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六節 對外收支與市場總供求
國內外經濟交流的渠道
外匯收支同國內經濟週轉存在著緊密聯繫。
——就貿易外匯收支而言,出口商品來自國內生產的產品,所需燃料、原材料等來自國內各生產部門;進口的原材料、設備、技術則用於國內各生產部門。因此,貿易外匯收支與國內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的實物補償和價值補償的聯繫。
——就資本項目外匯收支而言,會相應引起資本的淨出口或淨進口,隨之會增加或減少國內可使用的資金總量。
——無論是貿易收支或資本收支,一般都存在與本國貨幣兌換的問題。
外匯收支與市場總供求
總供求狀況是經濟均衡中的基本問題,也是其主要標誌。在對外開放條件下,影響總供求的變量擴大了。諸如商品進出口、資本流出入和非貿易收支等,構成新的因素。
(1)來自貿易收支的影響。商品出口表示國外對國內商品的需求,構成擴大總需求的因素;商品進口則表示增加國內商品可供量,構成擴大總供給的因素。將進出口因素引入,總供給和總需求均衡的公式可擴展為:

移項可得:

(2)來自資本流出入的影響。資本流入,如同國內投資支出一樣,會擴大總需求;資本流出,表示部分投資流向國外,國內投資需求減少,總供給相對擴大。如果計入資本流出入因素,總供求平衡式可列為:

移項可得:

(3)來自非貿易收支的影響。我國習慣上指以下收支的影響:
第一,指僑匯收支。它對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影響類似於資本收支。因此,可以把僑匯收入視同資本流入,把僑匯支出視同資本流出。當然,在性質上是有差異的,僑匯收支不像資本收支那樣存在資金迴流和投資收益匯出等問題。
第二,指服務收支。服務進口時,國外的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在國內工作,其所得報酬一部分流往國外,一部分在國內用於購買商品和支付服務。前一部分與僑匯支出類似。後一部分則相當於國內居民消費支出,因而可將其分別歸入僑匯支出和國內消費支出項。至於服務出口,我國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去國外工作,其所得報酬部分匯回國內,相當於僑匯收入,可歸入該項;另一部分在國外用於購買商品和勞務,不影響國內總供給和總需求。
第三,指其他收支,包括各種出入國境者的收支。它對總供給、總需求的影響類同僑匯收支。
經過對外匯收支的分析和歸併,我們可以把外匯收支對總供給、總需求的影響,簡化為進出口、資本收支兩大項的影響,以公式表示即如上述的式(17·8)。
外匯收支的調節作用
外匯收支作為溝通內外的渠道,對總供求還具有特殊的調節作用。
(1)調節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的產出總額及其在分配、使用方面的矛盾。在封閉經濟條件下,一國只能在一定時期內現有的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範圍內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國家可以通過財政、銀行、價格等手段引導和調節使用的方向,卻不可能增加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總量。即使從貨幣價值形式考察,由於財政赤字、信用膨脹有可能增加貨幣供應,形成國民收入在價值形態上的“超分配”現象,但在使用價值上並沒有、也不可能有超分配。但是,開放經濟條件下通過調節外匯收支,則有可能使一定時期內社會總產品的分配額和使用額並不簡單受產出所制約。例如,在一定時期內保持進口大於出口,並利用吸收外資的措施保持收支平衡,則可使社會總產品得到一個追加額,並在國內生產總額既定的情況下相應地增加分配額和使用額。反之,在一定時期內保持出口大於進口,增加外匯儲備,則意味著社會總產品的部分扣除,相應緩解國內商品供給的過剩。
(2)促進技術開發和產業結構調整。開發和提高技術水平,是發展生產力的關鍵所在,對於發展中國家尤為重要。由於歷史的原因,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中都面臨生產技術水平較落後、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困難。為了儘快提高技術水平,在現代技術的基礎上改善產業結構,則可調節外匯收支,或是擴大出口,或是利用外資,以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及重要原材料。這樣,可以以較快速度提高生產技術水平,調整產業結構,增大社會商品供給。
(3)轉化資源。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不僅要求總量平衡,而且還有一個結構協調的問題。隨著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社會需求結構不斷變化,從而要求相應調整社會商品供給結構。可是一國很難擁有一切所需資源,或是受技術限制而產出成本過高,以致限制了商品供給結構的改善。這就需要通過調節外匯收支,利用國際市場,出口長線的資源,換回緊缺的資源,進口必要的消費品和生產品,以儘快調整商品供給結構,緩和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結構矛盾。這就為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提供了更大的餘地。
(4)提高國民收入,增闢財源。無論是出口商品和服務,或是積極利用外資,最終都會促進生產增長和國民收入增加。此外,只要進出口組織得當,通過交換達到揚長避短,以較少的勞動消耗換得更多的勞動產品,還可從中取得相對利益。
匯率對總供求的影響
匯率反映本幣與外幣的折算關係,不同的折算比率對總供給和總需求有不同影響。
如外匯按匯率折成本幣恰與出口商品原來的本幣價值(出口成本加一定的利潤)相等,這大體意味著本幣投放形成的社會需求,與用外匯購進的進口商品供應可以基本適應。
如外匯按匯率折成本幣小於出口商品原本幣成本,就要發生本幣投放形成的社會需求大於用外匯購進進口商品的價值,成為影響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平衡的因素。為消除這種影響,就要採取彌補虧損的措施。
如外匯按匯率折成本幣大於出口商品的原本幣價值,則用外匯購進的進口商品增加,有助於緩和原來的社會總供求緊張現象。
國內經濟是基礎
從根本上說,外匯收支及其平衡是建立在國內經濟良性循環基礎之上的。像我們這樣的大國,尤其是這樣。
(1)無論是發展進出口或是利用外資,其基礎在於出口能力的不斷增長。對外貿易,沒有出口的大增長,也不會有進口的大增長;利用外資,也是以今後擴大出口、增強償債能力為條件。這就要求國內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並及時、有效地調整產業結構。特別是瞄準國際市場需要,改善出口結構。如果國內缺乏這樣的經濟基礎,就無從不斷擴大外匯收支,難以組織好外匯收支的平衡。
(2)外匯收支與國內資金循環交織在一起,因而受到國內資金循環狀況,尤其是財政收支和銀行信貸收支平衡狀況的制約。
必要的出口品的生產和收購資金、人民幣配套資金以及購匯人民幣資金,是由財政支出和銀行貸款保證的。如果財政和銀行本身資金緊張,難以滿足需要,自會影響出口創匯和有效地利用外資。因出口資金不足而不能及時收購、出口,因購匯人民幣資金不落實而不能及時使用外匯,因配套人民幣資金不到位而影響外資的利用,都是曾經出現過的矛盾。如果財政和銀行在資金緊張下被迫擴大投資和貸款,則可能導致貨幣供應過多和社會需求膨脹,這常會惡化貿易差額和外匯收支總差額。
【複習思考題】
1.什麼是國際收支?國際收支的“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儲備項目”和“錯誤與遺漏”,它們相互之間在數量上怎樣構成一個平衡表的關係?
2.在複式簿記下,以下的國際交易應如何計入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
(1)一位中國居民從美國居民那裡進口了價值50000美元的商品,並約定3個月後付款。
(2)3個月後,中國居民用他在紐約的銀行存款付款。
(3)美國居民用這筆資金購買了中國的B股股票。
(4)美國居民購買的中國B股股票獲得了600美元的紅利。如果這些交易發生在同一年,它們對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的淨額影響是什麼?
3.什麼是國際收支的失衡?失衡是否一定是壞事?國際收支中有許多項目,每個項目都有是順差還是逆差的問題,是否順差就是好,逆差就是不好?
4.美國經常存在大量貿易逆差並同時是世界上最大的負債國。其他國家如果處於類似的狀況,人們通常作消極、悲觀的估價;而對於美國,人們的判斷卻是它從中得到了極大的好處。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出入?
5.外匯儲備少了,缺乏調節國際收支的力量;外匯儲備多了,則意味著自己的財富被別人佔用。你認為能否找到一個理想的均衡點並有可能持續地保持之?
6.國際資本流動,無論對任何國家的經濟,影響都是多渠道、多方面的。試就所學知識,重新論證我國利用外資的方針以及對利用外資的管理。
7.無論是進出口貿易還是引進外國資本,都有一個人民幣資金與外匯資金配套問題。而就微觀經濟行為主體來說,無論是人民幣資金還是外匯資金,都需要從金融領域籌資。這必然涉及匯率與利率。能不能設計一個例子說明這樣的複雜過程?
8.分析比較不同匯率制度下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對該國貨幣供給可能給予的影響。結合我國國際收支和匯率制度的實際,試分析1994年以來,對外因素對於維護人民幣的穩定所造成的強大壓力以及我們的對策。
9.試歸納影響總供求的對外經濟聯繫因素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