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二章 國際貨幣體系與匯率制度

第一節 國際貨幣體系

什麼是國際貨幣體系

當貨幣制度問題超出國界時,就成為國際貨幣制度或者國際貨幣體系的問題。關於國際貨幣體系較為準確的概念,需要積累一些必要的準備知識才可掌握。這裡只是概略地描述一個輪廓。

貨幣在國際交往之中,主要涉及:(1)彼此之間用什麼樣的貨幣相互支付?當金、銀流通時,自然是由金、銀最後結清應收應付;在普遍實行不兌現信用貨幣的流通時怎麼辦?(2)各國貨幣之間的對比,即匯率,如何形成?(3)任一國家,就整體而言,貨幣應收應付的對比——體現為外匯收支的對比——是不斷變動的。如果應付金額過大,以致有可能影響該國履行支付義務,並從而危及其他國家的支付能力,怎麼辦?在發達的國際交往中,為了保證貨幣支付的順暢進行,自然要求在上述各個方面有共同遵守的規則和秩序。這些規則和秩序,在歷史的長河中主要是在長期交往中自發地形成的;到20世紀,這些規則和秩序主要由國際上對這些方面所作出的具有不同約束力的安排所體現。廣義地說,國家之間既然有貨幣往來,就會存在有關的規則和秩序,不論這些規則和秩序是否為國際某種協議的安排,均可視為存在有國際貨幣體系。不過,現在人們談論的國際貨幣體系都涉及有關的國際安排。

一百年前是金本位的鼎盛時期。西方主要的工業化國家幾乎都建立了典型的金本位的貨幣制度,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金本位條件下的國際貨幣體系。這一體系應該說是西方工業化國家之間的國際貨幣體系;許多弱國,比如當時的中國,並不是這個國際貨幣體系俱樂部中的正式成員。就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來說,金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可以說是歷史傳統的最後的體現者,即基本是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客觀形成的體系,從而國際“安排”的色彩尚不濃厚。所以談論體現著國際安排的國際貨幣體系應在金本位之後,大體可分為金匯兌本位下的國際貨幣體系、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以浮動匯率為特徵的國際貨幣體系,以及有諸多新發展的當前國際貨幣體系。

金匯兌本位下的國際貨幣體系

金匯兌本位(gold exchange standard)是一種必須有雙邊或多邊的國際安排才能成立的國際貨幣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曾短暫存在過的金匯兌本位,最初是與少數國家事實還存在著本國銀行券可兌換為金塊的金塊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這種情況聯繫著的。這時國際貨幣體系的特點是:(1)各國貨幣依然維持金平價(gold parity),即規定有含金量。但它只是一種不完全的金平價,本幣不能自由兌換成黃金,而是通過兌換外匯間接與黃金聯繫。(2)匯率實際上是一種釘住匯率制度,即與某一特定強國的貨幣掛鉤。(3)一國政府當局或中央銀行除持有黃金儲備外,還持有大量外匯——與之掛鉤的強國貨幣,以保證本幣可以通過兌換為外匯來保持穩定。

然而不久,一些強國又放棄了金塊本位,於是通過與強國貨幣掛鉤間接兌換為金塊也不存在了。雖然不能間接兌換為任何形態的金,但大多數國家並不能放棄與強國貨幣掛鉤的做法;不掛鉤,對外的外匯收支則無法進行。如1935年國民黨政府的“法幣改革”就是與美元、英鎊——這時的英鎊、美元都不能兌換黃金了——固定比價,並通過無限制買賣英鎊、美元以保持法幣的幣值穩定。對於這一階段的貨幣制度,人們大多仍沿用金匯兌本位的叫法。

金匯兌本位下的國際貨幣體系可以說是國際貨幣體系突破黃金約束的開端。

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意大利和日本三國戰敗,經濟陷於崩潰;英國和法國的經濟在戰爭中也遭到嚴重破壞;唯有美國在戰爭中發了財,經濟得到空前發展。1945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佔全部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60%,其黃金儲備相當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的3/4。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1943年7月在英國、美國的組織下,召開了有44個國家參加的佈雷頓森林會議,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協定規定:參加基金組織的成員國的貨幣金平價應以黃金和美元來表示。根據當時1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純金,確定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的官方價格。其他各國的貨幣則按其含金量與美元定出比價;美國政府應允許各國中央銀行以1盎司等於35美元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這就形成所謂“雙掛鉤”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即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佈雷頓森林貨幣體系(Bretton Woods Monetary System)。

為使這個體系順利運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還作出了一系列極其具體的規定:如當時規定,成員國貨幣含金量不得隨便變更,如變動超過10%,必須得到基金組織的批准;成員國的貨幣匯率只能在±1%的限度內波動,如超過規定的上、下限,各國中央銀行有義務進行干預,使匯率維持在規定的波動幅度之內等等。隨著時間、條件的變化,規定也在不斷調整。後面章節對有些重大規定將有所介紹。但要全面瞭解,需要專門研究。

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與金匯兌本位下的體系又有很大的不同。金匯兌本位下的國際貨幣體系,雖然已有雙邊、多邊的國際安排,但約束程度有強有弱,覆蓋範圍也非全局性的。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則是以一些國際條約為基礎,對貨幣本位、匯率和外匯收支調節都做出了全面安排,參與這一體系的成員必須遵守。

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在一定時期內對穩定資本主義世界貨幣匯率發揮了重要作用,從而促進了世界貿易和經濟的增長。當然,它也為美國建立美元霸權地位提供了條件。

這個體系是在美國在世界經濟中佔據絕對優勢的條件下建立的,因而其盛衰與美國經濟實力和地位的變化有著密切聯繫。隨著美國經濟地位相對衰落和美元危機的不斷爆發,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也必然逐步削弱,並走向終結。

佈雷頓森林體制的終結和浮動匯率制

進入20世紀50年代,美國政治、經濟地位下降,西歐、日本等國的經濟開始崛起,突破了美國對世界經濟的壟斷和美元的霸主地位。特別是美國外匯收支逆差迅速增加,黃金儲備大量外流,以致1960年底出現黃金儲備不足以抵補短期外債的情況,從而導致爆發美元危機。當時,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出現大量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其他貨幣,並用美元向美國擠兌黃金的現象。美元對外價值不斷下跌。1971年8月15日美國被迫宣佈停止向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按官價兌換黃金。這實際上意味著美國規定的35美元等於1盎司黃金的官價失效——美元與黃金脫鉤。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國家的貨幣不再釘住美元而實行浮動匯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 regime),從而動搖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fixed exchange rate regime)。

1973年2月國際金融市場又一次爆發美元危機,掀起拋售美元,搶購德國馬克、日元和黃金的風潮,從而西方主要國家的貨幣對美元的匯率也都實行浮動。由此,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讓位於浮動匯率制度。

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連續受到巨大的衝擊,以致人們以佈雷頓森林會議制度的終結來概括。關於國際貨幣多樣化的議論也一直不斷。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美元的中心地位已被否定。首先,世界各國的貨幣,其匯率浮動的主要準星依然是美元。其次,仍有一些國家把自己的貨幣釘在美元上。下面所列的貨幣局制度、聯繫匯率制度和“美元化”更形象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貨幣局制度

當代的貨幣制度中,有一種貨幣局制度(currency board arrangement)。這種貨幣局制度的特徵是:(1)本國的貨幣釘住一種強勢貨幣,與之建立固定匯率聯繫,這種強勢貨幣被稱為錨貨幣;(2)本國的通貨發行,以外匯儲備——特別是錨貨幣的外匯儲備——為發行保證,保證本幣與外幣隨時可以按固定匯率兌換。以曾經實行這種制度十餘年的阿根廷為例:一是建立貨幣局,專門管理該國貨幣比索的發行;二是比索與儲備貨幣——美元——的匯率建立剛性聯繫,即1比索等於1美元;三是增發1比索,必須同時建立1美元的外匯儲備。顯然,這種安排使本國的貨幣制度直接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構成部分。

最初實行貨幣局制度的是英、法等國的海外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殖民地的紛紛獨立,除加勒比的多米尼加等6個海島國家外,原來實行這種制度的國家均建立了自己的中央銀行制度。但後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又有幾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這種制度,見表2—1。

10-1

建立這種貨幣制度的國家和地區,一般不具有獨立建立自己貨幣制度的政治經濟實力。如果一國或地區的經濟規模較小,開放程度較高,進出口集中在某一些商品或某一國家,貨幣局制度是一種選擇。其中,阿根廷是一個特例,它是具有一定政治經濟實力的較大國家,選擇貨幣局制度並非絕對不可避免。所以,當本國經濟形勢不斷惡化,從而保證不了貨幣局制度的要求時,也就放棄了這一制度。2002年初,阿根廷宣佈放棄貨幣局制度,全面改行經濟比索化和浮動匯率制。

實施貨幣局制度,也就意味著失去了獨立實行貨幣政策的主動權。後面,在貨幣政策一章中將有所討論。

中國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

中國香港從1983年起,實施對美元的聯繫匯率制度(linked exchange rate system)。其基本要點是:

發鈔銀行(在中國香港,無壟斷髮鈔的“中央銀行”,鈔票發行由指定的存款貨幣銀行進行,被指定發鈔的銀行稱“發鈔銀行”,目前有三家——匯豐銀行、渣打銀行、中國銀行)每發行1港幣,要按7.8港幣等於1美元的比例,向外匯基金存入百分之百的外匯儲備。

外匯基金由政府設立。收到發鈔銀行交來的外匯儲備,外匯基金給發鈔銀行開具無息的負債證明書。

一般的存款貨幣銀行需要港幣,則需用百分之百的美元向發鈔銀行兌換。

在中國香港的外匯市場上,港幣的匯率是自由浮動的,凡涉及外匯的交易往來都是按市場供求所決定的匯率進行。多年來的市場匯率一直低於聯繫匯率。

中國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雖然通常也歸入貨幣局制度範圍,但有獨特的特點。與貨幣局制度的共同點是,本幣的發行必須有百分之百的外匯儲備,但同時兩者有重大的區別:中國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只是在發行儲備上規定有港幣與美元的剛性比率,而市場交易中實行的則是浮動的匯率制度。

美元化

“美元化”(dollarization),如果泛泛地使用,可以形容任何貨幣制度以任何形式、任何程度對美元的依附。而目前討論的“美元化”,意思則非常明確,即指一個國家以美元代替本國的本幣進行流通。

事實上,在此之前,世界上已經有一些國家實行美元化經濟,但大多是人口少至幾千、至多十幾萬的袖珍國家。這些國家實際建立不起自己的本幣制度。

20世紀末的最後20年,特別是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在世界各地連綿不斷的金融振盪,推動中南美一些國家考慮是否通過美元化來防範和化解貨幣風險。就貨幣制度的角度說,含義確定的美元化涉及的主要問題有:貨幣主權完全喪失,這應如何評價;放棄了本幣的發行,也就是放棄了貨幣發行的鑄幣稅和發行銀行在本國金融體系陷入困境時進行最後救助的可能;如此等等。應該如何決策?也正是問題重重,因而實際走出美元化這一步的國家並不多。

典型的是厄瓜多爾。厄瓜多爾宣佈實行美元化是在2000年初。那是在經濟形勢極端嚴峻的背景下,希望用美元作為本國法定償付手段來消除本幣對外貶值,降低通貨膨脹和利率,以拉動經濟增長的設想。這一決策在該國國內爭議極大是很自然的;周邊國家和國際金融組織也表示了極大的關注。

厄瓜多爾流通中所需的美元:一是靠厄瓜多爾公眾從美國往自己國內的匯款;二是靠石油輸出的美元收入。若不足,則不能不仰賴外國的貸款和投資。

一些人士認為,厄瓜多爾政府推行美元化政策,短期內對擺脫目前的經濟危機會有所幫助。由於政府不再發行自己的貨幣,這有利於遏制通貨膨脹,一直困擾歷屆政府的貨幣對外貶值問題有可能短時得到解決。這些對穩定經濟非常重要。使用美元后,美元與當地貨幣之間反覆兌換的麻煩將會消失,經濟效率將會提高。而伴隨著經濟環境的改善,將更容易得到國際貸款。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不少評論認為,厄瓜多爾走出這一步似乎也是無奈之舉,有的評論則說:“這是一個政府絕望中的舉動。”

歐洲貨幣聯盟與歐元

歐元(EURO)登上國際經濟舞臺,是世界貨幣制度發展歷程的一個重大標誌。

歐元是由歐洲貨幣聯盟(Europe Monetary Union,EMU)推出的。歐洲貨幣聯盟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最早是《羅馬條約》,提出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思想;而後是《德洛爾報告》,形成歐洲貨幣聯盟的初步安排;第三步是《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正式提出建立歐洲貨幣聯盟和推出歐洲單一貨幣歐元的設想。1998年,歐洲中央銀行正式成立;1999年,單位為“埃居”(ECU)的歐元開始使用;2002年歐元紙幣和硬幣進入流通,全面取代原來歐元區各國的貨幣。歐元幣制的建立完成了其全過程。

歐元貨幣制度的建立是區域性貨幣一體化成功的首例。所謂區域性貨幣一體化是指:一定地區內的國家和地區,在貨幣金融領域實施國際協調,並最終形成統一的貨幣體系。區域性貨幣一體化的理論依據,是由蒙代爾(Robert Mundell)所提出的最優貨幣區理論(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這一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在具備一定條件的區域內,各國放棄本國的貨幣,採取統一的區域貨幣,這樣有利於安排匯率,以實現就業、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的宏觀經濟目標。對最優貨幣區與歐元問題的進一步討論可參見本章附錄。

歐元的出現直接刺激了世界其他地區對於建立區域貨幣合作和建立貨幣區的關注。在亞洲,已經有是否應該籌劃“亞元”的議論乃至構想。就客觀條件看,無論是歷史傳統,還是經濟發展水平,亞洲國家之間的差異遠遠大於歐洲。很難用歐元的成功簡單論證籌劃亞元的直接可行性。但無論如何,還是刺激了區域內加強金融領域協調與合作的步伐。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後,日本先後提出建立“亞洲貨幣基金”和“亞洲基金”的構想以期幫助有關國家和地區克服貨幣危機。2000年5月,在泰國清邁召開的亞洲“10+3”財長會議上達成了“建立雙邊貨幣互換機制”的《清邁協議》,並以建立在亞洲國家和地區的貨幣遭受攻擊時可以相互支援的“亞洲儲備基金”為未來目標。

歐元的長遠命運自需繼續觀察。歐元的思路,並非針對解決全球貨幣本位問題,但在西歐發達工業化國家這個領域中,在超國界的貨幣本位問題上,進行了實驗,取得了突破。無論如何,這對全球貨幣本位的討論是一個很大的刺激。

對貨幣制度主權的挑戰

從古代開始有可以稱之為貨幣制度的制度,幾千年來,都是與國家的主權(也包括諸侯的、城邦的、地區的政治權力)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的。但這樣的觀念和準則卻在20世紀中受到嚴重的挑戰。

先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建立起美元在全球的主導地位。但相當長的期間,在控制與反控制的較量中,各國的貨幣主權依然得以保持;有的貨幣如德國馬克等,還頗有與美元分庭抗禮的態勢。此外,在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旁邊,還曾同時存在著社會主義世界的集中計劃經濟體制的貨幣制度。但到了20世紀的後十年,挑戰卻沿著兩個趨向而迅速強化。

第一,如上所述的貨幣局制度與美元化。特別是美元化,連本國的本幣都讓位於外國貨幣——美元,無疑意味著貨幣主權的徹底否定。這樣的進程,在可見的將來,有可能進一步推進;但要覆蓋全球,今天看來,卻不大可能。

第二,歐元登上歷史舞臺。就對抗美元中心來說,歐元的出現有重大意義。但同時,歐元是超越歐洲各國傳統邊界的貨幣;歐洲貨幣當局是超越各國貨幣主權的統一的中央銀行。對於傳統的貨幣制度觀念,這更是直截了當的挑戰。由於歐元的出現,亞洲是否也應該並也有可能推出“亞元”?在這裡,日元的動向備受關注;人民幣有沒有可能在將來的某一天充當盟主,在我國也可不時聽到這樣的議論。

全面分析貨幣主權面臨挑戰之所以由來的歷史條件、經濟根源和對世界格局的影響,是當前世人所關注的重大課題。這裡只是提醒注意:一些看似不成問題的觀念,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客觀條件的變化,也會走向自我否定。這是在理論學習中必須確立的一個基本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