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二節 貨幣供求與市場總供求
市場總供求
最簡單的表述,總供給(aggregate subply,AS)是由提供給市場的商品、服務構成。它包括兩個方面,即消費品供應和生產品供應。
總需求(aggregate demand,AD)是由指向市場的支出構成。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消費支出;二是投資支出。
總供求均衡的條件是:

貨幣供給與市場總需求
市場總需求的構成,通常歸併為以下四項:(1)消費需求C;(2)投資需求I;(3)政府支出G;(4)出口需求X。設總需求為D,則有

政府支出G可分解為投資支出和消費支出;在把國民經濟作為一個封閉體系考察時,X這個國際交流的因素也可略去。所以,可僅就投資與消費兩個構成因素進行分析。
但不論如何劃分,總需求的實現手段和載體是貨幣。而貨幣供給都是通過銀行體系的資產業務,其中主要是貸款活動創造出來的。因此,有這樣的邏輯關係:銀行貸款活動調節貨幣供給規模,貨幣供給規模又直接關係到社會總需求的擴張水平。
以貨幣供給作為載體的市場需求,其形成可基本描述如下:
——商品、服務的產出,這是總供給,依靠貨幣供給實現為貨幣收入,即與商品、服務的產出有一對一的貨幣供給。


如果這是過程的全部,顯然,貨幣供給是適當的,由它作為載體的總需求也是適當的。因為這樣的貨幣供給和總需求可以保證產出得以出清並充分發揮其作用。
然而,可能出現另外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企業與個人有過多的貨幣積累,不形成當期的需求,而又沒有提供相應的補充貨幣供給,這會形成總需求的不足;另一種情況是,擴大投資與提高消費的壓力過強,或產生財政赤字,要求提供補充的貨幣供給予以彌補,或銀行不得不擴大信貸,直接投放過多的貨幣。結果是,貨幣供給過多並從而造成總需求過旺的局面。這兩種情況在我國經濟中都曾交替發生過。
市場總供給與對貨幣的需求
在第十三章,曾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分析了貨幣需求問題。
從宏觀角度來看,一個經濟體系可以最簡括地劃分為兩個方面:商品、服務運動的方面和貨幣運動的方面。貨幣方面的任務就是保證商品、服務的實體方面正常運轉。顯然,經濟體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貨幣,從根本上說,取決於有多少實際資源需要貨幣實現其流轉並完成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相互聯繫的再生產流程。這是市場總供給決定貨幣需求的基本理論出發點。
然而,宏觀的貨幣需求是通過微觀主體對貨幣的需求體現出來的。只有微觀主體的貨幣需求才能直接引出貨幣供給;能否使貨幣供給為流通所吸納,也取決於微觀主體對貨幣的需求。企業有緊迫的投資需求,需要更多的貨幣,則往往超出收入提供的可能去爭取追加的貨幣;反之,投資的需求較小,不那麼需要貨幣,則收入的貨幣就會變為靜靜面對流通而不流通的貨幣儲存。個人的消費需求,是旺盛還是疲軟,對貨幣的需求也會引出類似的現象。當然,無論是企業的貨幣需求還是個人的貨幣需求,在總體上受制約於總供給。總供給決定收入,而收入是貨幣需求函數最具有決定作用的自變量。對宏觀、微觀均系如此。但第十三章的分析說明,微觀主體的貨幣需求有其獨立性:對任何一個微觀主體來說,相對於自己的收入,對貨幣的需求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因而,微觀的貨幣需求——當然是指可以實現的貨幣需求,其總和在實際上並不總是等於由市場總供給決定的貨幣需求量。
貨幣均衡與市場均衡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形成這樣的認識:(1)總供給決定貨幣需求,但同等的總供給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貨幣需求。(2)貨幣需求引出貨幣供給,但也絕非是等量的。(3)貨幣供給成為總需求的載體,同樣,同等的貨幣供給可有偏大或偏小的總需求。(4)總需求的偏大、偏小,對總供給產生巨大的影響:不足,則總供給不能充分實現;過多,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推動總供給增加,但不可能由此消除差額。(5)總需求的偏大、偏小也可以通過緊縮或擴張的政策予以調節,但單純控制需求也難以保證實現均衡的目標。
如果以Ms、Md、AS、AD分別代表貨幣的供與求、市場的供與求,它們的關係可表示如圖16—4。當然,它們之間的作用都是相互的,箭頭不過表示其主導的方面。

由圖16—4可以看出,貨幣均衡與市場均衡有著緊密的聯繫,貨幣均衡有助於市場均衡的實現。但是,兩者之間又有明顯的區別,即貨幣均衡並不必然意味著市場均衡。原因在於:
第一,市場需求是以貨幣為載體,但並非所有的貨幣供給都構成市場需求。滿足交易需求而作為流通手段(包括流通手段的準備)的貨幣,即現實流通的貨幣形成市場需求;而作為保存價值的現實不流通的貨幣則不構成市場需求,或者說它是潛在的需求而不是當期的需求。這種差別可表示如下:

第二,市場供給要求貨幣使之實現,或使之出清,因此提出對貨幣的需求。但這方面的貨幣需求也並非對貨幣需求的全部。對積蓄財富所需的價值保存手段並不單純取決於市場供給,或至少不單純取決於當期的貨幣供給——用於保存財富的貨幣顯然有很大部分是多年的積累。這種差別可表示如下:

如果簡單理解,可以說市場總供求的均衡關係是與處在現實流通狀態的貨幣的供求關係一一地對應著。但也應該注意,現實流通的貨幣與現實不流通的貨幣之間是可以而且事實上也是在不斷轉化的。這就意味著,現實不流通的貨幣量對這個均衡也有作用。所以,在思考市場均衡與貨幣均衡有緊密聯繫的命題時,必須明確兩者之間的區別,並不斷深入認識在這有所區別的兩者之間所存在的種種複雜關聯。
市場供求失衡與價格波動
總供給與總需求失衡的直接後果,在典型的市場經濟中是物價水平的變動:如果總供給給定,則過大的總需求必將引起價格的上漲;不足的總需求則導致價格水平的下降。而價格的升降則是使失衡的供求重新取得平衡的市場機制。
在典型的集中計劃體制下,貨幣供給經常偏大,從而總需求經常超過總供給。由於價格的絕大部分是計劃規定的,因而這種失衡並不能直接由價格表現出來,但矛盾也會促使計劃價格作必要的調整。
這裡分析的前提是:總供給給定。問題是,總需求和貨幣供給對總供給是否有能動的作用?
貨幣供給的產出效應及其擴張界限
貨幣供給的變動能否對實際產出水平發生影響,這是貨幣經濟學中歷來存在分歧的重大理論問題之一。
認為貨幣對實際產出水平不發生影響的典型理論是早期的“面紗論”(money veil theory)。“面紗論”認為,貨幣對於實際經濟過程來說,就像罩在人臉上的面紗,它的變動除了對價格產生影響外,並不會引起諸如儲蓄、投資、經濟增長等實際經濟部門的變動。如果說,在一定條件下,貨幣供給在短期內還具有增加實際產出的效應,從長期考察,也只能增加名義產出量,而不能提高實際產出水平。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提出“第一推動力”的說法。他認為,再生產擴張的起點是企業對實際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購買。如果企業沒有掌握足夠的貨幣,或者不存在訂貨刺激,亦即需求的牽引,即使客觀上存在可以利用的資源,再生產規模的擴張也無從實現。與“面紗論”不同,馬克思對貨幣的估價是積極的。
在貨幣量能否推動實際產出的論證中,現在已被廣泛認可的是聯繫潛在資源、可利用資源的狀況進行分析的方法:(1)只要經濟體系中存在著現實可用做擴大再生產的資源,且其數量又比較充分,那麼,在一定時期內增加貨幣供給就能夠提高實際產出水平而不會推動價格總水平的上漲;(2)待潛在資源的利用持續一段時期,而且貨幣供給仍在繼續增加後,經濟中可能出現實際產出水平同價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現象;(3)當潛在資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貨幣供給仍在繼續擴張,經濟體系中就會產生價格總水平上漲但實際產出水平不變的情況。這三個階段可用圖16—5表示。

在圖16—5中,橫軸代表產出增長率,縱軸代表物價上漲率,A和B兩個拐點分別代表由貨幣供給增加形成的產出增長率和物價上漲率不同組合階段的界限。A是貨幣供給只具有實際產出效應而無物價上漲效應的臨界點;B是貨幣供給增加既有實際產出效應又有物價上漲效應階段的終點,也是貨幣供給增加只具有物價效應而無實際產出效應階段的起點。
B點實際上是一定時期產出增長的極限點。達到這一點,意味著經濟體系中的現實可利用資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如果沒有達到,也可以表述為,在實際GNP水平與潛在GNP水平之間還存在缺口。一般說來,存在實際GNP和潛在GNP之間的缺口是對多數國家經濟成長狀態的描述。換言之,在現實生活中,實際經濟增長率很難達到使潛在資源被全部利用的程度,因此,總會存在一定的潛在GNP損失。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原因是:當貨幣供給擴張的作用超越了A點之後,由於產出增加的同時還伴隨著物價的上漲,公眾對物價上漲的心理承受力等因素就會對政策選擇產生重要的影響。
在中國,有這樣的見解:應當以瓶頸部門最大生產能力的利用程度作為度量潛在GNP水準的實現尺度。例如,交通和能源部門是主要瓶頸部門,假若一定時期內,這兩個部門的生產能力只利用了80%,說明潛在GNP的損失為20%。
緊縮效應
市場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的矛盾,通過壓縮貨幣供給,從而減少總需求的規模以求得解決,似乎是更簡捷的途徑,事實上也是國內外常見的政策主張。然而,複雜的現實生活並不像抽象推理那樣簡單。
在經濟週期過程中,早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人們就注意到,繁榮階段,過熱的需求推動著生產,使其擴張到極限,並終歸不得不以危機形式對過分的擴張進行清理。這說明,在一個自發的過程之中,並不存在一種力量可以使經濟進程在碰壁之前約束其停止需求的過度擴張。同樣的道理,危機後的蕭條階段,本需適度地擴張需求,但往往卻是伴隨著加劇蕭條的緊縮過程。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市場經濟國家中,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不斷加強,人們對控制需求的效應曾有頗高的估價。但實踐經驗證明,它的作用仍是有限的。後面有關章節還要說明。
在集中計劃管理體制下,這個問題的解決理應較為容易,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所有實行類似體制的國家均長期存在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的局面。決策者雖然一再宣告解決這樣矛盾的決心,卻一直沒有能夠解決。這一事實正說明問題本身的複雜性。
中國在20世紀60年代初曾有一次成功的緊縮經驗,使過大的需求迅速下降並逐步恢復需求膨脹前社會供需的對比狀況。但這是個特例。其特點在於擴張的整個過程是一個極具突發性的過程:在短短的一兩年間,通過財政、銀行渠道提供了大量超常的貨幣供給,辦起了很多工廠,並從農村轉來了很多工人等等。但這種超常的擴張還沒有來得及滲透到整個經濟進程之中並使經濟進程徹底改變原有的運作規律。也正是在這樣的特定條件下,通過貫徹緊縮措施,使貨幣供給大大收縮,並從而促成工廠拆除和剛剛進城做工的農民又回到農村。就是這樣,調整的過程也還是經歷了三四年。
而當需求擴張不是突發的併成為整個再生產過程的內在因素,即正常生產已經事實上是在需求擴張的支持下運作時,單純的緊縮,即使是極其嚴峻的緊縮,也不會產生使供求均衡的效應。通常的機制是,總需求縮減,實際再生產縮減,從而總供給縮減,供需的差額仍然不能由於緊縮需求而取得均衡。比如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和80年代末的兩次力度較強的緊縮就是這種情況的寫照,緊縮後的一兩年裡經濟都曾出現程度不同的下滑。
至於緊縮貨幣供應、緊縮總需求的物價效應,一般情況下是直接的。物價上漲無論其具體原因如何,縱然不是由過多的貨幣供給引發的,卻都是由貨幣供給的迅速增加支撐著。因而,緊縮至少在短期內能對物價上漲起到明顯的抑制作用。但從較長時間考察,如果緊縮也抑制了實際的經濟增長,那麼,供求矛盾解決不了,價格水平上漲的壓力依然難以緩解。
必須辨清流量與存量
貨幣供求與市場供求的均衡是在不斷運動的過程中達成的。就一個社會經濟體來說,一方面是向市場提供商品、服務、信息等種種供給的源;另一方面是向市場提供貨幣供給的源。市場供給是一個不間斷的流(flow):市場供給源提供的供給不斷進入市場,又不斷進入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而供給從進入市場到最終消費,往往還要經過一些層次的流通過程。貨幣供給也是一個不間斷的流:貨幣供給源不斷把貨幣投入市場,又不斷把貨幣從市場註銷,而貨幣從投入到註銷的全過程中,有的從現實流通狀態轉入暫且不流通狀態,有的則從暫且不流通狀態轉入現實流通狀態。流是不斷的,但在一定時點上則一方是處在市場上的市場供給,一方則是處在市場上的貨幣供給,它們是餘額,是存量(stock)。看市場供給,我們習慣上是從流量角度;看貨幣供給,我們習慣上是從存量角度。這往往會造成一些混亂。但不論從兩個流量角度或兩個存量角度還是從一個流量角度一個存量角度來觀察,均衡的要求是存在於相互作用的運動過程之中:市場供給大體可以出清;貨幣供給作為購買力的代表大體可以實現。緊緊把握問題的核心可能有助於避免被一些不同角度的數量計量攪混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