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附錄 最優貨幣區與歐元

1961年,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蒙代爾(Mundell)在《美國經濟評論》發表了一篇專門討論“最優貨幣區”(optimum currency areas,OCA)問題的著名論文,文中探討了處於一個特定地理區域內的各國放棄主權貨幣轉而使用一種單一貨幣或者共同貨幣的可能性。隨後,英格拉姆(Ingram)、麥金農(McKinnon)等則從不同角度進行修正和補充。在當時的佈雷頓森林體系背景下,最優貨幣區理論實際上提供了另一種匯率制度選擇。

最優貨幣區概念的提出最初基於有關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的優劣比較及其爭論,其核心觀點是,如果一個國家在金融交易、生產要素流動或商品貿易方面與外部世界存在高度一體化趨勢,則固定匯率比浮動匯率更能有效保證經濟的內部和外部均衡。簡言之,最優貨幣區是指那些通過商品和服務的貿易以及要素的流動,使得多國經濟緊密聯繫的地區。如果各國之間的貿易和要素流動性很大,則實行固定匯率對各個成員國最有益處。

最優貨幣區到底需要具備何種條件或者達到什麼標準,經濟學家們見仁見智。概括起來大致有:蒙代爾的要素流動性標準、麥金農的經濟開放度標準、弗萊明(Fleming)和哈伯勒(Harberler)的通貨膨脹率趨同標準、英格拉姆的金融一體化標準、凱南(Kennen)的產品多元化標準以及凱恩(Kane)的統一財政政策標準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學家傾向於從綜合角度(如成本—收益比較角度)重新看待最優貨幣區的標準。比如芬斯特拉(Feenstra)和泰勒(Taylor)認為,最優貨幣區的建立取決於兩個基本標準:與市場一體化程度相關的效率收益;與經濟對稱性水平相關的穩定性成本。市場一體化程度越高,兩個國家之間的經濟交易規模會越大,採用共同貨幣的淨收益就會越多;經濟對稱性水平越高,兩國經濟增長率的相關性越強,選擇相同貨幣政策的阻力越小,採用共同貨幣的穩定性成本就會越低。當然,還有經濟學家提出最優貨幣區的其他標準,比如財政轉移支付機制的完備性、共同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以及一致認可的政治目標等。

蒙代爾一開始懷疑其研究是否具有實際意義,他認為“這可能純粹是個學術問題”。不料,在最優貨幣區理論提出大約40年以後,人們開始將原來的理論構想付諸實際行動。1999年,11個歐洲國家(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和芬蘭)決定建立一個貨幣區,即所謂的“歐元區”(Eurozone),歐元成為11國的單一貨幣。同年晚些時候,蒙代爾獲得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並被譽為“歐元之父”。此後,歐元區逐步擴大,到2011年,已經擁有17個成員國(前述11國加上希臘、斯洛文尼亞、塞浦路斯、馬耳他、斯洛伐克和愛沙尼亞6國),另有9個國家和地區採用歐元作為單一貨幣。歐洲中央銀行於1998年6月在德國法蘭克福正式成立,歐元紙幣和硬幣於2002年1月正式流通。2002年7月,歐元區各國的本國貨幣退出流通,歐元成為這些國家唯一的合法貨幣。

根據《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的規定,歐盟成員國加入歐元區必須達到相關標準,即三條基本規則和兩大財政紀律,其中兩大財政紀律要求已經加入的國家繼續遵守。三條基本規則為:第一,通貨膨脹率不得超過成員國中三個通貨膨脹率最低國家上一年度通貨膨脹水平的1.5%;第二,長期名義利率(以長期政府債券利率衡量)不得超過成員國中三個通貨膨脹率最低國家上一年度利率水平的2%;第三,該國貨幣的匯率至少在兩年內必須維持在歐洲貨幣體系規定的正常波動幅度以內(1993年之前較窄,為±2.25%或±6%;1993年之後放寬到±15%)。兩大財政紀律為:第一,政府財政赤字控制在上個財政年度國內生產總值的3%以下;第二,政府債務規模不得超過上個財政年度國內生產總值的60%。

目前,歐盟27國中有17個國家加入歐元區,有一些國家(如丹麥)選擇了歐洲匯率機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ERM)(相當於一種固定匯率制)。為什麼一些國家選擇歐洲匯率機制而不是選擇躋身歐元區呢?這就牽扯到加入固定匯率制與加入貨幣聯盟(Currency Union)的區別。以丹麥為例,它很早就加入歐洲匯率機制,但後來加入歐元區的提議被全民公決否決。從一個角度看,加入歐洲匯率機制,意味著貨幣政策自主權的部分喪失;不能躋身歐元區,又意味著得不到貨幣聯盟的好處,因為它與歐元區國家之間的交易需要支付貨幣兌換成本,因此得不償失。若換一個角度,丹麥選擇保留自己的主權貨幣,實際上等於擁有了在未來某個時期退出歐洲匯率機制的權力。從這種意義上看,與歐元區國家之間的交易成本就是擁有退出權的代價。由於未來充滿著不確定性,因此一些國家有理由保持貨幣制度與匯率制度的選擇權。相比之下,退出匯率機制較為容易,但退出共同貨幣卻很難(歐元區尚無退出程序)。正是由於加入共同貨幣之後所受限制要遠遠大於加入固定匯率制,因此,最優貨幣區通常要比最優固定匯率區小。同樣的道理,歐元區範圍也要小於歐洲匯率機制範圍。當然,歐元區是不是最優貨幣區,一直存在爭議。2009年以來,隨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蔓延,特別是2012年5月由希臘政治僵局可能導致的國內財政政策轉向,全世界開始將關注的目光紛紛投向歐元區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