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ulture
**案例1 優越感
王老師給漢語專業的留學生講中國文化課。學生大多是亞洲學生, 並以韓國和日本學生為主。王老師在介紹中國文化早期階段的時候, 一邊指著地圖一邊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當周圍的民族還處於野蠻狀態的時候, 中國就已經進入了文明時代。那時候中國人把居住在東邊的民族叫夷, 西邊的民族叫戎, 北邊的民族叫狄,南邊的民族叫蠻。這四個詞都具有貶義,意思是說周邊的民族都是野蠻人。
王老師教學認真, 關心學生, 平時學生們都很尊敬他。可是那次課以後, 他發現學生們對他的態度有點兒疏遠和冷淡, 王老師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討論:
1. 學生們為什麼對王老師突然冷淡和疏遠了?
2. 對外國學生的中國文化教學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應該具有怎樣的視角和態度?
3. 你對王老師有什麼建議嗎?
參考答案
1. 王老師對亞洲國家的學生強調了中國在歷史上對周邊國家的影響,他對周邊民族的稱呼也使用了貶抑,這會引起了日本和韓國學生的不快,認為王老師有民族優越感。
2. 在講中國的文化成就時,不僅強調中國對世界或其他國家的貢獻,也探討其他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或交流情況,強調不同文化間的平等和互鑒。
3. 建議漢語教師在跨文化的交流中,要避免種族中心主義的態度,不要表現出民族優越感,平等對待其他文化的人們。
分析以下說法屬於從種族中心主義到文化相對主義的轉變中,否定、辯護、輕視、接受、適應、融合六個階段的哪個階段。你認為自己處於什麼階段?
1. 我自己所在文化的生活方式應該成為其他文化的榜樣。
2. 其他文化中人們的思想不如我自己所在文化中人們的思想開放。
3. 人與人之間沒有什麼差別,雖然他們的外貌不一樣。
4. 我覺得瞭解更多不同的文化有很多好處。
5. 評估跨文化交際中的情形,最好從不同文化的角度來考慮。
6. 一般來說,我欣賞那些存在於我自己所在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間的差異。
7. 其他文化的人們不一定非要具有與我自己所在文化相同的價值觀和目標。
8. 如果不同文化的人們都管好自己的事情而不過多去干涉別人的事情,社會將發展得更好。
9. 我不喜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往。
10. 我很厭煩關於我們是多麼不同的觀點,我們需要認識到我們都是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