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 黄達 金融學 v3
第一篇 貨幣、信用與金融
第一章 貨幣與貨幣制度
第一節 初識貨幣
經濟生活中處處有貨幣
在生活中,人們幾乎處處、天天接觸貨幣(money,currency)。
家庭與個人,從不同來源取得貨幣收入:工人、公務人員、文藝衛生體育工作者有貨幣工資收入,有獎金、酬金、津貼收入,有各種創作的貨幣收入;農民有農產品銷售、鄉村工業工資和外出打工的貨幣收入;個體經營者有通過推銷產品和提供服務所取得的貨幣收入;私人資本家有利潤收入;享受社會保障者、保險投保者和社會認為應予關注的公眾有離休金、退休金、保險金和各種福利金、救濟金的貨幣收入;學生則有獎學金、勤工儉學和助學貸款的貨幣收入等等。這種種貨幣收入,保證了每個家庭、每個公民維持和改善生活的需要。他們的衣、食、住、行所需,是商品,需要用貨幣去購買;需要旁人提供服務,則要用貨幣去支付。過去的農民,有相當大部分的生活需要可由自己的產品滿足,不需要用貨幣去購買;現在,自給自足的這一部分已日益縮小。對於農民和個體經營者,他們的貨幣收入不僅用於生活需要,還要用於生產經營需要:農民從事農業生產需要種子、化肥、農藥,需要用水、電和各種生產性的服務,不是需用貨幣購買,就是要用貨幣付費;個體經營者,從事生產的要購入原材料,從事販運的要補進所經營的商品,也都需要把貨幣備足。就是求學的學生,他們要交學費、雜費,要購買書籍、本冊,要開支伙食費和必要的文娛等費用。為了這些貨幣支付,也需有貨幣收入來源。資本家在生活方面與其他階層的人一樣需要用貨幣來支付,而將利潤再投資,則是他們支付貨幣的特點。實際上,在當今的市場經濟中,不論任何階層,凡有貨幣結餘,即使結餘數量較小的人,都有可能把結餘的貨幣進行各式各樣的金融投資,如銀行儲蓄、購買債券、持有股票等等,而這些投資也構成他們的貨幣收入來源。
轉到一個公司、企業來看,不論是國營的、私營的、合資的、外資的,它們全部生產、流通的運轉無不同時伴隨著貨幣的收收付付。公司籌建要求籌集必要金額的貨幣資本金,沒有必要的、以貨幣形態存在的資本,就沒有獲取註冊或核准的資格。建設工廠要進行基本建設投資,即勘探、設計要支付貨幣,廠房施工要支付貨幣,設備的購置和安裝需要貨幣;工廠投產需要原料、材料、燃料、配件,需要消耗水、電,這些不是需用貨幣去購買,就是需用貨幣去支付;產品銷售也需要貨幣進行廣告宣傳、包裝、倉儲、發運。當有了產品銷售的貨幣收入,這些貨幣收入要用以支付工資,要用以繼續購進原材料,要用以提取折舊以備用於恢復生產能力,要用以積累利潤以備新產品開發和擴大再生產等等。商業、服務業、IT行業等等,經營運作各異,但沒有一個行業不伴隨貨幣的收入與貨幣的支出。
非經營性的機關、團體,非營利性的公益事業,其運轉、其職能的發揮也離不開貨幣。辦公的地點,或建設、或租賃,辦公的用品需購買,發揮職能的設備要購置,人員的工薪要開支。其中,一些公益性單位,靠捐贈的貨幣收入,靠自己財產的收入,靠非營利性收費;國家機關和靠國家補貼的單位,其日常的貨幣所需,靠的則是經費——由國家各級財政以貨幣形式撥付的經常費用。這就涉及以國家財政為中心的貨幣收支。
財政,包括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它們的活動保證著國家職能的發揮和社會的公共需求。財政收入和支出,在我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革命戰爭時期,曾有相當部分是糧食收支,即所謂的“公糧”。但那是特殊的戰爭環境。早在秦漢之際,貨幣收支在財政中已佔重要地位,以後不斷有所反覆,但自明代則基本形成貨幣收支的定局。現代經濟生活中的財政收支已完全採用貨幣。就財政收入來看,稅和費都要用貨幣繳納;就支出來看,各種投資性支出、經費支出和社會保障等支出,也都是用貨幣進行的。
家庭和個人的貨幣收支有時收大於支,有多餘的貨幣;有時支大於收,手頭持有的貨幣不足以滿足支出。多餘的可借出,不足的要借入,這就產生了個人的貨幣債權和貨幣債務。公司、企業週轉中需要貨幣,而無貨幣,就要借款,有了貨幣債務;多餘的貨幣暫時不需支用,則可貸出,轉化為貨幣債權。國家財政也要利用國家信用,大家都熟知的國債就是國家借款的稱謂。貨幣債權債務普遍存在,孕育了金融活動。如銀行,它們的全部業務活動都是貨幣的存、取、借、貸;如證券市場的券商,則為籌集貨幣資本服務。
中國晉代有個人叫王夷甫,不肯說“錢”這個字。他的妻子把錢堆在床周圍,他叫人“舉卻阿堵物”,還是不說錢。然而,他不說錢不等於不用錢,只不過別人替他用。如果說在那個時代事實上已經不可能“不言錢”,那麼在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不能正視貨幣就更是脫離生活了。
貨幣在對外交往中——外匯
不只在國內到處發生貨幣的收收支支,對國外,也時時有貨幣的收收支支發生。國際上,在經濟、政治、文化、體育、衛生等諸多領域,時時刻刻發生著個人、公司、國家等諸多方面的交往。這些交往幾乎處處需要以貨幣的收支相伴隨。但對外的貨幣收支與國內的貨幣收支有很大區別。
比如,國際貿易,這是國際交往中最基本的領域。各國通過進出口貿易,發揮本國優勢,出口有利的商品和服務,換回本國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務,以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和國民收入的增加。出口商品和服務,要收款;進口商品和服務,要付款。這是市場行為的普遍準則,在國內,在國際上,並無區別。但收款、付款所用的貨幣卻有不同。在國內,我們收付款項一律是用人民幣。可是對進口商品和服務的付款以及對出口商品和服務的收款,在大多數情況下卻不用人民幣,而是用外國的貨幣來進行。
國際科教文化交流、政治交往和私人來往,在大多數情況下也都是這樣。中國的留學生在外國要用外國貨幣;外國留學生在中國要用人民幣。中國到外國訪問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代表團,赴外演出的文藝團隊和赴外競技的體育團隊,駐外的外交使節和各領域的駐外常設機構,在國外的各種花費要用外國貨幣;外國來中國訪問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代表團,來華演出的文藝團隊和來華競技的體育團隊,駐華的外交使節和各領域的駐華常設機構,在中國的各種花費則要用人民幣。
對於中國居民,相對於人民幣,一切外國的貨幣統稱為“外匯”(foreign exchange,exchange);對於任一國家的居民,相對於其本國的貨幣,也把一切外國的貨幣稱為外匯。外匯就是貨幣,只不過是“外國”的貨幣。
貨幣流通
以個人為中心的貨幣收支,以公司、企業等經營單位為中心的貨幣收支,以財政及機關、團體為中心的貨幣收支,以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中心的貨幣收支,以及對外的貨幣收支這五個方面的貨幣收支包括了整個國民經濟中一切現實的貨幣收支。這些收支是緊密聯結在一起的。
比如家庭、個人購買商品和支付服務的貨幣支出是經營單位銷售貨物和提供服務的貨幣收入;經營單位發放工資、獎金的貨幣支出則是個人和家庭的貨幣收入。經營單位繳納稅款的貨幣支出是財政的收入;財政撥付建設資金和經費的支出則是國營企業和機關團體等經費單位的貨幣收入。公司、企業、個人向銀行貸款,公司、企業、個人是貨幣收入方,銀行是貨幣支出方;歸還貸款,則公司、企業、個人是貨幣支出方,銀行是貨幣收入方。個人納稅的貨幣支出是財政的貨幣收入;財政撥付經費中的工薪貨幣支出則是個人的貨幣收入。個人、經營單位、經費單位購買外匯的貨幣支出是銀行出賣外匯的貨幣收入;銀行購買外匯的貨幣支出,則又是個人、經營單位、經費單位的貨幣收入。如此等等,此收彼支,此支彼收,由此及彼,連綿不斷。這個連綿不斷、割裂不開的貨幣收支系統,通常稱為貨幣流通,是經濟生活中現實運動著的貨幣的集合、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