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四節 國際金融機構體系

國際金融機構的形成和發展

為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先後曾出現了各種進行國際金融活動的政府間國際金融機構。其發端可以追溯到1930年5月在瑞士巴塞爾成立的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佈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並相應地建立了幾個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作為實施這一國際貨幣體系的組織保證。它們是目前最重要的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簡稱世界銀行的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e World Bank),國際開發協會(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IDA)和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

從1957年到20世紀70年代,歐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東等地區的國家為發展本地區經濟的需要,同時也是為抵制美國對國際金融事務的控制,通過互助合作方式,先後建立起區域性的國際金融機構。比如泛美開發銀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IADB)、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ADB)、非洲開發銀行(African Development Bank,AFDB)和阿拉伯貨幣基金組織(Arab Monetary Fund,AMF)等等。

國際金融機構在發展世界經濟和區域經濟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例如,組織商討國際經濟和金融領域中的重大事件,協調各國的行動;提供短期資金,緩解國際收支逆差,穩定匯率;提供長期資金,促進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不過,這些機構的領導權大都被西方發達國家控制;發展中國家的呼聲和建議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反映。

國際清算銀行

國際清算銀行是由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比利時、日本的中央銀行和代表美國銀行界的摩根保證信託投資公司、紐約花旗銀行和芝加哥花旗銀行共同組成。其初建的目的是為了處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賠款的支付和解決德國國際清算問題,隸屬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類似於今天聯合國的“國際聯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其宗旨改為促進各國中央銀行間的合作,為國際金融往來提供額外便利,以及接受委託或作為代理人辦理國際清算業務等。該行建立時只有7個成員國,現已發展到55個成員國和地區。

這個銀行在當前依然相當活躍,對銀行實施國際監管的著名《巴塞爾協議》及隨後的相關文件就是出於這個銀行。

國際清算銀行的資金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

(1)成員國繳納的股金。建立時法定資本為5億金法郎(gold francs),1969年增至15億金法郎,以後幾度增資。股份的80%為各國中央銀行持有,其餘20%為私人持有。

(2)借款。向各成員國中央銀行借款,補充自有資金的不足。

(3)吸收存款。接受各國中央銀行的黃金存款和商業銀行的存款。

國際清算銀行的業務範圍可分為四部分:

(1)商討國際金融合作問題。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行長和其他官員經常在巴塞爾舉行會議。會議的目的是在貨幣和經濟領域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交換意

見、加深瞭解,以促進國際合作。對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定進行監測和維護,一直是會議的中心議題。

(2)從事貨幣和金融問題研究。其研究工作偏重於與中央銀行有關的問題,如收集並公佈國際銀行業和金融市場的數據;管理一個供各國中央銀行合作的經濟數據庫;出版有關經濟論文、文件和報告等。

(3)為各國中央銀行提供各種金融服務,主要包括吸收中央銀行存款(大部分是外匯儲備),為中央銀行提供投資服務,為中央銀行進行融資並提供過渡性信貸等。

(4)作為協助執行各種國際金融協定的代理和受託機構,為執行協定提供便利。

國際清算銀行在促進各國中央銀行交流,推動國際金融合作,健全國際金融監管體系,提高國際金融領域抵抗風險能力等方面都發揮著明顯的作用。

自1985年起,國際清算銀行開始向中國提供貸款。中國人民銀行自1986年起與國際清算銀行建立業務關係,此後,每年都派代表團參加該行年會。1996年9月9日,國際清算銀行通過一項協議,接納中國、巴西、印度、韓國、墨西哥、俄羅斯、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和香港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為該行的新成員。1997年香港迴歸之後,其在國際清算銀行的地位保持不變,繼續享有獨立的股份與投票權。中國於1996年11月認繳了3000股的股本,實繳金額3879萬美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根據1944年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建立。1945年12月正式成立,1947年3月開始工作,同年11月15日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建立之初,參與的成員國為39個,目前成員國達188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是:通過會員國共同研討和協商國際貨幣問題,促進國際貨幣合作;促進國際貿易的擴大和平衡發展,開發會員國的生產資源;促進匯率穩定和會員國有條不紊的匯率安排,避免競爭性的貨幣貶值;協助會員國建立多邊支付制度,消除妨礙世界貿易增長的外匯管制;協助會員國克服國際收支困難。

基金組織是以會員國入股方式組成的企業經營性質的金融機構。其最高權力機構是理事會,由各會員國選派理事和副理事各一人組成。基金組織處理日常業務的機構是執行董事會,由22人組成,其中7人分別由美、英、德、法、日本、沙特阿拉伯和中國單獨指派。

基金組織的重大問題都由理事會或執行董事會通過投票表決的方式做出決定。每一會員國都有250票的基本投票權,在此基礎上,按各會員國在基金組織中認繳的份額,以每10萬美元增加一票。基本上,會員國投票權的多少取決於該國所認繳的份額的多少。美國擁有的投票權佔全部投票權的20%以上,因此,在基金組織的決策中起決定性的作用。

基金組織的資金來源主要由會員國認繳的基金份額、借入資金和出售黃金組成。

會員國繳納的基金份額,是基金組織最主要的資金來源。凡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員國都要繳納一定數額的資金,其認繳份額根據會員國的黃金和外匯儲備、對外貿易量和國民收入的大小而定。基金組織最初規定,會員國繳納份額的25%應為黃金,75%為本國貨幣。1978年4月第2次修改的協定條款,取消了25%繳納黃金的規定,改為以特別提款權或外匯繳納。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DR)是基金組織於1969年創造的記賬單位。在此以前,基金組織的記賬單位是美元。

基金組織通過與會員國協商,還從會員國籌藉資金。它曾先後向“十國集團”、石油生產國和發達國家借入資金。此外,基金組織從1976年開始按市場價格出售所存黃金,以所獲得的利潤收入作為建立“信託基金”的資金來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主要業務活動除了對會員國的匯率政策進行監督,與會員國就經濟、金融形勢進行磋商和協調外,則是向會員國提供借款和各種培訓、諮詢服務。

基金組織設有多種貸款,根據不同的政策向會員國政府提供資金。不過,對會員國來說,一般不稱借款,而稱提款,即指有權按所繳納的份額從基金組織提取一定的資金用於國際支付;或稱購買,即指可用本國貨幣向基金組織申請購買外匯,還款時則以外匯購回本國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不論使用什麼貨幣,都按特別提款權單位計值。

基金組織的貸款主要有以下幾種:

(1)普通貸款。這是基金組織最基本的一種貸款,用於解決會員國一般國際收支逆差的短期資金需要。貸款的最高額度為會員國所繳份額的125%,其中每25%劃為一檔,在每檔貸款的掌握分寸上有很大的不同:①儲備部分貸款(即第一個25%)。會員國申請貸款金額不超過自己認繳份額的25%時,無須特殊批准,可自行使用,不付息。②第一檔信用部分貸款(即第二個25%)。只要申請國對克服國際收支逆差作出安排,就可得到批准。③高檔信用部分貸款(即其他的三個25%)。申請國須提交內容廣泛的穩定財政計劃,如獲批准,一般都採用信貸安排方式,即會員國要與基金組織事先商定,在規定有效期內(1~3年)按需要使用。

(2)中期貸款。它用於解決會員國國際收支困難的中、長期資金需要。會員國由於生產、貿易、價格等方面的結構性失調,可能出現較長時期的國際收支逆差,需要較長期的資金支持。貸款期限4~10年,貸款的最高額度為份額的140%。基金組織對這類貸款掌握更嚴。申請國要進一步提出實現經濟計劃所採取的政策措施並報告實施的進展情況。

(3)出口波動補償貸款。它主要解決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因國際市場價格下降而面臨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擴大的困難,貸款期限3~5年,貸款最高額度為會員國所繳份額的100%。1981年基金組織擴大了這項貸款的使用範圍:會員國因進口成本過高發生國際收支困難時也可申請。

(4)緩衝庫存貸款。它是用於幫助初級產品出口國建立緩衝庫存的資金需要,貸款期限3~5年,貸款最高額為會員國所繳份額的5%。

(5)補充貸款。它是用於補充普通貸款和中期貸款之不足,以幫助會員國解決持續的國際收支逆差問題。貸款期限3.5~17年,必須與普通貸款和中期貸款相結合才能獲得。

(6)信託基金貸款。它是為支持較窮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設立的一項貸款。貸款利率優惠,年利率為0.5%,期限為5年。

中國本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創始國之一。新中國成立之後,由於美國等少數國家的阻撓,我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席位一直未能恢復。1980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了恢復中國代表權的決定,我國從此參加了基金組織的工作;單獨組成一個選區並派一名執行董事。1991年,該組織在北京設立常駐代表處。2001年以前,我國所繳份額約為47億特別提款權。投票權佔總投票權數的2.22%,份額與投票權均排在第11位。這種狀況與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不符。在我國政府和其他成員國政府的敦促下,2001年2月,基金組織實施了增資計劃,使我國從原來的第11位提到了第8位。2006年9月,基金組織再次對份額調整,我國升至3.72%,列第6位。在2010年最新一輪IMF改革之後,中國成為IMF第三大股東國,特別提款權份額增至6.39%,投票權上升到6.07%,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居世界第3位。不過,改革後擁有17.67%份額的美國依舊擁有“否決權”。

對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穩定國際貨幣秩序方面所發揮作用的評價,分歧極大。這樣的分歧不僅存在於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與欠發達國家之間,在發達國家的經濟學者之間,肯定與否定的分歧也極為鮮明。當一些國家或地區陷入國際收支困境甚至陷入貨幣制度振盪時,基金總要開出自己的藥方;而要從基金取得財力支援,一個最為關鍵的條件是提出的符合擺脫困境的財政金融措施方案要與基金藥方的要求吻合。但實踐表明,基金開出的藥方常常是頗成問題,乃至是錯誤的。

世界銀行

世界銀行是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時組建的國際金融機構,它有兩個附屬機構:國際開發協會和國際金融公司。三者統稱世界銀行集團。

這三者的共同宗旨是通過提供和組織長期貸款和投資,解決會員國恢復和發展經濟的資金需要,資助它們興辦特定的基本建設工程。三者的貸款對象和方式有所不同。世界銀行主要是向成員國提供長期的優惠貸款;國際開發協會則致力於向低收入國家提供長期低息援助性貸款;國際金融公司主要是向成員國的私人部門提供貸款。

世界銀行建立之初有39個會員國,至2011年末增至187個。世界銀行是按股份公司原則建立起來的企業性金融機構,其最高權力機構是理事會,負責處理日常業務的機構是執行董事會,執行董事會選舉行長。

世界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有:(1)會員繳納的股金。世界銀行成立初期,法定資本為100億美元。會員國繳納的股金以它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分攤到的份額為準,其中20%在參加時繳納,另外80%則等待世界銀行催交時再支付。至1980年1月,法定資本增至705億特別提款權,並對會員國實繳股金的要求從20%降到7.5%,其中0.75%以黃金或美元繳納,6.75%則以會員國貨幣繳納。另外的92.5%為待交股金。(2)向國際金融市場借款,特別是發行中長期債券。(3)出讓債權,即世界銀行將其貸出款項的債權轉讓給私人投資者(主要是商業銀行),以收回部分資金。(4)經營中的利潤收入。

世界銀行的主要業務活動是向發展中國家提供長期的生產性貸款。貸款只提供給會員國中低收入國家和由政府擔保的國營企業或私營企業,貸款條件一般比國際資金市場上的貸款條件優惠。世界銀行的貸款一般要與特定的工程項目相聯繫,稱為項目貸款。這些項目要經世界銀行精心挑選、認真核算、嚴密監督和系統分析。貸款一般只提供該項目所需建設資金總額的30%~40%,項目建設費用中的當地貨幣部分應由本國政府籌措。借款國要承擔貨幣匯價風險,並必須按期歸還貸款。總之,世界銀行貸款從貸款項目確立到歸還,都有一整套嚴格的政策和程序。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銀行大量採用聯合貸款形式,即世界銀行與官方的雙邊援助機構或多邊援助機構、官方支持的辦理出口信貸的機構以及商業銀行聯合對某一項目貸款,並要求以項目的收益償還貸款。

除貸款以外,世界銀行還提供技術援助,提供國際聯合貸款團的組織工作,以及協調與其他國際機構的關係等。

我國與世界銀行的業務往來遠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多。2010年,我國向世界銀行認購的股份佔該行總股份的2.85%,獲得的投票權佔總投票權的2.77%。2010年4月25日,世界銀行發展委員會通過了新一階段投票權改革方案,中國在世界銀行的投票權從2.77%提高到4.42%,成為世界銀行第三大股東國,僅次於美國和日本,見表5—3。

10-1

至2011年末,我國共獲得世界銀行貸款約478億美元,分別用於326個建設項目。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銀行認為中國已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因此,從1999年7月起,將不再對我國提供優惠的軟貸款。這會對我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的規模和結構產生一定影響。

國際開發協會

國際開發協會是專門對較窮的發展中國家發放條件優惠的長期貸款的金融機構。成立協會的建議是1957年提出的,正式成立於1960年9月。

國際開發協會的組織機構和管理方式與世界銀行相同。其資金來源主要有:(1)會員國認繳的股本;(2)工業發達國家會員國提供的補充資金;(3)世界銀行從淨收益中撥給協會的資金;(4)協會業務經營的淨收益。

國際開發協會的貸款條件是:1972年按人口平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375美元的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或企業。這些貸款不收利息,只收0.75%的手續費,貸款期限50年。至2007年8月,國際開發協會提供的信貸資金總額為1820億美元。2007年12月,我國首次向國際開發協會捐資3000萬美元,這標誌著我國已經從國際開發協會的受援國轉變為捐款國。

國際金融公司

國際金融公司(IFC)建立於1956年7月。申請加入國際金融公司的國家必須是世界銀行的會員國。國際金融公司的組織機構和管理方式與世界銀行相同。

國際金融公司是世界銀行集團成員之一,是全球最大的支持發展中國家私營部門發展的機構。國際金融公司2009財政年度的新投資總額為150億美元,主要協助金融危機中的發展中國家獲得資金;2010年財政年度的新投資總額達180億美元。國際金融公司的主要任務是對屬於發展中國家會員國中私人企業的新建、改建和擴建等提供資金;促進外國私人資本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促進發展中國家資本市場的發展。其資金來源主要是會員國認繳的股本、借入的資金和營業收入。國際金融公司提供貸款的期限為7~15年,貸款利率接近於市場利率,但比市場利率低,貸款無須政府擔保。

國際金融公司與中國有著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近年來致力於加強中國政策規制體系的改革和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以推動農村金融市場中擔保物權改革、徵信體系建設和個人破產製度的建立。2009年8月4日,國際金融公司向四川省仁壽民富村鎮銀行投資500萬元人民幣(約合70萬美元),支持中國農村的微小企業貸款。2010年9月14日,國際金融公司分別與四川省北川村鎮銀行和天津濱海農村商業銀行簽署投資協議和貿易融資項目協議,為北川富民村鎮銀行提供1100萬元(約合160萬美元)股權投資並提供技術援助,繼續支持2008年大地震後的北川災後重建工作;同時,為天津濱海農村商業銀行提供200萬美元貿易融資,協助該行支持濱海新區的中小企業發展。

亞洲開發銀行

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ADB或亞行)是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區域性金融機構。它由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聯合國亞太經社會)贊助建立,同聯合國及其區域和專門機構有密切的聯繫。根據1963年12月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由聯合國亞太經社會主持召開的第一屆亞洲經濟合作部長級會議的決議,1965年11—12月在馬尼拉召開的第二屆會議通過了亞洲開發銀行章程。章程於1966年8月22日生效,11月在東京召開首屆理事會,宣告該行正式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營業,總部設在馬尼拉。

亞洲開發銀行的宗旨是通過發放貸款和進行投資、技術援助,促進本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合作。其主要業務是向亞太地區加盟銀行的成員國和地區的政府及其所屬機構,境內公私企業以及與發展本地區有關的國際性或地區性組織提供貸款。貸款分為普通貸款和特別基金貸款兩種。前者貸款期為12~25年,利率隨金融市場的變化調整;後者貸款期為25~30年,利率為1%~3%,屬長期低利優惠貸款。

亞洲開發銀行的組織機構主要有理事會和董事會。由所有成員代表組成的理事會是最高權力和決策機構,負責接納新成員、變動股本、選舉董事和行長、修改章程等,通常每年舉行一次會議,由亞行各成員派一名理事參加。行長是該行的合法代表,由理事會選舉產生,任期5年,可連任。該行有來自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區域成員以及來自歐洲和北美洲的非區域成員。在成立之初只有33個成員,2007年2月,隨著格魯吉亞的加入,亞行成員數量增至67個,其中48個成員來自亞太地區。

亞洲開發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加入銀行的國家和地區認繳的股本、借款和發行債券,以及某些國家的捐贈款和由營業收入所積累的資本。截至2009年5月,日本和美國同為亞行最大股東,各持有15.571%的股份和擁有12.756%的投票權。1986年2月17日,亞行理事會通過決議,接納中國為亞行成員國。同年3月10日,中國正式成為亞行成員,中國臺灣以“中國臺北”名義繼續保留席位。中國是亞行第三大股東國,持股6.429%,擁有5.442%的投票權。在1987年4月舉行的亞行理事會第20屆年會董事會改選中,中國當選為董事國並獲得在董事會中單獨的董事席位。同年7月1日,亞行中國董事辦公室正式成立。1986年,中國政府指定中國人民銀行為中國對亞行的官方聯繫機構和亞行在中國的保管銀行,負責中國與亞行的聯繫及保管亞行所持有的人民幣和在中國的其他資產。2000年6月16日,亞行駐中國代表處在北京成立。2008年8月,亞行董事會任命一名來自中國的副行長。

亞行每年4—5月在總部或成員國輪流舉行年會,主要議題是探討亞太地區的經濟金融形勢、發展趨勢和麵臨的挑戰,推動亞行作為地區性開發機構在促進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作用。同時,會議還將對亞行年度業務進行審議,並通過亞行年度報告、財務報告、外部審計報告、淨收入分配報告、預算報告等。2009年,亞行共批准貸款132億美元,贈款項目總額達11億美元,技術援助2.672億美元。在亞行發放的貸款中,交通領域貸款最多,能源領域貸款次之。到2011年底,中國共獲亞行貸款項目148個,承諾金額約220億美元。中國還是亞行技術援助贈款的累計第一大使用國,截至2011年,共獲技術援助贈款3.2億美元,涉及647個項目。此外,我國還接受亞行提供的無償技術援助。2008年,亞行主要的借款成員依次是印度、中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和巴基斯坦。2009年,越南從亞行貸款22億美元,成為最大借款國,佔到了亞行當年貸款總額的14%。

2008年4月7日,亞行董事會通過了《2020戰略:2008—2020年亞洲開發銀行長期戰略框架》。該戰略重申了亞行的一個沒有貧困的亞太地區的遠景目標,並再次明確了亞行的使命是幫助發展中成員體提高人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到2012年,亞行已將80%的貸款業務轉移到具有比較優勢的基礎設施、環境、區域合作和一體化、金融部門發展、教育五個核心業務領域。

非洲開發銀行

1963年7月,非洲高級官員及專家會議和非洲國家部長級會議在喀土穆召開,通過了建立非洲開發銀行的協議。1964年,非洲開發銀行(African Development Bank,ADB)正式成立,1966年7月1日開業,總部設在科特迪瓦的經濟中心阿比讓。2003年因科特迪瓦國內局勢問題遷至突尼斯。非洲開發銀行是非洲最大的地區性政府間開發金融機構,其宗旨是通過投資和貸款,促進成員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國於1985年5月加入非洲開發銀行,成為正式成員國。

非洲開發銀行的宗旨是:為成員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提供資金支持;協助非洲大陸制定發展的總體規劃,協調各國的發展計劃,以期達到非洲經濟一體化的目標。非洲開發銀行的主要業務是向成員國提供普通貸款和特別貸款。特別貸款的條件優惠、期限長,最長可達50年,貸款不計利息。非洲開發銀行的資金主要是成員國認繳的股本。為解決貸款資金的需要,它還先後設立了幾個合辦機構:非洲開發基金、尼日利亞信託基金、非洲投資開發國際金融公司和非洲再保險公司。

截至2011年6月,非洲開發銀行有77個成員國,非洲53個國家全部為成員,此外還有包括中國在內的區外成員24個。非洲開發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成員國的認繳,截至2006年底,該行核定資本相當於329億美元,實收資本相當於325.6億美元。其中,非洲國家的資本額佔2/3,這是使非洲開發銀行領導權掌握在非洲國家所做的必要限制。截至2006年末,中國在非洲開發銀行持股24230股,佔非洲開發銀行總股份的1.117%。通過非洲開發銀行與非洲開發基金,我國與非洲進行了一定規模的雙邊合作。2007年5月16—17日,第42屆非洲開發銀行集團理事會年會在中國上海舉行。這是非洲開發銀行年會第二次在非洲以外地區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