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rade

國際貨幣體系

國際貨幣體系: 國際貨幣體系指各國通過慣例、協議、規章制度和建立國際組織,對貨幣發揮世界貨幣職能和國際支付所做出的一系列安排,主要內容如下:

(1)各國匯率的確定。各國政府對其貨幣匯率維護、調整所採取的措施及規定。

(2)對於各國貨幣是否在外匯市場自由兌換或實施管制,端視各國政府政策而定。

(3)國際儲備資產的確定(IMF, W.Bank)。國際儲備資產由外匯存底、SDR及黃金儲備所組成。IMF國際貨幣基金會監督各國匯率、提供技術及財務協助;其資金來源最主要是源自於各個會員國認繳攤額(SDR特別提款權),成員國可申請貸款。WB世界銀行則提供長期融資,促進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4)國際結算系統。目前最廣泛使用的國際貨幣結算系統有三個: 環球銀行間金融電訊協會 (The 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 SWIFT)、紐約銀行同業電子清算系統 (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 CHIPS) 及倫敦銀行同業自動清算系統(Clearing House Automated Payment System CHAPS)。

SWIFT是全球金融機構與其往來銀行的主要通訊通道,其電報傳送平台服務連接了全球大多數銀行、證券機構和大型企業,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結算中,目前使用總量最大的貨幣是美元,只要是用美元計價結算,都必須在美國境內進行清算;CHIPS,是一個隸屬紐約清算所協會並由其經營的銀行間電子支付清算系統,也是目前最重要的國際美元支付清算系統。

(5)黃金外匯的流動與轉移是否自由,視各國政府規定。

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勾,由於美國境內金融、證券市場的熱絡,加上許多初級產品都以美元為基準的計價單位,美元順理成章成為國際核心貨幣。美元成為國際核心貨幣,如果經濟衰退,美國向全球舉債,大量印製美元平衡赤字(QE),美元因流通量增加而貶值;如果通膨嚴重,美國就透過貨幣政策調高利率,美元因流通量減少而升值。

歐元是由1992年為建立歐洲經濟貨幣同盟而在馬斯垂克簽訂的《歐洲聯盟條約》所確定的。成員國需要滿足一系列嚴格的標準,例如預算赤字不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3%,負債率不超過國內生產總值60%,通貨膨脹率和利率接近歐盟國家的平均水平。歐元自1999 年確立法律地位及歐元國兌換匯率,在2002 年正式發行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