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二節 國際收支的調節

國際收支失衡

按複式簿記原理編制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就表的本身來看,總是平衡的。但經常聽到的是,某國的國際收支出現失衡狀況,或是支大於收,或是收大於支,存在差額。

怎樣判斷一國的國際收支是平衡還是不平衡?

國際上通行的方法是將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各個項目,區分為兩種不同性質的交易: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和調節性交易(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前者是指企業、單位和個人由於自身的需要而進行的交易,如商品和服務的輸出入、贈與、僑民匯款和長期資本流出入。調節性交易則是指在自主性交易產生不平衡時所進行的用以平衡收支的補償性交易,如向國外銀行和國際金融機構借用短期資本、進口商取得分期付款的權利以及動用國際儲備等。自主性交易系由生產經營、單方面支付和投資的需要所引起,與國際收支其他項目的大小無關;而調節性交易則是因為國際收支其他項目出現差額,需要去彌補,才相應發生。通常判斷一國國際收支是否平衡,主要是看其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如果一國國際收支不必依靠調節性交易而通過自主性交易就能實現基本平衡,是平衡;反之,如果自主性交易收支出現差額,必須通過調節性交易來維持收支平衡,則為國際收支失衡。

幾種收支差額

國際收支包括許多項目,各個項目都列有收支兩方,收支常常不會恰好相等,存在差額。就各個項目看,差額有其不同意義。因此,根據需要可以從多種角度去觀察國際收支對比狀況。結合我國情況,比較常見而且在經濟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有以下三種:貿易差額、經常項目差額和國際收支總差額。

(1)貿易差額是指商品進出口差額。無論從一年、一季、一月來看,商品進出口總會有淨差額:順差(surplus)或逆差(deficit)。

貿易差額是經常存在的。即使同一國家在不同年份,甚至在不同季度之間貿易差額的變化也很大,乃至於改變方向。這些年來我國貿易差額也經常變動:1982—1984年連續三年順差,1985—1989年則出現連續逆差,1994年以來則又是金額相當可觀的順差。

貿易差額如果出現逆差,必須有某種資金來源與之相抵。這或是靠經常項目中服務和轉讓收支項目的順差來抵補,或是靠資本項目中的外資流入,也可能是動用國家外匯儲備來解決。貿易差額如果是順差,也必然會引起國際收支其他項目作相應的變化。

貿易差額狀況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意義:①貿易收支是國際收支中最主要的項目,其差額,不論是順差還是逆差,對國際收支總的差額狀況有至關重要的作用。②貿易差額的狀況對國內生產、投資和消費可以產生促進或破壞作用,下面將進一步論及。③由貿易差額而引起的國際收支其他項目的變動,對以後的國際收支態勢有深遠影響,如引起外資大量流入、使國家外匯儲備經受持久壓力等等。同時,資本項目和國際儲備項目的逆差最終要靠貿易順差來解決。

(2)經常項目差額是指經常項目下貿易、服務和轉讓收支這三個項目的差額相抵後的淨差額。貿易項目如果有逆差,可以依靠服務和轉讓收支項目順差來平衡。我國服務和轉讓收支兩個項目一般都表現為順差。

經常項目差額與貿易差額有密切的聯繫。由於貿易差額是經常項目的主要構成部分,通常情況下兩者的差額是同方向的。

經常項目的差額說明一國對外債權債務關係的變動情況。如果經常項目有逆差,表示從國外淨動用了一些商品、服務供國內使用,相應地減少本國在外國的資產或是增加對外國的負債。如果經常項目有順差,表示向國外淨供應了一些商品和服務,相應地會增加本國對外國的資產或減少對外國的負債。比較貿易差額來說,經常項目差額更能精確地反映一國對外債權債務關係的變動狀況。

(3)國際收支總差額是指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收支合計所得的總差額。它與一國國際儲備的增減相對應。國際收支總差額如果是順差,則國際儲備相應增加;反之,則國際儲備相應減少。

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

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因國、因時而異。概括說來,主要有:

(1)一國處於經濟發展階段,常常需要進口大量技術、設備和重要原材料,而受生產和技術能力的限制,出口一時難以相應增長,因而出現貿易和國際收支差額。不過,只要能確定合理的經濟發展戰略,適度引入外資,廣泛引進先進技術,積極發展生產和出口,是有可能逐步調整貿易和國際收支差額的。因此,在經濟安排得當的條件下,這種國際收支失衡具有過渡性質。

(2)受經濟結構制約。各國由於地理環境、資源分佈、技術水平、勞動生產率等經濟條件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經濟佈局和產業結構,從而形成了各自的進出口商品結構。當國際上對某些商品的生產和需求發生變化時,如果一國不能相應地調整其生產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則會引起貿易和國際收支的失衡。

(3)受物價和幣值的影響。從國內說,如果一國發生通貨膨脹,國內物價上漲,本國貨幣幣值下跌,其出口商品成本隨之提高,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削弱;而進口商品在匯率不變情況下,價格相對較低,引起進口增加。結果是惡化貿易和國際收支狀況。從國際市場說,市場上大宗商品價格發生變動,也會直接影響到該商品主要進出口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石油價格衝擊”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4)受匯率變化的影響。當一國貨幣的匯率,也即本幣的對外幣值發生變化時,如升高,則不利於出口,並刺激進口。如本國貨幣對外幣值不變,而其他與本國處於競爭地位的國家的貨幣對外貶值,則競爭國家的出口競爭力加強並使本國出口遭遇困難。1997年東南亞開始的危機使中國周邊國家的貨幣紛紛大幅度貶值而人民幣沒有貶值,曾對中國的國際收支形成壓力。

(5)受利率變化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利率降低時,或資本流入會減少,或資本流出會增加。即使一國利率沒有變動而他國發生了變動,如提高了利率,也會給利率沒有變動的國家的國際收支帶來不利的影響。

(6)受經濟週期性變化的影響。經濟週期的不同階段對國際收支有不同的影響。繁榮時期,由於生產的高漲,進口大幅度增加,經常項目可能出現逆差,外匯儲備相應下降;如果繁榮的經濟促成了出口的增加,經常項目則會呈現順差,外匯儲備相應上升。而在蕭條時期,隨著生產下降,一般說來,會導致國際收支惡化。

上述影響因素相互作用,往往引起連鎖反應,可能是不同影響因素效應的疊加,也可能是不同影響因素效應的相互衝抵。當不利因素大於有利因素時,國際收支的失衡就不可避免。

爭取國際收支的平衡

一國國際收支失衡,若不及時調整,會直接影響對外交往的能力和信譽,不利於國內經濟的發展。如果國際收支出現大量逆差,由於外匯供應短缺,外匯匯率上漲,本國貨幣匯率下跌,短期資本就要大量外流,從而進一步惡化國際收支狀況,甚至會導致貨幣危機。如果出現國際收支大量順差,由於外匯供過於求,外匯匯率下跌,本幣匯率上升,其結果可能會抑制出口,並增加國內貨幣供應和通貨膨脹的壓力。因此,一個國家出現國際收支失衡,通常都要採取措施進行調整。

國際收支平衡,或者說國際收支均衡,需從短期和長期兩個角度去把握。

短期,一般是指年度。保持年度收支平衡,對於保證當前的對外收支能力是有意義的。但不應把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單純理解為必須年年保持當期的收支平衡。要是把保持年度平衡作為絕對要求,事實上就會導致拒絕利用資本項目來平衡經常項目,特別是用來彌補外貿進出口的缺口。不管未來是否具有還本付息的能力,不爭取利用國外的資金和技術加快自身的建設,這對一個謀求趕超的發展中國家,並不是正確的決策。

對國際收支平衡作較長期的考慮,則可突破必須保持當年度平衡的約束,作戰略性安排。對於一個走外向型經濟道路的發展中國家,安排國際收支的出發點是最大限度地推進本國經濟的發展和促進形成一個適合現代化要求的經濟結構。為此,可以允許一定時期內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上有赤字,承受一定的負債額,以滿足經濟發展對外資的需要。應該加以控制的是這種負債額的適度數量界限,也就是對將來償債的潛力有恰當的估計,並有可以使之落實的安排和措施。

需要說明的是,國際收支順差和逆差都是失衡的表現。認為只有逆差出現才是失衡,這是片面的理解。實際上,如果出現持續的大額順差,不僅會影響本國經濟的均衡健康發展,而且會招致其他國家的抗議和報復。

關於國際收支平衡問題,1978年以前,我國一貫實行“以出定進,進出平衡,略有結餘”的方針。從1950年至1977年的28年中,貿易順差年份為18年,順差金額為48.4億美元,貿易逆差年份為10年,逆差金額為26.2億美元。順差、逆差金額相抵後,尚有淨順差22.2億美元。這與新中國成立之初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有關。

改革開放後,對外交往急劇增加,外貿和利用外資都有重大進展。這就提供了一種可能:不一定機械地拘守於年年“以出定進”,允許適量的進大於出,以利用外資彌補缺口,有利於經濟更快地發展。但利用外資要還本付息,又帶來一個國際收支長期平衡的新課題。在這種新的形勢下,就需要著眼於中長期的平衡。

國際收支調節的方式

一國國際收支如果經常出現失衡,而且收支差額較大、持續時間較長,就必須進行調節。針對不同類型的國際收支失衡,國際收支調節的手段也有所不同。例如,如果屬於由於經濟週期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從動態角度看,週期性的順差或者逆差可以互相抵消,自求平衡。這個時候就可以不採取調節措施。如果屬於貨幣性失衡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就需要採取調整匯率的辦法對貨幣進行升值或者貶值,以消除貨幣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之間的差別。如果是結構性的失衡,就需要採取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式。如果是收入性的失衡引起國際收支失衡,則需要提高規模經濟效益和技術進步,降低出口成本,增強本國商品的競爭力,促進國際收支平衡。需要提出的是,國際收支失衡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解決國際收支失衡時,各種手段需要協調配合實施。此外,在對國際收支進行調節時,還需要考慮國內經濟的承受力。

具體地看,調節國際收支的手段如下:

(1)採取財政手段。這包括採取出口退稅、免稅、進口徵稅、對進出口企業發放財政補貼等方式,以鼓勵出口、限制進口,減少貿易逆差或者提高貿易順差;對資本輸出或輸入徵收平衡稅,以限制資本流動。

(2)調整匯率,以調節進出口。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壓低本幣匯率,有利於刺激出口、抑制進口;反之,有大量順差時,則支持本幣匯率上浮,以減少出口、增加進口。

(3)調整利率,以影響資本的流出入。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帶動市場利率的上升,可以起到吸引外資流入的作用;反之,降低利率,則可抑制資本流入,促進資本流出。

(4)利用政府間信貸和國際金融機構的貸款。政府間信貸可以是短期的,即由兩國或數國中央銀行簽訂短期信貸協議,提供短期貸款支持;也可以是事先安排的,即在各國中央銀行之間簽訂貨幣互換協議,在需要時提供支持。

(5)實行外匯管理,對外匯收支與匯率實行直接的行政性干預。諸如規定外匯收入全部或大部分賣給國家,對外匯支出進行某種限制等等。

(6)加強國際經濟合作。由於各國的國際收支是聯繫在一起的,一國的逆差往往是另一國的順差。這樣的背景推動了國際合作。當某一或某些國家都出現嚴重的國際收支失衡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其他國家就會商討對策,給予貸款支持,幫助應付短期內的國際收支失衡。

由於國際收支與國內經濟有著密切聯繫,通常在對內經濟政策上也需採取相應政策,以間接影響國際收支。例如,國內財政和銀行實行緊縮政策,壓縮社會總需求,可以間接影響對外匯支出的需求,關於這一方面將在下兩節中作進一步介紹。

在我國目前的經濟條件下,外匯管理在現階段仍是調節國際收支最有效、最迅速的手段。至於上述幾種調節方式所能發揮的作用大小不一。如匯率已被用以調節貿易收支,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企業獨立經營機制尚不健全等原因,匯率所能發揮的調節作用還有所限制。財政手段中的出口退稅政策作用顯著。至於利率手段,基於我國利率系由國家規定,調節國際收支的作用還難以發揮。但發揮這些經濟手段在調節國際收支方面的作用,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本身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