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二節 通貨膨脹的成因
需求拉上說
通貨膨脹的成因理論是關於通貨膨脹形成機理的假說。
關於需求拉上說或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demand-pull inflation)說,這是一種比較“古老”的思路。它是用經濟體系存在對產品和服務的過度需求來解釋通貨膨脹形成的機理。關於這一思路,在前面有關章節,實際上已經多次提到過。其基本要點是當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對比處於供不應求狀態時,過多的需求拉動價格水平上漲。由於在現實生活中,供給表現為市場上的商品和服務,而需求則體現在用於購買和支付的貨幣上,所以對這種通貨膨脹也有通俗的說法:“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
進一步分析,能對物價水平產生需求拉動型作用的有兩個方面:實際因素和貨幣因素。對於實際因素,西方經濟學主要分析其中的投資。如果利率、投資效益的狀況有利於擴大投資,則投資需求增加。由於投資需求增加,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被打破,物價水平上升。從貨幣因素考察,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可能通過兩個途徑產生:(1)經濟體系對貨幣需求大大減少,即使在貨幣供給無增長的條件下,原有的貨幣存量也會相對過多;(2)在貨幣需求量不變時,貨幣供給增加過快。大多數情況是貨幣供給增長過快。貨幣供給過多所造成的供不應求,與投資需求過多所造成的供不應求,它們的物價水平上漲效果是相同的。抽象分析,兩者也有區別。如投資需求過旺必然導致利率上升,而貨幣供給過多則必然造成利率下降。不過,這兩者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過旺的投資需求往往要求追加貨幣供給的支持;增加貨幣供給的政策也往往是為了刺激投資等等。
上面的分析是以總供給給定為假定前提的。如果投資的增加引起總供給同等規模的增加,物價水平可以不動;如果總供給不能以同等規模增加,物價水平上升較緩;如果絲毫引不起總供給增加,需求的拉動將完全作用到物價上。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可用圖18—1加以說明。

在圖18—1中,橫軸Y代表總產出,縱軸P代表物價水平。社會總供給曲線AS可按社會的就業狀況而分成AB、BC與CS三個線段。
(1)AB線段的總供給曲線呈水平狀態,這意味著供給彈性無限大。這是因為此時社會上存在大量的閒置資源或失業人群。當總需求從D1增至D2時,總產出從Y1增至Y2,而物價並不上漲。
(2)BC線段的總供給曲線則表示社會逐漸接近充分就業,這意味著閒置資源已經很少,從而總供給的增加能力也相應較小。此時,在需求拉動之下的產出擴張將導致生產要素資源價格的上漲。因此,當總需求從D2向D3、D4增長時,產出雖也增加,但增加幅度減緩,同時物價開始上漲。
(3)CS線段的總供給曲線表示社會的生產資源已經達到充分利用的狀態,即不存在任何閒置的資源,Yf就是充分就業條件下的產出。這時的總供給曲線就成為無彈性的曲線。在這種情況下,當總需求從D4增加至D5時,只會導致物價的上漲。
成本推動說
這是一種側重從供給或成本方面分析通貨膨脹形成機理的假說。
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cost-push inflation),也稱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其成因分析是指由供給因素變動形成的通貨膨脹,可以歸結為兩個原因:一是工會力量對於提高工資的要求;二是壟斷行業中企業為追求利潤制定的壟斷價格。
(1)工資推進通貨膨脹論。這種理論是以存在強大的工會組織,從而存在不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為假定前提的。在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條件下,工資率取決於勞動的供求,而當工資是由工會和僱主集體議定時,這種工資則會高於競爭的工資。此外,由於工資的增長率超過勞動生產率,企業就會因人力成本的加大而提高產品價格,以維持盈利水平。這就是從工資提高開始而引發的物價上漲。工資提高引起物價上漲,價格上漲又引起工資的提高,在西方經濟學中,稱為工資—價格螺旋上升(wage-price spiral)。需要指出的是,儘管貨幣工資率的提高有可能成為物價水平上漲的原因,但絕不能由此認為,任何貨幣工資率的提高都會導致工資推進型通貨膨脹。如果貨幣工資率的增長沒有超過邊際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那麼,工資推進型通貨膨脹就不會發生。而且,即使貨幣工資率的增長超過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如果這種結果並不是由於工會發揮作用,而是由於市場對勞動力的過度需求,那麼,它也不是通貨膨脹的推進原因,原因是需求的拉動。
(2)利潤推進通貨膨脹論。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的另一成因是利潤的推進。其前提條件是存在著商品和服務銷售的不完全競爭市場。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商品價格由供求雙方共同決定,沒有哪一方能任意操縱價格。但在壟斷存在的條件下,賣主就有可能操縱價格,使價格上漲速度超過成本支出的增加速度,以賺取壟斷利潤。如果這種行為的作用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利潤推進型通貨膨脹。
無論是工資推進型通貨膨脹還是利潤推進型通貨膨脹,提出這類理論模型,目的都在於解釋:不存在需求拉上的條件下也能產生物價上漲。所以,總需求給定是假設前提。既然存在這樣的前提,當物價水平上漲時,取得供求均衡的條件只能是實際產出的下降,相應的則必然是就業率的降低。因此,這種條件下的均衡是非充分就業的均衡。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可用圖18—2表示。

在圖18—2中,初始的社會總供給曲線為A1S。在總需求不變的條件下,由於生產要素價格提高,生產成本上升,使總供給曲線從A1S上移至A2S、A3S。結果,由於生產成本提高,導致失業增加、實際產出縮減。在產出由Yf下降到Y1、Y2的同時,物價水平卻由P0上升到P1、P2。
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旨在說明,在整個經濟尚未達到充分就業條件下物價上漲的原因。這種理論也試圖用來解釋“滯脹”。
供求混合推動說
供求混合推進通貨膨脹的論點是將供求兩個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認為通貨膨脹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進共同起作用而引發的。這種觀點認為,在現實經濟社會中,通貨膨脹的原因究竟是需求拉上還是成本推進很難分清:既有來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來自供給方面的因素,即所謂“拉中有推,推中有拉”。例如,通貨膨脹可能從過度需求開始。但由於需求過度所引起的物價上漲會促使工會要求提高工資,因而轉化為成本(工資)推進的因素。此外,通貨膨脹也可能從成本方面開始,如迫於工會的壓力而提高工資等。但如果不存在需求和貨幣收入的增加,這種通貨膨脹過程是不可能持續下去的。因為工資上升會使失業增加或產出減少,結果將會使“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過程終止。可見,“成本推進”只有加上“需求拉上”才有可能產生一個持續性的通貨膨脹。現實經濟中,這樣的論點也得到論證:當非充分就業的均衡存在時,就業的難題往往會引出政府的需求擴張政策,以期緩解矛盾。這樣,成本推進與需求拉上並存的混合型通貨膨脹就會成為經濟生活的現實。
供求混合推進型通貨膨脹可用圖18—3表示。

該圖實際上是將前面兩圖綜合在一起所得的結果。由於需求拉上(即需求曲線從D1上升至D2、D3)和成本推進(即供給曲線從A1S上升至A2S、A3S)的共同作用,物價則沿CEFGI呈螺旋式上升。
關於通貨膨脹的成因還有其他多種理論剖析。如對輸入型通貨膨脹(import of inflation)的理論剖析,著眼點有二:一是剖析進口品價格的提高、費用的提高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對一個主要依靠對外貿易的經濟來說,這樣的影響往往有決定意義。二是剖析通貨膨脹通過匯率機制的國際傳遞。這方面的分析涉及不同的匯率制度——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是國際金融學科的專門研究對象。再如結構性通貨膨脹(structural inflation)理論,是從經濟的部門結構——如部門之間勞動生產率存在明顯差異——來分析,即使總供求大體均衡,物價總水平也會持續上漲的機理。這涉及純理論推導,需專門討論。
中國改革以來對通貨膨脹成因的若干觀點
改革開放以後,物價水平進入持續上漲過程,有關通貨膨脹的討論一直很熱烈;而自1997年下半年開始,物價水平持續疲軟,直到2003年才走出低谷。在此期間,有關通貨膨脹的討論歸於沉寂。2007年7月,全國消費物價指數上漲5.6%;緊接著,2008年繼續上漲5.9%,創下1996年8月以後的新高,全社會對通貨膨脹的擔心捲土重來,相關的討論也再度活躍。所以,經濟體制改革後至1997年下半年以及2007年以來物價持續上漲的事實推動了對中國通貨膨脹形成原因的探討,並提出了一些較有特色的假說。
(1)中國的需求拉上說。在中國,比較傳統的是從需求拉上的角度分析通貨膨脹的成因。較有代表性的思路曾有兩種:一種思路是把貨幣供給增長過快歸因於財政赤字過大,財政赤字又由投資,特別是基本建設投資過大所引起。這種思路的形成是與改革開放前財政分配居於國民收入分配的核心地位相聯繫的。另一種是將通貨膨脹直接歸結為信用膨脹的結果。這種思路的形成是以改革開放後信貸分配貨幣資金的比重急劇增大為背景的。兩種思路的共同點是重視貨幣因素在通貨膨脹形成中的直接作用;不同點是一個強調財政,另一個強調信貸。但力求客觀地、綜合地分析財政與信貸各自所起的不同作用以及中國特定體制下兩者的交錯影響已是主流。比如,有這樣一種典型的分析:財政對國有企業虧損應補未補而佔壓國有銀行貸款的“信貸資金財政化”現象的大量存在,是直接導致信用膨脹產生、過多需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將近年由需求拉上導致的通貨膨脹歸因於外匯收支長期雙順差、外匯佔款大幅增長,從而貨幣供給增加過快引起的“流動性過剩”。
(2)中國的成本推動說。重視成本推動因素作用的,也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重點強調工資因素的關鍵作用;另一種觀點則是強調應綜合考慮原材料或資源類產品漲價對企業造成的成本超支壓力和工資增長速度過快這兩者的作用。
關於工資因素在物價上漲中的決定性作用,人們是這樣分析的:商品的出廠價提高迫使零售價提高,而出廠價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工資成本(包括獎金在內)加大;工資成本加大源於企業職工的個人收入最大化行為;企業職工追求個人收入最大化的願望之所以能變成現實,原因在於企業管理者與職工個人利益方面的同構性。該分析強調必須考慮原材料或資源類產品漲價因素的背景,是由於改革中為了改變原材料或資源類產品與製成品比價不合理的狀況而對前者的價格多次調高。近年來資源類產品(如土地、原油等)價格的持續飆升對通貨膨脹的形成,最能說明問題。
不論企業產品成本大幅度增加的原因為何,也不論其是否合理,對於企業來說,用提高出廠價的辦法來消化最為簡便。當然,有可能實現提高出廠價是以市場需求較旺為必要條件。
(3)結構說。中國的結構性通貨膨脹說的基本論點是:在供給與需求總量平衡的前提下,如果某些關鍵產品的供求出現失衡,同樣會引發通貨膨脹。具體的分析是,初級產品的短線制約是結構性通貨膨脹的主要促成因素。自從1978年價格計劃管理逐步弱化以至基本放開以來,初級產品價格變動主要受供求影響,而相對短缺更使其不斷上漲。初級產品價格上漲形成的成本推動,導致後續產品價格上漲。比如糧食、肉類產品的持續漲價,就會直接或間接引發全面的價格水平上揚。
還有一種論證意見是,國家為了改變不合理的經濟結構,企圖對資源進行重新配置。為此,採取減稅和增加貨幣供給等措施對這些部門進行投資並造成貨幣供給過多、需求過大。這可以稱為結構性的需求拉上。
(4)體制說。相當一部分人傾向於從體制上尋找中國通貨膨脹的終極原因。他們認為,由於破產和兼併機制不健全、產權關係不明晰、在資金上吃國有銀行大鍋飯的問題沒有很好解決等,使得投資效益很差甚至無效益,風險也由國家承擔。同時,在企業半停產或停產時職工也照拿工資,或者即使企業產品無銷路也能得到國家的貸款支持。這種國家與國有企業之間的關係必然導致有效供給的增加與有效需求的增加總是不成比例,而需求的過度累積最終必然推動物價上漲。這種論證實際上是剖析需求拉上之所以產生的原因。
(5)摩擦說。摩擦性的通貨膨脹是指在現今特定的所有制關係和特定的經濟運行機制下,計劃者需要的經濟結構與勞動者所需要的經濟結構不相適應所引起的經濟摩擦所造成的通貨膨脹。具體地說,在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條件下所存在的積累與消費之間的矛盾,外在地表現為計劃者追求高速度經濟增長和勞動者追求高水平消費之間的矛盾。國家追求高速度經濟增長往往引起貨幣超發,勞動者追求高消費往往引起消費需求膨脹和消費品價格上漲。這是從體制上的角度說明需求拉上的起因。
(6)混合類型說。有人還將中國的通貨膨脹概括成混合型通貨膨脹。他們認為,中國通貨膨脹的形成機理是十分複雜的,應該將導致通貨膨脹的因素分成三類,即體制性因素、政策性因素和一般因素。體制性因素不僅包括企業制度因素,而且還包括價格雙軌制、銀行信貸管理體制以及體制改革進程中各種新體制間的配合難以馬上磨合、銜接到位等因素。政策性因素是指宏觀經濟政策選擇不當(如過鬆或過緊)對社會總供求均衡帶來的不利影響。所謂一般因素是指即使排除體制和政策選擇不當等因素的影響,單純由於經濟成長和經濟發展等過程也存在足以引發物價總水平持續上漲的中性原因。例如,中國人均可耕地面積很小,而人口眾多且其增長率相當難控制。在土地的農產品產出率為一定的條件下,這就足以在一定時期後形成本國農副產品生產與需要之間的巨大差距。假若外向經濟調劑能力有限,那麼這種既非體制又非宏觀政策的因素就足以形成對農產品及消費品價格上漲的很大壓力。
結合近年的情況,在論及混合型通貨膨脹時,不少人還通過前述的“流動性過剩”現象,探究了我國不合理的經濟增長方式這一深層次誘因,認為引發通貨膨脹的“流動性過剩”這一直接原因背後,除了確有國際流動性過剩因素影響外,主要還是國內體制、政策方面的缺陷使然。正是諸如投資、消費、出口三者的合理協調發展被長期忽視,出口導向政策的過度運用以及圍繞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利率、匯率、投資(包括利用外資)、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滯後等,推動了外匯收支的鉅額雙順差,從而導致外匯佔款的大幅增長和貨幣供給的過快增加。
既然體制性因素、政策性因素及一般因素交互發生作用,那麼把這種通貨膨脹稱為混合型較為恰當。
綜上所述,中國學者關於通貨膨脹形成機理的種種假說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緊密結合中國的實際,特別是1979年以來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的經濟運行實際。另外,大多數假說注意到了體制這個大背景的變化對物價持續上漲的影響和作用。
在對通貨膨脹的剖析中,有的著重於探索各方面的本質聯繫,即使情況已經變化,但其論斷仍然有理論意義。有的由於情況變化,其論斷已不適用於今天,但其揭示變化的思路和分析方法仍可給人以啟發。當然,在有的論證中判定某些因素必然導致通貨膨脹,而其中的一些因素今天依然存在卻並無通貨膨脹伴隨,但這對於全面認識通貨膨脹問題也有幫助。所以,改革開放以來關於通貨膨脹成因的剖析,其意義不在於具體論斷,而在於它們鋪下了進一步揭示中國通貨膨脹乃至下面要討論的通貨緊縮的複雜形成機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