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Charles Hill 當代全球商務 v9 筆記

17 全球生產、外包與物流

17.1 複習筆記

一、戰略、生產和物流

生產定義為經“涉及產品創造的活動經”,包括提供服務和製造產品的活動。物流是指控制原材料在價值鏈中轉移的活動,包括從獲得原材料到生產再到分配的過程。因為公司有效地從事生產活動依賴於物流方面及時地提供高品質的原材料投入,所以生產和物流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國際企業中生產和物流的職能有以下重要的戰略目標:經

1.降低成本

將生產活動分散到全球各地,每一項活動都得以有效開展,這樣就能夠降低成本。有效地管理全球供應鏈以使供需更好地匹配,這樣也能夠降低成本。經

2.通過消除供應鏈和製造過程中的次品,提高產品品質

降低成本和提高品質這兩個目標並不是彼此獨立的。加強品質控制將在三個方面降低成本:經

(1)因為時間沒有被浪費在不適銷的劣質產品上,所以生產率提高了。這項節約直接導致單位成本的減少。經

(2)降低了與次品相關的返工和報廢成本。經

(3)降低了與修理次品相關的保修成本和花費更少的時間。

大部分管理者用來增強產品可靠性的主要手段是六西格瑪品質改進理念。六西格瑪理念是從全面品質管制體系直接演變而來的。如今六西格瑪理念取代全面品質管制體系,它是旨在全公司範圍內減少次品、提高生產率、消除浪費和削減成本的統計上的理念。

除了降低成本和提高品質兩個目標,還有兩個目標在國際商務中尤其重要。

其一,生產和物流必須適應當地反應的需要。其二,生產和物流必須能對客戶需求的轉變迅速作出反應。

二、選擇生產地

跨國公司面臨的一個基本決策是在哪裡從事生產活動,以最好地實現成本最小化和提高產品品質的雙重目標。

考慮的因素按三個大標題可分為國家因素、技術因素和產品因素。經

1.國家因素

政治經濟、文化和相對要素成本在國與國之間是不同的。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一家公司應該把它不同的生產活動置於經濟、政治和文化條件(包括相對要素成本)對這些活動的績效最有利的地方。這種戰略中獲得的利益稱為區位經濟。

對於有些產業,在特定地方進行全球性集中生產也是重要的。區位外部性在決定到哪裡從事生產活動時會起到重要作用。外部性包括具有適當技能的勞動力資源和輔助產業的存在。

此外,正式和非正式貿易壁壘會明顯影響有關生產地點的決策,運輸成本和對外直接投資的規則和管制,也會影響生產地點的選擇。

另一個國家因素是預期未來的匯率變動。

2.技術因素

企業在從事特定製造活動中所採用的技術對於生產選址的作用可能是關鍵性的。一項製造技術的三個特點值得注意:固定成本水準、最小效率規模及技術柔性。經

(1)固定成本

在某些情況下建立製造工廠的固定成本太高,以致一家公司必須僅從一個產地或少數幾個產地供應世界市場。給定這樣的前提而且其他條件相同,那麼以一個(最理想的)地點的一家工廠生產的產品服務於世界市場就很有意義了。

相反,相對低水準的固定成本能使在不同地點同時從事一項生產活動變得經濟。這樣做的優勢之一就是公司能更好地適應當地的需要。在多個地點生產也有助於避免公司對一個產地的過度依賴。許多公司將它們的製造工廠分散到不同的地點作為經“實際的套期保值”,以防範潛在的貨幣不利波動。經

(2)最小效率規模

當產品產量增加時,其單位成本會降低。但是,超過一定的產出水準,額外的規模經濟幾乎不存在。因而,單位成本曲線隨著產量增加而下降直到達到一定的產出水準,在該點上,產出的進一步增加幾乎不能實現單位成本的降低。大多數工廠規模經濟達到極限的產出水準被稱為產出的最小效率規模。

這個概念的含義如下:一家工廠的最小效率規模相對於全球總需求越大,越應該集中在一個地點或少數幾個地點生產。反之,當生產的最小效率規模相對於全球需求較小時,在多個地點從事一種產品的生產可能是經濟的。在固定成本較低的情況下,低水準最小效率規模的優勢包括,允許公司適應當地需要或通過在幾個地點生產相同的產品以規避匯率風險。

(3)柔性生產與大規模定制

規模經濟概念的中心思想是:獲得高效率以及由此產生低單位成本的最好方法就是大量生產標準化產品。這個思想包含了單位成本和產品多樣化之間的權衡。根據這個邏輯,提高效率和降低單位成本的方法就是限制產品多樣性並大批量生產標準化產品。

柔性製造技術或通常稱為精益生產,包括一系列製造技術,它們旨在:

①減少複雜設備的安裝次數;

②通過更好的時間安排提高各機器的使用率;

③加強製造工序各階段的品質控制。柔性製造技術使公司能夠以只有通過一次大量的標準化生產才能達到的單位成本,生產更多種類的最終產品。

與大批量生產標準化產品相比,採用柔性製造技術更能提高效率和降低單位成本,同時使公司比以前在更大程度上滿足客戶的不同需要。提出大規模定制這個詞是用來描述公司使用柔性製造技術的能力,以協調兩個原本以為不相容的目標一一低成本和產品定制。

大批量生產系統存在許多問題:

①較長的生產週期產生的大量存貨不得不儲存在大型倉庫裡,這佔用了資金;

②如果最初機器安裝有誤,那麼較長的生產週期會導致生產中的許多缺陷;

③大批量生產系統不能滿足客戶對產品多樣性的偏好。

柔性機器單元是另一種普遍存在的柔性製造技術。柔性機器單元是各種機器、一台普通材料處理機和一台中央單元控制器(電腦)的組合。

生產能力利用程度的提高和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即半成品的堆積)與浪費是柔性機器單元在效率上的主要收益。設置柔性製造技術對公司成本結構的影響是巨大的。

柔性製造技術不僅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還能使公司根據小客戶群的需要定制產品一一以曾經只有大批量生產標準化產品才能達到的成本生產。這樣有助於公司實現大規模定制,提高對客戶的適應能力。

對國際商務來說最重要的是,柔性製造技術能夠使公司為不同國家的市場定制產品。可以採用柔性製造技術時,公司可在最佳地點的單獨一家工廠為不同國家的市場定制產品,而且不必承擔很大的成本。因而,公司再也不必在每個主要國家市場建廠生產,以滿足特定客戶的偏好和需求,這也就是實施本土化戰略的部分原理。

 

3.產品因素

產品的兩個特點影響選址決策。

①產品的價值重量比,因為它影響運輸成本。對價值重量比高的產品,若其他條件相同,那麼應在最佳區位生產這些產品並從那裡供應全世界;

②該產品是否服務於共同的需要,即這種需要在全世界都相同。若幾乎相同,則增加了在一個最佳區位集中生產的吸引力。

4.生產工廠的選址

在生產工廠的選址方面有兩個基本戰略:在某個最佳區位集中生產並從此地服務於全世界市場,或者在鄰近主要市場的不同國家或地區分散化生產。適當的戰略選擇是由不同國家、技術和產品因素決定的,如表 17-1所示。

表 17-1選址戰略和生產

集中生產

國家因素

政治經濟差別文化差別要素成本差別貿易壁壘

區位外部性

在產

多多

少叫穩

要重用

在產

JLV

少少少多抑穩

不要

技術因素

固定戚本 τ主rI司 低

最小效率規模 大

 

柔性製造技術

產晶因素

τ苟

價值重量比同低滿足共同需要否

三、國外工廠的戰略地位

無論建立國外生產工廠的依據是什麼,國外工廠的戰略地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形成的。最初,許多國外工廠建立在勞動力成本低的地方。它們的戰略作用是典型的以盡可能低的成本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一些工廠的戰略作用擴大了,它們變成全球市場重要的設計和裝配中心。國外工廠這種戰略地位的提升,是由於很多國外工廠使自己的能力升級了。這一改進的原因有兩個。

①來自總公司要求改善工廠的成本結構和/或根據特定國家的消費者需求定制產品的壓力會引發一系列行動,最終導致工廠新能力的發展;

②工廠所在國出現了日益豐富的先進生產要素。

由於這些發展,許多國際企業正擺脫那種將海外工廠僅僅視為低成本製造地的體制,並轉向把國外工廠看作分佈于全球的卓越中心體系。在這個新模式中,國外工廠在這些服務於重要國家或地區甚至全球市場產品的設計和製造上發揮了領導作用。跨國戰略的主要方面是全球學習的信念一一有價值的知識不僅存在於公司本國運作中,它也可在國外分支機搆中找到。國外工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提升它們的能力,正是在創造有利於整個公司的寶貴知識。

對國際企業的管理者來說,要切記的重要一點是,國外工廠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提升自身的能力,這會為公司帶來巨大的戰略利益。管理者們不應把海外工廠僅看作血汗工廠,而應把這些工廠看作潛在的卓越中心,鼓勵和培養地區經理們努力提高其工廠的能力,從而加強它們在公司內部的戰略地位。

這樣的過程意味著,當國外工廠建立起來、有價值的技能積累起來的時候,僅僅因為一些基本變數,諸如工資率發生了變化,就把生產轉移到其他地方可能是不明智的。

四、外包(1)(2)自製的優勢促進專業化投資降低成本生產:零部件來源決策

國際企業經常面臨零部件來源決策,即需要決定自己從事某種價值創造活動還是從其他公司購買那些進入它們最終產品的零部件。外包決策不僅包括有形產品的生產還包括提供服務。

支援在公司內部製造零部件或產品(垂直一體化)的論點有五個方面:

如果一個公司比其他企業在生產活動上更有效率,那麼公司繼續自己生產產品或零部件是有利的。

專業化資產是指價值依其所維持的某種特定關係而定的資產。當一個公司必須投資於專業化資產以供應另一

家公司的時候,相互依賴關係就形成了。在這種關係下,每一方都害怕對方會濫用這種關係以尋求更優惠的條件。因此,當生產一種元件需要大量投資於專業化資產時,公司將選擇內部製造元件而不是對外承包給供應商。

(3)保護專利產品技術

專利產品技術是一個公司特有的技術。如果它能使公司生產出具有卓越特點的產品,專利技術就給公司帶來了競爭優勢。公司當然不想讓這項技術落入競爭者之手。如果公司將含有專利技術的元件或產品的生產外包出去,它就會冒風險:那些供應商可能將這項技術據為己有或出賣給競爭者。因此,為了保持對該技術的控制,公司可能寧願在其內部生產零部件或產品。

(4)積累動態能力

競爭優勢並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企業生產產品和服務的能力與效率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發展的。企業的能力(技能)是動態的,它們能通過經驗學習。另外,從一種產品的生產中得到的經驗可能創造出在生產另一種產品時很有用的能力。

(5)改進相鄰工序的時間安排

關於內部生產產品或零部件的一個論點是,因為它更易於計畫、協調和對相鄰生產工序作出時間安排,所以可以節約生產成本。對於在世界範圍內採購的跨國公司,生產進度問題會由於公司和其供應商之間的時間和距離的間隔而加劇。

2.外購的優勢

從獨立供應商那裡購買零部件或整個產品的優勢是使公司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有助於降低成本結構,説明公司從國際客戶那裡獲得訂單。

(1)戰略靈活性

向獨立供應商購買零部件或整個產品的一大優勢是公司可保持靈活性,即根據情況需要在各供應商之間轉移訂貨。這在國際上尤其重要,因為匯率的變化和貿易壁壘能改變一個供應來源的吸引力。如果產品的最佳生產地受到政治風險的困擾,向獨立供應商購買零部件也是有利的。

(2)更低的成本

儘管垂直一體化策略一一內部製造產品或零部件一一經常被用來降低成本,但是它也可能有相反的效果,組織複雜化會提高公司的成本結構。其理由有三:

①一個組織的下屬單位越多,協調和控制這些單位的問題就越多。總部管理人員不能有效控制所有活動,由此產生的低效率會完全抵消垂直一體化的好處。對跨國公司來說,這個問題尤為嚴重,因為控制下屬單位的問題會由於距離以及時間、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而加劇;

激勵;②垂直一體化從事零部件生產的公司會發現,因其內部供應者有一個穩定的客戶,會使它們缺乏降低成本的

③垂直一體化公司不得不決定公司內各部門產品轉移的適當價格。對跨國公司來說,不同的稅收體制、匯率變動、總部對當地情況不瞭解都增加了轉移價格決策的複雜性。這種複雜性增強了內部供應商操縱轉移價格使其對自己有利的能力,它們將上升的成本轉移給下游企業而不是設法降低成本。

向獨立的供應商購買元件的公司能避免所有這些問題及相關成本。

(3)抵消貿易

向其他國家的獨立供應商外包某些生產活動的另一理由是,它有助於公司從該國得到更多的訂單 0

3.利弊權衡

當涉及高度專業化資產時,當垂直一體化對保護專利技術是必需的,或該公司從事某一特定活動比外部供應商更有效率時,公司自行製造元件或產品的利益似乎是最大的。當這些條件不具備時,缺乏戰略靈活性的風險和組織的問題意味著向獨立供應商外包零部件的生產或許更好。

相對於純粹的國內公司來說,既然戰略靈活性和組織控制的問題對跨國公司更顯突出,那麼跨國公司更應警惕零部件生產的垂直一體化。此外,抵消貿易形式的外包也許有助於公司在將來得到更多的訂單。

4.與供應商的戰略聯盟

一些國際企業己試圖與關鍵供應商建立戰略聯盟來獲得垂直一體化的好處,同時避免相關的組織問題。戰略聯盟在公司和供應商之間建立了信任。當一家公司作出可靠的承諾繼續以合理的條件向供應商採購時,信任就建

立起來了。

一般地,即時存貨(JIT)系統、電腦輔助設計(CAD)和電腦輔助製造(CAM)的潮流越來越迫使公司與它們的供應商建立長期關係。即時存貨、電腦輔助設計和電腦輔助製造系統都依賴于由大量專業設備投資和資訊系統硬體支援的公司和供應商之間的緊密聯繫。為了使供應商接受採用這樣的系統,公司必須向供應商作出持久關係的可信承諾一一它必須與供應商建立信任。

聯盟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像正式的垂直一體化一樣,加入長期聯盟的公司對聯盟夥伴的承諾會限制自己的戰略靈活性。

五、管理全球供應鏈

物流包含了一系列必要的活動:使來自供應商的原材料到達生產設施所在地,經過製造過程,通過分銷系統到達最終使用者。在國際商務中,物流有管理全球供應鏈的功能。物流的雙重目標是通過最好地滿足客戶需要的方式,以盡可能低的成本管理企業的全球供應鏈,從而降低價值創造的成本,説明公司以優質的客戶服務建立競爭優勢。通過更有效率的物流來降低成本的潛力是巨大的。經

1.即時存貨的作用

即時存貨(JIT)系統背後的基本理念是使原材料剛好及時,而不是提前到達製造工廠參與生產過程,從而節省存貨儲存成本。成本的節約主要來自加速存貨周轉。即時存貨的好處有以下幾點:

①公司能夠減少用於存貨的營運資本數量,將資金用於其他用途和/或降低了企業的總資本需求。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這將推進公司以投資回報率衡量的盈利能力。這還意味著公司不太可能有過多的未售出存貨,這種存貨必然要抵扣收入或導致降價銷售;

②除了成本方面的收益,即時存貨系統還有助於公司提高產品品質。在即時存貨系統下,零部件立即進入製造程式,沒有經過庫存。這樣有缺陷的投入品可立即被發現。問題可追溯到供應源處解決,避免生產出更多的零部件廢品。

即時存貨系統的缺點是它沒有可供公司緩衝的存貨。儘管保管緩衝存貨是很貴的,但它有助於公司對需求的增加迅速作出反應,幫助公司度過供應商中斷引起的存貨短缺。為降低依賴一個供應商生產的重要原材料所帶來的風險,一些公司可向若干個不同國家的供應商購買原材料。

2.資訊技術和互聯網的作用

通過跟蹤零部件在全球範圍流動直到裝配工廠的整個過程,資訊系統使公司能根據預計的元件到達時間制定出最佳生產進度。通過精確地定位零部件在供應鏈中的位置,良好的資訊系統可在需要時將關鍵元件拉出正常的供應鏈使之流向工廠,以便加速生產。

目前各公司越來越多地使用電子資料交換(經EDI)來協調原材料流入製造過程以及經過製造過程到達客戶的流程。電子資料交換系統要求電腦在公司、供應商和承運人之間連接起來。電子資料交換系統的結果:

①供應商、承運人和購買公司能準時無誤地互相交流,增加了整個全球供應系統的靈活性和反應速度;

②供應商、承運人和購買公司之間的書面工作被取消了。良好的電子資料交換系統通過向公司一級的管理者們提供協調和控制分散的原材料所需的資訊,有助於公司將原材料管理決策分配到各工廠。經

17.2 課後習題詳解

1.某電子公司正考慮如何最有效地向世界市場提供用作消費品和工業電子產品的微處理器。建造一座製造廠約需經5億美元,並且要求勞動力的熟練程度很高。據估計未來經10年這種產品的總市值為經100億美元~150億美元。本行業現行關稅一般較低。該公司應採用集中生產還是分散生產戰略?為有利於生產,公司應將生產地點定在何處?

答:(1)該公司應該集中生產,因為:①本行業的現行關稅較低;②建造一座微處理器的製造廠成本很高;③微處理器的價值重量比很高。所有的這些因素都使集中生產優於分散生產。

(2)至於考慮將生產地點定在何處,這個公司應該考慮三個因素:國家因素、技術因素和產品因素。首先,考慮國家因素,公司應該將生產地點放在存在有熟練的高技能勞動力的國家。這條標準可能就將地點限制在了發達國家。第二,考慮技術因素,企業在從事特定製造活動中所採用的技術對於生產選址的作用可能是關鍵性的。建造一座製造廠約需5億美元,成本很高,則以一個最理想的地點的一家工廠生產的產品服務於世界市場就很有意義了。最後,考慮產品因素,由於較高的價值重量比和存在對產品的普遍需求,這家公司可以集中在一個地點進行生產。經

2.某化工企業正計畫如何最好地向世界市場供應硫酸。建造一個工廠花費約經2000萬美元,需中等熟練程度的勞動力。未來經10年,這種產品的總市值估計為經200億美元~300億美元。該產品現行關稅水準中等。問該公司應採取集中生產還是分散生產戰略?該公司應為其工廠尋找什麼樣的生產地點?

答:(1)該公司應該採用有限的分散生產戰略(意味著公司不需要在每一個銷售產品的國家都建造一個工廠,只需在世界的幾個區域建造工廠)。這一戰略有意義是因為:①該產品現行關稅水準中等(而不是低);②建造一個工廠的成本也處於相對中等水準(經2000萬美元);③只需要中等熟練程度的勞動力(這在世界的許多低成本國家也能提供)。

(2)這家公司應該基於國家因素、技術因素和產品因素來選擇它的生產地點。考慮國家因素時,應該尋找那些中等熟練勞動力的成本不高的國家;考慮技術因素時,由於與產品相關的固定成本不是很高,公司不需受固定成本的限制,因此技術不是一個棘手的問題;考慮產品因素時,由於這家公司的產品價值重量比低,使得在一個地方集中生產再出口到世界其他地方不具吸引力,因此該公司應該在世界的幾個地方分散生產。

3.閱讀經“管理聚焦”專欄經“飛利浦在中國經”一文,並回答以下問題:經(1)通過將大量全球生產活動轉移到中國,飛利浦得到了哪些好處?經(2)將製造資產如此集中,飛利浦承擔了哪些風險?經

(3)為了利益最大化以及轉移將大量的產品開發與生產活動放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風險,飛利浦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戰略?

答:(1)飛利浦得到的好處有:中國持續的低工資率使飛利浦的成本降低了;受過教育的勞動力使飛利浦的產品品質更好;強勁增長的中國經濟為飛利浦的產品提供了一個廣大的市場;與美元掛鉤的穩定匯率降低了從中國出口所帶來的匯率波動風險以及由中國入世帶來的更容易進入世界市場的機遇等。經

(2)由於將製造資產集中在中國,飛利浦不得不面對中國政治、經濟或者其他方面的改變所帶來的問題與風險,這些問題可能會擾亂飛利浦的生產,破壞公司向全球市場提供產品的能力。經

(3)飛利浦可以把製造設施在地理位置上設置得分散一些,以規避在中國可能出現問題的風險,這樣情況會更好些。經

4.某公司必須決定某零部件是自己生產還是外包給一個獨立的供應商去生產。生產該零部件需要對專業化資產進行不可變現的投資。生產效率最高的供應商位於那些外匯分析家認為未來10年中匯率將大幅上揚的國家。請比較下列兩種選擇的利弊:(1)自己生產該零部件;(2)外包給獨立的供應商生產。你推薦哪種選擇?請說明理由。

答:自己生產該零部件可以降低外國貨幣匯率上升和從獨立供應商進貨成本提高的風險。自製還可以促進專

業化投資,不必依賴特定的供應商。自製對保護專利產品技術和改進相鄰工序的時間安排也有很大的作用。

外包給獨立的供應商生產也有一定的優勢,它能使公司保持靈活性,即根據情況需要在各供應商之間轉移訂貨。外購還能降低公司的組織和協調成本。根據題目的條件,由於生產效率最高的供應商所在地未來10年匯率將大幅上揚,因此企業自己生產該零部件可能更好,但其他的資訊可能會使選擇改變。經

5.解釋一個有效的物流職能如何幫助一家跨國公司在全球市場上更好地參與競爭。

答:即時存貨系統是一個有效的物流耳只能。即時存貨系統背後的基本理念是使原材料剛好及時,而不是提前到達製造工廠參與生產過程,從而節省存貨儲存成本。成本的節約主要來自加速存貨周轉。這意味著,公司能夠減少用於存貨的營運資本數量,將資金用於其他用途和/或降低了企業的總資本需求。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這將推進公司以投資回報率衡量的盈利能力。這還意味著公司不太可能有過多的未售出存貨,這種存貨必然要抵扣收入或導致降價銷售。

除了成本方面的收益,即時存貨系統還有助於公司提高產品品質。在即時存貨系統下,零部件立即進入製造程式,沒有經過庫存。這樣有缺陷的投入品可立即被發現。問題可追溯到供應源處解決,避免生產出更多的零部件廢品。

通過降低價值創造的成本,提高產品的品質,即時存貨系統可以説明公司以優質的客戶服務建立競爭優勢。經

17.3 考研真題詳解

1.服務外包[寧波大學2015國際商務碩士]

答:服務外包是指企業將價值鏈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礎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經π業務和基於E的業務流程剝離出來後,外包給企業外部專業服務提供者來完成的經濟活動。因此,服務外包應該是基於資訊網路技術的,其服務性工作(包括業務和業務流程)通過電腦操作完成,並採用現代通信手段進行交付,使企業通過重組價值鏈、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了成本並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經

2.離岸外包和國內外包的主要區別是什麼?離岸外包與經FDI的關係是什麼?[中央財經大學2015國際商務

碩士]

答:離岸外包是指外包商與其供應商來自不同國家,外包工作跨國完成的外包方式;國內外包,也稱在岸外包,是指外包商與其供應商來自相同國家,外包工作在國內完成的外包方式。

(1)離岸外包與國內外包的主要區別

①供應商不同。離岸外包的外包商和供應商來自不同國家,國內外包的外包商和供應商來自相同國家。

②業務側重點不同。離岸外包主要強調成本節省、技術熟練的勞動力的可用性,利用較低的生產成本來抵消較高的交易成本;國內外包更強調核心業務戰略、技術和專門知識、從固定成本轉移至可變成本、規模經濟等,重價值增值甚于成本減少。

③作用不同。離岸外包能夠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通過國際合作,利用國家或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差異,是企業實現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綜合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國內外包的作用主要是從外包商的服務中獲得價值增值。

④風險不同。離岸外包的外包公司可能會因為不瞭解客戶當地的風俗習慣等特點而使產品價值降低,各國的語言文化差異以及智慧財產權條例的保障程度不同也增加了溝通失誤的可能性;國內外包的外包商在上述方面面臨的風險相對較小。

(2)離岸外包與FDI的關係

二者都是全球資源獲取的方式,也是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手段,推動著國際分工向更深層次發展。離岸外包與FDI之間有一定的替代關係。

20世紀90年代之前,對外直接投資作為企業內產品分工模式一直占主導地位,而90年代後隨著科技的進步,在分工日漸細化的過程中跨國公司逐漸轉變發展策略,不再包攬所有生產工序,而是選擇把一些重要但非核心的業務剝離出來外包到發展中國家以更好地利用全球資源。與FDI相比,離岸外包更具有降低成本、強化核心能力、擴大經濟的作用,靈活性與控制性較高。

3.外包決策時,應著重考察供應商的哪些條件?[對外經濟與貿易大學2 015國際商務碩士]

答:在業務外包過程中,核心企業與供應商之間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合作夥伴之間優勢互補,產生協同效應。由於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雙方都能夠從提高生產效率、節約資源及降低成本中獲得利益。因此,在進行供應商篩選時,不但要對供應商的品質、價格、交貨期、售後服務等生產經營方面的因素進行考核,還應著重考核供應商的協同能力和技術開發能力。

(1)生產經營能力

主要包括供應商供貨的品質、價格、包裝、交貨期、售後服務、財務狀況等因素,它們直接關係到外包業務能否成功運作。並且,在外包過程中,由於供應商與核心企業之間建立的是一種長期的合作,在對諸要素進行衡量時,應更注重考察供應商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對產品的整體控制,強調供應商長期、穩定、連續提供合格品的能力。

(2)技術開發及合作能力

由於科技的進步及生產力的發展,產品的壽命週期越來越短,而顧客的需求日益多樣化。企業在選擇供應商時,要對供應商的技術開發能力和合作能力進行重點評估。一般來說,供應商有專業的經驗和知識,共同合作進行設計能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求。

(3)供應商的綜合素質

綜合素質主要是指那些無法從現有資訊資料中直接獲得的一些軟性和抽象的因素,如供應商的企業文化,經營理念,與本企業的合作關係等,這些因素也是影響外包業務運作的關鍵。但由於這些指標難以直接獲取和量化,實踐中需要運用一定的決策方法處理之後才能進行比較。

此外,業務外包通常是建立在資訊共用基礎上的企業之間的強強聯合,合作雙方是否能夠進行有效的資訊交流和資訊共用決定了外包業務能否順利運作。因此,在評價和選擇供應商時,供應商的資訊化水準和溝通能力也是一項重要準則。

4.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全球價值鏈的發展是一個顯著現象。試述全球價值鏈對當今國際貿易的影響(包括貿易基礎,貿易格局,貿易統計,貿易利益分配,貿易體制等),以及我國貿易戰略的調整。[南京大學 2015國際商務碩士]

答:全球價值鏈是指為實現商品或服務價值而連接生產、銷售、回收處理等過程的全球性跨企業網路組織,涉及從原料採購和運輸,半成品和成品的生產和分銷,直至最終消費和回收處理的整個過程,包括所有參與者和生產銷售等活動的組織及其價值、利潤分配。當前散佈於全球的處於價值鏈上的企業進行著從設計、產品開發、生產製造、行銷、交貨、消費、售後服務、最後迴圈利用等各種增值活動。

(1)全球價值鏈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①對貿易基礎的影響

全球價值鏈視角下,貿易基礎不再是比較優勢、要素稟賦等古典的國際貿易理論中所提到的貿易基礎,更多的表現為在一種產品的各個生產環節中的某個環節的優勢,貿易模式也從產業間貿易更多的轉變為產業內貿易。

②對貿易格局的影響

全球價值鏈主導全球貿易格局深層次改變。在產品的全球化生產尚未發展前,國與國之間貿易以一般貿易為主,流出一國的商品完全由該國生產。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各國資源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優化配置,產品的生產鏈也被最大限度地進行細分。國際分工的範圍和領域不斷擴大,逐漸由產業間分工發展為產業內分工,進而演進為產品內分工為主的國際分工體系,從而形成了經“全球價值鏈分工經”體系。經“全球價值鏈分工經”有三個顯著特徵:一是最終產品經過兩個或兩個以上連續階段的生產;二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參與生產過程並在不同階段實現價值增值;三是至少有一個國家在其生產過程中使用進口投入品。

此外,發展中國家不斷增長的人力與物質資本積累,為企業進入高端製造業,同時向價值鏈兩端轉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在公平競爭的市場上,這種要素稟賦結構的變化,會推動發展中國家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為經濟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

③對貿易統計的影響

依據原產地原則進行的傳統總量貿易統計至少存在兩個弊端:第一,由於大量中間品貿易的存在,統計跨境總量貿易而非淨增加值會產生大量重複計算;第二,由於沒有反映出產品在生產環節上的流動,所以雙邊貿易統計中包含了他國中間投入品價值。

一種能夠真實反映全球貿易運行和貿易秩序的全新核算方法一一貿易增加值(經Trade in Value Added )統計正在越來越受到關注。由於基於全球價值鏈的附加值統計方法是在統計各國價值貢獻的時候,扣除了傳統通關統計中折返增加值,避免了重複計算,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各國在全球貿易中的狀況。

④對貿易利益分配的影響隨著全球價值鏈的發展,貿易利益分配的弊端也有所顯現。在國際分工過程中,貿易利益的分配格局側重於提供知識、技術的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在利益分配過程中佔據較少的優勢。

⑤對貿易體制的影響

全球價值鏈的發展促進了貿易體制的轉變,單一的貿易體制不能夠適應全球化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國際上各個國家貿易體制的多元化。(2)我國貿易戰略的調整

①積極延長國內價值鏈,提升加工貿易參與國際分工水準

由於我國加工貿易的零部件和原材料過度依賴進口的現狀,形成了研發和行銷經“兩頭在外”的模式,再加上加工貿易國內價值鏈過短,對配套產業的帶動作用不足。因此,需要進一步調整加工貿易的方式結構,加快搭建和延長國內價值鏈。

首先,儘快提高加工貿易料件的當地語系化率,加快提升零部件、原材料在加工貿易中從上游生產企業向下游企業的傳遞速度和水準,提高加工貿易與國內原有產業的結合度。

其次,參與加工貿易的企業應加強自身優勢的培育,使跨國公司將更多的設計、生產、流通和服務環節放在中國,優化母子公司之間的分工關係,促使加工貿易由單純生產向綜合服務和全球運營方向轉型。

最後,加強加工貿易產業分類評估,明確細化禁止、限制類產業目錄,建立准入退出機制,通過財稅、金融、品牌認證等手段加大引導力度,積極培育核心競爭力。

②重視培育本土跨國公司,增強對全球價值鏈參與度和控制力

目前,我國很多國內大型企業的主要業務仍集中在國內市場。因此,建議深化和落實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經“開放型經濟體制經”以及經“走出去”發展戰略,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利用全球高級生產要素,發展和延長國內價值鏈,並鼓勵國內企業向低產業梯度國家轉移。政府除了財稅、金融、貿易便利化政策支持之外,應在全球主要出口市場設立相應的貿易促進機構,為企業搭建國際貿易網路提供綜合性服務平臺和境外貿易合作區建設。

③著力增強零部件和裝備製造業的自主研發創新能力

針對中國企業自主研發創新能力低下的現狀,政府應該制定政策引導國內企業加強零部件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一方面提升我國本土企業的零部件生產品質和工藝,走出我國核心零部件過分依賴國外的困境,突破經“為出口而進口”的被動貿易模式;另一方面促進產業內分工,打造和延長國內價值鏈。

④加快加工貿易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步伐。

針對我國出口加工區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的現狀,應打破地方利益和市場壁壘,建立全國統一要素市場,保障生產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優化貿易鏈的區域佈局。進一步優化利用外資的區域結構,促進中西部地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防止東部地區對產業水準較低的中西部地區產生擠出效應。

5.請比較分析國際企業自己製造和外包生產各自的優勢。[中央財經大學 2011國際商務碩士]

答:生產過程中,國際企業既可以選擇自己製造,也可以選擇外包生產。這兩種方式各有優勢,也各有劣勢。

(1)自製的優勢

①降低成本。如果一個公司比其他企業在生產活動上更有效率,那麼公司繼續自己生產產品或零部件是有利的。

②促進專業化投資。專業化資產是指價值依其所維持的某種特定關係而定的資產。當一個公司必須投資於專業化資產以供應另一家公司的時候,相互依賴關係就形成了。在這種關係下,每一方都害怕對方會濫用這種關係以尋求更優惠的條件。因此,當生產一種元件需要大量投資於專業化資產時,公司將選擇內部製造元件而不是對外承包給供應商。

③保護專利產品技術。專利產品技術是一個公司特有的技術。如果它能使公司生產出具有卓越特點的產品,專利技術就給公司帶來了競爭優勢。公司當然不想讓這項技術落入競爭者之手。如果公司將含有專利技術的元件或產品的生產外包出去,它就會冒風險:那些供應商可能將這項技術據為己有或出賣給競爭者。因此,為了保持對該技術的控制,公司可能寧願在其內部生產零部件或產品。

④改進相鄰工序的時間安排。關於內部生產產品或零部件的一個論點是,因為它更易於計畫、協調和對相鄰生產工序作出時間安排,所以可以節約生產成本。對於在世界範圍內採購的跨國公司,生產進度問題會由於公司和其供應商之間的時間和距離的間隔而加劇。

(2)外包的優勢

①戰略靈活性。向獨立供應商購買零部件或整個產品的一大優勢是公司可保持靈活性,即根據情況需要在各供應商之間轉移訂貨。這在國際上尤其重要,因為匯率的變化和貿易壁壘能改變一個供應來源的吸引力。如果產品的最佳生產地受到政治風險的困擾,向獨立供應商購買零部件也是有利的。然而,維持戰略靈活性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果供應商發覺該公司由於匯率變化、貿易壁壘或一般政治環境要改變供應商,那麼這個供應商可能不願意投資於那些最終能使該公司獲利的專業化工廠和設備。

②更低的成本。儘管內部製造產品或零部件經常被用來降低成本,但是它也可能有相反的效果,組織複雜化會提高公司的成本結構。其理由有三:第一,一個組織的下屬單位越多,協調和控制這些單位的問題就越多。總部管理人員不能有效控制所有活動,由此產生的低效率會完全抵消垂直一體化的好處。對跨國公司來說,這個問題尤為嚴重,因為控制下屬單位的問題會由於距離以及時間、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而加劇。第二,垂直一體化從事零部件生產的公司會發現,因其內部供應者有一個穩定的客戶,會使它們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勵。第三,垂直一體化公司不得不決定公司內各部門產品轉移的適當價格。對跨國公司來說,不同的稅收體制、匯率變動、總部對當地情況不瞭解都增加了轉移價格決策的複雜性。這種複雜性增強了內部供應商操縱轉移價格使其對自己有利的能力,它們將上升的成本轉移給下游企業而不是設法降低成本。

③抵消貿易。向其他國家的獨立供應商外包某些生產活動的另一理由是,它有助於公司從該國得到更多的訂單。

6.簡述供應鏈管理的內容。[中國人民大學2012國際商務碩士;河北大學2011、2012國際商務碩士]

答:供應鏈管理就是指在滿足一定的客戶服務水準的條件下,為了使整個供應鏈系統成本達到最小而把供應商、製造商、倉庫、配送中心和管道商等有效地組織在一起來進行的產品製造、轉運、分銷及銷售的管理方法。供應鏈管理包括計畫、採購、製造、配送、退貨五大基本內容。

(1)計畫:這是供應鏈管理的策略性部分。企業需要有一個策略來管理所有的資源,以滿足客戶對公司產品的需求。好的計畫是建立一系列的方法監控供應鏈,使它能夠有效、低成本地為顧客遞送高品質和高價值的產品或服務。

(2)採購:選擇能為公司的產品和服務提供貨品和服務的供應商,和供應商建立一套定價、配送和付款流程並創造方法監控和改善管理,並把對供應商提供的貨品和服務的管理流程結合起來,包括提貨、核實貨單、轉送貨物到公司的製造部門並批准對供應商的付款等。

(3)製造:安排生產、測試、打包和準備送貨所需的活動,是供應鏈中測量內容最多的部分,包括品質水準、產品產量和工人的生產效率等的測量。

(4)配送:很多 “圈內人”稱之為 “物流”,是調整使用者的定單收據、建立倉庫網路、派遞送人員提貨並送貨到顧客手中、建立貨品計價系統、接收付款。

(5)退貨:這是供應鏈中的問題處理部分。建立網路接收客戶退回的次品和多餘產品,並在客戶應用產品出問題時提供支援。

現代商業環境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不僅僅是銷售產品,還要為客戶和消費者提供滿意的服務,從而提

高客戶的滿意度,讓其產生幸福感。科特勒表示:“顧客就是上帝,沒有他們,企業就不能生存。一切計畫都必須圍繞挽留顧客、滿足顧客進行。”要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贏得客戶,必然要求供應鏈企業能快速、敏捷、靈活和協作地回應客戶的需求。面對多變的供應鏈環境,構建幸福供應鏈成為現代企業的發展趨勢。

7.請簡述在國際商務中物流的主要目標以及保證高效物流體系的措施。[中央財經大學2013國際商務碩士]

答:(1)主要目標

國際物流就是組織原材料、在製品、半成品和製成品在國與國之間進行流動和轉移的活動,是從國際的視角來看待物流的一種方式。它是相對於國內物流而言的,是發生在不同國家間的物流,是國內物流的延伸和進一步擴展,是跨國界的、流通範圍擴大了的物的流通。

國際物流的主要目標是為國際貿易和跨國經營服務,使各國物流系統相互 “接軌”。即選擇最佳的方式和路徑,以最低的費用和最小的風險,保質、保量、適時地將貨物從某國的供方運到另一國的需方,使國際物流系統整體效益最大。

(2)保證高效物流體系的措施①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a. 船舶現代化,船級及型號的選擇要與實際運輸量相適應;

b. 在建設港口上,既要重視集裝箱化,又要考慮大批量散裝的能源、物資的裝卸;

c. 配送中心的建設,逐步實現包裝規範化,裝卸機械化,運輸集裝箱化,積極開發推廣先進適用倉儲、裝

 

卸等標準化專用設備以實現國際物流作業連續性、快速化的要求。

②完善中國的物流網路,促進國際物流合理化。

推進現代物流技術的發展,留有餘地,以備將來的擴建。

③建立完善的物流資訊管理系統。

a.保證物流資訊及時反映在內部局域網的資料庫上,由執行資訊系統對資料進行分析和調度;外部聯繫通過英特網,既可以在網上登記需求和網上支付,又可以對物流服務進行跟蹤調查;

b.建立公共物流資訊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整合行業舊有資源,對行業資源實現共用,發揮物流行業的整體優勢從根本上改善物流行業的現狀,真正實現物流企業之間、企業與客戶之間物流資訊和物流功能的共用。

④建立和完善物流技術標準化體系。

a.加快制定物流基礎設施、技術裝備、管理流程、資訊網路的技術標準,儘快形成協調統一的現代物流技

術標準化體系;

b.廣泛採用標準化、系列化、規範化的運輸、倉儲、裝卸、包裝機具設施和條碼、資訊交換等技術。

⑤完善服務功能,強化增值服務。

中國物流企業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務的同時,要根據市場需求,不斷細分市場,拓展業務範圍,發展增值物流服務,廣泛開展加工、配送、貨代等業務,用專業化服務滿足個性化需求,提高服務品質,以服務求效益;而且要通過提供全方位服務的方式,與大客戶加強業務聯繫,增強相互依賴性,發展戰略夥伴關係。

⑥加速培養開放性物流人才。

⑦政策上大力扶持和保護中國物流業發展。

對於運輸服務、倉儲服務、貨運代理服務和批發配送業務的企業,允許它們根據自身業務優勢,圍繞市場需求,延伸物流服務範圍和領域,逐漸成為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務的供應者。

隨著知識經濟和資訊化時代的來臨,物流業必然向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中國要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大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物流人才隊伍,打造一批物流精英,建立一套完善的健全的物流體系,為中國參與國際經濟競爭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促進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增強中國的綜合實力,從而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