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三節 通貨膨脹的社會經濟效應

強制儲蓄效應

這裡所說的儲蓄,是指用於投資的貨幣積累。這種積累的主要來源有三:一是家庭;二是企業;三是政府。在正常情況下,上述三個部門的儲蓄有各自的形成規律:家庭部門的儲蓄由收入減除消費支出構成;企業儲蓄由用於擴張生產的利潤和折舊基金構成;政府的儲蓄如果是用稅收的辦法來籌資搞生產性投資,那麼,這部分儲蓄是從其他兩部門的儲蓄中擠出的,從而全社會的儲蓄總量並不增加。如若政府向中央銀行借債,從而造成直接或間接增發貨幣,這種籌措建設資金的辦法就會強制增加全社會的儲蓄總量,結果將是物價上漲。在公眾名義收入不變的條件下,按原來的模式和數量進行的消費和儲蓄,兩者的實際額均隨物價的上漲而相應減少,其減少部分大體相當於政府運用通貨膨脹實現強制儲蓄(forced saving)的部分。

上面的分析是基於這樣的假定,即經濟已達到充分就業水平,因此,用擴張貨幣的政策來強制儲蓄會引起物價總水平的上漲。在實際經濟運行中,可能尚未達到充分就業水平,實際GNP低於潛在GNP,生產要素大量閒置。這時政府運用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來擴張有效需求,雖然也是一種強制儲蓄,但並不會引發持續的物價上漲。

中國能否利用通貨膨脹的強制儲蓄效應?對於這個問題,人們大多做出否定的回答。理由主要是:中國是一個資源供給相對短缺和總需求經常過大的國家,如胡亂運用需求刺激政策,只能產生物價上漲和其他各種消極的經濟效應。不過,當出現了像1990年持續市場疲軟和經濟回升乏力以及像1997年年中開始的市場需求拉動力不足等經濟現象時,強制儲蓄之類的手段是否可以利用,則還是應該探討的問題。

收入分配效應

在通貨膨脹時期,人們的名義貨幣收入與實際貨幣收入之間會產生差距;只有剔除物價的影響,才能看出人們實際收入的變化。當人們忽視貨幣實際購買力的變化,而僅僅滿足於貨幣名義價值(如名義收入)時,通常稱為貨幣幻覺(money illusion)。在通貨膨脹下,由於貨幣貶值,名義貨幣收入的增加往往並不意味著實際收入的等量增加,有時甚至是實際收入不變乃至下降。如果滿足於名義收入的增加卻忽視幣值的變化,那就是貨幣幻覺起作用。

由於社會各階層收入來源極不相同,因此,在物價總水平上漲時,有些人的收入水平會下降,有些人的收入水平反而會提高。這種由物價上漲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貨膨脹的收入分配效應(distributional effect of income)。

在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大多數人是依靠工資或薪金過活的,工資收入差不多就是他們的全部收入。在物價持續上漲的時期,工資勞動者的收入只有每隔一段時間才會做一定幅度的調整:使工資率的提高與物價上漲保持大體的同步,以保證實際收入水平得以維持。但這種通貨膨脹條件下的定期工資調整,只有依靠強大的工會力量才能做到;否則,工資的增長常會落後於物價上漲。貨幣工資的增長相對於物價上漲的滯後時間越長,遭受的通貨膨脹損失相應地也就越大。

此外,從利息和租金取得收入的人,在通貨膨脹中受到的損害也會比較嚴重。

但與此同時,只要存在著工資對於物價的調整滯後,企業的利潤就會增加,那些從利潤中分取收入的人都能得到好處。

資產結構調整效應

資產結構調整效應也稱財富分配效應(distributional effect of wealth)。

一個家庭的財富或資產由兩部分構成:實物資產和金融資產。許多家庭同時還有負債,如借有汽車抵押貸款、房屋抵押貸款和銀行消費貸款等等。因此,一個家庭的財產淨值是它的資產價值與債務價值之差。

在通貨膨脹環境下,實物資產的貨幣值大體隨通貨膨脹率的變動而相應升降。有的實物資產,其貨幣值增長的幅度高於通貨膨脹率,有的則低於通貨膨脹率;同一種實物資產,在不同條件下,其貨幣值的升降較通貨膨脹率也有時高時低的情況。金融資產則比較複雜。在其中佔相當大份額的股票,它的行市是可變的,在通貨膨脹之下會呈上升趨勢。但影響股市的因素極多,所以股票絕非通貨膨脹中穩妥的保值資產形式,儘管有些股票在通貨膨脹中使其持有者獲得大大超出保值的收益。至於貨幣債權債務的各種金融資產,其共同特徵是有確定的貨幣金額,這樣的名義貨幣金額並不會隨通貨膨脹是否存在而變化。顯然,物價上漲,實際的貨幣額減少;物價下跌,實際的貨幣額增多。在這一領域之中,防止通貨膨脹損失的辦法,通常是提高利息率或採用浮動利率。但在嚴重的通貨膨脹條件下,這樣的措施也往往難以彌補損失。

正是由於以上情況,每個家庭的財產淨值,在通貨膨脹之下,往往會發生很大變化。

設一個人有:

(1)存款10000元。

(2)負債30000元。

(3)貨幣值可隨物價變動而相應變動的資產12000元。

當不存在通貨膨脹時,其資產淨值之和為-8000元(負債為負值)。這時的資產淨值既是名義值,也是實際值。

現在出現了通貨膨脹,設通貨膨脹率為100%。為簡化分析,不考慮利息因素,其名義值是:

(1)存款,仍為10000元。

(2)負債,仍為30000元。

(3)貨幣值可變資產則變為12000元×(1+100%)=24000元。

總名義資產淨值為4000元,而實際值則為:

(1)存款10000元÷(1+100%)=5000元。

(2)負債30000元÷(1+100%)=15000元。

(3)貨幣值可變的資產其實際值仍為12000元。

則實際資產淨值為2000元。

一般地說,小額存款人和債券持有人最易受通貨膨脹的打擊。至於大的債權人,不僅可以採取各種措施避免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而且他們往往同時是大的債務人,可以享有通貨膨脹帶來的巨大好處。

比價的變動與不同經濟集團利益的調整

價格問題,包括兩個側面:一是每一種商品的價格和每一種服務的價格——收費標準。它們是千差萬別的,而且各自由於種種原因會有升有降。二是價格水平,是指在給定的時點上所有價格作為一個總體與其他時點上所有價格作為一個總體的比較——是高了,還是低了;高,高多少;低,低多少。“所有價格”也會分塊,如零售、批發之分,生產價格、消費價格之分等等。而在一定時段中各個時點上價格水平的平均,則是時段,如一月、一季、一年的價格水平。研究通貨膨脹問題首先關注的就是價格水平的變動,而不是分辨各個商品和服務價格的變動。

然而,在價格水平的變動過程中,各種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絕不是與價格水平以同等的幅度升降。也就是說,比價會有所變動。

比價的變動往往意味著不同經濟集團利益的調整。這是因為,由於不同種類的商品和服務的銷售價格及成本並非按同一比例變動,從而不同商品生產商或服務提供商所獲取的利潤的增減速度也不一致——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於是,它們的實際利益或得到加強或有所削弱。

上面講的收入分配效應實際也是一種通貨膨脹中由於比價變動而帶來的利益調整。那就是:工資這種勞動力價格的提高比率低於一般商品和服務價格的提高,從而有利於廠商而不利於工資收入者。

惡性通貨膨脹與經濟社會危機

以上分析的通貨膨脹效應,都是以它的嚴重程度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內為假定前提的。當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上漲超過一定界限,從而形成惡性通貨膨脹時,就有可能引發社會經濟危機。

惡性通貨膨脹會使正常的生產經營難以進行。在物價飛漲時,產品銷售收入往往不足以補進必要的原材料;同時,地區之間上漲幅度極不均衡也是必然現象,這就會造成原有商路的破壞,流通秩序的紊亂;迅速上漲的物價,使債務的實際價值下降,如果利息率的調整難以彌補由物價上漲所造成的貨幣債權損失,正常信用關係也會極度萎縮。惡性通貨膨脹只是投機盛行的溫床,而投機是經濟機體的嚴重腐蝕劑。

惡性通貨膨脹會引起突發性的商品搶購和擠兌銀行的風潮。它所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急劇下降則會導致階級衝突的加劇。這一切的後果往往是政治的動盪。

最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會危及貨幣流通自身:紙幣流通制度不能維持;金銀貴金屬會重新成為流通、支付的手段;經濟不發達地區則會迅速向經濟的實物化倒退。

所以,各國政府在未遇到特殊政治麻煩的情況下,總是把控制通貨膨脹作為自己的施政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