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三節 國際儲備
國際儲備的作用
國際儲備是一國或地區官方擁有的、可以隨時使用的國際儲備性資產,可以由財政部門擁有,也可以由中央銀行擁有。傳統上認為,國際儲備的作用主要是應付國際收支失衡、維持匯率穩定。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為了避免進口減少影響國內經濟發展,可以動用本國的儲備,平衡外匯收支;當匯率出現不正常波動時,可以動用儲備,影響外匯市場供求,使匯率變動保持在經濟發展目標範圍之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全球儲備資產的不斷增加,國際儲備又被賦予了其他的功能。在新興市場國家,國際儲備越來越被看做信心的標誌。儲備越多,償付能力越強,國際評級機構就會給予該國更高的評級。評級提高,在國際市場融資就相對容易,融資成本也會降低。同時,高的外匯儲備對國際金融市場投機者也是一個“震懾”,使他們不敢輕易對該國貨幣匯率下手。在一些轉軌國家中,儲備還常常被用做改革基金,以應付可能出現的支付困難。
主要的國際儲備資產
國際儲備資產主要包括:貨幣當局持有的黃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特別提款權、外匯儲備以及其他債權。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外匯儲備。
(1)貨幣當局持有的黃金。不是所有的黃金,只是貨幣當局持有的黃金方是國際儲備。1990年以來,世界各國或各地區貨幣當局所持有的貨幣性黃金規模並未出現大的變動。但是由於黃金市場價格的不斷下跌,各國擁有的貨幣性黃金以市場價格計算有所下降。到2011年末,全世界擁有的黃金儲備約有9.98億盎司,按2011年底收盤價1566.40美元/盎司的市價計算,約值15633億美元。
(2)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到2012年2月末,全世界所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國擁有的儲備頭寸為996.06億美元。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149.15億美元)、德國(43.97億美元)、日本(33.86億美元),中國排在第6位(23.67億美元)。
(3)特別提款權,在第五章已經介紹,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了補充國際儲備資產不足,按成員國在基金中的份額分配給成員國的記賬單位,在成員國貨幣當局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清算銀行之間使用。成員國動用其所持有的特別提款權時,需將其兌換成所需要的可兌換貨幣進行支付。到2012年3月末,全世界特別提款權的規模為2039.85億美元。其中,前四位的國家分別為美國(358.02億美元)、日本(128.65億美元)、德國(118.19億美元)、中國(78.45億美元)。
(4)外匯儲備是一國(或地區)貨幣當局持有的可以隨時使用的可兌換貨幣資產,在儲備資產中最為重要。2010年底,世界外匯儲備為10.77萬億美元,其中亞洲國家的外匯儲備佔全球外匯儲備的60.6%,而發達國家由於其貨幣可以當做國際支付手段,就沒必要保持那麼多的外匯儲備。
國際儲備貨幣多元化趨勢
到20世紀70年代,美元是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處於無可匹敵的獨特地位。70年代初開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崩潰。美國經濟實力相對下落,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不斷下降,德國、日本經濟實力上升,日元和德國馬克的地位不斷提高,一度形成了以美元為主、日元和德國馬克並行的國際儲備貨幣格局。隨著1999年歐元的啟動以及日本經濟的持續疲弱不振,歐元地位上升。現階段外匯儲備貨幣的競爭,主要表現為美元和歐元的競爭。
展望未來的國際儲備體系,已經不太可能出現以前的英鎊和美元那種獨佔鰲頭的單一主導性貨幣。從中長期看,隨著歐元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歐元在國際儲備中的地位會不斷上升;特別提款權作為一種並不完整的貨幣形式,難以有更大的發展。這樣,國際貨幣體系就將逐步形成美元和歐元兩強的貨幣結構。
從歐元所賴以支持的經濟體的相對規模,以及其在世界貿易中所佔份額等角度看,歐元與美元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優勢:歐盟總產出佔世界總產出的比例已經高於美國產出佔世界總產出的份額。歐元產生以後,各國中央銀行均持有一定的歐元儲備資產。國際金融市場也引入以歐元計價的金融工具,有關歐元的金融交易規模將不斷擴大。
但美元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統治地位是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中逐步形成和穩定下來的。國際投資者具有使用美元的慣性。目前,全球有50%的貿易以美元結算,相當於美國全球貿易額的3倍。各國外匯儲備的64%是美元,這一數字過去幾十年來沒有發生太大變化。所以,處於歐元挑戰之下的美元,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依然會佔據主導性地位。
我國的國際儲備
我國的國際儲備資產包括貨幣性黃金、特別提款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以及外匯儲備四個部分。截至2010年末,黃金儲備3389萬盎司;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數額不大,總值合計86.74億美元;外匯儲備2.8473萬億美元。
1992年前,我國所講的外匯儲備包括國家外匯庫存和中國銀行外匯結存兩個部分。其中,國家外匯庫存是指國家對外貿易和非貿易收支的歷年差額累計;中國銀行外匯結存是指中國銀行的外匯自有資金加上在國內外吸收的外幣存款和借入境外的資金減去在國內外的外匯貸款和投資後的差額。嚴格地說,外匯儲備應是一國政府持有的隨時可以動用的外匯資產。中國銀行的外匯結存中除了自有資金外是對客戶的債務,國家不能無條件地加以使用。但是,當時中國銀行是唯一經辦外匯業務的國有銀行,承擔著一定的政策性管理職能,因而將其外匯淨資產列入國家外匯儲備,也能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組織所接受。1992年我國對外匯儲備統計作了調整,不再把中國銀行外匯結存列入國家外匯儲備的統計口徑。
外匯儲備規模與管理
第五節和第六節將要分析,保持一定的外匯儲備是調節外匯收支和市場總供求的重要手段。可以說,外匯儲備是保持經濟穩定的一個調節器。
但是,外匯儲備並非越多越好:(1)外匯儲備增加,前面講述過,要相應擴大貨幣供給量。如果外匯儲備量過大,則會增加對市場均衡的壓力。(2)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相應資金存在國外,並未投入國內生產使用。外匯儲備過大,等於相應的資金“溢出”,對於資金短缺的國家來說自是不合算的。(3)外匯儲備還可能由於外幣匯率貶值而在一夜之間蒙受巨大損失。
適度的外匯儲備水平,需要綜合考慮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對外開放的程度、對外信譽和在國際市場上籌措資金的能力、外債的還本付息以及國家通過調整國內外經濟和外匯管理來影響國際收支的有效程度等因素。曾經存在一種說法,認為維持相當於一國3~4個月的進口額的外匯儲備水平是適度的。現在看來,這樣的說法沒有多大意義。還有一個最後清償率(last liquidation ratio)的指標:外債餘額與國際儲備的比。國際公認的警戒線為130%。
全面考察外匯儲備是否適度,必須結合各自的國情特點。例如我國,正處於經濟體制轉軌過程,存在較多的不確定因素,面對的國際政治、經濟、金融形勢又極為複雜。這就要求我國在外匯儲備問題上要更為審慎一些,應注意從動態的、綜合的角度去觀察、判斷,以避免由於過分簡單造成的決策失誤。
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實行“量入為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節餘”的外匯政策,國家外匯結存很少,不存在外匯儲備管理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經濟金融往來有了很大的發展,經常項目外匯收支大幅度增長,資本項目外匯收支也迅速增長,但波動很大。為了保證國際收支的平衡,維持匯率水平的穩定,必須持有適度的外匯儲備並進行有效的運營和管理。從1981年我國建立和逐步完善外匯管理制度,實行了儲備集中管理和相應的經營制度,開始建立經常儲備和戰略儲備制度以及風險管理制度,以保證國家外匯儲備的安全、流動、增值,同時確保國家運用外匯儲備引導外匯市場平穩運行的能力。
在國際金融動盪的情況下,外匯儲備的管理首先要考慮資金安全,如把外匯存放到國際大銀行或購買發達國家的政府債券。使儲備貨幣多樣化是一項重要的安全措施。我國採取以美元為主,其他國際性貨幣相結合的多元化貨幣結構,以保持外匯儲備的價值相對穩定。其次,保持流動性的問題。要保證儲備資產能夠靈活兌現,這就需要把外匯投資於市場上流通的債券或存放於銀行活期賬戶,以備隨時運用。最後,在保證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前提下,根據資產多樣化的原則,把一部分資產投資於穩定成長的證券上,以獲取較高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