市場是短期資金借貸及短期證券發行與交易的市場。國際資本市場是中長期資金借貸及中長期證券發行與交易的市場,這裡短期與中長期一般以一年為界。國際外匯市場是經營國際貨幣買賣的場所或網絡。國際保險市場是跨國保險公司和國際保險業務相對集中的市場。國際黃金市場是世界各地黃金買賣的交易中心。
新型國際金融市場又分為三種類型:
(1)內外混合型。即國際金融業務與國內金融業務不分離,金融機構可以同時經營。其特點是限制少,交易自由,並且主要經營市場所在國以外貨幣,這類市場以倫敦市場最為典型,所以又常稱為倫敦型離岸市場。香港及其他大多數離岸金融市場都屬於這種類型。
(2)內外分離型。即市場所在國政府當局要求金融機構將離岸市場業務與國內市場業務分離,這類市場以紐約最為典型,所以又常稱為紐約型離岸市場。美國根據《國際銀行設施》法令,於1981年起設立了紐約離岸國際金融市場,其不僅經營市場所在國以外的貨幣,而且可以經營市場所在國貨幣(即美元)的境外業務,但在管理上把境外美元和境內美元嚴格區分,分賬管理。這是紐約型離岸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要特徵。東京,新加坡等市場都屬於這種類型。
(3)避稅港型。即可以自由經營離岸金融業務又可享受稅收減免的市場。這類市場以加勒比海的巴哈馬,開曼等最為典型。這些島國的政局相對穩定,資金流動不受管制,可自由出入且免徵稅,於是便有許多外國銀行到這些地方設立分支行,經營離岸金融業務。但實際上很多外國銀行的分支機構只是在這些地方註冊或開立賬戶,便於進行資金劃撥,以逃避稅收或資金流動方面限制。
OBU (Offshore Banking Unit) 境外金融中心
根據央行及金管會的統計顯示,累計過去 10 年國人對外投資購買金融商品,流出的資金高達 2,943 億美元(即金融帳流出金額),換算成新台幣的金額約 8.8 兆元;而到 2015 年底止,上市櫃公司對海外及中國投資的金額為 7.4 兆元,卻只匯回 5,000 億元投資收益,兩者合計台商及富人留在境外的資產,就高達 15 兆元。
「避稅天堂」(tax havens)是指提供優惠稅率或高度隱密性,以吸引外國公司和個人,前往註冊公司的國家和地區。避稅天堂大多是小型的海島國家,外資利用其提供的優惠稅率或高度隱密性,在當地註冊成立「空殼公司」(shellcompany),再以空殼公司名義到其他國家投資,進行避稅或洗錢。
根據「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調查,目前全球各地的避稅天堂,共有將近 200萬家「空殼公司」,隱藏的資金高達 10兆美元,例如加勒比海的「英屬維京群島」(British VirginIslands),面積約只有 15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 5萬,但在這裡註冊的公司卻超過 35萬家,島上擠滿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