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四節 “超額”貨幣及其反映的規律
引起關注的超額貨幣現象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11)》整理,2011年數據來源於Wind數據庫。
其實,在國內外的學術界和宏觀貨幣調控部門,對於判斷貨幣供給是多是少,都有一個非常執著的思路。那就是把自己論證的貨幣需求理論模型作為標準:如果貨幣供給多於根據這個貨幣需求函數所計算出來的量,意味著有了超額貨幣;如果貨幣供給少於這個量,則意味著相應的貨幣“失蹤”。進入理論思維境界,這樣思考問題是自然而然的邏輯。
比如,在1974年以前,美國M1的實際貨幣供給量與採用他們論證的貨幣需求函數所預測的值相當吻合。然而,自1974年開始,實際的貨幣供給量總是小於經濟學家用貨幣需求函數預測的量。只要肯定預測值有理論和實證的根據,那就意味著本來應該供給的貨幣量中有一部分“失蹤”了。當時就有人把這部分貨幣稱為“the missing money”。既然懷疑失蹤,那就應該去尋找被錯誤地排除在貨幣定義之外而實際卻在起貨幣作用的金融工具。當然,也同時會考慮到,作為衡量標準的貨幣需求函數,是否需要增添什麼新的變量。
類似的研究,很難期望在短期內有什麼直接的理論建樹,但無疑會有利於推進貨幣理論建設和政策的改進。
破解貨幣超額的種種思路
關於超額貨幣問題,自改革開放不久,即不斷有所探討。思考的角度和說法甚多,大體有以下一些:
——認為我國對價格指數的統計偏低,即公佈的P·被低估了;認為地下經濟沒有估計到GDP之內,從而公佈的Y被低估了等等。
如果確實是低估了Y和P,那麼M=Y+P就有可能變成M>Y+P。不過,用統計數字考察短期的偏離,或許有意義;要是作持續20多年的考察,則難以成立。
——過去的計劃體制,經濟商品化的程度偏低。改革開放後,原來的自然經濟部分迅速商品化。這樣,除了經濟的一般增長從而相應需要增加貨幣供給之外,還有一個原來不要貨幣為之服務的部分需要有貨幣供給。商品化程度通常用貨幣化率,也即貨幣供給對GDP的比值(關於我國的貨幣化率在第二十五章講述)間接表示。因而提出了這樣的見解:貨幣化率提高了,那麼Y加P,再加上貨幣化率的提高,可以解釋超額貨幣的存在。
在改革開放後的前十來年,經濟商品化的進程較快,用商品貨幣化程度的提高來解說M>Y+P的現象,是有一定說服力的。但要用來解說今天依然存在的M>Y+P現象,則沒有多大說服力了。
——認為世界各國,在發展過程中,多有貨幣超額現象。而後,隨著金融資產多樣化,超額貨幣現象逐步消失。
隨著金融資產多樣化,對貨幣這種單一的金融資產的需求將會相對減少,這個規律對於今後的中國也會起作用。但中國的超額貨幣問題,卻是在金融資產基本只有貨幣這一種形態時開始出現的。單一的貨幣對應商品世界,為何前者的增長速度要快於後者——這種說法未予解釋。
——超額貨幣的存在,是由於貨幣流通速度的減緩。
貨幣流通速度,這是一個取決於許許多多因素,從而極難解釋清楚的變量。改革開放後的前幾年,曾有過調查研究,但極難量化。事實上,平時講的貨幣流通速度,不過是GDP除以貨幣供給量的比值。顯然,用一個本身需要解釋的變量去解釋一種有待說明的現象,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我們現在使用的模型M=Y+P-V,其中的貨幣流通速度只是一個調節變量。
一個簡單模型——個人收入與貨幣餘額
先分析一個簡單的模型。
(1)假定某個人有穩定的工資收入。每月月初獲得貨幣收入Y,到月底花完,並且支出是均勻的;沒有支出的部分全部以貨幣形式持有,以M表示,則可以把他持有的貨幣餘額變化以圖15—5(a)描述。

在時點T0、T1、T2、T3上,這個人獲得貨幣收入Y,持有的貨幣餘額為Y;在隨後的期間內均勻地支出,到下一次收入之前,恰好全部用光,持有的貨幣降為零。在這種狀況下,他平均持有的貨幣餘額為Y/2,MM為持有貨幣餘額的趨勢線。如圖15—5(a)可以看出,如果貨幣收入水平既定,獲得貨幣收入的時間頻率已知,貨幣儲蓄率為零,平均持有的貨幣餘額是一個常數,在這個例子中是Y/2。
(2)如果在上述假設中修改一條,即並不是把全部收入花光,而是要把收入中的一個穩定比例以貨幣形態儲蓄起來,設儲蓄額為s,那麼如圖15—5(b):該人在時點T0有收入Y,到時點T1持有的貨幣餘額為Y+s,到時點T2持有的貨幣餘額為Y+2s,到時點Tn-1上持有的貨幣餘額為Y+(n-1)s,到時點Tn持有的貨幣餘額為Y+ns。而平均的貨幣餘額為向右上方傾斜的貨幣趨勢線MM,比Y與Y+ns的連線低(Y-s)/2。至於收入的趨勢線YY仍是水平線。MM線穿過YY線,兩者相交。在交點之前M<Y,之後則是M>Y。
就圖直觀來看,會得出一個頗為有趣的判斷:收入不變,每期的儲蓄額不變,則貨幣增長率的變化趨勢可用這樣一個算式表示:[(Y-s)/2+ns]/[(Y-s)/2+(n-1)s]。顯然,n越大,這個比值越趨近於1,貨幣增長率趨近於零。

(3)設收入增長,且存在貨幣儲蓄,按照以上的思路,可以推出這樣的結論:①貨幣量增長率高於收入增長率。收入是名義的貨幣量,名義收入增長率等於實際收入增長率加通貨膨脹率,從而有貨幣量增長率高於實際收入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②隨著時間推移,貨幣量增速逐漸下降,下降速度逐漸減慢,增速的極限值為收入增長率。
就這個模型來歸納,貨幣量的增長速度超過實際收入增長速度與通貨膨脹率之和這種現象的存在,也即超額貨幣存在,在一定階段,是必然現象;但是,該過程本身也同時包含著超額貨幣將會消失的必然性。
模型的根據和擴展
上述模型的抽象推導,有貨幣的基本原理作支撐: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之間的數量關係,不僅是貨幣作為交易媒介的供求關係,而且還是貨幣作為價值儲存和金融資產積累的關係。作為交易的媒介,不斷收付,是現實流通的貨幣。隨著經濟的發展,其需求規模會逐步擴大。但今年在流通中積極起作用的貨幣,也是去年在流通中積極起作用的貨幣,而且明年還會在流通中積極起作用,因而其增加幅度直接受制約於經濟增長率。而作為金融資產積累的貨幣,卻是暫不流通的貨幣。於是新的貨幣積累不斷加到原有的貨幣積累上面,越積越多,可以大大快於經濟增長率。當金融資產處於貨幣單一形式時,這樣的現象就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上述模型有經濟生活的根據,反映經濟生活的規律,那就可以加以擴展:由個人的收入擴展為國內生產總值,由個人的貨幣儲蓄率擴展為社會的貨幣儲蓄率,由個人持有貨幣餘額擴展為某一時點的貨幣總量,由個人持有貨幣的增長率擴展為貨幣總量的增長率。簡言之,上述模型的論斷可用於解釋貨幣總量與經濟總量的關係:當金融資產處於貨幣單一形式時,貨幣增長率總是高於經濟增長率加通貨膨脹率之和。但高出的幅度將趨於下降,其極限位置就是經濟增長率加通貨膨脹率。在這一過程中,開始的階段,超額貨幣現象出現;而隨著貨幣增長率越來越逼近極限位置,超額貨幣將趨於消失。
我國金融資產積累的特點與超額貨幣
我國資金配置格局的基本特點是通過銀行融資的主渠道,以貨幣、貸款為主要金融工具,將住戶部門的儲蓄配置給企業部門使用,以住戶高儲蓄支持企業部門的高投資。在這樣的格局下,我國的金融資產積累過程可以概括為:增量貨幣以信貸方式通過企業部門注入經濟;貨幣退出現實的流通,則主要是通過住戶部門積累金融資產。增量貨幣通過企業部門向銀行借款創造出來,這是增量貨幣創造和注入經濟的源頭。增量貨幣經過收入—分配—支出等一系列環節之後,從借入貨幣的企業流向各個經濟部門,從收入分配角度看,多數流到了住戶部門手中。住戶部門作為收入得到的貨幣,其中的相當部分通過貨幣儲蓄的方式退出現實流通,轉化為不流通的貨幣。
我國的貨幣儲蓄率很高,是因為我國住戶部門只進行儲蓄而較少投資,是因為金融資產結構單一,貨幣的比重佔絕對優勢。因此,貨幣增長率幾乎總是大於GDP的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這個格局的扭轉,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可以預料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有超額貨幣的存在。
然而,現在已經存在明顯變化的趨勢:住戶部門的實物投資比重上升;金融資產中非貨幣資產——證券、保險、養老金等——比重上升,貨幣儲蓄率將呈下降趨勢。如果這個過程有較快的進展,我國的“超額”貨幣現象也有可能較快地趨於消失。假如住戶部門直接投資的比重增長迅速,出現“貨幣失蹤”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複習思考題】
1.研究貨幣供給,首先必須弄清楚貨幣所包含的範圍,這是題中之意。然而,現在區分貨幣與非貨幣成為一個難題。為什麼?
2.為什麼要把貨幣供給劃分為幾個統計層次?劃分貨幣供給層次的基本依據是什麼?
3.可翻閱幾個國家中央銀行的公報,對我國與主要發達國家所採用的貨幣供給口徑有何異同點作些分析,並印證層次劃分的依據。
4.在市場經濟國家的貨幣供給調控機制中,中央銀行可以運用哪些工具來調控貨幣供給數量?哪些工具可以作用於微觀行為主體對貨幣的需求?哪些工具可以作用於基礎貨幣?哪些工具可以作用於乘數?
5.能否根據本章所學原理分析一下我國商業銀行行為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6.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過程對貨幣供給的影響是否有所變化?
7.你可否舉一些例子來說明居民行為對我國貨幣供給的現實影響?
8.應該怎樣看待貨幣供給的外生性和內生性問題?有關這一問題的理論判斷會對政府的決策和公眾的政策建議產生怎樣的影響?
9.貨幣需求有用於交易及儲存財富的區分,決定了向經濟供給的貨幣有充分流動的和不流動的兩級以及中間過渡的種種狀態。明確這樣的認識,對於分析貨幣供給的動態特徵有何意義?可結合“超額”貨幣問題進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