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 陳志霞
第九章 攻擊行為
引例
馬加爵事件
綜合媒體報道 2004年2月,雲南大學 6 幢 317 號宿舍發現 4 具男性屍體,經查死者是該校生化學院2000級4名學生,死亡原因都是腦部為鈍器擊打。經公安人員現場勘查和調查訪問後認定,4人的同學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馬加爵1981年出生當年不到23歲,殺人手段卻極其殘忍。
據介紹,馬加爵平時愛踢足球和打籃球。四個死者中除一位住在另一幢樓外,馬和另兩位同宿舍居住、一位住隔壁。五個人同級,常在一起打球。據同學說,馬加爵生性比較粗暴、孤僻、不太好處。平時打球,只要有人踢不好或無意間踢到他身上,他便會動怒,有時甚至翻臉罵人。馬加爵有幾個廣西老鄉以前常來找他玩,後來漸漸不來了。還有同學回憶,馬加爵以前經過 316 室,只要聽到裡面的音樂聲大一點就會破口大罵。有一次同宿舍的一位同學動了馬的東西,馬發現後便一直記恨在心,從此不再理睬該同學。同學都說他性格孤僻,不太好相處。
馬的老家在廣西賓陽縣農村,父親年已六旬,母親則因病重臥床多日,家庭貧困。2004年3月15日晚19時35分,馬加爵在海南三亞被抓獲,經警方審訊,他交代了殺人原因,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馬加爵供述說:上大學後,他一直有很大的壓力,過得不好;同時,總覺得同學們看不起他,在背後議論他的一些行為舉止。殺人事件的起因是因為打牌爭執。幾個同學打牌時,因一同學懷疑馬出牌作弊兩人發生爭執。曾被馬認為與其關係較好的該同學說“沒想到連打牌你都玩假,你為人太差了,難怪某某過生日都不請你……”,馬認為他的這番話傷害了自己的自尊心,轉而動了殺機。另據某教授透露,馬加爵真正的殺人動機之一是因為寒假期間涉及性行為被室友發現。因生活瑣事矛盾,積怨已久的馬加爵用鐵錘先後將唐某等4名被害人逐一殺害,並藏匿於宿舍衣櫃內後逃匿。令人扼腕嘆息的是,他不僅毀掉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也毀掉了父輩和整個家庭的期望,並且讓他們這一生都揹負著兒子給他們帶來的恥辱。更令人同情的是,被殺死的4位青年和幾乎毀掉的4個家庭,這是何等的令人傷痛。
2012年12月14日美國校園發生槍擊案,包括槍手在內死亡人數達28人,其中有20名年僅6到7歲的學生(8名男童、12名女童)。另外美國司法部2012年10月1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2011年有580 萬12 歲及以上美國人成為暴力犯罪受害者,這意味著每1 000 人裡就有22.5 人受到暴力犯罪侵害,比2010年上升了17%。
事實上,儘管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了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但不同國家和地區仍然充斥著戰爭和殺戮、爭鬥和血腥、暴力和犯罪等,人們在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和喜悅時,同時伴隨著很多生存的恐懼。
人為什麼會有攻擊和侵犯行為?人類本身就是具有攻擊性的嗎?電視或電影中暴力場面是否會增加觀眾的暴力傾向?社會、學校和家庭可以採取哪些措施減少攻擊和侵犯行為?本章將集中討論人的攻擊和侵犯行為,並分析影響攻擊和侵犯行為的因素,探討如何對攻擊和侵犯行為進行有效預防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