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三版主編的話

這是呈送給讀者的第三版《金融學》(《貨幣銀行學(第五版)》)。距本教材的第二版又已四年。

多年來協助我主持教材編寫的沈偉基教授,由於年事和身體原因,不再主持這一版的修訂,主持修訂的擔子換到了張傑教授的肩上。近幾年,張傑教授使用這本教材講授了多次“貨幣銀行學”;結合多年來對金融問題的研究,他積累了主持修訂這本教材的經驗。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全部的修訂任務是由張傑教授獨自一人完成的。其間,鄧慧博、周治富、任楊、金書薦、駱凝等同志協助他對相關數據作了初步蒐集與整理工作。

第三版修訂的大背景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及隨後幾年金融領域的跌宕起伏。

面對2008年的金融海嘯,全球的緊急應對、持續反思和探尋改革之路,在理論和實踐的諸多方面,都對金融學科的建設提出了大量具有本質意義的課題,要求學科建設應大跨步地提升。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但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學習,需要領悟,需要有一段摸索、探討的過程。因此,這一版的修訂只能確定有限的要求。

第一,2008年的金融海嘯是在金融事業高速發展、金融創新日新月異、金融作用受到極度重視——好像金融可以引領經濟從持續繁榮走向更加繁榮——的大背景下爆發的。正是海嘯的猛然一擊使人們清醒:無論金融有著怎樣巨大的魔力,其中的根本性規律,特別是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根本性的相互制約規律沒有變;也正是由於輕視了實體經濟而過度誇大了金融,導致削弱了對金融海嘯爆發的警覺性。這是全世界對金融極其寶貴的再認識。基於這樣的認識,這一版依然堅持前兩版主要闡述基本原理的方針,並保持了將金融學基本原理與中國金融“故事”相結合的思路。

第二,2008年的金融海嘯突出地顯現了宏觀金融機制與微觀金融機制之間的緊密聯結以及存在的種種衝突。這提示人們,必須理清宏觀金融機制與微觀金融機制的關係並時時關注這兩者相互作用的態勢。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從總體上把握金融並做出基本的政策取向。對於這一版,張傑教授在體系結構方面所作的調整,除去使學科內容的邏輯框架進一步優化的考慮之外,可以說主要基於進一步理清宏觀金融機制、微觀金融機制及其相互關係的考慮。

第三,努力反映在此期間全球貨幣金融格局以及中國金融改革和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顯著變化,同時重視中國本土的金融實踐與國際發展趨勢的銜接。

第四,本版按照常規對第二版中已有的相關金融事件作了跟蹤性擴展,並儘可能用2011年的統計資料更新數據,一些數據的截止日期到2012年7月。

本教材體系結構的重新編排:

(1)第二版的第三章第四節調整為本教材的“導論”,開宗明義地介紹了金融學的內容、結構與演進。

(2)第二版的第一篇“範疇”改為本教材的第一篇“貨幣、信用與金融”。其中,把第二版的第一章第七節“國際貨幣體系”和第五章第一節至第四節以及第六節有關匯率制度的內容合併為本教材的第二章“國際貨幣體系與匯率制度”;第二版的第五章第五節“匯率的作用與風險”轉為本教材第三篇第二十一章“開放條件下的政策搭配與協調”的第一節;對第二版的第四章進行了分拆,第一節“利息”併入本教材的第三章“信用、利息與信用形式”;第二節、第四節、第六節重組為本教材的第三篇第十二章“利率的決定及作用”;第三節、第五節歸入本教材的第四篇第二十二章“利率的風險結構與期限結構”。

(3)第二篇的標題由第二版的“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調整為“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本篇除新增第十一章“金融基礎設施”外,將第二版的第六章第三節單列出來形成第九章“資本市場”;第二版的第二章第六節“股份公司”變為本教材的第九章附錄;對第二版的第七章“金融市場機制理論”進行了分拆,第一節、第二節併入了本教材的第九章,其餘內容歸入第四篇“金融運行的微觀機制”,形成了本教材的第二十三章“資產組合與資產定價”;第二版的第九章“存款貨幣銀行”分拆為兩部分,第一節、第二節、第六節、第七節、第九節、第十節、第十一節以及由第二版的第十二章最後一目擴展形成的第八節“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組成了本教材的第六章,仍保留原名;其餘內容單列,形成了本教材的第四篇第二十四章“商業銀行業務與管理”;第二版的第十章第四節“中央銀行體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統”併入本教材的第十一章。

(4)將第二版的第三篇、第四篇合併形成了本教材的第三篇“貨幣均衡與宏觀政策”,除重組第二版的第四章內容形成了本教材的第十二章“利率的決定及作用”之外,將第二版的第十二章“現代貨幣的創造機制”挪到本教材第十三章“貨幣需求”之後;將第二版的第十九章第六節的內容單列出來,並與第十五章“財政收支、公債與貨幣供給”以及第二十章第二節“IS-LM模型中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合併形成了本教材的第二十章“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搭配”;同時,考慮到第二版的第二十章有關IS-LM模型與總供求均衡分析的內容已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有所講授,將其作為本教材第二十章的兩個附錄;本教材的第二十一章由第二版的第五章第五節以及第十九章第七節、第八節重組而來,並將第二版的第二十章第四節“開放經濟的模型”作為本章附錄。

(5)第四篇作為本教材的微觀篇,專門討論金融運行的微觀機制。其中,第二十二章“利率的風險結構與期限結構”由第二版的第四章第三節、第五節和新增的“利率的風險結構”構成;第二十三章基本上來自第二版的第七章;第二十四章由第二版第九章的部分內容組成。當然,金融運行微觀機制的內容遠不止這些,應該列入而未列入這本教材的內容,之後逐步增補。

(6)第五篇“金融發展與穩定機制”由第二版第五篇和第六篇的內容重組而成。第二版的第二十五章“貨幣經濟與實際經濟”仍為本教材的第二十五章;第二版的第二十三章“金融與發展”調整為本教材的第二十六章,更名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第二版的第二十四章調整為本教材的第二十七章;第二版的第二十一章和第二十二章組合為本教材的第二十八章“金融監管”。

在體例上,本教材調整、增添了部分“附錄”。同時,本教材還嘗試性地新增了一些“專欄”,以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與正文相關的內容。然而,專欄的數量較少,有待進一步擴充。在第二版原來的內容中,有些內容應該壓縮,有些內容應該改寫,但由於時間所限,還來不及推敲,也要推到下一版修訂時處理。

懇請指正。

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