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四節 貨幣需求分析的微觀角度與宏觀角度

貨幣需求分析的微觀角度

所謂貨幣需求分析的微觀角度,就是從微觀主體的持幣動機、持幣行為考察貨幣需求變動的規律性。在前面介紹過的貨幣需求方程和貨幣需求函數中,劍橋方程式、凱恩斯貨幣需求模型、弗裡德曼貨幣需求函數,都是從微觀角度分析貨幣需求的典型。

貨幣需求的研究任務首先是識別貨幣需求的決定因素並分辨清楚各因素對貨幣需求量的影響。對於貨幣需求的決定因素,通常劃分為三類:一類為規模變量,如收入和財富;一類為機會成本變量,如利息、物價變動率;餘下的則稱為其他變量,如制度因素等。

將機會成本變量引入貨幣需求模型或函數,是從微觀角度考察貨幣需求問題的典型表現。其目的在於說明利率和價格變動這類因素對貨幣持有主體可能造成的潛在收益或損失,以及這種潛在收益或損失對微觀主體貨幣需求行為的影響。早期的貨幣需求模型都未考慮機會成本因素。劍橋方程式在對實際現金餘額與收入的比率k作註解時強調了利率因素的作用,可以說是引入機會成本因素的開端,但在模型上也未直接表示出來。直到凱恩斯對貨幣需求三動機的分析,才建立起內容和形式一致的微觀貨幣需求研究框架。

從微觀角度考察貨幣需求的方法有四點長處:(1)在規模變量為一定時解釋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2)提請人們注意,貨幣不僅有交易媒介功能,而且還有資產和價值儲存的功能;(3)強調利率、價格等市場信號對貨幣需求能夠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4)有可能使短期貨幣需求分析更精確化。

經濟體制對微觀主體貨幣需求行為的影響

這是一個處在改革過程中的經濟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經濟體制涉及產權關係、分配關係、交換關係及宏觀管理方式等各個方面,它與一定時期的經濟政策相結合,構成了微觀主體的經濟運作環境。這種環境如果存在著根本性差異,就會形成不同的貨幣需求行為。

比如,在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中,微觀主體的貨幣需求主要是規模變量的函數,機會成本變量起不了多大作用。就企業來說,它們的貨幣持有量,包括銀行結算存款和庫存現金,基本上取決於它們的經營規模和貨幣收支流量;利率這類機會成本,只有大量利用銀行貸款的單位才較為注意。個人的貨幣需求則取決於收入;利率信號在一定程度上起點作用,那是在儲蓄方面,但影響也極小。至於在市場經濟體制中,企業貨幣需求與個人貨幣需求基本上受同一規律所支配,即規模變量和機會成本變量在貨幣持有數量的決定中都起重要的作用。

再如,經濟體制不同,居民的消費支出結構、各種消費支出的排列順序不同,這也導致持幣行為的差異。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由於存在著國家全包下來的公費醫療和勞保退休等保障制度,使得就業者的消費行為乃至貨幣持有行為有很大的特色:收入提高後會優先考慮儘快提高自己的消費水平,而不是從長計議的存錢防病、存錢防老,或存錢為了子女教育等等。日常消費支出多,手持貨幣也就相應地多。在社會保障制度不再由國家完全包下來的情況下,就業者在健康的時候,在有勞動能力的時候,攢錢防病、防老,或備用於其他長遠性支出,是一種普遍的經濟行為,從而日常消費支出佔總收入的比重較小。攢錢的方式可能是儲蓄,也可能是投資於有價證券等金融資產。這自然成為人們較少持有現鈔的一個重要原因。

又如,經濟體制不同,企業支配的貨幣資金以及貨幣持有的狀況也不同。比如,在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除了日常經營週轉中的少量貨幣資金外,只有為數很少的職工福利基金,至於折舊提存等也大多上繳國家和上級主管單位。市場經濟中的企業,為了進行經營週轉、準備擴大投資和積聚抗拒風險、防備經濟波動的力量,必須保持一定數量的流動性資產,其中自然包括貨幣資本,以使企業保有及時實現其支付義務的能力。

現在的中國依然沒有完成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全過程。企業機制、融資機制、利率機制以及與居民直接相關的醫療、退休等社會保障機制,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革。這就必然使得微觀主體的貨幣需求行為還在經歷不斷的深刻變化。研究並弄清這種變化及其規律,正是當前的重要課題。

資產選擇

資產選擇,就其最泛泛的意思來講,目的不外兩個:一是保值;二是生利。選擇的方向則有三個:(1)購買生利的金融資產。狹義的資產選擇就是指金融資產選擇(portfolio selection)。金融資產一是指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二是指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各種有利息的存款。對於後者,我國習慣通稱為儲蓄。下面講的現金也是金融資產。(2)持有現金。現金雖然既不能生利,也不保值,甚或還會貶值,但它具有高度流動性,任何其他資產都難以代替。(3)購買實物資產。實物資產以土地、房屋等有保值和升值特性的物品為代表。

無論生活在哪一種經濟體系中的居民,想要進行資產選擇,首先應具備兩個前提條件:(1)只有當貨幣收入保證基本消費支出並有相當的剩餘之後才可能談到資產選擇——是保持流動性,還是保值,抑或生利;或者說,才可能談到按什麼比例在不同目標上進行分配。(2)客觀上必須具備可供選擇的較為多樣化的資產,以便使握有貨幣的居民有對象可選擇。如果把資產選擇看做一個市場的話,第一個條件講的是市場的需求,第二個條件講的則是市場的供給。需求和供給條件具備,資產選擇才得以出現。

在發達的工業化國家,較高的人均收入水準和資產種類繁多並可供自由選購的市場條件,使資產選擇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在經濟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是否有可能實際進行資產選擇,則因各國經濟條件的不同而有較大的差異。

中國城鄉居民的資產選擇行為

在經濟改革之前,中國的人均貨幣收入處於低水平,剩餘不多,很難說有什麼資產選擇的要求。如果說有,在城市居民中,至多不過是在保存現鈔和銀行儲蓄之間選擇,而且多是無可無不可的選擇;農民,基本的選擇是蓋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最顯著的變動就是家庭部門貨幣流入的相對比重急劇增大,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並且,相當多的家庭已在消費支出之外有了一定數量的貨幣剩餘,這就使它們成了資產選擇市場上的需求方。至於市場的供給,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中國金融市場特別是證券市場已有了顯著的發展;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也日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股票、債券、基金、外匯、房屋等所有這些正逐漸擴充著人們資產選擇對象的種類和範圍。

在可選擇的資產中,據統計,金融資產是上升速度最快的部分。從1984年到2002年,城市居民戶均金融資產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5.5%。之後的幾年,特別是2006年以後,金融資產的比重更是加速提升,我們可以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每季度在全國50個城市進行的城鎮儲戶問卷調查中,在一定程度上瞭解到這種變化,見圖13—2。

10-1

說明:除2003年和2008年的數據為當年第三季度數據,2012年的數據為第一季度數據外,圖中其餘數據均為當年第四季度數據。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綜述》,2003—2012年各季度。

調查結果表明:2006年之前,認為“更多儲蓄最合算”的居民佔比一直明顯高於“投資基金和股票最合算”的比重,即居民的儲蓄意願高於投資股票和基金的意願。而隨著2006年開始的資本市場的異常繁榮,股市的財富效應激發了居民的投資熱情,居民購買基金和股票的意願迅速提高,同時儲蓄意願下降,購買基金和股票的意願首次超過儲蓄意願。此後,隨著股票市場泡沫被擠壓,2008年城鎮居民購買基金和股票的熱情開始降溫,隨後出現了一個短暫的反彈期,2010年以後,居民的股票和基金投資意願相對平穩;同時,居民儲蓄意願由降轉升,到2012年第一季度,一直是城鎮居民資產的首選。此外,2009年以來,房地產市場觀望氣氛濃厚,居民的購房意願持續下跌,這與房價和資本市場的走勢也有一定的相關性。

從現狀和發展趨勢上說,資產選擇已成為多數中國城鄉居民,特別是大中城市居民安排貨幣剩餘的一個內容。也正因為如此,在考察這部分居民的貨幣需求時,就不能僅從交易動機出發,把收入作為他們貨幣需求行為的唯一解釋變量。而且還應當考慮到保值、生利的動機,也即投機動機對貨幣需求行為的影響,從而將利率變動以及通貨膨脹率等機會成本變量也作為貨幣需求的解釋變量。從近年來的情況看,若其他條件大體不變,銀行存款利率偏低,居民的儲蓄就會較多地分流到證券市場,或購買股票,或購買債券。這裡,已經可以觀察到利率信號的導向作用。

貨幣需求分析的宏觀角度

貨幣需求的宏觀分析,是貨幣當局決策者為實現一定時期的經濟發展目標,確定合理的貨幣供給增長率,從總體上考察貨幣需求的方法。判斷總體貨幣需求的變動是決定貨幣供給的關鍵。

從宏觀角度估算貨幣需求,需要利用貨幣需求的宏觀模型。馬克思的貨幣必要量公式、費雪的交易方程式、上面介紹的我國前些年提出的公式,都直接是宏觀模型。這些模型的共同特點是都沒有反映微觀主體的心理、預期等因素,不考察各種機會成本變量對貨幣需求的影響,而主要是關心市場供給、收入這類指標的變化。也可這樣理解:機會成本因素及微觀主體行為對貨幣需求的影響都已納入貨幣流通速度這一吸納性極強的變量之中。但貨幣流通速度由於綜合的內容太多,很難據以對貨幣需求進行具體分析。特別是它不像利率那樣以一個獨立的、毫不含糊的數值存在,而只是已經發生的貨幣流量與貨幣存量的比值。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計算方法可以使這個比值有很大的出入。

在西方經濟學中,實際的途徑是在建立起微觀貨幣需求模型之後,進一步研究這個模型能否直接用於,或經過修訂用於宏觀分析。比如,弗裡德曼的微觀貨幣需求模型,對其中個別變量(如非人力財富佔個人總財富的比率)加以調整,就變成了宏觀模型。

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結合

對貨幣需求的微觀分析,其著力點在於建立可以更充分反映客觀實際的模型並據以剖析貨幣需求變化的原因;對貨幣需求的宏觀分析則在於根據可以解釋貨幣需求的變量,其中包括國民經濟總量指標和一些重要機會成本變量,來估算總體貨幣需求並作為貨幣供給決策的依據。這兩者是不能偏廢的。

在我國過去的經濟理論中只有貨幣需求的宏觀分析,似乎研究貨幣需求只有這種方法。其實,在我國銀行的實際工作中,重視微觀貨幣需求的分析是從革命根據地時期就已開始具有的傳統,特別是基層銀行在這方面不間斷地做了大量工作。有對職工持幣的系統研究,有對農民持幣的系統研究等等。問題只是沒有據以概括出理論模型。直到今天,這類微觀角度的分析仍是解釋貨幣領域種種矛盾和變異現象的重要依據。

在看到微觀貨幣需求模型的優點時,也必須注意不能輕視宏觀分析。抽象推論,微觀主體的貨幣需求,其總和就是總體的貨幣需求,似乎通過估算微觀主體貨幣需求來估算總體貨幣需求即可。事實上這是行不通的。假如要這樣估算,那就必須:(1)區分微觀主體的各種類型,如企業、事業、個人,個人還要分工人、農民等;(2)每一種類型又要區分為多少組,然後是抽樣調查、分析計量、逐層彙總。姑且不說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能否承擔得起,也不說所需的時間可能使得計算出來的結果已大大失去時效,就是難以避免的誤差累積也無法令人相信計量出來的結果有實用價值。這就是說,無論微觀角度的貨幣需求分析有多大進展、有如何重要的意義,也不能排斥宏觀角度分析的作用及其獨立地位。

所以,重要的是研究中兩者的相互推動、實踐中兩者的相互配合。

【複習思考題】

1.回顧貨幣需求理論發展的脈絡,扼要說明各階段所作出的理論貢獻。

2.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利率對於貨幣需求的大小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試舉出西方國家對這一規律的實際運用。

3.金融資產交易是如何影響貨幣需求的?在貨幣需求理論模型中是否應該把金融資產交易的需求包括在內?如果認為應該,函數式應如何建立?

4.你覺得應如何建立我國的貨幣需求函數模型?應如何考慮利率因素?

5.為什麼應該將微觀角度與宏觀角度結合起來考察經濟生活對貨幣的需求?

6.微觀經濟行為主體對貨幣的“需求”,有哪些是應該考慮在決定貨幣需求的因素之內的,有哪些是不應該考慮在內的?用以判別的界限在什麼地方?

7.是否需要構築一個全球貨幣需求函數?

8.關於信息技術的發展會使貨幣需求發生變化的文字頗多,有的是嚴肅的學術探討,有的則屬於一般的聯想。你看到過這方面的議論嗎?從中形成了怎樣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