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 Sanjeev Bordoloi 服務管理:運作、戰略與信息技術 v9

7.5.1 戴明的14點計劃

W.愛德華·戴明因在日本極成功地開創了質量革命而廣受稱讚。按戴明的觀點,管理者應對全部質量問題的85%負責。因此,必須率先改變產生問題的系統和過程。管理者應將焦點重新對準顧客需求的滿足和保持競爭領先的持續改進。他的理念被概括為“14點計劃”。

(1)為改進產品和服務質量建立永久目標。管理者必須停止偏見並要為未來規劃,期望在所有業務領域進行創新。

(2)採納新理念。拒絕普遍認同的低水平工作、延誤和鬆弛的服務理念。

(3)停止大量的檢查。檢查來得太遲了並且太浪費,而集中關注改進過程本身。

(4)停止僅靠價格獎勵商務活動。採購部應該根據質量統計結果發起採購,而不應根據價格,應該以縮減供應商數量、簽訂長期合同作為對供應商的獎勵。

(5)持續永久地改進生產和服務系統。不斷搜尋系統中的問題,尋求改進方法。不論前臺還是後臺,必須在每項業務活動中減少浪費、改進質量。

(6)建立崗位培訓的現代方法。重新構建培訓,確定可接受的工作水平。要使用統計方法評估培訓效果。

(7)建立現代監督方法。將監督集中於幫助工人更好地工作,為增加工人的自豪感提供工具和技術。

(8)驅走恐懼。通過鼓勵交流問題和表達思想來消除恐懼。

(9)打破部門間的障礙。鼓勵通過團隊和使用質量控制環解決問題。

(10)消除為員工設置的數字目標。應當消除用目標、口號和標語引誘工人提高生產率。這種激勵會造成工人不滿,因為大多數必要的變化超出了他們的控制能力。

(11)消除工作標準和數量配額。生產配額集中於數量,這會導致不良的質量。質量目標,比如可接受缺陷的百分比,不能刺激工人進步。應使用統計方法持續提高質量和生產率。

(12)消除阻礙小時工的障礙。工人需要得到對他們工作質量的反饋,必須移去所有阻礙人們工作自豪感的障礙。

(13)制訂強有力的教育和培訓計劃。技術的變化和人員的流動要求所有的員工都進行持續的培訓和再培訓。所有培訓都必須包括基本的統計技術。

(14)在最高管理層建立能夠每日推行上述13條的結構。為在質量和生產率方面不斷改進,明確確定管理層的永久承諾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