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四節 對現代貨幣供給形成機制的總體評價

現代信用貨幣制度是最節約的貨幣制度

歷史地看,現代信用貨幣制度是最節約的貨幣制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節約了貨幣材料。與以往無論是牲畜、布帛等非金屬貨幣還是金、銀、銅等金屬貨幣相比,現代信用貨幣的幣材都是對自然資源的極大節約。無論哪種自然資源充當貨幣都是對該資源的浪費。因為充當貨幣的材料,其作為商品的使用價值,相當大的部分被閒置了。而現代信用貨幣中的鈔票和硬幣都是用紙或賤金屬製造的,其價值大大低於其票面價值。存款貨幣本身只不過是銀行賬戶上的一個數字,更是大大節約了自然資源。而電子貨幣連這些紙張都省了,不用說,更是極大的節約。

其次,節約了貨幣流通費用。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紙幣的印製和流通費用比金屬貨幣的鑄造、運輸、保管費用要低得多。況且,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越來越多的交易採用非現金方式進行,轉賬結算和電子貨幣的成本更是大大降低了貨幣的流通費用。

最後,貨幣流通速度的加快,可以減少貨幣需要量。由於貨幣的介質更易於運輸和攜帶,結算技術提高,貨幣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從而單位貨幣能夠媒介的商品和服務的交易比以往要多得多。也就是說,同樣數量的貨幣能夠實現更多的商品和服務的交易。

雙層次的貨幣創造結構

市場經濟的貨幣供給機制,根據前兩節的說明,是由兩個層次構成的貨幣創造系統。

第一個層次在創造存款貨幣的存款貨幣銀行。在這個層次上,眾多的存款貨幣銀行及其分支機構面對著眾多顧客隨時隨地提出的形形色色的貨幣需求。它們如何有區別地滿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滿足這些需求,取決於它們自己根據安全、流動、盈利的準則,衡量利弊得失所作的判斷。這就是說,在這一層次上創造多少存款貨幣是由許許多多存款貨幣銀行,在經濟生活中無數的時點和地點上,通過自我約束機制分散地決策的。正是存款貨幣銀行的分散決策,才有可能針對千差萬別的需求,隨時隨地、機動靈活地供給貨幣;而存款貨幣銀行的自我約束機制則使它們不能不認真地對客戶所提出的需求進行評價和篩選,並從而事實上把住了貨幣供給是否真正符合客觀需求的第一道關口。

然而,存款貨幣銀行的自我約束機制並不是保證貨幣均衡的充分條件,或者更明確地說,單純依靠這一機制來保證貨幣均衡是絕對不充分的。於是,要求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層次。關於中央銀行是否有能力進行宏觀調控,上面已經作了講解:控制基礎貨幣量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手段。至於根據怎樣的原則確定調控方針,如何操作以實現方針,將在第十五章專門論述。

聯結微觀金融與宏觀金融的關節點

在金融領域,信用貨幣的創造所具有的特殊意義在於:這一機制是金融的微觀方面向金融的宏觀方面過渡和金融的宏觀方面向金融的微觀方面過渡的關節點。

本章所講述的信用貨幣創造清楚地顯示,都是公司、公眾、政府機構為一方和存款貨幣銀行、中央銀行為另一方,環繞一筆一筆具體的貨幣存、取、借、貸所進行的諸多微觀經濟行為的過程。但微觀經濟行為主體的微觀金融行為卻為經濟生活連綿不斷地提供了流通中的貨幣。流通中的貨幣構成貨幣供給範疇。貨幣供給,面對的是經濟生活整體,是宏觀經濟總量指標。與之相對應的是貨幣需求。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的對比,構成宏觀金融的核心。這涉及市場需求是旺盛還是不足,利息率是趨高還是趨低,對外幣的匯率是趨強還是趨弱,特別是價格水平是堅挺還是疲軟、是上漲還是下跌,從而幣值是可以保持穩定還是陷入難以控制的波動等等。這是隨後幾章所要討論的內容,屬於金融的也是經濟的宏觀方面。瞭解了信用貨幣的創造機制,就會了解,正是純屬微觀的金融行為具體地導出了宏觀經濟的結果,體現著金融的微觀方面向金融的宏觀方面的過渡。

當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失去均衡,從而客觀經濟生活從金融的宏觀方面提出調整要求時,其實現也不能繞過信用貨幣的創造機制:只能是宏觀不均衡所造成的上述問題,透過利益機制影響參與金融行為的公司、公眾、存款貨幣銀行這諸多微觀經濟主體,分別決策是否調整以及如何調整自己的行為;也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有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宏觀均衡狀態的改變。當然,在非常時期可有非常措施,但也不是把這一機制全然撇開。比如,凍結存款是一種極其強烈的緊縮貨幣措施,可是並不等於取消存款這一機制。舉一個極端的例子,當貨幣供給不足時,不能設想中央銀行可以從飛機上撒鈔票!這就是說,金融的宏觀方面向金融的微觀方面過渡也必須通過信用貨幣創造機制的關節點。

所以,不瞭解信用貨幣的創造機制,很難懂得金融的微觀方面向金融的宏觀方面過渡和金融的宏觀方面向金融的微觀方面過渡是怎樣實現的。

探討金融、經濟問題需要了解貨幣創造機制

全部金融的根基是貨幣。通俗地說,沒有貨幣,金融也不存在。作為一個範疇,在當今的市場經濟中,貨幣無疑是不可或缺的。但作為範疇的顯示形態,流通中貨幣的形成機制則具有關鍵的意義。可以設想,如果貨幣沒有自己的現實存在形態可以被人把握,理論的貨幣範疇也變不成現實的貨幣。

在經濟問題的研究中,也包括對金融問題的研究,貨幣的存在往往是作為一個不言自明的設定前提。這是可以理解的:任何問題的研究都不可能從所有的前提研究起。然而,對貨幣這個前提的存在卻不能停留在抽象的思考上。因為它的存在是由一個具體的機制體現的。這個機制可以保證向經濟生活中提供貨幣——有可能提供任意數量的貨幣,但是能不能夠保證貨幣的提供總是處於“理想”的狀態?比如:

——微觀經濟行為主體需要貨幣並且確實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需求時,這個機制是否能夠有效率地滿足需求?對於不利於經濟發展的需求是否可以把住關口?

——這個機制是否可以保證貨幣供需總量的均衡並從而保持幣值的穩定?

——在經濟最缺乏流動性的非常狀態之下,這個具備提供任意數量貨幣潛能的機制,是否可以保障順暢的支付週轉並從而緩解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衝擊?

對類似的問題都沒有簡單的肯定或否定的答案。有些問題,前面已有所討論,有些將於後面涉及。顯然,如果對這一機制沒有較為全面的瞭解,就不可能理解類似問題的複雜性和癥結。因而,不少金融問題的論斷將具有極其相對的意義;有關對策性建議的可行性也會大打折扣。所以,特別是對於金融界人士來說,現實的貨幣創造機制——許許多多金融問題都與這一機制有關聯——絕不可置諸視野之外。

【複習思考題】

1.為什麼說現今經濟生活中的貨幣都是信用貨幣?找一找是否有不是信用貨幣的貨幣。

2.在中央銀行體制形成之前,存款貨幣銀行可以發行自己的銀行券,停止銀行券發行後則保有創造存款貨幣的能力。不論是發鈔票還是創造存款貨幣,銀行是否自己就可以任意支用?這方面你曾存在過什麼疑問?現在還有什麼疑問?

3.能否不去翻檢教材、筆記,擬出一份說明整個金融體系創造貨幣的綱要?

4.也可設計一個貨幣創造的遊戲,找幾位同學,分別扮成參與貨幣創造的各個角色,看看是否能使你更深刻地領會貨幣創造的機制。

5.如果中央銀行不規定法定準備金率,存款貨幣銀行是否就可以無限制地創造貨幣了?

6.有以下兩種可能的行為:(1)商業銀行從中央銀行借入一筆款項;(2)該商業銀行的客戶用支票存入同等金額的款項。試比較這兩種行為對基礎貨幣數量的影響:是相同還是不同?

類似的例子還可舉出一些。如某商業銀行從中央銀行借入一筆款項的同時,在該銀行存款的一位客戶從其賬戶上提走了同等金額的現金,那麼基礎貨幣量與該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額分別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再如,中央銀行從商業銀行與其從公眾購入同等金額的債券,這兩種行為對基礎貨幣的影響是否相同?為什麼?

7.現在,在我國的周邊國家,有相當數量的人民幣作為交易貨幣。這是不是說,我國有相應數量的鑄幣稅收入?與之同時,中國的外匯儲備有以萬億計的美元:中國人分散持有的美元為數也相當可觀。這是不是說,我國也事實上向美國繳納鑄幣稅?

8.銀行體系為什麼能夠為經濟生活提供它所需要的任意數量的貨幣?這種可能性的經濟根據是什麼?要求什麼樣的政治前提條件?

9.現代信用貨幣創造機制徹底突破了貴金屬供給數量的限制並極大地節約了社會流通費用。這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應如何分析?

10.由中央銀行和存款貨幣銀行構成的雙層次貨幣創造機制,至少到目前為止,是既能從微觀角度又能從宏觀角度滿足貨幣需求的機制。試論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