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附錄 影子銀行

影子銀行的概念通常認為最早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執行董事麥卡利(Paul McCulley)於2007年提出,目前國際上尚無統一定義,一般是指傳統銀行體系之外涉及期限和流動性轉換的信用中介;或者指行使商業銀行功能卻不受類似商業銀行那樣嚴格監管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金融工具。

影子銀行活動包括貨幣市場基金(MMF)的相關活動、由未受監管的金融公司開展的信貸活動、由特殊渠道和由長期資產支持的商業票據等投資工具進行的保險活動以及通過回購市場證券化進行的融資活動。影子銀行體系與受監管的(傳統銀行)體系聯繫密切,特別是大型銀行從影子銀行活動中獲取了鉅額利潤。通過發起貸款、強化信用、備用流動性貸款、代理服務、購進股份和信用貸款等形式,傳統銀行體系保持了對影子銀行體系的直接或間接的信用和操作敞口。

影子銀行體系能夠促進信貸向特定部門擴張,也為銀行和投資者提供了一系列管理信貸、流動性和期限風險的工具。但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顯示,影子銀行給金融部門帶來了眾多風險,其中一些風險(如與銀行偶發貸款相關的風險敞口)可由銀行監管的改善以及強化對信用評級機構和貨幣市場基金的監管得到解決,但其他方面則很難應對,特別是那些在國內以及國與國之間需要不同監管機構高度協作的領域。例如,對銀行支持的投資工具中流動性錯配的評估就需要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銀行機構和市場監管機構提供信息。

對影子銀行體系進行有效監測,讓監管當局和市場參與者理解並預測系統性風險的形成過程,這是金融危機的另一個教訓。例如,在危機前的幾年間,美國的貨幣市場基金是歐洲銀行的主要融資提供者,這使得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後美國貨幣市場基金部門的擾動給歐洲銀行融資造成巨大影響,並對外

匯互換市場造成衝擊,因為銀行已經習慣用這些工具對其美元融資和本地貨幣進行互換。問題是,現存的統計框架不能為評估此類風險提供足夠的信息。

減少影子銀行體系給金融穩定帶來的潛在危險已勢在必行。首先,需要改善機構層面的信息披露和全系統的統計框架,確保對風險積累進行適當監測。此外,還需要同時對那些反映潛在系統性風險實質和位置的指標進行定期監管。其次,需要識別和解決監管缺口,隨時應對金融體系中危險的槓桿率積累以及期限和流動性的錯配。考慮到許多對衝基金活動都具有國際性,因此以上工作需要國際層面的協作。

2010年11月,G20首爾峰會要求金融穩定理事會(FSB)與國際標準制定機構合作完成強化影子銀行體系監管的建議。2011年7月,FSB監管合作常設委員會(SRC)和脆弱性評估常設委員會(SCAV)下屬的FSB影子銀行工作組(Shadow Banking Task Force)向FSB提交了題為《影子銀行:加強監測和監管》的報告,建議相關標準制定機構制定具體監管措施。

資料來源:國際清算銀行:《第81期年報》(2010年4月1日—2011年3月31日),2011;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國際金融與改革專題報告集》,2012。

【複習思考題】

1.有關現代金融體系兩種格局的分析甚多,試對主要觀點加以歸納。

2.兩種金融體系格局是否是對立的?是否是一個好,符合金融發展的規律;一個不那麼好,不怎麼符合金融發展規律?是否是一個效率高,可以有力地推動經濟發展;一個效率不那麼高,推動經濟發展的力量較弱?……歸納種種優劣比較的論點,你認為對這個問題應該怎樣分析為好?

3.試蒐集一些數據,用來分析我國金融體系中市場與機構的對比格局及其發展變化;也可翻翻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文獻,看一看當時我國流行的有關金融體系格局的觀點。到今天,這些觀點有了怎樣的變化?

4.影響金融體系格局發展變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制約和影響我國金融體系格局發展變化的原因有哪些?

5.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之間必然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嗎?它們各自在哪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或絕對優勢?

6.試從投資者與籌資者兩個不同的角度,分析通過金融機構與通過金融市場投資、融資的優劣。

7.結合前面章節學過的關於金融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的內容,試剖析現代銀行與資本市場中介機構是如何相互滲透的?我國各類金融機構的業務,在哪些方面存在著交叉和融合的情況?

8.在第三章就已經提出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這組分析框架。在中介與市場相互滲透日益加強的背景下,運用這組框架是否遇到了困擾?

9.金融功能分析框架對於金融的功能是怎樣歸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