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三節 財政收支與貨幣供給聯繫的理論模型
一個最簡單的理論模型——財政赤字決定現金發行量
在我國公眾頭腦中曾經有一個廣為流行的論斷:財政有赤字就得發票子。對這個判斷最簡明的註釋就是:財政赤字與鈔票的增加發行存在著一對一的關係。
在一定條件下,這是確定無疑的。
比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的革命根據地內,鈔票發行基本上就是為了滿足財政的需要。那時的戰時供給大體可這樣描述:(1)軍火:靠從敵人方面繳獲;(2)軍政人員的口糧:靠在根據地徵收實物形態的農業稅——“公糧”;(3)必要的貨幣支出(如軍政人員的油鹽菜金、部分被服的購置、部分辦公用品的購置等):在基本沒有開徵貨幣稅的情況下全要靠發行鈔票解決。具體程序也很簡單:由銀行印製鈔票並交給財政,財政用鈔票向軍政機關撥款,軍政機關使用撥下來的鈔票在市場上購買——鈔票進入流通。簡單加以歸結,就是戰爭需要財政支出,財政支出只有很小部分可由財政收入抵補,從而形成赤字;赤字用向根據地銀行透支的方式彌補,而在戰爭和極其嚴重的通貨膨脹條件下,銀行事實上吸收不了存款,從而只能用發行鈔票的手段來滿足。這是財政支出迫使貨幣供給增加的一種最簡單的機制。
從歷史上看,南宋至明初的鈔票發行是這樣的規律;辛亥革命後軍閥混戰時,軍閥控制地區的財政和鈔票發行也是這種情況。
但這一模型絕非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確切地說,在現代經濟生活中基本不適用。
為了分析問題的方便,在這裡,我們首先考察把借債算做財政收入的情況下,如何彌補赤字的問題。假設經過最大的借債努力(如向工人、農民、職員發行債券)仍然收不抵支,從而存在赤字。是否可以壓縮開支,消除赤字?如果這樣的路可以走通,那就不會存在赤字問題。存在了赤字,那就是說,收入的貨幣滿足不了開支而開支又不能壓縮的情況;換個說法,沒錢開支又必須開支的矛盾就是赤字。那麼,貨幣從何處來?在考慮到已經盡了借債努力的條件下,來源只有中央銀行,即向中央銀行借款。問題是中央銀行也許提出這樣的問題:財政應該組織收入以滿足支出,為什麼要我們中央銀行拿錢?對於這種似是而非的提問可以用不講邏輯的邏輯來回答:沒錢支出而又必須立即安排支出,只有你中央銀行有錢,不向你借向誰借!其實,向中央銀行借款的操作是很簡單的。比如說借50億元,中央銀行就在對財政貸款的賬戶上貸記50億元,在財政金庫賬戶上借記50億元。於是國庫有了50億元的存款,即可安排支出。這50億元的支出,通過種種途徑會變成企業的存款,變成個人的儲蓄,變成企業和個人手持現金。在中央銀行,則是準備金增加和通貨發行的增加。
是否只會引起通貨的增發呢?當流通只有現鈔這一種形態的貨幣時,這是必然的,如上面講的根據地的那種情況。當現代經濟生活中已經發展有存款貨幣時,這種必然性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加進銀行信用因素的模型
在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中,鈔票已不是貨幣供給的全部。面對已經變化了的情況,上述那種財政有赤字就得發票子的論斷就應修改為:赤字與貨幣供給的增長存在著一對一的關係。
如果說財政有赤字就得發票子的論斷不能成立,那麼這樣修改過的論斷能否成立呢?
這裡,必須暫時排除不依靠貨幣供給機制彌補赤字的途徑。如赤字靠向民間借債等方式加以解決就有可能不直接影響貨幣供給。假設赤字完全依靠這類途徑彌補,顯然赤字與貨幣供給不存在一對一的關係。那麼,排除了類似的途徑,赤字是否一定會引起貨幣供給發生相應的變化?
首先,必須明確,貨幣供給是經濟生活中的一個總量指標。談論貨幣供給的增減變化,如不加任何附註,都是指整個經濟中貨幣供給總量的增減變化。所以,赤字與貨幣供給的增減變化是否存在一對一的關係,必須準確地理解為赤字的大小對整個經濟中貨幣供給總量的增減變化是否存在著一對一的關係。
明確了這樣的概念,可以很容易做出這樣的推論:假如經濟生活中不存在任何其他可以引起貨幣供給變動的因素,這樣的判斷自然可以成立。但問題是,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決定貨幣供給增減的原因並不限於財政收支狀況這一個因素。
第十五章的分析已說明,通過信貸運作形成貨幣供給的機制——信貸的擴張與緊縮直接左右著貨幣供給的數量變化。所以,就整個經濟觀察,至少必須假設信貸的活動不改變已有的貨幣供給規模,才可以討論:財政赤字是否必然引起貨幣供給等量的增加。
實際生活中,制約貨幣供給增減變化的還有其他因素。如國際收支的順差和逆差,不論是由對外貿易收支,是由非貿易收支,還是由資本的流出入所引起的,對貨幣供給的增減變化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比如,從1994年年中到1997年年中,不少學者擔心,外匯儲備的急速增大會使基礎貨幣從而使貨幣供給過分超常增長,反映的就是這樣的問題。
所以,赤字與貨幣供給總量之間只有在極其特定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存在一對一的關係,這個特定條件即“其他條件不變”。
如果其他條件使得供給增加了,那麼由赤字所增加的貨幣供給,只不過是貨幣供給所增加的總量中的一部分;只有當這一部分在總量增大中是絕大部分時,其他因素才可忽略。但這絕非普遍的、必然的規律。
假設其他條件造成貨幣供給減少,在這樣的條件下可出現三種情況:
(1)赤字引出的貨幣供給恰恰與其他條件所引起的貨幣供給減少相等,貨幣供給總量不變。
(2)赤字引出的貨幣供給還不足以補足其他條件所引起的貨幣供給減少,貨幣供給總量在赤字存在的情況下也會有所收縮。
(3)赤字引出的貨幣供給大於其他條件所導致的貨幣供給的減少,貨幣供給總量增多,但增加部分小於赤字的金額。
上述的其他條件不論是使貨幣供給增大,還是使貨幣供給減少,都使貨幣供給的增減變化不會與赤字存在一對一的關係。
總之,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企圖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解釋現代複雜經濟生活中的貨幣供給,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