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 陳志霞

第一節 從眾

一、從眾的概念

從眾(conformity)是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於群體的引導或壓力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其中,群體的引導或壓力是影響個體改變其觀念和行為使之與群體保持一致的重要因素。這種群體壓力可能是直接和真實存在的,即如果個體不從眾,群體會採取威脅或懲罰等進一步的行為;也可能是隱含或想象的,即個體認為如果他不從眾的話,群體可能會懲罰他,儘管群體實際上並沒有威脅或懲罰他。

日常生活中的從眾,可以表現為在臨時的特定情境中對佔優勢行為方式的採納,如足球比賽結束之後跟隨大家一起騷亂、破壞等;也可以表現為長期性的對佔優勢的觀念與行為方式的接受,如對風俗、習慣、傳統的認同和順應等;還可表現為現場的對多數人意見的贊同,如開會舉手表決時,少數派會由於多數人舉手的壓力而舉手贊成多數人的意見。

判定一種行為是否屬於從眾,必然要涉及個體對群體的屈從或讓步。研究者指出,哪兒有從眾,哪兒必然就有衝突。衝突發生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個體想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動;另一方面,群體施加壓力要求個體保持與群體一致的態度和行為。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群體壓力時,個體很有可能是不會這樣做的。因此,從眾行為有時也譯為“相符行為”。

社會生活中的從眾行為,大多不具有直接的社會評價意義,無所謂是積極的或消極的,它對人的作用主要取決於行為本身的社會意義。在任何社會中,無論是從社會功能的執行,還是從社會文化的延續角度說,多數人的觀念與行為保持一致都是必要的。一個社會需要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價值觀與行為方式。也只有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順利地進行交往,社會才能正常運轉。因此,從眾具有促進社會形成共同規範、共同價值觀的功能。另一方面,從個人角度來說,個體只有在更多的方面與社會的主導傾向取得一致,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因為任何個體,無論他怎樣聰明,他的知識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多到足夠適應他所遇到的每一種情境。這樣,從眾就是一種個人適應生存的必要方式。

當然,從眾畢竟是一種被動地接受群體影響的方式,如果凡事都從眾,缺乏獨立思考,也會使自己失去主動性和缺乏個性,甚至做出一些讓自己後悔莫及的極端事情來。正當的做法應該是從眾但不盲從,既要考慮社會規範也要保持基本的理智,發展自己的個性。在社會生活中,多數人實際上已有儘量不偏離群體的習慣。個體從眾性越強,其偏離群體時產生的焦慮也越大,也就越不容易偏離群體。

二、從眾的經典研究

(一)社會規範的形成

謝里夫(M.Sherif,1935)進行了一項經典研究,以探究群體究竟怎樣形成共識性和同質性的信念。實驗由兩部分組成。首先,研究人員告訴被試,這是一項關於“視覺感知”的實驗,被試被帶到一間漆黑的屋子裡,只在遠處的牆上有一個小的光點。被試的任務是判斷光點移動的距離,這樣的判斷要做 100 次。這裡謝里夫利用了一種被稱為“遊動效應”(autokinetic effect)的視幻覺。在一間沒有任何其他參照的黑屋子裡,一個光點給人的感覺像是在運動,但實際上它並沒有動,所以遊動效應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驗控制,即對被試距離估計的任何影響,只能被歸於心理因素。在第一階段,每個被試獨自完成對距離的估計,此時,不同被試估計的平均值從幾英寸到數十英尺,有很大差異。

在第一階段獨立判斷完成之後,被試在後續的多次試驗中完成相同的任務。不同的是,這次是在公眾場合下(有兩個或三個其他被試在場)。謝里夫發現,在這些後續試驗中,被試判斷的平均值逐漸遠離他們第一階段獨自做判斷時的數值,差異逐步縮小而趨向一個共同的標準(見圖11.1)。謝里夫將這個共同的標準稱為社會規範。但是,被試否認他們在做判斷時受到了在場他人判斷的影響。後來再要求他們單獨在黑暗房間裡判斷運動距離時,個人的估計與群體的最後估計距離基本相同。謝里夫認為,這些研究表明,在模糊的情境中,群體會逐步建立規範和標準,並且各個群體成員會形成適合於群體信息影響或群體信息壓力的觀點。實驗的結果也表明了內心接受,即當被試離開群體之後,仍繼續報告群體所規定的運動距離。

figure_0242_0141

圖11.1 謝里夫的社會規範形成實驗中某一組的判斷情況

(二)群體壓力研究

社會心理學家阿希(S.E.Asch)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一直致力於從眾問題研究,是有關從眾問題研究影響最廣泛的一位學者。

阿希認為,謝里夫實驗中的被試之所以從眾,原因之一就是他們所要判斷的刺激是模糊的,因為光點移動的距離難以確定,這時候社會規範會發生強大效應。那麼,當我們對手頭任務有充足的信心,我們也知道什麼樣的回答是正確的,這時我們會做些什麼呢?當我們的私下態度和觀點與當下的社會規範相沖突時又會怎樣呢?如果你發現周圍的人都犯了錯,你敢跳出來堅持真理嗎?為此,1956年阿希報告了一個研究從眾的獨特方法,即將人們置於其他群體成員的意見之中,看個體態度與大多數人的態度(即公共態度)不一致時,他人存在對我們的判斷有著怎樣的影響。

figure_0242_0142

圖11.2 阿希實驗中的一個典型刺激

實驗的過程是這樣的:參與實驗的被試被分成7個人一組,並被告知這是一個關於視覺感知的心理實驗。每組的7個人只有編號為第六的被試是真被試,其他都是實驗助手。實驗在一個房間內進行,實驗任務很簡單,就是依次呈現18套兩張一組的卡片,一張卡片上印著一條標準線段,被試需要在另一張印有幾條線段的卡片上找出與標準線段長度相同的那條線段(如圖11.2)。在實驗的過程中,被試們是按編號順序一個接一個回答問題的,所以真正的被試必須先聽前五人的判斷才能說出自己的選擇。

在18次選擇中實驗助手有12次故意出錯,當然他們是一起給出相同的錯誤答案。結果,這項實驗中,被試們的最終正確率為63.2%,而沒有干擾單獨測試的對照組正確率是99%。而且,有 75%的被試至少有一次從眾行為,也就是選擇了跟助手們相同的錯誤答案;有 5%的人甚至從頭到尾跟著實驗助手一錯到底;只有25%的被試可以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同時也是正確的觀點。

阿希的這項研究是在20世紀50年代進行的,這對於當時還在對“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反思的人們是很有現實意義的。人們最開始不明白為什麼整個德國可以在納粹的帶領下做出那麼多瘋狂的、令人髮指的反人類罪行,而阿希的實驗證明個人會迫於群體的壓力採取錯誤的行為,即使他明明知道群體的行為是錯誤的。人的從眾行為有利於文化的形成和文化認同感的建立,但是在進行決策時,從眾行為很可能會導致集體決議左右個人意見,而正確的觀點卻在盲從中被忽略或掩蓋。

三、從眾的類型

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從眾行為的具體類型是很複雜的。從眾可以是表面的,也可以是內心真正接受的。從從眾的動機或目的來看,可分為生活探索型從眾和適應性從眾。比如街頭圍了很多人,路過的人因為好奇也圍上去想看個究竟,這是生活探索型從眾;而像大一新生剛入學的時候,期望被同學們接納和獲得他人的支持,也很容易出現從眾行為,這是適應性從眾。本章重點介紹的是根據從眾行為與個體內在態度的一致性進行的劃分,即將從眾分為真從眾、權宜從眾和不從眾三類。

1.真從眾

這種從眾不僅表現在外顯行為上,而且在內心的看法上也與群體的信念和行為保持一致,屬於一種心服口服、表裡如一的從眾。謝里夫實驗中的群體一致即屬於這種情況。由於實驗設置的情境中沒有任何光點移動距離作為參照,人們便自覺地接受了群體的判斷,在內在態度和行為上都與群體保持一致。日常生活中也有一部分人個性高度依賴,缺乏做決定的能力,這些人對於群體的跟隨,也屬於真從眾,如本章引例所提到的搶鹽民眾,大多即屬此類。由於真從眾的個體在內心上已經接受了群體的信念,因此在群體壓力撤銷之後,他們仍然會按群體的規範行動,因此人們對其行為進行預測的把握就較大。

2.權宜從眾

某些情況下,個體雖然在公開行為表現上與群體保持一致,但內心卻對群體的選擇產生懷疑,只是迫於群體的壓力暫時在行為上服從群體,即“口服心不服”,這種從眾就是權宜從眾。阿希實驗中的從眾,就是這種類型的從眾。因為相關的測試表明,被試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實際上可以非常準確地進行判斷。

在實際生活中,權宜從眾是從眾的一種主要類型。因為個體會對自己所處情境的利弊進行權衡,為了避免受到群體制裁而使個人付出太大的代價,在很多情況下,不管內心真實看法是怎樣的,個體都會選擇在行為上與群體保持一致。如《皇帝的新裝》故事中那些因為害怕別人說自己愚蠢而不敢說真話的人們。

在權宜從眾下,由於外顯行為與內心信念不一致,個體處於認知不協調狀態。與真從眾不同的是,在群體壓力撤銷之後,個體仍然保留著與群體不一致的信念,人們沒有把握肯定他以後還會按群體的規範行動。但是如果群體的壓力始終存在,而人們既無法脫離群體,又必須從眾時,心理上的調整會趨向於改變個人自身的態度,與群體取得意見上的一致;或者是找出一些理由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從而彌補觀點與行為之間的距離,使認知系統實現協調狀態。之所以一個成員在某個群體待久了之後,最終觀點與群體取得了一致,原因正是如此。

3.不從眾

不從眾的情況有兩類。一類是內心看法雖與群體一致,但由於某種特殊需要,行動上不能表現出與群體的一致,即“心服口不服”。如在群體由於某種原因而群情激奮時,作為群體的領導者,情感上雖認同群體,但行動上卻需要保持理智,不能用自己的行動鼓勵群體的破壞性行動而逞一時之快。這是表裡不一致的假不從眾情況。

另一類不從眾是內心觀點與群體不一致,行動上也不從眾,即“心不服口也不服”,這是表裡一致的真不從眾情況。通常情況下,只有在群體對個人缺乏吸引力,而個人在行動時不需要考慮與群體的一致性時才出現。在這種真不從眾的類型中,有一種極端的情況叫“反從眾”或“反模仿”,指的是個體觀察了群體中其他人的行為後,採取了一種與他們對立或相反的行為。

四、從眾的原因

造成人們從眾心理和行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從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行為參照

人有一種定向需要,他人行為是一種很好的行為參考。在很多情況下,人們由於缺乏對所處情境的準確判斷,必須通過其他途徑來獲得行為的引導。根據社會比較理論,在情境不確定的時候,其他人的行為最具有參照價值。從眾所指向的是多數人的行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參照系統。例如,在不明確的情境中,當沒有其他途徑和方法瞭解更多信息時,人們對於多數人的行為會尤為信任。因為在常識上,人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存在即合理,那麼多人的出現肯定有他們的理由,自己按照多數人的意見行動應該不會錯。所以現實生活中我們會更傾向於去人多的餐廳吃飯,到人多的商場購物,買大多數人選擇的品牌。不法商人僱傭“托兒”來進行不正當促銷之所以能奏效,正是利用了人們的這種從眾心理。

2.偏離恐懼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由此可見,人們如果出現偏離群體的情況,會面臨群體的強大壓力甚至嚴厲制裁。“霍桑實驗”是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實驗之一,研究發現,一些在官方規定的正式工作群體之中還存在著自發產生的非正式群體。非正式群體有著自己的規範和維持規範的方法,如有人違反這些規定,輕則挖苦謾罵,重則拳打腳踢。另有研究證實,其實任何群體都有維持群體一致性的顯著傾向和執行機制。人們對於那些與群體保持一致的成員會更加喜愛和接納,而對於那些偏離者則更傾向於討厭和拒絕,甚至會給予殘酷的懲罰和制裁。

2001年911事件帶來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美國人必須小心他們的言論。那些站出來反對布什政府對伊戰爭的處理方式或是其立法議程的政治家,很可能會遭到極度的敵視,包括死亡威脅。媒體中的不同聲音,也會遭到很強的反對。所以對於群體的偏離需要冒很大風險,人們出於對群體偏離的恐懼,通常會傾向於採取與群體一致的從眾表現。從文化特徵上來說,東方文化更提倡與集體保持一致,因此更容易產生偏離的恐懼,從而出現更多的從眾行為。

3.人際適應

根據自我價值定向理論,個人對某些群體的隸屬關係,是其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其自我價值感的重要來源。個人在許多時候需要通過維護群體的形象來維持自我的價值。同時,從眾行為也有利於個體獲得更多來自群體成員的喜愛和更多社會支持。因此,人們有時為了建立和維持良好的關係,會在必要時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態度,以保持和大多數人一致。研究表明,群體的凝聚力越大,與個人的關係越密切,與背景區分越鮮明,群體本身就越有吸引力和越有價值,引發從眾融合需求和行為的程度就越強。例如,青少年的“追星”行為,不是為了符合“主流文化”,而是為了增加與同輩群體的融合。

五、影響從眾的因素

影響從眾的因素主要涉及群體因素、個體因素及具體任務或情境三個方面。

(一)群體因素

1.群體的規模

阿希認為,人們從眾的行為應該和人群數量有關,所以他又進一步改進了實驗,分別將志願者同一名到多名實驗助手組成小組。當只有志願者和實驗助手組成的兩人小組進行測試時,雖然助手故意回答錯誤,但志願者的最終成績幾乎和單獨回答時一樣好。而當助手增加到兩人時,從眾率明顯上升;當助手增加到三個人時,從眾行為穩定在35%左右。之後再繼續增加助手數量則對志願者的錯誤率已經沒有顯著改變。社會心理學家傑拉德等人1968年進行的阿希式研究,也都反映了同樣的趨勢。我國社會心理學工作者20世紀80年代所做的阿希式研究得到的最高從眾率為40%,但都是在最高的從眾率出現後,即使一致性的群體規模再大也不再導致從眾率的增加。

出現這種規律的原因,是因為當只有兩名參與者時,他們之間的意見不一致會被看作是正常的人際間的分歧。但是,一旦增加到三個人,參加者就會認為他們不再是單個的個體,而是會開始感受到遵從的壓力;當四個人中有三個人都以一致的方式做出某種行為時,另外一個人就很容易瞭解群體的規範是什麼,所以就很可能採取與群體一致的行為,以避免可能的社會排斥。在這之後群體規模的擴大已經不會影響到個體對群體規範的判斷,所以從眾程度不會繼續顯著變化。

2.群體的一致性

一般情況下,群體的一致性水平越高,從眾比率越高;反之,群體的分歧有損於群體的力量,同樣也會影響到群體迫使成員從眾的力量。如果群體中只有一個人持不同意見,則他要承受巨大的壓力,而如果群體中另外還有一個人持反對意見,則使前者所面臨的從眾壓力大大緩解,從而明顯降低從眾的程度。阿希在進一步的實驗中,讓一位實驗助手做出不同於其他多數人的反應,結果被試的從眾行為減少了四分之三,因為被試有了一個“合作者”,從中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力量。即使這個實驗助手並沒有發表與被試相同的意見,但只要他與群體的意見相異,就會增強被試的信心,減少偏離恐懼,從而削弱從眾心理。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對社會共識任何一種形式的破壞,都足以降低從眾行為發生的可能。

3.群體的凝聚力

群體的凝聚力是指一個群體其成員之間相互依存感的強烈程度。群體的凝聚力越強,即群體成員越是相互依賴,對群體規範和標準的從眾傾向也越強,從眾行為產生的速度就越快。有人曾經特意設計了一個阿希式的實驗,安排五個實驗小組相互競賽。在線段對比實驗中,出錯最少的小組,其成員將得到兩張戲票。結果表明,個體在有共同目標的群體中更容易從眾,因為不如此就可能達不到目標。

(二)個體因素

1.知識經驗

個體對所處情境或刺激對象瞭解越多,掌握的信息越多,對正確的答案或真實的情況越有把握,就越不容易從眾;反之則越容易從眾。例如如果一名資深的醫生和一群企業家討論企業管理問題,他往往不會反對企業家們的意見,因為他對此問題了解不多;但如果是討論醫學問題,他往往會反對他們的一致意見,因為他對此有豐富的知識經驗,他傾向於把自己看成是群體中的專家而不願從眾。所以一般情況下,內行不容易從眾,而外行更容易從眾。

2.個性特徵

個人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社會讚譽需要等個性心理特徵,與從眾行為密切相關。通常,智商高、有自信、意志堅定、有較高自尊要求的個體不易產生從眾行為;相反,智商低、缺乏自信、有較高社會讚譽需要的人,特別重視別人的評價,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較易從眾。意志薄弱、暗示性強的人也容易表現出從眾傾向。施奈德等人(A.F.Snyder et al.,1960)的研究發現,被試的自我評價越高,從眾性越低。國內學者研究也發現,表現一致的獨立行為被試,往往有很強的自信心,對自己的看法積極而穩定,他們都強調“儘管許多同學與我不一致,我還是深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反之,易於從眾的被試表現出自信心較差。

3.性別差異

在人們的觀念中,一般認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從眾,許多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這種在從眾方面的性別差異被認為是由“社會化”過程引起的。因為在社會化過程中,人們往往教育男孩要“成為一個獨立思考者”“凡事要依靠自己”,而在培養女性時則不強調這些內容(俞國良,2006)。但進一步的研究則指出,過去的實驗之所以得出女子更容易從眾的結論,是因為實驗材料大多為男子所熟悉而為女子所陌生,諸如政治、球賽等。如果選用有利於女性的實驗材料,如烹調、服裝等,則男性和女性都表現出較高的從眾傾向,比例差別很小。

4.文化背景差異

研究證實,個體文化背景的差異也會影響到從眾行為。米爾格萊姆(S.Milgram,1961)對法國和挪威的大學生進行的對比研究顯示,挪威人比法國人更趨於從眾。他認為部分原因可能是法國文化鼓勵獨立和個性,而挪威文化則鼓勵忠誠於集體,重視社會責任。邦德和史密斯(Bond & Smith)1996年用阿希的方法在17 個國家做了133 次實驗,結果發現在中國、中東、挪威等這樣的集體主義社會裡,比在美國和法國那樣的個體主義社會裡更容易出現個人的從眾行為。這是因為,在集體主義文化中的從眾是一種受尊重的積極品質,而在個人主義文化中從眾常常被視為一種負性品質。這說明文化差異對從眾現象確實存在影響。

(三)任務或情境的特點

1.刺激物的性質

任務難度會影響個體的從眾行為,難度越大從眾行為越多,而且通常人們更容易對模稜兩可刺激物的判斷做出從眾反應。心理學家克雷奇等人(D.Krech et al.,1963)的研究也表明,在被試可以非常肯定的項目上,從眾率只有15%,在較為肯定的項目上為24%,而在難以肯定的項目上從眾率為36%。這說明當外界信息不確定的時候,人們就會傾向於和群體的意見取得一致,從而增加了從眾行為的可能性。

此外,不涉及原則問題的,人們較容易從眾;而如果是涉及倫理、道德、政治等原則問題的,人們不太容易喪失立場。對此彼德羅夫斯基曾經進行過一個實驗。實驗以一些四年級、七年級和九年級的學生為被試,先讓他們填寫一張問卷,上面有幾條關於道德問題的判斷,被試可以根據公認的準則做出回答。一段時間之後,再把包括這些問題在內的但問題數量更多的問卷發給被試,在他們回答之前予以暗示,指出其他人都贊成錯誤判斷。結果發現,只有極少數人接受暗示,而絕大多數人都不改變原來的意見。可見,在倫理道德等原則問題上,被試往往能堅持自己的判斷。

2.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

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越高,越有權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於群體的壓力。因為一般來說,地位高的成員往往資歷較深,能力較強,權力較大,信息較多,更能夠贏得地位低的成員的信賴,他們的看法和意見往往能對群體產生較大影響,並使低地位者屈從,而地位低的成員對他們的影響則很小。比如領導在下屬面前,老師在學生面前,軍官在士兵面前,都會較少從眾,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一般不會有從眾的壓力。

3.時間因素

時間因素對從眾行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群體交互作用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對從眾行為的影響是不同的。在交互作用的早期階段,由於雙方都處在相互適應階段,規範還沒有建立起來,雙方都比較容易接納對方,也較容易被說服,因此這個階段更容易發生從眾行為。而一旦進入交互作用的後期,雙方都已經建立起了相應的規範,相互之間會試圖鞏固自己的地位,所以不易被說服而從眾。

另一方面,在早期階段如果個體自信心不足,同時又有高群體壓力,則容易從眾。根據Tetlock(1989)等人的研究,這個時候如果個體在表達自己的意見前,先了解別人的想法並寫下來,那麼輪到他自己發表觀點的時候,就會表現出較多的從眾;但是如果在聽別人說之前先思考過,那麼表達的時候就會表現出較少的從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