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附錄 資金流量分析

把國民經濟劃分為幾個部門,從貨幣收支的盈餘或赤字的角度建立數量模型,並據以進行統計分析,稱為資金流量(flow of funds)核算、資金流量分析。西方國家對這套體系的研究始於20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在各國用於經濟統計、分析和預測。我國對它的研究也有多年。

如果把一國的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看,下面的等式成立:

10-1

式中,Y為國民總收入;C為消費;I為投資;X為出口;M為進口。

然而,經濟生活中微觀行為主體是由不同的類型構成的。如果把不同類型的主體分別歸入幾個部門(sector),則每一個部門的活動結果,在貨幣收支對比上不是盈餘,就是赤字,而很少是零。

最基本的部門劃分是分為政府部門、個人部門、工商企業部門、國外部門和作為中介的金融部門。在西方國家,政府部門除去各級政府外,還包括國有企業。這是因為它們那裡國有企業少,而且大多由國家財政補貼。這種劃分法顯然不適用於我國。個人部門應指作為消費者的個人及其家庭。但在統計中,比如還要把個體經營者和非營利性的慈善事業等包括在內。類似的劃分原則在我國則是被採用的。工商企業部門,在西方國家只指私人的企業,在我國卻包括國有企業。國外部門則是指國際收支,對任何類型的國家來說,其統計口徑大體都是一致的。再有,則是金融部門,其中包括銀行以及形形色色的金融中介機構。它們是各部門盈餘與赤字相互調節的媒介者。部門的劃分並不是這個核算分析體系的創造。比如,上面關於個人、企業、政府、國際收支和金融中介機構等方面的分析並不必須引入這個核算分析體系的概念。作為這個體系的特徵是在分部門的基礎上建立起數量模型,其最簡單的形式如表3—4所示。

10-1

模型中的F指資金的盈餘或赤字,這是通過信用調劑的資金流動角度所考察的差額,統稱為金融盈餘或金融赤字。根據上面的分析,經常的、大量的赤字是出現在企業部門;政府部門也通常是資金的需求者。國外部門的F或為正,或為負;個人部門的F則多為正;金融部門的F則有正有負。不論哪個部門,有盈餘,如上面曾分析過的,在信用關係存在的條件下,必然表現為債權,即實際上必然已經“貸出”;赤字之所以能夠成立,實際上是負有債務,即必然已經“借入”。這就是說,一個部門的債權必然在另一個或另幾個部門中有對應的等額債務;反之,一個部門的債務也必然在另一個或另幾個部門中有對應的等額債權。所以,各部門的F相加應該等於零。但實際統計中,由於誤差和遺漏,則很難等於零。

在這種分析體系中,是把部門內部的資金流動略去了。事實上,有的部門內部的資金流動也極重要,如不同類型的企業之間的資金流動,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之間的資金流動等等。為此,需要在幾個部門之下再劃分亞部門。但統計工作中實際存在的困難往往不易實現過細的劃分。

資金流量的統計和分析對於實現經濟的宏觀控制很有意義。對過去年份的統計與分析,可從中找出信用運動的規律,並進而對整個經濟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剖析,總結經驗教訓;對未來年份的規劃和預測可以看出經濟發展規劃能否有足夠的財力保證,並進而重新考慮整體規劃的合理性,以便作適當的調整。

我國於1998年正式公佈資金流量表。表3—5和表3—6分別為我國2006年和2009年資金流量表中的金融交易部分。看懂這個表需要有專門的指導。這裡只是使讀者能得到一個粗略的印象。

10-1
10-1
10-1

【複習思考題】

1.你過去對於信用這個經濟範疇是怎樣理解的?應該怎樣界定信用較好?

2.經濟學意義上的“信用”,與日常生活和道德規範裡的“信用”,有沒有關係?是怎樣的關係?

3.為什麼說在現代經濟生活中,信用聯繫幾乎無所不在,以致可以稱為“信用經濟”?能否談談你本人的體驗?

4.記住資金流量核算的基本模型。對於它的重要性,你有什麼認識?

5.比較商業信用與銀行信用的特點,兩者之間有怎樣的聯繫?我國目前為什麼大力推廣票據的作用?

6.在我國,利用外資包括哪些形式?大量地、長久地利用外國資本是否必然會陷入債務奴隸的境地?

7.1997年以來,我國開始大力發展消費信用,其意義何在?瞭解一下我國商業銀行目前推出的有關消費信用的貸款有哪些類型,大學生助學貸款算不算一種消費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