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二節 中國對貨幣需求理論的研究

對馬克思貨幣必要量公式的理解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學家對貨幣需求問題進行了持續的研究。上節指出,我們習慣使用的是“貨幣必要量”概念;討論的中心內容是如何理解和應用馬克思的貨幣必要量公式。

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關於馬克思貨幣必要量公式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貨幣必要量所說的“貨幣”,其外延有多大,是隻包括現金,還是既包括現金又包括銀行結算存款?佔統治地位的觀點是,貨幣必要量就是指現金需要量。理論的探討則有突破這種統治觀點的趨向。關於這一問題,第三章已有說明。

(2)關於必要量公式右端的分子,是隻用“商品價格總額”,或更精確地說,“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就已經足夠充分,還是應該再列入各種支付?就理論研究來說,作為理論模型,應反映最本質的聯繫。“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即足以說明對貨幣的需求。而就實際工作來說,當時是具體計劃現金投放的需要和計劃現金回籠的規模。計劃現金投放,包括收購農副產品的需要、發放工資的需要、各單位小額開支的需要等;計劃現金回籠,包括銷售消費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回籠的現金規模、居民各種付費回籠的現金規模等。哪方面的因素都不能置之視野之外。因而,分歧的實質意義不大。

(3)當企業相當普遍地感到資金短缺時,是否因為貨幣供給沒有滿足客觀對貨幣的需求?這是一個很古老的爭論題目,並非產生於新中國成立之後。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也仍然存在著不同的見解。後面關於如何看待微觀行為主體的貨幣需求和如何把微觀貨幣需求與宏觀貨幣需求統一起來的研究,可能有助於澄清這個問題。

(4)貯藏鈔票的需求是否也構成貨幣必要量的內容?紙幣與金不同,沒有自發調節流通中貨幣數量的功能,因而把紙幣的貯藏直接引入馬克思的貨幣必要量公式是不成立的。但如果看到在現今的經濟生活中紙幣是一種可供選擇的金融資產,那麼,持有紙幣行為是否是對貨幣的需求,則不難回答。

但是,在對馬克思貨幣必要量公式的研究中,許多人進行的還是帶有政策選擇和操作意義的應用性研究。“1:8”公式的誕生就是最明顯的例證。

“1:8”公式的產生及其意義

所謂“1:8”,它的具體含義是,每8元零售商品供應需要1元人民幣實現其流通。其公式是:

10-1

如果按這個公式計算的值為8,則貨幣發行量適度,商品流通正常。

這個“1:8”公式,是20世紀60年代初由銀行工作者根據對多年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之間的關係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在銀行工作實踐中,“1:8”用於衡量貨幣流通正常還是不正常,貨幣發行是多還是少,是一個既簡明又實用的尺度。直到20世紀80年代之前,這個著名的“1:8”已成了馬克思貨幣必要量原理在中國的具體化。特別是對一般人來說,它像是具有絕對真理意義的數值。的確,很多現象都可以用它來解釋:如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貨幣流通比較正常,這個比值在這幾年間均稍高於8;20世紀60年代初市場極度緊張,這個比值一度降到5以下;1963年以後,經濟迅速恢復,這個比值恢復到8是有力證明;十年動亂期間,市場供應一直緊張,使那些年的這個比值都明顯低於8;改革開放後,經濟迅速好轉,這個比值很快逼近8等等。

但是在市場供求狀況大為好轉的1982年、1983年,這個比值竟降到1:6之下,而後還繼續下降。1:8不再能作為一個衡量的尺度。問題出現在什麼地方?

首先應該肯定,“1:8”公式提出的雖是單一比例關係,即現金流通量與零售商品總額間的比例關係,卻反映著商品供給金額與貨幣需求之間的本質聯繫。事實上,任何貨幣需求理論,或直接地、或間接地都肯定這種聯繫。因此對這種聯繫進行實證分析,並求得經驗數據,在方法論上是成立的。問題在於,1:8這個數值本身,其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不變的標準尺度,是有條件的。那就是經濟體制、與之相應的運行機制,乃至一些體現和反映經濟體制及其運行機制的性質和要求的重要規章法令,都必須相當穩定。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分配等各種重要比例關係的格局穩定,整個經濟貨幣化的水平穩定,計劃價格體制保證價格水平穩定,現金管理制度保證現金使用範圍穩定,如此等等,才決定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與流通中現金存量應該並且可以有一個穩定的對應比例。改革開放之前的20多年間,中國恰恰具備這樣的條件。

人們很快認識到,“1:8”的失靈歸根結底是改革使其得以成立的經濟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條件主要有:(1)農村改革加速了經濟商品化的過程,擴大了貨幣的使用範圍;(2)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鄉允許個體經營,企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權限下放等,使貨幣保有主體的數量急劇膨脹;(3)全面的計劃價格管理和單一的牌價市場日益鬆動及物價水平的不斷調高;(4)城鄉居民的貨幣收入水平提高很快,他們的預期心理、消費和持幣行為等,已成了影響貨幣流通狀況的不容忽視的因素;(5)現金不再僅僅是媒介消費資料流通的工具,而且還在相當大程度上成了媒介生產資料流通的手段等等。諸多經濟條件的改變,總的來說,從兩方面對貨幣流通發生影響:一是貨幣流量,特別是現金流量增大;二是貨幣流通速度減緩。於是,在經濟改革與經濟成長過程中,用貨幣存量與零售商品總額流量簡單對比並求出一個固定比值的方法不再能滿足剖析貨幣流量狀況和經濟發展狀況的需要。

一個有爭議但廣為流傳的公式

為了取代業已過時的“1:8”,人們期望尋找一個簡明而又易於度量的公式。其中,影響較大的是:

10-1

這一公式從20世紀80年代前期提出後流行頗廣,特別是在貨幣供給的實際操作與對貨幣供給是多是少的概略估價中往往引以為據。

這個公式的發展

M=Y+P這個公式實際上是以貨幣流通速度穩定為假設前提。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貨幣流通速度變化極大,不需多麼精細的實證分析就可做出判斷:貨幣需求與貨幣流通速度負相關。於是,有如下公式: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