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三節 利率的作用
對利率作用的一般估價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利率的作用是相當廣泛的。從微觀角度說,對個人收入在消費與儲蓄之間的分配,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投資等方面,利率的影響非常直接;從宏觀角度說,對貨幣的需求與供給,對市場的總供給與總需求,對物價水平的升降,對國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對匯率和資本的國際流動,進而對經濟成長和就業等,利率都是重要的經濟槓桿。在西方經濟學中,無論是微觀經濟學部分還是宏觀經濟學部分,在基本模型中,利率幾乎都是最主要的、不可缺少的變量之一。
如何估價利率的作用,西方現代經濟學各個流派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但就我們看來,它們對利率均極重視,只不過在“極重視”的水平上有所差異而已。在以下的章節中,涉及利率作用的地方極多,我們將依次從本學科的角度具體加以討論。本節僅對利率在儲蓄和投資方面的作用作些說明。
儲蓄的利率彈性和投資的利率彈性
利率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於儲蓄及投資的影響上。影響程度的大小,可用儲蓄的利率彈性(interest elasticity of saving)與投資的利率彈性(interest elasticity of investment)表示。
先分析利率對儲蓄的作用。由於個人儲蓄通常構成社會總儲蓄的主要部分,所以用它作為代表加以說明。作用有正反兩個方面:儲蓄總額相對於利率的提高,可以是增加,也可以是減少;儲蓄總額相對於利率的下降,可以是減少,也可以是增加。一般將儲蓄隨利率提高而增加的現象稱為利率對儲蓄的替代效應;將儲蓄隨利率提高而降低的現象稱為利率對儲蓄的收入效應。替代效應表示人們在利率水平提高的情況下,願意增加未來消費——儲蓄,來替代當前消費。這一效應反映了人們有較強的增加利息收入,從而增加財富積累的偏好。收入效應表示人們在利率水平提高時,希望增加現期消費,從而減少儲蓄。這一效應反映了人們在收入水平由於利率提高而提高時,希望進一步改善生活水準的偏好。
一般來說,一個社會中總體上的儲蓄利率彈性究竟是大是小,最終取決於上述方向相反的兩種作用相互抵消的結果。由於相互抵消,儘管利率的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分別來看都很強,但利率的彈性卻有可能很低。至於儲蓄的利率彈性的方向——是正還是負,顯然也取決於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的對比結果。
以上分析僅就一般情況而言。如果一個社會的收入水平很低,人們的收入僅夠維持溫飽或略有剩餘,這時再高的利率也難以使儲蓄的比例增大。1979年以前,我國居民的貨幣收入水平很低。此外,當時還有如下的經濟背景:市場供給小於市場需求,要穩定絕大部分由國家規定的物價水平和有限基本生活資料的平均分配,主要的消費品或實行計劃供應,或實行憑證供應,或實行限量供應。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工資水平相當低,但往往有些貨幣收入無法支用,於是有了結餘——想花費而無法支用的結餘。對於這樣的結餘,人們稱之為“強制儲蓄”。顯然,強制儲蓄與利率水平的高低也沒有多大的聯繫。
改革開放以後,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居民儲蓄也大幅增長。21世紀以前,由於可選擇的財產形式有限,多年來我國居民的儲蓄表現為以銀行儲蓄存款為主,利率對於儲蓄的作用,也主要通過儲蓄存款的相應變化體現出來。觀察20世紀90年代中國人民銀行調整利率後儲蓄存款的變化可以發現,1990—1991年連續兩次下調利率並未引起儲蓄明顯下降與消費明顯上升,1996年兩次降息也同樣未明顯改變儲蓄的增長速度。而在世紀之交,在通貨緊縮的背景下,加大降息力度,同樣沒有抑制住儲蓄增長的勢頭。人們在探究我國儲蓄的利率彈性不大這種情況時,注意到諸如住房、醫療、教育、社保等一系列制度變革是推動儲蓄大幅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換言之,利率並非重要因素。當然,超過一定的臨界點,如實際利率顯然為負時,也會有極其強烈的反應。1988年全國零售物價指數上升18.5%,上半年人們已能判斷這樣的形勢難以避免,而當時的儲蓄利率僅為年率7.2%,於是當年秋季引發了擠提儲蓄存款的局面。當政府很快採取了按物價指數保值的儲蓄辦法後,搶提儲蓄的勢頭才得以扭轉。1994年、1995年又曾出現類似的苗頭,但因採取措施及時,沒有重複1988年的情況。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化,可供選擇的財產形式日益增多,居民儲蓄分流明顯,其中利率因素的制約不容忽視——畢竟人們要在各種不同收益率水平的資產中進行選擇,儲蓄的利率彈性的強化趨勢已成必然。
利率變化對投資所起的作用,是通過廠商對資本邊際效益與市場利率的比較形成的。如果資本邊際效益大於市場利率,可以促使廠商增加投資;反之,則減少投資。但是,同樣幅度的利率變化以及利率與資本邊際效益的比對於不同廠商投資的影響程度可以是不同的。比如,在勞動力成本——工資——不隨利率下降而降低的情況下,對於勞動密集型的投資,利率彈性就小些;對於資本密集型的投資,利率彈性就會大些。另外,期限較長的固定資產投資的利率彈性會大些。存貨投資的利率彈性則較為複雜。由於存貨的增減更主要地取決於產品銷售及其他成本,利息成本只是影響因素之一,因此,需有較大幅度的利率變化,才能引致存貨投資量的明顯變化。
以上分析僅就一般市場經濟環境而言。改革以前,我國的國有企業處於計劃的直接管理之下,投資的規模基本與利率無關。改革後,尤其是在市場機制的逐步強化過程之中,我國投資利率彈性的作用正在日益顯現出來。
利率發揮作用的環境和條件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利率的作用之所以極大,基本原因在於,對於各個可以獨立決策的經濟人——企業、個人以及其他——來說,利潤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是基本的準則。而利率的高低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收益。在利益約束的機制下,利率也就有了廣泛而突出的作用。
在我國過去的中央集中計劃體制下,由於市場機制受到極強的壓制,利率沒有什麼顯著的作用。改革開放之後,市場調節提上了日程,利率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個人、個體經營者及非國有經濟的其他各種成分,獨立的決策權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可明顯看出利率的作用有了很大提高。至於國有經濟,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首先是獨立的決策權仍有待進一步落實。在獨立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自我約束機制還遠未完善的條件下,利率的高低很難起到引導作用:如果利率提高不能促使其節約人力、物力消耗和加速資金週轉,那麼利率降低更會促成浪費。當企業無力從自己的盈利中解決一個相當部分的再投資需要(如擴大規模、更新改造和增補流動資金等)時,只要還得繼續經營,再高的貸款利率也難以使貸款需求降下來。
應該說,隨著近年市場機制的廣泛引入,利率的作用在明顯增強。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在穩步推進,這對於提高利率的作用具有關鍵意義。
【複習思考題】
1.為什麼利息成為收益的最一般的形式?舉一個例子,說明收益的資本化。
2.從理論上說,利率的水平是怎樣決定的?主要有哪些論點?
3.目前在我國的利率體系中,哪些屬於市場利率?哪些屬於官定利率和行業利率?
4.倘若你在銀行有一筆儲蓄存款,當儲蓄存款利率下調時,你會根據怎樣的判斷做出反應?
5.什麼是市場形成的基準利率?它起什麼作用?
6.什麼是利率的投資彈性與儲蓄彈性?影響利率的投資彈性與儲蓄彈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如果這兩種彈性都比較強,利率將有可能對宏觀經濟發揮怎樣的調節作用?
7.我國實施管制利率的原因是什麼?管制利率的弊端主要有哪些?我國目前正在對利率實行市場化改革,你是否瞭解這一改革的主要內容及步驟?你對推進這一改革的必要性是如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