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ulture

一項十分有意思的研究可以說明交際是如何反映價值觀的。亞利桑那大學的兩位研究者使用完成未說完的故事的方法研究美國兒童和中國兒童在價值觀方面的差異。研究對象是洛杉磯的80名11~13歲的兒童和北京的80名同齡兒童。研究方法是給兒童5個只有開頭沒有結尾的故事,讓他們把故事按自己的意思寫完。這五個故事是這樣開頭的:

(1)彼德和福蘭克一起去上學,福蘭克把彼德的帽子扔到樹上,要想取下來很困難。

(2)邁克爾的母親讓邁克爾去買晚餐要用的肉。在回家的路上,邁克爾與朋友們玩耍,結果肉被狗吃掉了一塊。

(3)老師發現他桌子裡的錢丟了。

(4)伊麗莎白停下她的家庭作業,試著穿她母親的新衣服,結果在上面弄上了墨跡,這時她母親進來了。

(5)約翰和比爾在玩球,打破了鄰居的窗戶,但是沒有人看見他們闖禍。

分析顯示,美國兒童完成的故事比中國兒童完成的故事表現出它們更突出身體的侵犯和經濟上的傾向;而另一方面,中國兒童的故事更強調自然的力量、群體傾向、感情成份、道德倫理的正確與否以及對於權威的重視。例如,25%的中國兒童在第一個故事中引入了其他的兒童,而美國兒童的故事中只有7%引入了其他人。這表明中國兒童更重視集體的力量。在中國兒童的故事中成人角色(例如警察、店主、校長)引入的多於美國兒童的故事,前者佔21%,而後者只有1%。這說明中國兒童比較重視權威。在第五個故事中,50%的美國兒童寫的是約翰和比爾打破鄰居窗戶後逃跑,而只有13%的中國兒童是同樣的寫法,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每一個人都受到了某種懲罰。這說明中國兒童比較重視道德的規範。

從這項調查可以看出,中國兒童即使在11~13歲這個階段已經表現出他們的價值觀。他們所完成的故事是他們交際的一種形式。他們的交際活動反映了他們的價值觀。

 

價值觀的理論研究

1. Florence Kluckhohn與Strodtbeck在1961年發表的價值取向理論( value orientation),提出5個問題:

(1)人類的本性是什麼?本性是善或是惡或是既善又惡?(善者四端)

主張人性惡的文化可能出於對人性的懷疑態度, 更傾向於通過制定各種法律和規章制度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強調懲戒的威懾作用。而相信人性善的文化因為對人性持有樂觀的態度, 更強調個人的道德約束, 希望人們成為品格高尚的君子, 這種文化以獎勵為主, 強調自我提高的過程, 希望人們不斷提高自我的道德修養,完善自己。

(2)人類與自然和超自然的關係是什麼?是屈服於自然,與自然和諧,還是控制自然?

強調征服自然的文化會致力於改造不利的環境, 追求變化和進步, 強調物質上的享受。強調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的人們會努力適應不利的自然環境, 而不是強調去改變環境,心靜自然涼。

(3)人類生活的時間焦點是什麼?是傾向於現在、過去或是未來?

在歷史悠久的國家, 人們常常為自己國家的悠久歷史而感到驕傲, 傾向於根據歷史的經驗判斷現實行為的合理性, 尊重老人和經驗, 追求穩定性。具有未來取向的文化更重視創新和變化,肯定年輕和活力, 對新事物表現出更大的興趣和熱情。具有現在取向的文化則更多地表現出享受現在、及時行樂的行為方式。

(4)人類活動的類型是什麼?是成就型、追求變化或是承認現狀型?

具有行動取向的美國人喜歡變化和競爭, 愛好體育和戶外活動, 喜歡快的生活節奏;美國人見面最常用的招呼語是"How are you doing?" 最常問及的問題是"What do you do?" 他們關心的是你正在做什麼, 而不是你是什麼人。而在泰國等信奉佛教的國家, 祈禱、坐禪和冥想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 生活節奏比較悠閒。

(5)人類關係的類型是什麼?是權威型或是個人主義?

強調權威的文化更看重人們與生俱來的家庭出身、財產和地位, 並以此作為權衡個人價值的標準,重視交往時的禮儀和行為規範。而強調集體主義的文化更注重與別人關係的和諧, 強調禮尚往來。而在個體主義的文化中, 個人比較獨立, 人與人的交往追求平等和隨意的交際風格。

 

2. Hofstede 在2001年文化維度分析 (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 theory),見下節。

3. 從文化角度理解不同價值觀

(1)霍爾的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理論 (high-context / low-context)

(2)跨文化的語言、非語言交際

(3)美國21 世紀外語學習標準,明確了把文化理解納入外語教學課程的要求, 提出了外語教學的五個目標: 交際( Communication ) 、文化( Cultures )、貫連( Connections ) 、比較( Comparisons ) 和社區( Communities ), 簡稱5C 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