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Charles Hill 當代全球商務 v9 筆記
05 國際商務倫理
5.1 複習筆記
一、國際商務中的倫理問題經
“倫理”一詞是指支配一個人的行為、職業操守或一個組織的行為正確與否的約定俗成的法則。商業倫理是指支配商人行為的一整套約定俗成的規則,而倫理策略則是指不違反這些規則的策略或行動綱領。
國際商務中會產生許多倫理問題,其根源在於國與國之間在政治制度、法律、經濟發展和文化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在國際商務中,最為常見的倫理問題是員工待遇、人權、環境污染、腐敗以及跨國公司的道德義務等。經
1.員工待遇
當東道國的工作條件明顯低於跨國公司母國的條件時,暫時還沒有確定的標準供企業選擇實施。但無論如何,跨國公司絕不能對其在國外的企業或轉包商們惡劣的工作環境聽之任之或視而不見。
2.人權
有觀點認為,一個跨國公司在一個缺乏民主和人權的國家做生意是合乎倫理的。長期的外國投資促進了經濟,提高了當地的生活水準,這些發展最終將推動更多的人要求參與管理、政治多元化以及言論自由。但這一觀點是有局限性的。有些國家非常落後,以至於很難合乎倫理地經商。經
3.環境污染
當東道國的環境保護制度不如母國時,也會發生倫理問題。環境是公共產品,但又是任何人都可以破壞的。
這種情況被稱為經“公地悲劇”。公地悲劇即一項大家共同擁有的資源,不屬於任何個人,但每個人都能使用,而且在過度使用,結果便導致資源的逐漸消減。經
4.腐敗經
“加急費”或經“通融費”並不是用來獲取那種如果不支付就拿不到合同的費用,也不是用來獲取排他性利益的費用,而是為保證一家企業能從外國政府得到它應有的公平待遇所支付的費用,如果不支付有可能因某個官員的拖延而得不到。一些經濟學家提出,在一個國家,己有的政治體制扭曲或限制了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通過黑市、走私和向政府官員支付公關費等方式,經“加速”政府批准商業投資,有可能促進福利。相反,另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腐敗降低了商業投資的回報,導致較低的經濟增長。因此,加急費的合理性導致了一個倫理困境。經
5.道德義務
有些倫理專家認為,與權力相伴的是社會責任。社會責任這個概念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即商人在作商務決策時應考慮其經濟行為可能導致的社會後果,應該盡力做到經濟和社會雙贏。
6.倫理困境
管理者經常會遭遇倫理困境,不清楚到底如何做才是正確的。這涉及倫理困境的本質所在一一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一個方法看上去是完全合乎倫理的。
二、不道德行為的根源
道德行為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個人倫理、決策過程、組織文化、不現實的績效目標和領導。經
1.個人倫理
企業倫理不會背離個人倫理,個人倫理是指那些指導個人行為對或錯的原則。一個對個人倫理有強烈感受的人在從事商務活動時一般不會作出一些不道德的舉動。所以對一個社會來講,第一步就是要培育一種強烈的商業倫理意識,要強調個人道德。經
2.決策過程
商人有時並未意識到他們的行為是有違倫理標準的,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決策或行動是否合乎倫理,相反,他們將其作為一個純粹的商業問題來考慮,忽略了這個決策可能涉及倫理的重要方面。錯誤就隱藏在作商業決策時未進行倫理考慮的決策過程中。
3.組織文化
有些企業文化並不鼓勵員工去思考商業決策的倫理後果,這是造成不道德商業行為的第三個原因一一忽略商業倫理的組織文化,將所有的決策都看成是純粹經濟意義上的決策。組織文化是指一個組織的成員所共同分享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對商業決策的倫理產生重要的影響。經
4.不現實的績效目標
導致不道德行為的第四個原因就是來自母公司的壓力,即只有通過非法手段或不道德方式才能完成母公司的不現實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管理者為追求遠高於平均利潤的利益,就會違反他們自己的個人倫理,做出一些不合倫理的行為。反過來,組織文化也可以矯正負面的東西,強調倫理行為的重要性。
5.領導
領導會推動一個組織文化的建立一一通過為別人樹立榜樣。這不是取決於領導如何說,而是看領導怎麼做。
6.社會文化
禮會文化也會對別人或組織採取不道德行為的傾向產生影響。
三、通往倫理道德的哲學路徑
1.稻草人
有四種實施企業倫理的主要理論被廣泛討論:弗裡德曼學說、文化相對論、自以為是的道德論者和幼稚的非道德論者。所有這些方法都有其內在的價值,但都有局限性。
(1)弗裡德曼學說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密爾頓·弗裡德曼提出了經典的稻草人理論,基本觀點是在法律許可的範圍裡,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提高利潤。他斷然否定企業在法律規定的範圍之外還需要承擔社會責任。他的信念是一個企業應當使其利潤最大化,因為這是使企業所有者,即它的股東獲得最大回報的路徑。但是,弗裡德曼也認為企業應該以一種合乎道德倫理的方式行事,而不能使用欺騙和造假的手段。
儘管如此,弗裡德曼的論點還是經不起檢驗,特別是國際商務中所謂的 “遊戲規則 ”實際上是很難確定的,國與國之間的規則都是不同的。
(2)文化相對論
文化相對論認為倫理僅僅是一種文化的反映一一所有的倫理都取決於文化一一由此可以推論,一個企業應該採用業務所在國的文化倫理。和弗裡德曼的理論一樣,文化相對論也是經不起嚴格推敲的。文化相對論隱含地否認世界上存在某些超越不同文化的普適性的倫理準則。公司不能以文化相對論為藉口,來證明一些明顯不合乎基本倫理準則的行為是正當的,即使這些行為在企業業務的所在國既被認為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
(3)自以為是的道德論者
一個自以為是的道德論者聲稱,一家跨國公司母國的倫理標準也是其在外國所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對自以為是的道德論者的主要批評就是他們做過頭了。有些普適性的倫理原則是不能違背的,但同時始終按母國標準行事也不總是對的。
(4)幼稚的非道德論者
幼稚的非道德論者認為,如果某跨國公司的經理看到來自其他國家的企業在東道國不遵循倫理準則,那麼這個經理也可以不遵守。對這個經理行為的不贊同有兩個方面:第一,僅僅因為 “每個人都這樣做”這一理由並不足以確定這個行為在倫理方面是可行的;第二,跨國公司必須意識到它也有能力改變某個國家的一些陋習,它可以運用自己的影響力來達到一個正面的道德目標。
2.實用主義和康得倫理
實用主義倫理認為,道德行動或行為的價值取決於它們的結果。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有價值就是看它所產生的結果的好壞。實用主義者就是要保證好的結果最大化,壞的結果最小化。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看,最佳決策就是指對最大多數人產生最佳利益的策略。
總體來說,實用主義作為一種處理企業倫理問題的理念存在一些嚴重的缺陷。其中的一個問題就是對一個行動的收益、成本和風險的衡量難以準確實現。第二個問題是忽略了有關公正 ’性的考慮。為最大多數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能導致對少數人的不公平,所以這類行動是不合乎倫理的一一因為它不公正。
康得倫理認為,應該以人為本,永遠不能將人只是作為別人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儘管現代倫理哲學傾向於認為康得的倫理哲學具有局限性,但他所提出的人是有尊嚴的、需要被尊重的觀點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3.權利理論
權利理論認為人具有某些超越國界和文化的基本權利和優先權,這些權利構成了可接受的道德行為的最低限度。對基本權利的一個眾所周知的解釋就是指某種優先于或超越集體利益的東西。道德理論家認為人的基本權利構成了經理們在進行涉及倫理問題決策時的道德指南。
有關超越國界和文化的基本權利的理念構成聯合國發表《世界人權宣言》的動機,它明確了始終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不管其與企業業務所在國的文化是否吻合。需要關注的是,伴隨著權利的就是責任。因為我們有言論自由,所以就有責任和義務保障尊重他人的言論自由。
在一個權利理論的框架內,某些人或機構有責任提供利益或服務以保障他人的權利。這類責任和義務並不僅僅是某個倫理機構的事(一個倫理機構是指任何有倫理行為能力的個人或機構,如政府或公司)。
4.公正理論
公正理論所關注的是經濟商品和服務的公正分配。公正分配是指一種被認為是公正和平等的方式。羅爾斯認為所有的經濟商品和服務都應該被平分,除非不平等分配對每個人都有好處。根據羅爾斯的理論,有效的公正原則就是指在所有人都能自由的、完全無私的情況下所一致贊同的原則。 “完全無私 ”只有在被稱作 “無知之幕”的概念中才能存在,在這種 “無知之幕”下,每個人被設想為對他的所有特性是不知曉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毫無異議地贊同以下兩個基本的公正原則:
(1)最大限度地保證每個人都能同樣享有其他人所享有的自由。
(2)在平等的基本自由被保證的前提下,才允許一些基礎的社會產物得以存在,而這種不平等必須是對每一個人都有利的。羅爾斯承認不平等有時是公平的,前提是這個產生不平等的制度能使每個人受益。具體地說,他提出了一個 “差別原則”,即如果使最弱勢的利益群體也能獲益,那麼這種不平等才是公正的。
四、對管理者的啟示
為確保其在商務決策時考慮倫理問題,國際企業和它的經理們可以做以下五項工作:
1.聘用和晉升
企業應該努力聘用那些具有很強的個人道德意識、沒有不合乎倫理或不合法行為的人員。同樣,也不會期望企業晉升那些其行為與公認的倫理準則相違背的人員。
企業可以對潛在的雇員進行心理測試,以辨別他們是否存在倫理方面的問題,也可以從前任雇主那裡瞭解他們的為人。
不僅僅是企業在盡力尋找和聘用具有很強個人道德意識的人員,潛在的應聘者也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發現一個組織的倫理氛圍。
2.組織文化和領導作風
建立一個強調道德行為的組織文化有三件事情十分重要:
(1)企業必須講清楚它所重視的道德行為。
(2)企業領導應反復強調它們的重要性,不斷給這些文字注入新的活力,並且要身體力行。
(3)建立一個高度重視道德行為的組織文化需要建立相應的激勵和獎勵制度,包括獎懲制度,即獎勵那些道德行為良好的人,制裁那些有不良行為的人。
3.決策過程
企業人員還必須思考在整個決策過程中倫理的含義。要做到這一點,他們需要一個道德指南。可採用五步法來思考倫理問題。
第一步,識別。企業人員應該識別出一個決策會影響哪些利益相關者以及以何種方式影響。一個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是指在這個公司有一定利益、權利和股份的個人或團體,這個公司做什麼以及如何做都會影響到他們的利益。他們可以分為內部利益相關者和外部利益相關者。內部利益相關者是指在該企業工作或擁有該企業股權的個人或團體,包括所有的員工、董事會成員和股東。外部利益相關者是指其他對該企業有某種權利的個人和團體,通常包括顧客、供應商、貸款人、政府、工會、社區和一般公眾。
第二步,判斷。就是根據第一步所獲得的資訊,判斷所提出的戰略決策的倫理含義。經理們需要確定提出的決定是否背離任何利益相關者的基本權利。
第三步,確立。要求經理們確立一種倫理導向。這就意味著一旦發生了與利益相關者的基本權利或主要倫理原則相衝突的事情,企業必須將道德倫理放在首位。
第四步,管理。要求公司管理倫理行為。
第五步,審核。要求企業審核它的決策,評估這些決策是否符合倫理準則。
4.倫理官員
倫理官員的職責是確保所有的員工都能接受道德倫理意識培訓,有關道德倫理的考慮要進入企業的決策程式,企業的道德倫理措施要落實到位。
5.道德勇氣
道德勇氣能夠使經理放棄一項有經濟效益但不道德的決策。道德勇氣給員工帶來力量,使他們能對上司強迫其執行的不道德行動的指令說 “不”。道德勇氣給員工帶來了正義感,使其能向公眾、媒體公開揭發公司老總的不道德行為。
5.2 課後習題詳解
1.一位來訪的美國某公司經理發現,該公司設在一個貧窮國家的分公司雇用了一名 12歲的女孩在工廠上班,這是違反該公司禁止使用童工的有關規定的。他要求當地的經理辭掉這個孩子,並叫這個女孩回學校上課。當地經理告訴這位美國經理,這個孩子是個孤兒,沒有生活來源,如果她失去這份工作,有可能流落街頭。請問這位美國經理應該如何處理?
答:該例子揭示了在外國子公司工作真實的倫理困境。美國經理應當認識到無論是違反該公司禁止使用童工的規定還是讓這個女孩流落街頭,都是不可接受的。美國經理也應當意識到,公司在享有一定權力的同時還應當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從本質上講,對社會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因為這是經商的正確道路。成功的大企業應將誠實盡責、樂善好施視為自己的責任。因此,這位美國經理最好的做法就是為女孩提供一些慈善幫助,捐贈、送往孤兒院、找人領養或者是教會她一些技能足以自己謀生,這樣解除了倫理困境,既不違反社會法律,又不違反倫理道德。
2.以約翰 ·羅爾斯提出的 “無知之幕”這一概念為框架,制定一個道德公約,它將(1)為一家大型石油公司制定有關環境保護的決策提供指導;( 2)為一家制衣公司尋找外部加工點的相關政策提供指導。
答:根據約翰 ·羅爾斯的理論,有效的公正原則就是指在所有人都能自由的、完全無私的情況下所一致贊同的原則。“完全無私”只有在一種被羅爾斯稱為 “無知之幕”的概念中才能存在。在這種 “無知之幕”下,每個人被設想為對他的所有特性是不知曉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毫無異議地贊同以下兩個基本的公正原則:
第一個原則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證每個人都能同樣享有其他人所享有的自由。羅爾斯將這些權利概括為政治自由(如投票權),言論和集會自由,意識形態的自由,以及自由處置私人財產的權利和不受專制鎮壓的權利。
第二個原則是指在平等的基本自由被保證的前提下,才允許一些基礎的社會產物,如收入和財富分配、機會等的不平等得以存在,而這種不平等必須是對每一個人都有利的。羅爾斯承認不平等有時是公平的,前提是這個產生不平等的制度能使每個人受益。
這個問題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學生中會有不同有趣的觀點。例如:
(1)人人都對環境負有義務,因為只有環境被保護人類才能持續地生存和發展下去。
(2)機會是平等的,任何地方的公司都有機會成為外部加工點,但對當地人權和環境的保護是首要條件。
3.某公司將生產轉移到了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但這一行動也導致其在母國的一些長期雇員因此而被解雇。請問在什麼條件下上述做法在倫理上是可以接受的?
答:許多公司不僅將藍領工作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還將白領的位置也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一些大學生畢業以後,不再局限於拿著文憑在國內找工作,而是到國外,就業機會增多了。公司的目標是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如果在其他地方能利用更便宜的勞動力,那就是最合適的戰略。如果將生產轉移到了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就業,提高了發展中國家員工的收入,同時,長期雇員也因忠誠度而得到獎勵,那麼這個做法在倫理上是可以接受的。
4.請問便利費用符合倫理道德嗎?
答:不同的國家對 “便利費”的態度也不一樣。通常來說,便利費不是用來獲取那種如果不支付就拿不到合同的費用,也不是用來獲取排他性利益的費用,而是為保證一家企業能從外國政府得到它應有的公平待遇所支付的費用,如果不支付有可能因某個官員的拖延而得不到,因此是符合倫理道德的。然而,當賄賂過多,便利費的幌子也將不被接受。
5.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一位經理負責一家跨國公司在某國的業務,這個國家毒品走私和不法活動十分猖獗。一天,當地一位 “大人物”派了一個代表找到這位經理,要求他提供一筆 “捐贈”,幫助這位 “大人物”向當地窮人提供住房。這個代表告訴這位經理,作為對這筆捐贈的回報, “大人物 ”將保證這位經理在該國會得到豐厚的回報。這裡不存在什麼威脅,但經理知道這位 “大人物”是一個從事毒品走私的犯罪組織的頭目,他也知道這個“大人物”確實是要説明這個地區的窮人,因為該地區是這個 “大人物”的出生地。請問這位經理應該怎麼做?
答:這個問題涉及到倫理困境的問題。若這位經理幫助這位 “大人物”,便是和毒品走私的犯罪組織頭目合作,這是違法的;若不説明,則是對這個地區的窮人不管不顧,企業的形象便會因此受損,公眾會認為企業缺乏責任感。因此,最好的辦法是,企業根據自己的能力,為當地的窮人提供資助,這樣既不用與 “大人物 ”合作而違反法律,又提高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形象,一舉兩得。
6.重讀 “管理聚焦”專欄中 “ Unocal公司在緬甸”一文,並回答下列問題: ( 1) Unocal公司為了賺錢而參與軍事獨裁政權的暴行是否道德?
(2)除了不投資, Unocal公司還可以採取其他什麼行動來維護因天然氣管道工程而受到影響的那些居民的
人權?
答:(1) Unocal的暴行是不道德的。雖然弗裡德曼的稻草人理論認為在法律許可的範圍裡,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提高利潤,他斷然否定企業在法律規定的範圍之外還需要承擔社會責任,但是,弗裡德曼也認為企業應該以一種合乎道德倫理的方式行事,而不能使用欺騙和造假的手段。軍事獨裁是比欺騙和造假造成更大傷害的行為。
(2)除了不投資, Unocal公司應該意識到自己有義務有責任來維護因天然氣管道工程而受到影響的那些居民的人權。首先, Unocal公司可以依靠自己的影響力遊說當地的政府,讓政府安頓好當地的農民,提供更好的工作條件等;此外, Unocal公司也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對那些居民施以援手,改善他們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
5.3 考研真題詳解
1.商業倫理[中央財經大學 2013國際商務碩士;寧波大學 2011國際商務碩士]
答:商業倫理是商業與社會關係的基礎,它研究的是商業活動中人與人的倫理關係及其規律,研究使商業和商業主體既充滿生機又有利於人類全面和諧發展的合理的商業倫理秩序,進而研究商業主體應該遵守的商業行為原則和規範、應當樹立的優良商業精神等商業道德問題。
在當今時代,如果企業只追求利潤而不考慮商業倫理,則企業的經營活動會越來越為社會所不容,必定會被時代所淘汰。也就是說,如果在企業經營活動中沒有必要的倫理觀指導,經營本身也就不能成功。樹立商業倫理的觀念,體現了重視企業經營活動中人與社會要素的理念。
2.倫理困境[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13國際商務碩士]
答:倫理困境也被稱為道德悖論,是指陷於幾個道德命令之間的明顯衝突,如果遵守其中一項,就將違犯另一項的情形。此情況下無論如何作為都可能與自身價值觀及道德觀有衝突。
3.企業社會責任[南開大學 2012國際商務碩士,廈門大學 2011國際商務碩士]
答:公司社會責任是指公司不能僅僅以最大限度地為股東們賺錢作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應當最大限度地關懷和增進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包括消費者利益、職工利益、債權人利益、中小競爭者利益、當地社區利益、環境利益、社會弱者利益及整個社會公共利益等內容,既包括自然人的人權尤其是社會權,也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的權利和利益。
公司社會責任理論與利益相關者理論表述雖有不同,但其核心內容相同,都體現了對公司營利性之外的社會性的關注。公司社會責任的核心價值觀是以人為本,而非以錢為本。公司社會責任既是一種公司治理理念,也是一種制度安排,更是一種商業實踐。沒有公司社會責任的理念,便沒有成熟的制度設計:沒有自覺的公司社會責任實踐,公司社會責任理論也就成了無源之水。而其中的制度設計則扮演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4.組織文化的作用是什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13國際商務碩士]
答:組織文化是指一套關於組織的基本假設和公司成員分享的目標和實踐。具體來說,是指一個群體對於什麼是好的、正確的,自己想要的東西的界定。
組織文化的作用是指組織文化對組織的生產、經營、管理等活動產生的影響和發揮的作用。組織文化的作用具有雙重性,可以分為正功能和負功能。組織文化的正功能可以提高組織承諾,增強組織成員行為的一致性,引導組織的成長、進步,進而提升組織的效能。而在某些特定背景下,組織文化對組織的發展也會產生束縛和限制等負面效應。
(1)組織文化的正功能
組織文化的正功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導向功能。組織文化對組織整體和組織成員的價值取向與行為取向有導向作用。組織文化可以使組織成員的思想、價值觀、行為和組織目標相一致,從而確保組織目標的實現。
②凝聚功能。組織文化使成員的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一致,通過共用的價值觀、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使成員固守在組織之內,並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當組織成員對組織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組織就成為一個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念、精神狀態和理想追求的統一體,此時成員會更加忠誠,組織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③約束功能。組織文化通過組織的文化氛圍、群體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等軟約束。對組織成員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約束和規範作用,從而減少起消極作用的成員,保持組織的良好秩序。
④激勵功能。組織文化能夠滿足組織成員的多重需要,並對不合理的需要予以約束,使組織成員產生高昂的情緒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和行勾準則會產生強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驅動力,引導成員進行自我激勵,最終保持組織的活力。
⑤樹立組織形象。不同的組織擁有不同的組織文化,組織文化具有鮮明的特徵,可以將組織與其他組織區分開來。一個在組織文化上有鮮明個性的組織容易在社會公眾前樹立自己的形象,提高組織的知名度。
(2)組織文化的負功能
組織文化還具有阻礙組織變革和發展的負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變革創新的障礙。組織文化通常是經過多年的建設和沉澱才形成的,具有相對長期的穩定性。當組織面對的環境比較穩定時,組織文化就成為一種資本;而當組織面對的是動態環境時,組織共用的價值觀就可能與進一步提高組織效率的要求產生衝突,從而成為組織變革創新的障礙。
②多樣化的障礙。組織的強文化對成員具有明顯的遵從壓力,它限定了組織可以接受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組織通過聘用各具特色、多樣化的員工來獲得多樣化的優勢,但一旦新員工融人組織的強文化中時,多元化的優勢就隨即喪失。因此組織文化,特別是強文化,將大大削弱組織的多樣化,從而阻礙組織的發展。
③兼併和收購的障礙。在組織進行兼併和收購時,管理者不僅要考慮融資優勢、產品的協同性等因素,還要考慮收購物件的文化與本公司的文化是否相容。不同組織的個性鮮明的組織文化,可能使得本可以整合的利益關係變得不可能。
5.你若作為商務諮詢人士,應該如何從政治經濟、文化與倫理的角度,向擬進入中國市場的一般外國企業介紹中國的國別制度特徵?[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 012國際商務碩士]
答:從政治經濟、文化和倫理的角度來看,中國具有以下特徵:
(1)政治方面
一國的政治體制,指一個國家的政府體制。政治體制可以用兩個相關的指標加以考察,第一個是其對集體主義或個人主義的重視程度,第二個是其民主或集權的程度。
集體主義是指集體目標優先於個人目標的一種政治體制。當強調集體主義時,一個整體的社會需求通常被認為要比個人自由重要得多。集體中的社會主義是根據馬克思的理論提出的。個人主義是指一個人應享有其經濟和政治追求的自由。相對於集體主義而言,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利益應優先於國家的利益。
民主是指這樣一種政治制度,在該制度中,政府是由人民直接選舉或通過其所選代表間接選舉出來的。集權是這樣一種制度,在該制度中,個人或一個政黨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擁有絕對的控制權,政治反對黨派則是被限制的。
民主、集權和集體主義、個人主義是有相關性的,民主和個人主義往往形影相隨,而集體主義通常與集權主義相連。但是灰色地帶總是存在的。
就中國的政治體制而言,中國是一個強調集體主義的民主國家。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單一黨制,與其他各黨的關係為:共產黨為執政黨,其他黨派為參政黨,而非反對黨。與各民族的關係也十分友好。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為世界各國在中國進行投資營造了一個十分寬鬆公平的環境。中國的和平崛起使其在世界舞臺上己經佔有重要的地位,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對世界重大問題擁有一票否決權。雖然受到朝核問題、南海問題、釣魚島問題等周邊不穩定因素的困擾,但中國總體政治局面是比較穩定的,政治風險較小。
(2)經濟方面
具體地講,有三種主要類型的經濟體制一一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和混合經濟。
在一個純市場經濟中,所有生產性活動都為私人擁有,而非為國家所擁有。一個國家生產什麼商品和服務,以及生產多少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並通過價格機制將資訊傳遞給生產者。在一個純粹的計劃經濟中,一國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生產的數量及銷售價格都是由政府計畫指定的。在純粹的計劃經濟中,一切工商企業均歸國家所有,其基本原理是,政府能夠直接按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原則進行投資,而不是按個人的利益進行投資。在混合經濟中,一部分是私有制和自由市場機制,另一部分是國有制和政府計畫機制。
就中國的經濟體制來看,中國己經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顯著增強,宏觀調控體系日趨完善;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和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持續多年高速發展,即使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2009年GDP增速仍高達8.7%,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雖然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出現了市場監督機制不完善、市場秩序混亂等一系列問題,存在一定的風險,但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是不可忽視的。
(3)文化倫理方面
文化是指一群人所共同擁有的、為生存而設計構建的一種價值觀和準則的體系。價值觀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是指一群人藉以確定什麼是好的、正確的和所嚮往的某種觀念。換一種說法,價值觀就是關於事情應該如何的一種公認的假設。準則是指社會規則,即在一個特定的情境下有關適當行為的規定。社會結構是影響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它是指基本的社會組織。在解釋文化差異時其有兩個尺度尤為重要。第一個尺度就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是個人還是群體,第二個尺度是一個社會分成階層或等級的程度。
倫理體系是指一整套道德準則或價值觀,藉以引導和規範行為。世界上大多數倫理體系都是宗教的產物,所以有基督教倫理、伊斯蘭教倫理等。不過,倫理體系來源於宗教的現象有一個重要的例外,即儒教。儒家學說和儒教倫理影響並形成了亞洲部分地區的文化及其行為,但它並不是宗教。宗教對商務活動最重要的影響主要在於,不同的宗教所蘊涵的對工作和企業家精神的看法,以及宗教倫理對一國商務活動成本的影響程度。
雖然中國人己經擁有越來越多的現代社會的物質產品,但根植于千年文明古國的悠久文化傳統依然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經商之道。中國在文化方面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中國人重視家庭和血緣關係,在 “天人合一 ”的思想影響下,人們對集體懷有很強的歸屬感。在人際交往中重視集體的責任和權力,個人的情感依賴於集體。
②中國人崇尚權威,屬於高權力距離文化的國家。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幾千年的宗法社會中的人際關係呈等級性,人際交往中重關係。因此很多外國企業會發現,要想在中國進行商務活動,搞好 “關係”十分關鍵。
③中國經歷了數千年的封建社會體制的歷史,至今仍受到等級觀念、官本位思想以及關係意識的影響,法制觀念總體還比較淡薄。因此,中國商人在商務洽談過程中更注重人情關係以及非正式的處理方式。
④受到儒家 “中庸”思想的影響,中國人通常追求中常之道,強調內外協調,保持平衡,不走極端。這樣一種思想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偏向保守,強調行事的穩健篤定,對風險通常採取規避態度。
⑤受到以儒家思想為主幹的文化的影響,中國人經商講究 “仁義”,在商務活動中強調 “誠信”,特別注重與重要商業夥伴保持長久友好的關係。
6.請列舉國際商務中的倫理問題。[西南財經大學 2015國際商務碩士]
答:國際商務中會產生許多倫理問題,其根源在於國與國之間在政治制度、法律、經濟發展和文化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在國際商務中,最為常見的倫理問題是員工待遇、人權、環境污染、腐敗以及跨國公司的道德義務等。
(1)員工待遇當東道國的工作條件明顯低於跨國公司母國的條件時,暫時還沒有確定的標準供企業選擇實施。但無論如何,跨國公司絕不能對其在國外的企業或轉包商們惡劣的工作環境聽之任之或視而不見。
(2)人權
有觀點認為,一個跨國公司在一個缺乏民主和人權的國家做生意是合乎倫理的。長期的外國投資促進了經濟,提高了當地的生活水準,這些發展最終將推動更多的人要求參與管理、政治多元化以及言論自由。但這一觀點是有局限性的。有些國家非常落後,以至於很難合乎倫理地經商。
(3)環境污染
當東道國的環境保護制度不如母國時,也會發生倫理問題。環境是公共產品,但又是任何人都可以破壞的。這種情況被稱為 “公地悲劇 ”。公地悲劇即一項大家共同擁有的資源,不屬於任何個人,但每個人都能使用,而且在過度使用,結果便導致資源的逐漸消減。
(4)腐敗
“加急費”或 “通融費”並不是用來獲取那種如果不支付就拿不到合同的費用,也不是用來獲取排他性利益的費用,而是為保證一家企業能從外國政府得到它應有的公平待遇所支付的費用,如果不支付有可能因某個官員的拖延而得不到。一些經濟學家提出,在一個國家,己有的政治體制扭曲或限制了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通過黑
”
市、走私和向政府官員支付公關費等方式, “加速 政府批准商業投資,有可能促進福利。相反,另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腐敗降低了商業投資的回報,導致較低的經濟增長。因此,加急費的合理性導致了一個倫理困境。
(5)道德義務
有些倫理專家認為,與權力相伴的是社會責任。社會責任這個概念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即商人在作商務決策時應考慮其經濟行為可能導致的社會後果,應該盡力做到經濟和社會雙贏。
第Ill篇全球貿易與投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