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Charles Hill 當代全球商務 v9 筆記

01 全球化

1.1 複習筆記

一、全球化

全球化是指轉向一個更為一體化與相互依存的世界經濟。全球化主要包括市場全球化和生產全球化。

1.市場全球化

市場全球化是指把歷史上獨特的和分離的國家市場合併為一個巨大的全球市場,即不同國家消費者的嗜好和偏愛正在趨同於某些全球標準,從而幫助創建了全球市場。

當前最為全球化的市場不是消費品市場(消費品市場中,各民族的嗜好與偏愛仍然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足以阻礙全球化的發展),而是工業品和原材料市場,因為它們能滿足全世界普遍的需要。

技術創新促進了市場全球化低成本的通信網路,如萬維網正在説明創建電子全球市場;低成本的運輸使全球運輸產品更為經濟,因而也有助於創建全球市場;此外,低成本的飛機差旅導致跨國人員的大量流動,縮短了各國間的文化距離並帶來了消費者口昧和偏好一定程度上的趨同;同時,全球通信網路和全球媒體正在創立一種世界性的文化。

2.生產全球化

生產全球化指的是從全球各地區籌供商品和服務,以利用各國在生產要素(如勞動力、能源、土地和資本)上的成本和品質差異。這種做法降低了總成本、提高了品質、改善了產品的功能,從而使它們更為有效地參與競爭。

生產全球化的主要原因有:

(1)運輸成本下降,使得生產在地理上按區域分佈變得更為經濟;經

(2)受惠於技術革新的成果,資訊處理和通信的實際成本也已大大下降;經

(3)網際網路己成為促進國際服務貿易的主要力量;經

(4)商用噴氣式客機的發展也有助於許多國際企業將其世界範圍內的各營運點結合在一起。這些發展使企業有可能創建和管理分散於全球各地的生產系統,並進一步推動生產全球化。

二、全球機構經

1.世界貿易組織

世界貿易組織主要負責監管世界貿易秩序和確保各成員國遵守世界貿易組織各成員國簽署的貿易協定中規定的規則。世界貿易組織也負責促使各成員國之間建立附加的多國協定。縱觀其整個歷史,包括它的前身《關貿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促進了跨國貿易和投資壁壘的不斷降低。正因為如此,世界貿易組織己成了其成員國的工具,以尋求創造一個更為開放、不為各國間的貿易與投資壁壘所累的全球商務系統。沒有像世界貿易組織這樣的機構,市場和生產全球化恐怕難以為繼。經

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是在佈雷頓森林會議上所創建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任務是維持國際貨幣系統的秩序;世界銀行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重點在於向一些資金短缺的窮國政府發放低息貸款,以資助它們希望從事的重大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當一國的經濟出現混亂和貨幣相對其他國家貨幣大幅貶值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常被視為可求助的最後的貸款者。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常常是附帶條件的,作為貸款的交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要求貸款國需採取特定的經濟政策,以扭轉混亂局面,使經濟回歸穩定和增長。

3.聯合國

聯合國成員承諾通過國際合作和集體的安全防衛措施來維護和平。根據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有四項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各國友好關係;共同解決國際問題和促進尊重人權;成為協調各國行動的中心。它的一項中心任務是促進提高生活水準、充分就業和經濟與社會進步發展的條件一一歸根結底是為了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全球經濟。為此,聯合國與其他國際機構如世界銀行正密切合作。

三、全球化的推動力

在進一步全球化趨勢的背後,有兩個宏觀因素在起作用。一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商品、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的障礙減少了;二是技術變革,特別是近年來通信、資訊處理和運輸技術的迅猛發展。

1.貿易與投資壁壘的減少

2001年年末,世界貿易組織發起了新一輪談判,旨在進一步放寬全球貿易和投資框架的限制。除了減少貿易壁壘外,許多國家也逐步取消了對外直接投資的限制。這類趨勢既助長了生產全球化也促進了市場全球化。國際貿易壁壘的減少使企業把它們的市場擴展到世界範圍,而不局限於單一的國家。貿易和投資壁壘的減少也使企業能把生產置於從事該項活動的最佳區位。

2.技術變革的作用

減少貿易壁壘使市場和生產全球化在理論上成為可能,而技術變革己使它變為可見的現實。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世界在通信、資訊處理和運輸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四、全球化帶來的變化

1.世界產出和世界貿易圖景

20世紀60年代早期,美國仍然是世界上占統治地位的工業大國。到 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作為世界出口主導國的地位受到了威脅,而日本、德國等統領出口市場的地位也發發可危,許多新的發展中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韓國和中國己佔有較大的世界出口份額。美國地位的相對下降反映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

2.對外直接投資圖景

當阻礙商品、服務和資本自由流動的壁壘消除,其他國家增加了它們的世界產出份額時,一些非美國的公司逐步開始從事跨國投資。非美國公司進行跨國投資的動力多數是為了把其生產活動分散到最佳區位,並在主要的外國市場直接建立一個立足點。

對外直接投資有兩個重要的趨勢:①對外直接投資的跨國流量持續增長;②以發展中國家為目的地的對外直

接投資日益重要。

3.多國企業的性質

多國企業的統計構成出現了兩個趨勢:①非美國的多國公司增多了;②小型多國公司的增長。

4.世界秩序

1989~1991年,蘇聯和東歐國家發生了劇變。中國和拉丁美洲也發生了一場更為平靜的變革。中國似乎正在向更大的自由市場改革方向邁進。對國際企業而言,潛在的後果是舉足輕重的。一方面,13億多人口的中國代表了一個巨大的、基本尚未開發的市場;另一方面,中國的新企業正被證明是很有力量的競爭對手。在中國發生的變化,對現存的國際企業既創造了機會,也帶來了挑戰。至於拉丁美洲,那裡的民主和自由市場改革也在生

根發芽。

5. 21世紀的全球經濟

全球經濟己出現了迅猛的變化。商品、服務和資本自由流動的壁壘己減少,跨國貿易和投資量比全球產出量的增長更為迅速,這表明國家經濟正被更緊密地結合為單一的、互相依存的全球經濟系統。世界可能會走向一個更為全球化的經濟系統,然而全球化也並非是必然的。更大的全球化自身也帶來了風險。比如泰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先是擴散到東亞國家,然後又蔓延到俄羅斯和巴西。最後,危機甚至發展到幾乎把發達世界的經濟拖至衰退的境地。

五、全球化的爭議

對於全球化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就業、收入、勞工政策與環境、國家主權和貧富差距等方面。

1.就業

批評者認為全球化破壞了富裕發達經濟體的製造工業,降低貿易壁壘使發達國家企業把製造活動轉移到海外工資率低得多的國家,許多服務活動被外包到勞動成本較低的國家;支持者認為自由貿易的本質是收益大於成本,自由貿易導致了這些國家針對這些商品和服務的專業化分工,某個公司的工人失去工作換來的是整個經濟狀況的改善。

2.收入

批評者認為全球勞動力的迅速擴大,伴隨著國際貿易擴展,壓低了發達國家的工資水準;支持者認為收入增

長不公平是勞動力市場爭相以高工資吸引有技能的工人和對非熟練工人工資打折的結果。

3.勞工政策和環境

批評者認為欠發達國家對保護勞工和環境缺少適當的管制,從而使在該地區的企業成本降低,在全球市場上處於競爭優勢地位;支持者認為當國家更為富裕時,它們就會制定更為嚴格的環境和勞動法規,而自由貿易能使發展中國家提高它們的經濟增長率並變得更為富裕,這將導致制定更為嚴格的環境和勞工法。

4.國家主權

批評者認為在日益相互依存的全球經濟中,經濟權力正在從各國政府轉入超國家的組織;支持者認為超國家組織的權力是受限制的,它們的存在是為成員國利益服務的。經

5.貧富差距

批評者認為自由貿易和投資使世界上的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差距拉大了;支持者認為經濟停滯的原因是專制政府、貪汙腐敗、對產權保護的缺失及戰爭之害等,與自由貿易或全球化沒有任何關係。

六、全球市場管理

國際企業是指任何從事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企業。一個企業不一定非得是多國企業(即在其他國家直接投資設廠)才能從事國際商務活動。,儘管多國企業是國際企業。一個國際企業必須做的是從其他國家進口或出口產品。當世界轉向一個真正一體化的全球經濟時,越來越多的企業,不管大小,正在成為國際企業。管理一家國際企業與管理一家純粹的國內企業是不同的,其理由至少有以下四點:

(1)國家間的差異,即各國在文化、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以及經濟發展水準上都存在差異:經

(2)國際企業管理人員面臨的問題範圍更廣泛,問題本身也更複雜;經

(3)國際企業管理人員必須設法在政府對國際貿易和投資系統所強加的限制下工作;經

(4)國際交易涉及把本國貨幣兌換成各種外匯。經

1.2 課後習題詳解

1.描述在過去經30年中世界經濟所發生的轉變。這些轉變對總部設在英國、北美、中國香港的國際企業各意味著什麼?

答:(1)在過去經30年中,全球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經20世紀經60年代,世界經濟的格局可用四個事實來描述:第一是美國主宰了世界經濟和世界貿易;第二是美國支配了當時的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第三是在國際商務舞臺上,美國的大型多國企業占統治地位;第四是地球上大約一半的計劃經濟國家對西方國際企業的排斥。在過去經30年中,這四個事實都己發生了變化或正在迅速地發生變化:

①美國雖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但在相對規模上較經20世紀經60年代下降了許多。日本、泰國、馬來西亞、中國臺灣和韓國,它們的世界產出份額顯著增加。②各國在對外直接投資總存量中所占的份額的趨勢是:發展中國家的份額在穩步增長,而發達國家在穩步下降。③多國企業的性質也在變化。多國企業的統計構成中出現了兩個值得注意的趨勢:一是非美國的多國公司增多了,尤其是日本;二是小型多國公司的增長。

④許多東歐國家和拉美國家進行民主政治改革和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對國際企業而言,這種情形無疑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這些國家和西方的國際企業實質上己有所接觸,現在則提供了極多的出口與投資機會。經

(2)這些轉變對總部設在英國、北美、中國香港的國際企業的影響

①對英國和北美國際企業的影響:

美國和英國曾經主導世界,很少遭受到發展中國家的威脅,但現在卻受到一定的威脅。如今,美國和英國的製造商必須與全世界的競爭者競爭訂單,但發展中國家對其高新產品和技術的需要也能促進它們的出口份額。此外,出於成本的考慮,英國和北美的公司可能會在成本相對低的地方設立分公司。

②對中國香港國際企業的影響:

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由之前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接近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其他亞洲市場,這為出口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此外,香港有充滿活力的勞動力,勞動力成本也相對較低,可以與英國和北美企業競爭。但是,英國和北美國家先進的技術也可能對香港的新興產業帶來衝擊。

2.“假如你準備在大的多國企業中工作,研究國際商務很有必要,但對準備進入小企業工作的個人而言則毫不相干。”試評價這一說法。

答:這一說法不正確。國際商務中一個重要的趨勢就是中型和小型多國公司(微型多國公司)的發展。雖然多數國際貿易和投資仍是大公司所為,但許多中型和小型的企業也正在不斷地介入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因此,對準備進入小企業工作的個人來說,研究國際商務也很重要。在全球化的今天,國際市場給企業帶來了更大的機遇與挑戰,它為產品提供了更廣闊的銷售市場,為生產提供更具成本優勢的進貨管道。從業人員應該觀察國際市場環境,研究國際商務知識,才能夠在企業進行國際貿易和投資時抓住機遇,規避風險,為企業帶來更大的利潤。總之,國際商務不僅僅是大公司的專利,一些中小企業同樣也能參與其中。

3.技術變革是如何影響市場和生產全球化的?如果沒有這些技術變革,生產和市場的全球化可能嗎?

答:(1)技術變革對市場和生產全球化的影響

①技術變革對市場全球化的影響:

低成本的通信網路正在説明創建電子全球市場;低成本的運輸使全球運輸產品更為經濟。此外,低成本的飛機差旅導致跨國人員的大量流動,縮短了各國間的文化距離並帶來了消費者口昧和偏好一定程度上的趨同。同時,全球通信網路和全球媒體正在創立一種世界性的文化。

②技術變革對生產全球化的影響:

與全球化生產密切相關的運輸成本下降,使得生產在地理上按區域分佈變得更為經濟;受惠於技術革新的成果,資訊處理和通信的實際成本也己大大下降;網際網路己成為促進國際服務貿易的主要力量;商用噴氣式客機的發展也有助於許多國際企業將其世界範圍內的各營運點結合在一起。這些發展使企業有可能創建和管理分散於全球各地的生產系統,並進一步推動生產全球化。

(2)減少貿易壁壘使市場和生產全球化在理論上成為可能,而技術變革己使它變為現實。因此,如果沒有這些技術變革,生產和市場全球化將困難得多。

4.“說到底,研究國際企業和研究國內企業沒有什麼區別。因此,沒必要把國際商務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來學習。”試評論這一說法。

答:這一評論反映出對國際商務缺乏理解。管理一家國際企業與管理一家純粹的國內企業是不同的,其理由

至少有以下四點:

(1)各國在文化、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以及經濟發展水準上都存在差異;

(2)國際企業管理人員面臨的問題範圍更廣泛,問題本身也更複雜;

(3)國際企業管理人員必須設法在政府幹預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系統所強加的限制下工作;

(4)國際交易涉及到各國貨幣的兌換。

因此,把國際商務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來學習是必要的。

5.網際網路以及與之相關的萬維網會如何影響國際商務活動和世界經濟全球化?

答:萬維網己發展成為全球經濟的資訊支柱。綜觀全球,電信網的出現打破了地域、範圍及時區的一些限制。網路使買賣雙方很容易發現對方,而不管他們位於何處,規模有多大。企業不論大小都能以前所未有的低成本向全球擴張其業務活動。對生產全球化來說,網際網路己成為促進國際服務貿易的主要力量。也許這方面的發展仍然處於初級階段,不過隨著摩爾定律的持續推進以及電信寬頻的不斷增強,幾乎所有能加以數位元化的工作流程,都可以將工作轉移到世界上最有效的地方去做。對市場全球化來說,萬維網對創立世界性的文化具有積極作用,這將帶來消費者口昧和偏好一定程度上的趨同。

6.假如當前的趨勢得以繼續,至 2020年中國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試討論這一發展對下述幾方面可能產生的影響:( 1)世界貿易制度;( 2)世界貨幣制度;( 3)今日歐洲和美國的全球公司的企業戰略:“)全球商品的價格。

答:(1)世界貿易制度。

目前,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貿易組織中享有特權。當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時,它將成為一名正式而平等的會員,同時擁有權利和責任。中國對貿易條款的制定也將有更大的影響力,將在使貿易制度朝著更公平的方向發展中作出積極的貢獻。

(2)世界貨幣制度。

目前,人民幣還不是完全可兌換的貨幣,當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時,人民幣將成為自由可兌換的交易貨幣,成為世界貨幣的基準之一。

(3)今日歐洲和美國的全球公司的企業戰略。

目前,歐洲和美國的全球公司將中國看作是低成本的生產地和具有巨大銷售潛力的市場。當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時,西方全球公司可能將調整企業戰略,將中國作為強有力的競爭者來對待,和中國企業一起爭奪其他國家的市場份額。這樣,降低成本的壓力就越大,原來採取國際戰略的公司可能要轉向全球標準化戰略和跨國戰略,原來採取本土化戰略的公司要轉向跨國戰略。

(4)全球商品的價格。

目前,很多高新技術產品都源於歐美等世界上大的經濟體,製造這些產品的企業在世界上具有壟斷地位,因此,定價方面更有自主權,不必擔心有競爭者的產品出現並將價格壓低。例如,經iphone的市場份額只有經8.7% ,同期利潤卻有經75%,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壟斷利潤。當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時,中國有足夠強的實力與這些國家抗衡,競爭將使商品的價格趨於下降。經

7.重讀經“國家聚焦經”專欄中有關經Vtzio公司一文,回答下列問題:經(1)為什麼平板電視機的製造被轉移到世界不同的區位?經

(2)在平板電視機行業中,誰是全球化的受益者?誰是受害者?經

(3)如果美國政府要求在美國出售的平板電視機必須在美國生產,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總的來看,這是好事還是壞事?經

(4) V垃b的例子對於未來在日益一體化的全球經濟中進行生產有什麼啟發?企業要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市場中生存必須採取什麼樣的戰略?

答:(1)平板電視機的製造被轉移到世界不同的區位是為了追求區位效應中的最低成本效應和最高效率,將不同的部件分散到全球最高效率的地方去生產,然後協調整個生產流程,不僅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當地的成本優勢和技術優勢,還能在全世界範圍內擴大其影響力。

(2)從平板電視的低價格獲益的不僅有美國消費者,還有經viziod的戰略合作夥伴如韓國、中國和墨西哥。當然,全球化的過程中也有受損者,在這個案例中的受損者就是那些高成本地區的工人,由於平板電腦的製造被轉移到其他地區,這些工人就會失業,但從長遠看,其所得要遠遠大於所失。經

(3)短期來看,平板電視在美國生產不會引起因製造轉移帶來的失業率,美國政府還能多增加一些財政稅收,但是,高額的勞動力成本會抬高電視機的出售價格,不利於消費者的利益,造成國民總福利下降。另外,這些部件只在美國生產,無法利用其他地方的技術優勢,可能造成電視機的更新換代速度變慢,沒有較強的活力參與市場競爭,導致市場份額的下降,而且,vizio公司也不能參與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去,嚴重影響了公司佔領其他地區的市場份額。

總的來看,這種做法極大地降低生產效率,阻礙科技的進步,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經

(4)在全球經濟中進行生產,一定要尋找最佳區位,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最大限度的利用優勢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應,在全球價值創造過程中協調生產。無論是採取在本國生產再統一出口到國外的戰略還是在不同地區進行生產進行全球貿易,都要企業提高產品和服務品質,提高科技創新,在本土化戰略、國際戰略、跨國戰略和全球標準化戰略中進行協調,根據情況因地制宜,才能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市場取勝。經

1.3 考研真題詳解經

1.技術進步對生產全球化和市場全球化的作用[南開大學2014國際商務碩士]

答:(1)生產全球化和市場全球化的含義

生產全球化是指從全球各地區籌供商品和服務,以利用各國在生產要素(如勞動力、能源、土地和資本)上的成本和品質差異。跨國公司試圖希望通過生產全球化來降低其總成本構成以及提高品質或改善它們所提供產品的功能,從而使它們更為有效地競爭。

市場全球化是指把歷史上獨特的和分離的國家市場合併為一個巨大的全球市場。經

(2)技術進步對生產全球化和市場全球化的作用

技術變革使生產全球化和市場全球化變為可見的現實。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在通信、資訊處理和運輸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網際網路和萬維網的出現與迅猛推廣、電信事業和運輸業的發展使世界各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①技術進步對生產全球化的作用

與全球化生產密切相關的運輸成本下降,使得生產在地理上按區域分佈變得更為經濟;資訊處理和通信實際成本大幅度下降使企業有可能創建和管理分散於全球各地的生產系統,並進一步推動生產全球化。網際網路己成為促進國際服務貿易的主要力量。電信事業的發展打破了地域、範圍及時區的一些限制,網路使買賣雙方很容易發現對方,而不管他們位於何處,規模有多大。企業不論大小都能以前所未有的低成本向全球擴張其業務活動。網際網路和電信事業的發展使得幾乎所有能加以數位元化的工作流程,都可以將工作轉移到世界上最有效的地方去做。

②技術進步對市場全球化的作用

技術創新同樣也促進了市場全球化。低成本的通信網路,如萬維網正在説明創建電子全球市場。而低成本的運輸使全球運輸產品更為經濟,因而也有助於創建全球市場。此外,低成本的飛機差旅導致國與國之間人員的大

量流動,它縮短了各國問的文化距離並帶來了消費者口昧和偏好一定程度上的趨同。同時,全球通信網路和全球媒體正在創立一種世界性的文化。在任何社會,媒體都是文化的主要傳播者,隨著全球媒體的發展,我們可以預期將會演化出一些類似全球文化的東西,而這種演進的邏輯結果則是出現一個消費品的全球市場。

2.試回答有關全球化的如下問題:[南開大學 2013國際商務碩士]

(1)什麼是全球化?其包含哪兩個基本方面?

(2)全球化的推動力是什麼?

(3)有人認為 “全球化意味著,富國更富,窮國更窮 ”,對此有何評價?

答:(1)經濟全球化是世界上各國和地區之間通過商品、服務及勞動力、資本、資訊、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跨國界流動,尋求資源最優配置的一個互相聯繫、互相依賴並不斷深化的過程。它主要包括貿易、生產、科技、金融、資本和勞動力流動的國際化與自由化。

全球化包含市場全球化和生產全球化兩個基本方面。其中,市場全球化是指把歷史上獨特的和分離的國家市場合併為一個巨大的全球市場。跨國貿易壁壘的降低,使得全球市場的國際銷售更為容易。生產全球化是指從全球各地區籌供商品和服務,以利用各國在生產要素(如勞動力、能源、土地和資本)上的成本和品質差異。

(2)全球化的推動力主要有:

①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前提條件。技術的創新、積累和擴散是推動各國經濟增長和經濟全球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②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發展水準的提高,客觀上要求分工的深化和市場規模的擴張,推動著生產從國內區域間分工向國際分工發展,銷售從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擴張。

③全球性市場經濟體制的實現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一個制度基礎。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只有選擇市場經濟體制,才能加快本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提高本國經濟的運轉效率和國際競爭力。

④微觀經濟主體的趨利動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基本動因。在微觀主體世界範圍內的趨利活動中,跨國公司逐漸扮演了主角。這是因為跨國公司本身具有 “所有權優勢 ”和 “內部化優勢 ”。

⑤國際局勢相對緩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各國越來越關注經濟利益、經濟安全、經濟競爭,把發展經濟作為國家戰略的重點,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國家之間正形成一種新的互動機制,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

⑥國際經濟組織日益發展和完善,在協調各國經濟、地區經濟和全球經濟發展,穩定國際金融秩序和國際金融市場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 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 WTO)的成立,更加推動了經濟全球化

進程。

⑦各國政府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各國政府為了使本國在國際競爭與合作中佔據有利地位,主動轉變政府職能,更好地適應和利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

(3)這種說法具有片面性。

這種說法看到了全球化帶來的世界貧富差異的兩極分化。由於發達國家掌握了經濟貿易發展的資本和技術優勢,使得其成為全球化規則中的制定者,享受全球化帶來的豐厚利潤。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主要扮演了製造加工的角色,所獲得的附加值小,付出的人力成本、環境成本大,成為全球化的犧牲品。

但是,這種說法並沒有看到全球化給窮國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其產業機構優化升級、提高了國民收入水準等好處,因此比較片面。

3.經濟全球化[上海財經大學 2017、2012國際商務碩士;寧波大學 2011國際商務碩士]

答:經濟全球化是指以當代科技革命、市場經濟和跨國公司的大發展為驅動力,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國際交通和通信的大發展,以及國際間人口的遷移,使生產要素在世界範圍內大規模流動,使企業生產的內部分工擴展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優化組合和優化配置,從而使各國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空前加速和深化的狀態和過程。

經濟全球化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都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

4.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有哪些?各自的含義是什麼?[東北財經大學 2011國際商務碩士;深圳大學 2011國際商務碩士]

答: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及各自的含義是:

(1)非歧視原則

非歧視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其中,最惠國待遇是指一成員現在和將來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智慧財產權領域所給予任何協力廠商的優惠待遇,應立即和無條件地給予其他各成員;國民待遇是指一成員對其他成員的產品、服務或服務提供者及智慧財產權所有者和持有者所提供的待遇,不低於本國同類產品、服務或服務提供者及智慧財產權所有者和持有者所享有的待遇。

(2)貿易自由化原則

貿易自由化原則是指通過多邊貿易談判,實質性削減關稅和減少其他貿易壁壘,擴大成員之間的貨物和服務貿易。

(3)透明度原則

透明度原則是指成員應公佈所制定的和實施的貿易措施及其變化情況,不公佈的不得實施,同時還應將這些貿易措施及其變化情況通知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參加的影響國際貿易政策的國際協議也在公佈和通知之列。

(4)公平競爭原則公平競爭原則是指成員應避免採取扭曲市場競爭的措施,糾正不公平貿易行為,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領域,創造和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

(5)促進發展和經濟改革原則

世貿組織沿襲了關貿總協定關於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優惠待遇的相關協議和條款,並在世貿組織的相關協定、協定或條款中加以完善。此外,世貿組織也充分考慮到經濟轉型國家的複雜的內部、外部條件,對他們加入該組織給予鼓勵並承諾給予較靈活的處理。

5.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是什麼?[河北大學 2 011國際商務碩士]

答: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一個過程和一種狀態。經濟全球化是以當代科技革命、市場經濟和跨國公司的大發展為驅動力,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國際交通和通信的大發展,以及國際間人口的遷移,使生產要素在世界範圍內大規模流動,使企業生產的內部分工擴展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優化組合和優化配置,從而使各國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空前加速和深化的狀態和過程。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貿易自由化與資訊網路化

貿易自由化和資訊網路化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①關貿總協定下的八輪多邊貿易談判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擴展了貿易自由化,規範了世界貿易的規則;②戰後運輸和交易手段的進步及電子資料交換的應用和貿易資訊網路的形成,提高了資訊識別和更新的速度,帶來了資訊網路化。

貿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發展,貿易在各國經濟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不斷提高,充分表明了各國之間經濟相互依賴的加深,表明了在各國的生產過程中外國自然資源、資本、技術和市場的作用日益增大,同時也有助於各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2)金融、貨幣、投資市場的全球化

金融、貨幣、投資市場的全球化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①金融市場的全球化;②貨幣流通的全球化;③投資活動的全球化。

(3)人力資源流動的全球化

人力資源流動的全球化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①世界性移民數量和範圍的擴增;②人才跨國培養和流動大幅增加;③人才 “隱性跨國流動 ”趨勢增強。

總的來說,跨國的人才流動和相互人才交流,開闢了各國和各民族人民直接接觸的管道,有助於相互學習和理解,有助於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在全球的傳播和普及,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4)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和國際生產體系的全球化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和國際生產體系的全球化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①全球工業化的展開和世界範圍梯次繼起的產業鏈的形成;②全球生產體系的形成。

(5)國際經濟協調機制逐步形成

戰後,國際經濟協調組織基本上是在區域經濟的協調組織和全球性經濟協調組織兩個層次上發展的。戰後逐漸形成和深化的多邊國際協調機制,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為:①減少了國際經濟交往中的不確定性;②緩和了不同國家和國家集團的利益衝突;③避免了世界經濟和金融的劇烈波動;④抑制了世界生態環境和國際安全環境的惡化。

綜上所述,戰後特別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後,世界經濟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各國經濟已經被世界經濟的密網緊緊地編織在一起,各國經濟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依賴不斷加深,各國共同利益有所增加並呈現相互融合的態勢。

6.試述經濟全球化給國際商務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河北大學 2014國際商務碩士]

答:經濟全球化的概念最初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經濟全球化指以生產力為基礎的所有經濟關係,在全球範圍擴展和相互聯繫的發展過程或狀態。經濟全球化是國際化特別是國際分工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它體現著包括生產要素、生產過程、產品的交換和消費、科學技術、資訊服務等在全球範圍內的分工和合作,各種經濟關係在全球範圍內的交織和融合。推動全球化進程的主要動力是現代化科學技術、特別是資訊技術的迅速發展,具體表現是市場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以及跨國公司和資訊技術在全球範圍的迅速發展。

(1)經濟全球化給國際商務帶來的機遇

全球化為國際企業創造利潤增長的機會,解決了國內市場狹小、需求有限而供給過剩的矛盾以及產品差異化與規模經濟之間的矛盾。全球化帶來市場的擴張、規模經濟和區位經濟的實現,使國家企業成本節約和利潤增長。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①增大銷售額;

②獲取低成本勞動力或基礎要素以降低成本;

③通過規模經濟效應降低成本;

④獲取重要資源;

⑤為全球客戶提供服務,提升顧客價值;

⑥降低風險。

(2)經濟全球化給國際商務帶來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也為國際企業帶來了兩重競爭壓力:全球整合的壓力和當地回應壓力,這兩重壓力對企業提出相互矛盾的需求。前者要求企業儘量最小化成本,後者則要求企業對不同的國家地區提供差異化的產品以及採取不同的行銷策略,這必然會增加企業成本。

①全球整合壓力

國家市場的融合以及追求生產效率推動了價值創造活動的全球整合。一方面,消費者尋求標準化的產品,比如電子產品;另一方面,提供標準化產品有利於企業分攤固定成本、實現規模經濟,從而降低價值創造的成本。全球整合的壓力要求企業必須努力去降低其價值創造的成本,同時將製造活動安排在全球最有利的地區以實現區位經濟,而且只有向全球市場提供標準化產品才可以實現規模經濟和經驗曲線經濟。

②當地回應壓力

回應當地客戶需求要求國際企業在不同國家實現產品和服務以及市場戰略的差異化,以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消費群體的喜好、當地的商業慣例、基礎設施、政策要求等。當地回應的壓力來源是多方面的:

a.消費者在品位和偏好上的差異

當不同國家的消費者在品位與偏好上有重大差異時,就會出現強大的當地響應壓力。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公司的產品與行銷資訊必須單獨製作,使之迎合當地消費者的品位與偏好。

b.基礎設施與傳統實踐的差異

當各國間在基礎設施或傳統實踐上存有差異時,當地響應壓力隨之產生。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可能授予國外子公司在製造與生產職能上的許可權,以便針對不同國家有差異的基礎設施和實踐特別定制特殊的產品。

c.分銷管道的差異

企業的行銷策略可能要根據各國分銷管道的差異做出相應調整。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將行銷職能授權給各國子公司。

d.東道國政府的要求東道國政府在經濟和政治方面提出的要求可能使外國企業不得不做出一定程度的當地回應。例如,醫藥企業要遵守當地衛生部門的檢測、登記註冊程式,以及定價機制,在藥品製造和行銷的各個方面都要符合當地政府的要求。

第II篇國家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