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二節 金融範疇的形成

金融範疇的形成需從貨幣和信用的發展溯源。

古代相互獨立發展的貨幣範疇與信用範疇

在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之前,貨幣範疇的發展同信用範疇的發展保持著相互獨立的狀態。

流通中的貨幣形態,其大輪廓是:最初的實物形態;而後的金屬鑄幣形態;再後的信用貨幣形態。穿插於其間的則有稱量的金屬貨幣形態、國家強制行使的紙幣形態等等。貨幣在以實物形態和鑄幣(包括稱量的金屬貨幣)形態存在時,都不是信用的創造。作為貨幣的實物,如牛、鹽、布帛,是勞動產品,不是信用產品。金屬鑄幣的存在也不依存於信用。以中國為例,作為主要流通手段的銅鑄幣以及後來的銀鑄幣,其形制、成色和重量都是由當政者直接規定的;鑄幣材料的開採、冶煉、調運,大部分年代也是由朝廷集中組織管理。至於鑄造錢幣的權力則由國家壟斷,大多是在京城和指定的地方設官府機構鑄造。有時,一些皇室和寵幸享有采礦權和鑄造權,這是出於帝王的個別賞賜。無論如何,鑄幣之進入流通,均與信用關係無關。

信用的產生是與財富非所有權轉移的調劑需要相聯繫的。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信用一直是以實物借貸和貨幣借貸兩種形式並存。隨著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作為財富凝結的貨幣在借貸中日益佔重要地位,但也沒有改變貨幣制度在其基本方面相對於信用的獨立性。也以我國為例。早在先秦時期已有大量貨幣借貸現象,如第三章舉出的孟嘗君“出息錢於薛”;漢初則有放債牟利的子錢家等。至唐代,隨著商業的興盛,以動產為抵押的“質庫”,以不動產為抵押的“貼賃”、“典質”,官府放債的“公廨本錢”,保管錢財的“櫃房”等多種形式的信用經營活動頗有發展。它們都以貨幣為營運和借貸對象。但在貨幣借貸迅速發展的同時,實物形態的借貸仍然大量存在。在我國廣大農村,前面提到過,春借一斗,秋還三斗的借貸形式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始終存在。信用的發展,對於貨幣的流通確實起過強大的作用。如貨幣借貸,使不流動的貯藏貨幣變成流動的,加快了貨幣流通的速度;唐代的“飛錢”、“便換”是基於信用關係的匯兌業務,便利了貨幣在更廣大地區的流動。北宋出現的“交子”是信用憑證,發揮了代替笨重鑄幣流通和補充鑄幣不足的作用,並引出了後來的國家強制行使的紙幣等等。這一切都說明貨幣、信用這兩者的聯繫日益增強;有的現象,如交子,更說明兩者已經在這樣的形式中結合為一體。但總的看來,貨幣與信用仍然保持著相互獨立的狀態。

在西歐前資本主義社會中,貨幣同信用的關係大體類似。

現代銀行的產生與金融範疇的形成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在西歐產生了現代銀行。銀行家簽發允諾隨時兌付金、銀鑄幣的銀行券。銀行券流通的規模迅速擴大,越來越多地代替鑄幣執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今天在世界各國流通的現鈔都屬於銀行券範疇。同時,在銀行存款業務的基礎上,形成了既不用鑄幣也不用銀行券的轉賬結算體系和在這個體系中流通的存款貨幣——用以結清大額交易的主要貨幣形態。

18—19世紀,在主要資本主義工業化國家中典型的現象是:一方面存在著金屬鑄幣制度(金本位制、銀本位制、金銀復本位制)。就金屬鑄幣來說,其形制、成色、重量以及鑄造程序仍獨立於信用活動之外,由國家直接制定並加以管理。個人手中的金、銀可申請鑄成貨幣,而造幣廠則是國家設置的機構。另一方面,鑄幣流通範圍急劇縮小,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流通中的貴金屬鑄幣已經很少,大量金、銀集中於中央銀行,成為貨幣流通穩定的保證:用於轉賬結算的存款需要提取現金時,以銀行券支付;銀行券的信譽則由隨時可兌取金幣、銀幣來保證。在經濟繁榮時期,一國在中央銀行集中的貴金屬準備,可支持規模比它大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銀行券和存款貨幣的流通;一旦危機來臨,公眾普遍追求現鈔,進而追求鑄幣,則會同時造成貨幣制度和信用制度的劇烈震盪。發展到這樣的地步,貨幣制度與信用制度的聯繫,非常明顯,已經不可分割。只是由於金屬鑄幣的流通依然存在,貨幣制度相對於信用的獨立性尚未完全泯滅。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中,貴金屬鑄幣全部退出流通。到20世紀30年代,則先後實施了徹底不兌現的銀行券流通制度。這時,貨幣的流通與信用的活動,則變成了同一的過程。任何貨幣的運動都是在信用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基於銀行信用的銀行券是日常小額支付的手段;轉賬結算中的存款貨幣則是大額支付的主要形式。完全獨立於信用活動之外的貨幣制度已蕩然無存。任何信用活動也同時都是貨幣的運動:信用擴張意味著貨幣供給的增加,信用緊縮意味著貨幣供給的減少,信用資金的調劑則時時影響著貨幣流通速度和貨幣供給在部門之間、地區之間和微觀經濟行為主體之間的分佈。如果說在此以前,貨幣的價值、貨幣的購買力還多多少少是由鑄幣的貴金屬含量所支配,那麼當鑄幣退出流通後,縱然規定貨幣單位的含金量,貨幣的價值、貨幣的購買力也不再由含金量所支配,而是取決於由信用擴張、緊縮所制約的貨幣供需對比。

當貨幣的運動和信用的活動雖有多方面聯繫卻終歸保持著各自獨立發展的過程時,這是兩個範疇;而當兩者密不可分地結合到一起,那麼,在貨幣範疇和信用範疇存在的同時,又增加了一個由這兩個範疇長期相互滲透所形成的新範疇。我們習慣使用的“金融”詞義正好符合這一範疇的外延。至於在歷史上貨幣和信用相互滲透的種種形態則應視為金融範疇的萌芽、濫觴、早期形態。

這個範疇在中國的最終形成較晚。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中國自身的資本主義因素未能發展起來。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到19世紀末才有新式的銀行出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較快,現代銀行初具規模。到1935年,以法幣改革為標誌,完全排除了銀元的正式流通,完成了金融範疇形成的最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