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附錄二 總供求均衡分析

假定價格不變,使IS-LM模型的應用受到了很大限制。西方經濟學在IS-LM模型基礎上建立了AD-AS模型,即總供求均衡分析。在AD-AS模型中,能夠考察總產出量與價格變動的關係,也有助於對如何實施經濟政策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

總需求曲線AD

上面分析了價格變化不會引起IS曲線移動,但能夠使LM曲線改變位置。如果其他條件不變,價格上升,實際貨幣供給減少,產生超額貨幣需求,導致利率上升,LM曲線左移,並將導致經濟運行在比較高的利率水平和比較低的產出水平上實現均衡;價格下降將產生剛好相反的過程:經濟運行在比較低的利率水平和比較高的產出水平上實現均衡,見圖20—13。

10-1

上述分析使價格與產出聯繫起來。假定貨幣市場和產品市場同時處於均衡狀態,比較高的價格水平往往對應比較低的產出水平,而比較低的價格水平則對應著比較高的產出水平。不同的產出水平與價格水平的組合形成總需求曲線,如圖20—13中的AD曲線。它表示在任何給定的價格水平上貨幣市場與商品市場都處於均衡狀態時的總產出水平。其所以被認定為總需求曲線,是因為這一條向下傾斜的曲線反映著價格水平與市場總需求——即一個經濟體對於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總量——這兩者的相關關係。

總需求曲線AD,之所以是一條向下傾斜的曲線,不同學派有不同的論證思路。上面的分析是按照凱恩斯主義的原理推導出的。它所包含的傳導過程是:

10-1

即價格水平下降,導致實際貨幣供給(在名義貨幣供給量不變的情況下)增大;實際貨幣供給的增大將導致利率的下降;利率的下降會造成投資回報提高的預期,並從而使投資支出增加,相應的樂觀情緒也會引出消費支出的增加;利率的下降會造成本幣對外幣的貶值,並從而增加出口;這些支出的增加則引起總需求的增大。反之,也可用同一思路進行相反的推導。其結論是,價格變動與產出變動呈負相關關係,AD曲線必然向下傾斜。

對於總需求曲線,貨幣學派並不以IS-LM模型為基礎,而是直接用現代貨幣數量論進行推導。其推導的依據是交易方程式MV=PY。方程式中的MV,即貨幣供給量乘以貨幣流通速度,是總支出。按貨幣數量論的論斷,V是獨立於M的,並且它可以預測。因而,總支出的量取決於貨幣供給M——名義總支出不變,即M不變;或M不變,名義總支出不變。此時,P與Y必然負相關。於是,就描繪出一條向下傾斜的總需求曲線。

如果考慮到中國當前依然缺乏利率彈性的經濟生活實際,現代貨幣數量論在這個問題上的分析思路可能是易於採用的。但是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即貨幣流通速度V在我們這裡卻是不斷變化,從而不那麼易於把握。

總供給曲線AS

在圖20—13中的AS曲線是一條表示價格水平與總產出水平正相關的曲線。價格水平P與總產出水平Y在短期內是呈現正相關關係的。這就決定AS曲線是向上傾斜的。

價格水平與產出正相關的原因在於,價格的提高通常並不立即伴隨單位產品生產成本的提高,至少並不立即伴隨單位產品生產成本同比例的提高,從而導致單位產品利潤增大。利潤增大則會刺激增加產出,即增加總供給。反之,價格的下降通常並不立即伴隨生產成本的下降,至少並不立即伴隨生產成本同比例的下降,從而導致利潤減低。利潤減低則會刺激縮減產出,即減少總供給。

但是,隨著價格的持續走高,生產成本必將逐步上漲。通過一定的過程,成本的提高,將使利潤向原有水平回落,增加產出的推動力也將消逝。反之,價格的持續走低,生產成本必將逐步有所下降。通過一定的過程,成本的下降將使利潤可能有所回升;利潤減低這一導致縮減產出的因素減小乃至消除,則會有利於產出的增加。顯然,從相對長期角度考察,價格與產出的關係並非絕對正相關關係。所以,對於P與Y之間正相關的論證,特別強調“短期”這一約束條件。

AD曲線與AS曲線的位移

不論總需求曲線AD還是總供給曲線AS,都是在假定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考察價格變化的影響而得出的。當“其他條件”變化時,AD曲線和AS曲線就會發生位移。對於AD曲線,是在設定貨幣市場和產品市場均衡條件下對價格變動的分析。所以,當貨幣市場和產品市場均衡的條件發生變化,或者說,當IS曲線或LM曲線發生變化時,都將使AD曲線移動。

貨幣供給變動導致LM曲線移動,因而是影響AD曲線移動的重要因素。無論是按凱恩斯主義的思路還是貨幣主義的思路,都可以得出貨幣供給的變動導致AD曲線位移的結論。

按照貨幣主義的觀點,在同一價格水平上,貨幣供給量的增大,使總支出相應增大;總支出的增大則意味著總需求的相應增大,於是AD曲線向右平移;反之,則AD曲線向左平移。

凱恩斯主義也認為貨幣供給量的增減會使AD曲線位移,但其論證的思路——以利率為核心的思路——則不同:在給定的價格水平上,名義貨幣供給量的增大也即實際貨幣供給量的增大。按照前面已經推演的順序,那就是:實際貨幣供給的增大將導致利率的下降;利率的下降會造成投資回報提高的預期,並從而使投資支出增加,相應的樂觀情緒也會引出消費支出的增加;利率的下降會造成本幣對外幣的貶值,並從而增加出口;這些支出的增加則引起總需求的增大。結果則是AD曲線向右平移。在給定的價格水平上,名義貨幣供給量的減少也即實際貨幣供給量的減少;按照同樣的推演順序,結果則是AD曲線向左平移。

對其他影響IS曲線和LM曲線的因素如何影響AD曲線,都可以作類似的推導。總之,任何使IS曲線發生位移的因素都使AD曲線作同方向位移;任何使LM曲線發生位移的因素也都同樣使AD曲線作同方向位移。

至於總供給曲線AS的位移,都是環繞生產成本是否變化來論證的:價格水平給定,生產成本的提高則意味著利潤的下降;利潤下降,產出縮減,總供給曲線AS向左平移。反之,生產成本的下降則意味著利潤的提高;利潤提高,產出增加,總供給曲線AS向右平移。

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短期均衡

總需求曲線AD表示不同價格水平下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都處於均衡狀態下的產出水平,或者可理解為在這種條件下人們希望購買的商品和服務總量;而總供給曲線AS表示在不同價格水平下希望出售的商品和服務的總量。所以,總供求曲線的交點決定實際的均衡產出量和價格水平。

關於這個問題是通過區分短期均衡與長期均衡來分析的。先分析短期均衡,見圖20—14。

10-1

當AD曲線和AS曲線相交於E點時,這時,對應於E點的Pe為均衡的價格水平;對應於E點的Ye為均衡的產出水平。如果說IS-LM模型給出的是均衡利率水平與均衡產出水平的對應關係,那麼總需求與總供給模型給出的則是均衡價格水平與均衡產出水平的對應關係。

所謂短期均衡分析,是分析處於不斷變動的價格水平趨向於均衡價格水平的機制。當價格水平P′高於Pe時,總供給大於均衡價格水平時的產出Ye,如圖,是處於AS曲線上的D點;而總需求則小於均衡價格水平時的Ye,如圖,是處於AD曲線上的A點。總供給大於總需求,價格水平就會下降,並向Pe趨近。反之,當價格水平P″低於Pe時,總供給小於均衡價格水平時的Ye,如圖,是處於AS曲線上的C點;而總需求則大於均衡價格水平時的Ye,如圖,是處於AD曲線上的B點。總供給小於總需求,價格水平就會朝Pe的方向上揚。

自然失業率、自然產出率與長期均衡

總供給與總需求不均衡,抽象地說,在價格槓桿的作用下,既會是從總需求方面調整,又會是從總供給方面調整,並使之趨向均衡。然而,隨著時間的變動,這種短期調整會發生什麼變化,還需要從長期的角度進一步分析。

商品、服務的產出構成經濟過程的基本方面。雖然市場需求的擴張或緊縮、價格水平的上揚或下降,會促使產出量或增或減,但從長期看,決定產出的根本因素是資本和勞動的投入。

在分析總供給曲線AS時,已經分析過,對這個曲線起著關鍵作用的是生產成本。生產成本提高,總供給曲線左移;生產成本降低,總供給曲線右移。決定生產成本的因素極多,而歸根結底,最重要的是工資成本。工資成本是高還是低,取決於勞動力市場的狀況。經濟偏熱,勞動力市場供不應求,工資水平提高,從而工資成本、生產成本提高;經濟偏冷,勞動力市場供過於求,工資水平下降,從而工資成本、生產成本下降。但勞動力市場有一個特點,即不存在毫無失業的狀態。按照西方經濟學的“自然失業率”概念,勞動力市場供與求的均衡是處於自然失業率上的均衡,而不均衡則是指偏離自然失業率的勞動力供求對比。

對應著自然失業率的產出稱為產出的自然率水平。在產出的自然率水平——如果用Yn來表示——上的垂線,被視為長期總供給曲線。這在本章第六節圖20—6已經給出。其所以用一條垂線表示,是基於這樣的觀點:從長期看,價格的變動是不能左右實際經濟的。而上面說的與價格水平正相關的、向上傾斜的總供給曲線AS,則是反映了經濟中價格與產出的短期相關關係。

如果現在AD曲線與AS曲線的均衡是失業率高於自然失業率狀態下的均衡,那麼均衡點必然處於這一垂線的左邊,如圖20—15中的A點。由於失業率高於自然失業率,勞動力市場供過於求,工資水平偏低,從而工資成本、生產成本偏低,於是刺激產出趨於增大,AS曲線右移,即從產出Ya向右逼近自然產出率水平,並在自然產出率Yn上取得均衡。如果原來AD曲線與AS曲線的均衡是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狀態下的均衡,那麼均衡點必然處於這一垂線的右邊,如圖20—15中的B點。由於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即勞動力市場供不應求,工資水平偏高,從而工資成本、生產成本偏高,這就會使產出趨於縮減,AS曲線左移,即從產出Yb向左逼近基準線,並且也會在自然產出率Yn上取得均衡。因而,處於自然產出率水平垂線上的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被視為長期均衡。

對總供求長期均衡的分析表明,不論經濟的初始狀態在哪裡,只要偏離自然率水平,都存在逐步趨向於自然率水平的機制。應當說,這是經濟的一種自我調節機制。

10-1

不同的經濟學家對上述經濟的自我調節機制有著不同的認識,從而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建議。有的經濟學家認為,實際生活中工資、價格缺乏彈性,單靠經濟的自我校正機制來實現長期均衡,過程太長,必須藉助於國家干預;有的經濟學家認為,實際生活中工資、價格具有充分的彈性,從而可以依靠經濟的自我校正機制來實現長期均衡。但不論有何分歧,他們都一致承認存在這樣一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長期均衡線。

需要指出的是,對於給定的時點,產出的自然率水平Yn可視為給定的。但就一個發展的、增長的經濟來說,Yn則會不斷增大,從而長期總供給曲線是不斷右移的。因為決定產出的資源投入,包括勞動力和資本,在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從長期看,總會不斷增大。

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從以上的講述可以看出,包括了商品市場、貨幣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這三個市場的均衡:AD曲線是IS-LM模型加進價格可變因素的延伸,而IS-LM模型包含商品市場的均衡和貨幣市場的均衡;至於AS曲線,則體現著勞動力市場均衡的機制。所以,AD-AS模型容納了更多的宏觀經濟信息,也更加接近於經濟生活。對於分析市場經濟來說,這一套分析方法是非常有用的。特別是這個模型有助於解釋經濟如何圍繞自然產出率而波動的規律,對經濟政策的運用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當然,理論模型畢竟不是經濟生活本身。簡單以模型套實際,必然難以做出有價值的論斷。

總供給、總需求均衡分析與中國經濟環境

與分析IS-LM模型運用於中國所指出的一樣,對於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分析框架,一方面由於經濟環境的不同,難以簡單套用;另一方面,這一理論和分析框架又絕非毫無用處。

但對於AD-AS模型,有一些理論和分析框架需要進一步具體論證能否直接引用。比如自然失業率、自然產出率,在中國的特定條件下能否在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分析中作為核心來把握?一般說來,構成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分析的三個市場的均衡,在中國也是哪一個都不可忽視的。如果說,過去就業問題由於國有經濟中保持著大量隱蔽失業而沒有浮現出來而被忽視的話,那麼今天已不能不予以高度重視。雖然一時還不易論證出自然失業率,但長期總供給曲線的存在似乎還可由其他視角加以論證。例如,其中與自然產出率好像相距並不甚遠的經濟增長底限(其中就包括對解決就業問題的最低要求)和經濟增長最高限(這包含經濟可以吸納的最大的就業量),對於我國的經濟進程即有著極強的約束力。

如果從貨幣政策、貨幣供給角度來看,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分析中的一些框架用於中國似乎也可以說清問題。例如,1993—1994年,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著需求膨脹,價格上漲,經濟增長持續保持高速度。從總供求分析的角度看,可以認為是經濟處在高於自然產出率的水平上。中國人民銀行採取適度緊縮的貨幣政策,降低了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使總需求得到控制,AD曲線向左移動。1996—1997年,我國宏觀經濟運行良好,價格相對於1993—1994年明顯下降,經濟增長率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上。1998年前後,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經濟中出現需求明顯不足的狀況。一方面產出下降,另一方面價格水平長期疲軟。如果從總供求分析的角度看,可以認為是經濟處在低於自然產出率的水平上。中國人民銀行配合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實施,努力促使貨幣供應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有效地刺激了需求的增長,使AD曲線右移,從而促進了經濟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

當然,就目前看,針對我國具體的經濟情況,有效地利用AD-AS分析框架,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

【複習思考題】

1.試剖析國家財政收支狀況對貨幣供給的作用,併力求儘可能全面地列出赤字作用於貨幣供給量的多種可能途徑。

2.是否貨幣供給的一部分用於彌補赤字,就必然造成貨幣供給超過貨幣需求?試作理論推導,也可結合1998年以來的我國經濟狀況進行剖析。

3.在市場經濟中,國債是如何聯結財政和金融的?對這個聯結環節可能發揮的作用應作怎樣的估價?

4.財政赤字若不以向中央銀行借款的方式而以發行債券的方式來彌補,就絕不會造成貨幣供給過多嗎?

5.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債的發行歷程,並分析其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6.對於貨幣供給形成機制,有作財政主導型和信貸主導型區分的。如果採用這樣的區分,試比較分析它們的異同,並剖析各自的優劣。

7.近年來,國內外時常談論中國的“或有債務”。你認為,中國的或有債務應該如何實事求是地統計?

8.如何估價或有債務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9.從保證貨幣穩定和經濟穩定出發,無論是對赤字還是對國家的未清償債務,在國際上都有一些警戒線。應如何評價這些警戒線的權威性和適用性?運用這些數量界限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10.如果應用IS-LM模型分析我國的宏觀經濟形勢和論證宏觀經濟政策,你認為應該注意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