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三節 貨幣中性抑或非中性
經濟學中一個古老的論題
貨幣中性(neutrality of money)抑或非中性,是經濟學中一個“古老”的論題,也是具有基本意義並最具概括性的論題。
貨幣是中性的還是非中性的,不易明確界定。焦點在於,在貨幣已被廣泛利用的社會經濟生活中,貨幣因素能否改變實際資源的配置。概括地說,如果貨幣因素不能改變實際資源配置,貨幣是中性的;如果能改變實際資源配置,則貨幣就是非中性的。
要回答貨幣因素是不是改變了實際資源的配置,應該依據社會經濟的現實狀況進行判斷,但實際資源的配置問題極為複雜。在現實生活中,影響實際資源配置的因素很多。這就必須對諸多因素的作用及其間的關係從理論上進行分析,以便判斷需要關注哪些因素並暫且忽略其他因素。那就是,以這樣的分析為基礎,相應地構建理論模型,並從中探討貨幣是中性還是非中性。
早期的貨幣中性說
早期對貨幣中性的表述大致如下:貨幣數量的變動會影響商品價格並使價格總水平變動,但不會改變相對價格(relative price)——從各種商品和服務價格對比角度看的價格。
在貨幣得到廣泛利用的市場經濟中,市場價格機制支配著實際資源的配置。生產者在生產要素之間的選擇使用,消費者在消費物品之間的選擇使用,無不依據各種有關生產品和消費品的價格。但只要相對價格不變,各個市場行為主體進行選擇使用的格局就不會改變,從而整個經濟中實際資源配置也不會因貨幣數量的變動而變動。曾有人舉過這樣的例子:某個國家的政府下令以新幣換舊幣,兌換比率是10:1,則所有的價格(包括工資在內),都去掉一個零,資源配置不受影響。
這樣的貨幣中性概念,可稱為貨幣數量論的概念。以這樣的思路解釋貨幣的作用,有一個形象的概括,即“貨幣面紗”(monetary veil)。它反映西方古典經濟學的貨幣思想以及20世紀早期經濟學家費雪在其交易方程式中的想法。
質疑數量論的貨幣中性概念
人們對上述數量論的貨幣中性概念提出過不少疑問,大致上可歸為兩類:
第一,在貨幣數量變動時,相對價格能否保持不變?相對價格是各個具體商品價格之間的比率,而各個具體的價格是分別由各種商品的供求決定的。當貨幣數量增加而推動價格上升時,賣者會調高自己商品的價格,但調價有成本。由於各自掌握信息有多有少,從而對漲價的預期有差異;由於各自在市場所佔有的份額有大小,從而對調價的反應有強弱。當貨幣數量發生變動而影響價格時,買者會調整各自的需求。但由於各自的收入受工資等生產要素價格的影響有所不同,因而需求調整在總量水平上會有差異;又因各種商品需求的價格彈性高低不同,因而不同商品在數量上也有區分。在貨幣數量影響價格的過程中,買賣雙方的這些可能的行為特點足以說明相對價格不能保持不變。
第二,貨幣數量增加,通常採取增加發行或擴大貸款的方式。增量貨幣通過政府部門,通過銀行企業,直接或間接地注入某些市場,而不像新幣兌換舊幣那樣,平均地、成比例地進入一切市場。這樣,貨幣數量增加就會改變相對價格,影響實際資源配置。
上述兩類問題,是從比較接近現實的層次上提出的。在這類層次上還可以提出更多的問題。這樣的論證,在理論上不支持貨幣中性而支持貨幣非中性。
一般均衡論的貨幣中性概念
但是,在高度抽象的層次上還是可以找出論據,支持貨幣中性。那就是:貨幣因素無力影響實際資源的“均衡”配置。
在這個概念中強調均衡,也就是強調,貨幣理論有一個理論前提,即市場機制使實際資源配置已經達到瓦爾拉斯均衡(Walras equilibrium)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一切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一切資源都是完全流動的;一切行為主體都掌握充分的信息,他們的預期都是完全理性的;價格、工資等名義量的變動都不存在任何的剛性;也不存在“貨幣幻覺”等等。在這樣的狀態下,貨幣因素不可能影響實際資源的均衡配置。
當然,實際經濟的某些因素因經濟之外的原因而發生變化時,也會影響原來的均衡狀態。比如,生產和供給方面的技術變革、資源的發現或枯竭、需求方面行為主體偏好的變更等,都會改變原來的實際資源配置。但在一般均衡理論(theory of general equilibrium)下,原來的實際資源配置改變了,又會達到另一個實際資源配置的均衡狀態。如果把實際經濟因素的變化稱為實際經濟衝擊,那麼貨幣因素的變化就是“貨幣衝擊”。貨幣衝擊既然不能影響原來的均衡配置,在重新建立新的均衡中也同樣起不了什麼作用。
這樣的貨幣中性概念,把貨幣因素與實際資源配置分隔開,是“古典二分法”的極度引申。
從貨幣職能討論一般均衡論的貨幣中性概念
以一般均衡理論為依據的貨幣中性概念,把貨幣的職能僅僅看做便利交易的媒介,僅僅是一種潤滑劑,僅僅在交易的瞬間起了作用。至於兩次交易之間貨幣處於什麼狀態,有什麼職能,都沒有予以考察和估量。第一章已經指出,貨幣也是價值貯存的工具。無論生產者還是消費者,都會保持一定數量的貨幣餘額,供隨後或者將來生產或消費之用。從20世紀初期的劍橋方程式起,直到近來的種種貨幣理論,都是承認這一點的。
生產者或消費者持有的貨幣餘額是名義量。當貨幣數量變動而引起價格變動時,即使相對價格不變,也會因價格水平升降而使貨幣餘額的實際數量變動;而且,各個行為主體所面臨的實際貨幣量變動並非一致。即使原本已處於均衡狀態,貨幣衝擊也會破壞均衡,並有待重建均衡。
在現代金融制度下,市場行為主體不僅保持貨幣餘額,而且還擁有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而這些資產和負債都是以貨幣單位計值的。當貨幣數量變動引起價格總水平變動時,幣值相應變動。縱然從市場經濟整體來看債權和債務相抵,但就各個行為主體而言,卻有得有失。這無疑會影響各自的行為,並影響實際資源的配置。
這樣的論證,只是說明“貨幣衝擊”與實際經濟的衝擊一樣都會影響原來的均衡。不過,只要一般均衡的理論前提成立,貨幣中性依然成立。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那就是:貨幣短期非中性,但長期仍然是中性的。
貨幣短期非中性與長期中性
在貨幣短期非中性的概念中,融入了較為接近現實的內容。這樣的概念肯定:貨幣數量變動,不僅影響價格,也會影響產出;貨幣數量變動,不僅影響名義利率,也會影響實際利率,而利率變動會影響實際資源的配置。在一般均衡狀態下,貨幣因素的影響即使是短期的,但也是實在的。
凱恩斯的貨幣思想,基本符合貨幣短期非中性觀。凱恩斯經濟學認為,在失業存在的情況下,價格並不隨貨幣數量增加而同比例上升。因而,實際貨幣量會增大,導致利率下降,從而使投資增加、國民產出增長。這種作用是短期還是長期的?貨幣是否長期非中性?凱恩斯經濟學沒有回答,但凱恩斯本人曾說過:“在長期中,我們都已不復存在。”
把貨幣短期非中性和長期中性這個複合命題表達得比較明確的,倒是貨幣主義者弗裡德曼。他在1970年說過:“在短期內,如5~10年間,貨幣變動會主要影響產出;另一方面,在幾十年間,貨幣增長率則主要影響價格。”
貨幣短期非中性和長期中性這樣一個複合命題,也可表示為失業率與工資物價上漲率這兩者之間的置換關係。貨幣增加,短期內可使失業率降低,但工資物價也同時有所上漲;長期內即使工資物價上漲,失業率也不會明顯降低。在圖形上,以工資物價上漲率為縱軸,以失業率為橫軸,上述兩者間的置換關係可以表示為一族向下傾斜的曲線——菲利普斯曲線。短期菲利普斯曲線的傾斜度較大,長期菲利普斯曲線則接近垂直。貨幣的短期非中性和長期中性的差異,表示為短、長期菲利普斯曲線傾斜度的變化。
貨幣政策應該是中性的還是非中性的
貨幣中性或非中性的探討,必然引出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貨幣政策應該是中性的還是非中性的。
對應於貨幣短期非中性,貨幣政策應是非中性的。貨幣政策是對諸多貨幣因素的安排,目的是改進實際資源的配置。非中性的貨幣政策依據於這樣的判斷:貨幣因素在影響價格的同時,能夠影響產出和收入。非中性的貨幣政策是以相機抉擇方式來實現。這就是選擇適當的政策目標和工具,並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調整其優先次序和輕重緩急。
對應於貨幣中性,應當有中性的貨幣政策。但中性的貨幣政策究竟如何理解,頗難講清——既然貨幣因素隻影響名義量而不能改變實際經濟活動,為什麼要實行貨幣政策呢?
中性的貨幣政策的含義,或可表述如下:貨幣政策的目標是實際資源的均衡配置;政策工具應以保持和改進這種均衡為目的。這樣的中性貨幣政策與上述非中性貨幣政策並不對立。對應於貨幣短期非中性和長期中性,短期內貨幣政策應以消除資源配置的非均衡,如過高的物價上漲率、過高的失業率等為目標;而長期內應以保持資源均衡配置,如物價穩定、就業充分等為目標。
資源配置均衡是動態的。以保持動態均衡為目標,貨幣政策的中性就應包含有更多的內容。有人把旨在保持動態均衡的目標稱為貨幣政策的“超中性”(suber-neutrality)。“超中性”的貨幣政策要求:貨幣數量增長;貨幣量增長率應與實際經濟變量相適應。比如,人口的增長,科技進步帶來的資本與勞動力匹配率的變動,經濟增長導致的人們消費與儲蓄格局的變化等等,都會使實際的貨幣需求發生變化。這就要求貨幣名義量的變動應該與之相適應,方能求得資源配置的動態均衡。
貨幣的中性或非中性,乍看起來是完全對立的。但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這樣的對立並不那麼尖銳。在具體決策時,似應兼顧貨幣中性和非中性兩個方面,方能提高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實現貨幣政策的目標。
【複習思考題】
1.研究經濟的貨幣方面、金融方面,必須時時緊密聯繫經濟的實際方面;或者說,對於經濟的貨幣方面、金融方面,是作為經濟整體中與實際方面不可分割的部分進行研究的。學習這門課程後,你對這樣的思路有怎樣的領會?
2.兩分法的分析框架在理論研究中被廣泛地運用,但要具體運用卻不太容易。比如,什麼是“名義”,什麼是“實際”,你能時時事事都可分清嗎?再如,什麼是“貨幣方面”,什麼是“金融方面”,你能清清楚楚地予以界定嗎?不妨試試看。
3.這是一個涉及“名義與實際”、“貨幣與實際”的問題:為什麼微觀主體的資產總和並非宏觀經濟體的總資產?
4.我們今天所講的虛擬資本是承接馬克思所論證的理論概念。但我們今天所講的虛擬資本,其範圍只是馬克思所講的虛擬資本的一部分;而我們所承接的這一部分,較馬克思的時代則有極大的發展。你能把這些差別說清楚嗎?
5.今天所講的虛擬資本有怎樣的特徵?可自己嘗試歸納。
6.考察近幾十年來各國虛擬經濟和實際經濟之間發展的態勢,談談自己對虛擬經濟的未來發展有什麼看法。
7.區分貨幣是中性的還是非中性的,基本的根據是什麼?
8.結合費雪方程式,分析貨幣中性論的前提、結論及缺陷。
9.貨幣的短期非中性和長期中性是怎麼論證出來的?可試用IS -LM模型進行論證。
10.中性貨幣政策與非中性貨幣政策是不是完全對立的?中央銀行在具體決策時,能不能兼顧貨幣中性和非中性兩個方面,以更好地實現貨幣政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