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十章 金融體系結構
第一節 金融體系與金融功能
這一章是在上面分別講述了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機構的基礎上,討論這兩者相互關係的演進和格局。為此,對金融體系與金融功能先作一些剖析。
再釋金融體系
在第四章第三節,已經對金融體系勾畫了一個極為簡略的輪廓,列出了它的五個構成要素。
這五個部分並不是按照某一標準劃分開來的相互獨立的、並列的子系統。
首先的一個因素,即由貨幣制度所規範的貨幣流通,是覆蓋整個金融體系的構成要素。在一個經濟體中,假如不存在為這個經濟體所承認的現實的貨幣——作為計量單位和支付手段統一體的貨幣,則無從設想金融體系的存在。所以,由貨幣制度所規範的貨幣流通可以說是金融體系賴以展開的基座、平臺。有的分析中,並不把這一構成要素列入金融體系之內,而是把它視為金融體系藉以存在並無須加以論證的前提。
關於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是融資運作的兩大領域。人們常常把融資的兩種形式——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分別與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掛鉤:金融市場是直接融資領域;金融中介是間接融資領域。對於這樣的“掛鉤”中所存在的問題,下面要做分析。但無論如何,要在自有的資本之外融資,不是找金融市場,就是找金融機構。換言之,這兩者是構成金融體系實體的兩個互補的部分。所以,極其常見的說法是:金融體系是由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機構所構成。
金融工具,有的是服務於金融市場,有的是服務於金融中介機構,越來越多的則是既服務於這一領域,也服務於那一領域。沒有脫離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的金融工具,也沒有不存在金融工具的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所以,在金融體系是由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機構所構成的說法中,不言而喻,就包含有金融工具。
最後一個要素,國家對金融運行的管理和在金融領域進行的政策性調節,是由金融的特殊性所決定的。金融活動與社會公眾利益有極強的直接聯繫;換一個說法,金融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是準公共產品。比如一家銀行喪失流動性,會使千家萬戶的存款人遭受損失;一家股份公司倒閉,會使千家萬戶的持股人遭受損失;貨幣幣值的波動,更會影響經濟體中每一個微觀經濟行為主體的利益。因此,國家的管制框架就成為金融體系中一個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上面列舉的幾個方面,無論是涉及貨幣制度的行為,是涉及金融市場的行為,是涉及金融中介機構的行為,還是涉及金融工具的行為,均受法律和政府規章制度的調整及規範。因此,討論有關金融的任一問題,都不能不包括管制框架的內容。
從上面對金融體系的再次解釋可以看出,本章討論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機構相互之間的關係,實際會涉及整個金融體系,是有關金融體系的全局問題。對於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機構相互之間的關係,本章以“金融體系結構”的概念概括。這樣的概括只是為了簡化文字敘述,而不是已經規範化了的概念。
金融功能
傳統理論對金融體系的研究分為兩個基本的方面:一是分析金融市場上各經濟行為主體之間的關係;二是分析金融中介(如銀行、保險公司等機構)的活動。這裡介紹近十年來用於分析金融問題的一個新的概念框架,即功能主義金融觀,或稱金融功能觀(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function)。
20世紀90年代初,羅伯特·默頓(R.Merton)和茲維·博迪(Z.Bodie)系統地提出了一種新的分析框架,即金融功能框架。
金融功能觀認為:為了分析不同國度、不同時期的金融機構為什麼大不相同,應採用的概念框架,其主線是功能而不是機構。在博迪和默頓合著的《金融學》中列有兩條理由:一是“金融功能比金融機構更為穩定”;二是“機構的形式隨功能而變化……機構之間的創新和競爭最終會導致金融系統執行各項功能的效率提高”[1]。
不同國度、不同時期金融機構的不同,核心的問題實際上會聚焦於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相互關係的不同,即金融系統格局的不同。所以,金融功能觀並
不限於分析金融機構問題,而是可以用來剖析金融系統格局的。
金融系統基本的、核心的功能,可歸納為六項,依次為:
1.在時間和空間上轉移資源
從第三章開始,特別是在第五章、第六章、第八章,關於這一功能均有闡述。第八章的圖8—1可再次閱讀。
2.提供分散、轉移和管理風險的途徑
這一功能涉及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運作的方方面面。從銀錢業到保險業,到股份制,它們的產生和發展,都與分散和轉移風險有直接的因果關係。衍生金融工具進入經濟生活更是為了直接提供規避、對衝風險的工具。總的來說,金融體系能夠將風險合理地配置到有承擔能力且願意承擔的部門和經濟行為主體。近半個世紀,對於投資者來說,金融中介進入了風險管理的服務階段。這在第二十三章第二節和第二十四章第五節有較為集中的討論。
3.提供清算和結算的途徑,以完結商品、服務和各種資產的交易
所有的商品、服務和各種資產的交易都需要進行貨幣支付,而貨幣支付又形形色色,如不能親自收付,如需延期、越洋等等,要求各異。各類金融中介提供的服務使它們日益便捷、安全、快速、節省。這就保證了經濟的順利進行,節省了經濟發展的社會成本。第十一章講述的支付清算系統,更說明了金融體系在這方面的巨大作用。
4.提供了集中資本和股份分割的機制
股份公司、銀行、投資基金等等,都是集中小額資金、短期資金以解決鉅額資本需求的形式。巨大的營運資本可以通過股票形式細分所有權,巨大的債權則可以通過基金形式分割債權等等。
5.提供價格信息
金融領域的價格信息,如利率、匯率、股市行情等,對於投資決策、經營決策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而金融體系則提供了這些金融信息形成的機制。第二章、第十二章、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三章都以相當的篇幅討論了這些金融信息的意義和形成規律。
6.提供解決“激勵”(incentive)問題的方法
這是金融體系在涉及金融工具設計、公司治理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這個概念是最近20多年才迅速發展起來的。
在傳統的金融實踐中,公司內部的治理狀況只是據以評價信譽和經營狀況以決定是否提供金融支持,而金融的業務行為並不介入公司治理的內部。晚近的金融理論和實踐則認定,金融活動應該延伸並實際延伸到公司治理之中。所以,把公司理財納入金融體系的觀點也頗為流行。
在公司治理的問題中,存在著由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以及委託—代理問題。例如,如果銀行對貸款要求抵押擔保,就會使借款人謹慎使用貸款。由於技術進步,降低了對抵押擔保品價值的評估成本,這類金融業務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從而有助於減少輕率取得貸款的道德風險。這是以新的觀點解讀傳統的銀行業務。比如將代理人的利益與公司的股票價格掛鉤,像代理人股票期權分紅的做法,則使代理人與委託人的利益一致,有利於緩和委託—代理的矛盾。這是解釋期權分紅近年來在公司治理中得到廣泛推行的原因。
關於金融的這一功能,值得專門討論。實際上,近年來,公司理財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就是公司治理問題。
金融功能的框架是極其有用的分析框架,雖說它仍在發展的過程之中。
現有的金融功能框架是微觀分析框架
需要明確的是,這裡介紹的博迪默頓的金融功能框架是一個微觀分析的框架。類似研究的功能框架還有許多。
在第四章第一節指出,在中國,“金融”作為理論分析的對象,包括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以它為對象的金融理論既包括微觀視角,也包括宏觀視角。在國外,學界流行的觀念,如第四章所指出的,“finance”(金融學)屬微觀金融理論;而宏觀金融理論則以“economics of money”來概括。[2]
博迪和默頓的《金融學》是微觀金融理論的典型。正是由於微觀分析的立足點,所以創造貨幣,為經濟提供流動性,就不包括在上述金融體系六功能之內。如果按照我國對“金融”範疇的習慣理解,創造貨幣,形成貨幣供給,自應列為金融體系諸功能的首位。從第一章開始,已經多處講述了金融體系,主要是銀行體系,創造了當今現實生活中用於支付的銀行券和存款貨幣。對於這個問題,第十四章將專門論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沒有金融體系,就沒有貨幣可用來收付;而沒有貨幣進行支付,上述的金融功能也無從展開。當然,是微觀分析和宏觀分析分別建設學科,還是把兩方面統一在一門學科之內,取決於不同的目標,不能據以比較優劣。
註釋
[1]茲維·博迪、羅伯特·默頓:《金融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按美國經濟學會,或者說目前國際經濟學界通行的經濟學科分類,“貨幣銀行學”屬於E項,即“宏觀經濟學和貨幣經濟學”(Macroeconomics and Monetary Economics);而“金融學”(Finance)屬於G項,即“金融經濟學”(Financial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