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 陳志霞
第三節 親密關係
一、依戀
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有一些自己覺得特別親近的人,與自己的父母、家人或戀人之間存在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樑熙等,2014)。依戀(attachment)是親密關係的一種最基本形式,是指一種忠實、充滿感情的關注或聯繫。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和瑪麗·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等人研究了個體幼年與父母或教養者的互動模式對個體依戀方式的影響。他們認為,人類生來就具有尋求與他人形成依戀關係的傾向,早期依戀經驗會影響個體對自我和他人的認知圖式,形成其內部認知模式,貫穿人的一生,並且擴展到與其他人的關係。依戀模式(attachment styles)就是基於個體在嬰兒時期與主要教養者之間的關係發展而來的個體對人際關係的預期方式,通過陌生情境測驗,她將嬰兒的依戀關係分為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矛盾型三類(也有研究將依戀模式大致分為安全型、沉溺型、拒絕型和不安型四類)。
安全型依戀模式(secure attachment style)的個體,其基本特點是內心有安全感,信任他人,不擔心被拋棄,認為自己是有價值和受人歡迎的。如果個體在嬰兒期受到恰當的照顧,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就會信任他們的教養者,不擔心被拋棄被虐待,並且認為自己是有價值和值得關愛、招人喜愛的。其內部認知模式是既自信又信任他人(+自我+他人)。
迴避型依戀模式(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個體,往往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他們幼年受到教養者的冷漠和疏遠,因為早年建立親密關係的嘗試被拒絕,因而傾向於壓抑自己的依戀需求,迴避親密關係。其內部認知模式是相信自我不相信他人(+自我−他人)
焦慮/矛盾型依戀模式(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style)的個體,往往擔心自己的伴侶不能以對等的方式迴應自己的親密需求,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他們往往在幼年有著專橫並且情緒不穩定的教養者,無法預測其教養者會在什麼時候以何種方式迴應他們的需求,於是變得焦慮不安。其內部認知模式是既缺乏自信又不信任他人(−自我−他人)。
對成人浪漫關係的研究發現,具有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個體在三類人群中具有最持久的浪漫關係,並且在浪漫關係中體驗到最高程度的責任感和滿意度;焦慮/矛盾依戀模式的個體在三類人中浪漫關係持續的時間最短;迴避型的人則最不容易開始一段浪漫關係,他們在人際關係中保持著距離,對親密關係的責任感較低。
視野拓展
你是迴避型的戀人嗎?
瑞安和肖恩娜是辦公室戀人。他們戀愛幾月後,瑞安辭職了,跳槽到某大型公司,薪酬豐厚。這以後的工作日,兩人就不能像原來一樣出雙入對了。有一次,瑞安被新公司派去出差。期間,他想念肖恩娜,給她打電話。電話響了兩聲,肖恩娜就掛斷了。肖恩娜從沒掛過他的電話,所以瑞安感覺很不對。他又撥一次,這次肖恩娜直接就掛斷電話,並關了機。聽著手機裡傳來語音留言的提示,瑞安很受傷。他不知道肖恩娜為什麼拒接電話,有點不安,也沒給她留言。由於心緒不寧,他在開會的時候也無法集中注意力。他對自己說:既然肖恩娜不接電話,那我出差期間再也不給她打電話了。眼看一場誤會就要釀成,幸好肖恩娜一小時後給他發短信道歉,解釋她之所以沒接電話,是因為老闆正在旁邊問她工作的事。看到短信後,瑞安感覺如釋重負,馬上給肖恩娜回了電話。
瑞安是焦慮型依戀風格,對戀愛中的細枝末節都有敏銳的第六感。對女朋友的行為舉動,他一直有細緻的觀察。他能注意到電話響了幾聲,肖恩娜才掛掉。他還能準確地推斷出肖恩娜一定是先掛斷了他的電話,接著又關掉手機。如果是其他依戀風格的人,一定不會注意到這些細節。他過去一直和肖恩娜距離較近,相隔不過三間辦公室,這次的暫別是他們第一次分開,他敏感和焦慮也是正常的。幸好,肖恩娜是安全型的,能輕鬆自如地應對瑞安的焦慮。她及時和瑞安取得聯繫,安撫了他一觸即發的依戀系統。由於瑞安的焦慮總能及時得到安撫,他的感情狀態一直比較好,從未進入危險區。
本拓展內容摘自《讀懂戀人心:如何在未知中相愛,在懂得後相守》(阿米爾·萊文,雷切爾·S·F·赫勤 著,劉靜 譯),噹噹網有部分章節內容摘錄:
http://product.dangdang.com/22800145.html
二、愛情
愛情作為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自古以來被無數詩人和作家盡情謳歌,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關心的熱點話題。魯賓(Z.Rubin,1972)最早對愛情進行了科學研究,他認為,愛情與喜歡不同,愛情具有以下三個重要特徵:①依戀。戀愛雙方對戀人有著非常強的依戀,孤獨時會尋求戀人的陪伴和安慰,他人無法替代;②關懷與奉獻。戀愛雙方會時刻關心和惦念對方,願意為對方付出而不計回報,並從為對方的付出中感到快樂;③親密。戀愛雙方會將彼此視為最親近的人,願意分享物品和生活中的心理感受。
愛情的形式和具體表現千姿百態,根據情感發生的速度和強度大致有友誼式愛情和激情式愛情兩類。友誼式愛情(又稱伴侶之愛)是一種相對平和、穩定、深沉的情感依戀。它是對一個值得喜愛的伴侶的適宜的、充滿感情的、信賴的愛,它以深度的友誼為基礎,涉及相伴的關係,享受共同的活動、相互的興趣,也分享歡笑。激情式愛情是深情的、極富激情的愛,是強烈渴望和對方在一起的一種狀態,且往往伴隨著生理喚醒的興奮狀態。
三、斯騰伯格的愛情三元論
愛情是人類美好的情感,在個人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由於研究的困難,心理學界對愛情的理論解釋往往多於科學的驗證研究。斯騰伯格的愛情三元論(Sternberg,1988)是目前較受重視的一種愛情理論。
斯騰伯格認為,人類的愛情雖然複雜多樣,但基本上不外乎由三種成分所組成。這三種成分分別是:①動機的成分。愛情背後的動機,除了內發的性驅力之外,也有外在的誘因與習得的社會性動機。②情緒的成分。當愛情發生時,除了愛與欲之外,還可能夾雜著其他的各種情感。正所謂“酸甜苦辣”皆是情。③認知的成分。愛情中的認知作用對動機和情緒兩種成分而言,是一種控制因素。如果說動機和情緒分別可以看作電流與火花的話,認知就是開關和調節器。它可以斟酌愛情之火的熱度予以適當調節。這三種成分的結合構成了愛情心理的完整內容。
人物譜
斯騰伯格(Robert Jeffrey Sternberg,1949-),美國心理學家、心理計量學家。1975年獲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耶魯大學心理系教授,美國心理學會普通心理分會和教育心理學分會主席,兼任《心理學學報》《美國心理學雜誌》《教育心理學雜誌》《人類智力國際通訊》等刊物的編輯。
斯騰伯格提出了智力三元論、成功智力理論、愛情三元理論等。
百度百科“斯騰伯格”詞條:
http://baike.baidu.com/view/118899.htm
生活中兩性間的愛情形式可能千差萬別,不同情侶間的親密關係與熱烈程度也各不相同。但不管愛情形式如何複雜多樣,基本上都是由這三種成分按照不同比例的配合所演化而成的。一對對情侶由於各自愛情成分的不同編織出的愛情也帶有自己獨特的色彩。
斯騰伯格還將動機、情緒和認知三者各自單獨在兩性間發生的愛情關係,即單一成分的愛情關係,分別稱為熱情、親密和承諾。也就是說,以動機為主的兩性關係是親密的,以情緒為主的兩性關係是熱情的,以認知為主的兩性關係是承諾、守約的。這三種不同的愛情關係在兩性間維持的時間與強度是不同的。圖 7.3 用曲線直觀地顯示了三種成分的時間及強度特性。
圖7.3 斯騰伯格愛情三元論
這三種成分構成了喜歡式愛情、迷戀式愛情、空洞式愛情、浪漫式愛情、伴侶式愛情、愚蠢式愛情、完美式愛情七種類型(圖7.4)。斯騰伯格的愛情三元論給我們青年朋友一點重要啟示:僅憑熱情的愛情不可能持久。理想的愛情關係應該是三種成分都具備,且合而為一。斯騰伯格稱之為完美之愛。對於青年的戀愛與婚姻而言,理性的觀察、溝通與調適顯得特別重要。
圖7.4 愛情的七種類型
視野拓展
《牛津大學公開課:愛情微講座》
這是牛津大學多位頂級學者進行的一系列以愛情為主題的講座,共六集:http://v.163.com/special/openc ourse/oxfordabridgedshorttalks.html
《海倫·費舍爾:戀愛中的大腦》
為什麼我們對愛情是那麼地渴望,甚至會為它而死?為了探明我們對於愛情最本質的需求,海倫·費舍爾和她的研究團隊對戀愛中的和失戀的人們進行了磁共振成像(MRI)測試(時長15分53秒):http://v.163.com/movie/2014/7/5/4/MA0EKH7UD_MA0E KMB54.html
四、個體性心理的發展
很多心理學家都對個體性心理的發展進行了研究,如弗洛伊德、斯普蘭格、赫羅克(H.Hurlock)、瓊斯(H.E.Jones)等。這裡分別介紹赫羅克和瓊斯的研究。
(一)赫羅克的性意識發展階段論
赫羅克認為,在性意識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性反感期——嚮往年長者的時期——對異性的狂熱期——浪漫的戀愛期四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男女的性意識與行為都表現出不同特點。
1.性反感期
進入青春期的個體,當性生理髮育開始啟動並出現第二性徵時,往往有一個對性的反感與牴觸時期,這個時期稱為性反感期(約十二三歲)。這一時期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在一年左右。我國學生大多是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低年級階段。由於女生開始青春期生理髮育的平均年齡較男生早一年左右,包括性反感在內的相應性心理的發展也比男生要早一年。而且,性反感的特徵在女生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當出現月經來潮、乳房脹大等生理變化的時候,由於對人類性生理缺乏瞭解,不少少女感到害羞、不安和反感。有的女生甚至認為,女性性徵的出現是一件很丟臉的事,只讓女性來承擔月經和生育的負擔對女人來說太不公平。在男女交往過程中,有一種異性間彼此排斥、疏遠、逃離的傾向。一些小時經常一起玩耍嬉鬧的異性夥伴這時也突然變得彼此冷淡、較少說話。一些異性同桌間還流行三八線,有事情也不說話,僅用咳嗽、敲桌面等信號來表達諸如“我要過去”等簡單信息。在他們眼裡,戀愛是不純潔的表現,是最見不得人的事。如果偶爾看到男女同學在一起,他們便會起鬨、嘲笑。如果聽說某某同學談戀愛,某某成人婚外戀這些在他們看來最丟臉的事情,他們就會對這些人極為反感與蔑視。
案例閱讀與分析
小學生制訂超萌三八線合同
據晉江新聞網2013年12月8日訊摘要:“三八線——男女有別,桌子一分為二,誰也不許超過,如超線將被打一下。”在這份合同上甲乙雙方鄭重簽名,並且用紅筆煞有介事地描了個印章。近日,一份小學生制訂的“三八線合同”走紅微信,童真的語言,讓大人們也忍不住童心氾濫。
升級:再出補充合同說“二郎神”要挨“如來神掌”
前幾天,女孩又醞釀出了一份補充合同。因為她覺得“三八線合同”還不足以“鎮住”同桌。這份補充合同詳細羅列的“五大不許”,同樣簽名、蓋章了。
讓記者不解的是,其中有一條是“不許說二郎神之類的話”。對此,女孩的解釋是——“二郎神很討厭,我不喜歡,不希望同桌故意整天在耳邊說二郎神”。
那麼,這份合同內容是否事先徵求過男孩的意見呢?“給他權利了,他不用。”女孩說。
“我不知道要提些什麼建議,不過這上面寫的好像不少都是我容易犯的毛病,對我也是一種約束。”男孩笑著說。
思考討論:本新聞被冠以“大人都笑噴了”的標題,推薦讀者“笑噴”之餘對照正文理論內容進行具體分析討論。
晉江新聞網《羅山兩小學生制定“三八線合同” 大人都笑噴了》:
http://news.ijjnews.com/system/2013/12/08/0105941 88.shtml
2.嚮往年長者的時期
處於嚮往年長者時期(13~16 歲)的青少年往往都有自己的同性或異性年長者偶像。他們最容易產生強烈的偶像崇拜。這也是為什麼影視明星非常容易贏得青少年狂熱擁戴的原因所在。當崇拜與嚮往的對象為同性時,赫羅克稱之為迷戀;如果崇拜的對象為異性,則稱之為英雄崇拜。迷戀的對象往往是他們周圍稍微年長的同性,可能是本校的高年級同學,也可能是某方面的明星。當迷戀發生時,他們往往對迷戀的對象產生類似獨佔性的感情要求,渴望能與對方產生精神共鳴。這種同性精神之戀在13~16歲間的青少年是很正常的現象。這一階段的青少年也極易對年長異性產生崇拜和嚮往,即“童年時的戀愛”。很多人都回憶自己在中學時代曾經悄悄愛上自己的老師。當這種“童年時的戀愛”或“英雄崇拜”發生時,他或她往往是從對方所不注意的遠處,著迷地傾倒於所向往的對象的一舉一動。並且,由於將對方偶像化而苦苦折磨著自己。總是覺得對方是如此完美和不可企及,而自己則是如此不能令人滿意。對方的態度可能強烈地激勵自己上進,也可能嚴重傷害天真的情感。儘管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對異性的崇拜與愛戀既強烈又純潔真摯,但絕不是真正的愛情。
追星族的偶像崇拜
3.對異性的狂熱期
處於對異性狂熱期的青年所向往的對象不再是年長者而是年齡相當的異性。他們對異性深感好奇,希望瞭解異性,特別喜歡和異性同伴一起活動。在集體活動中,總是希望能夠引起異性的注意。有異性參加的活動往往既活躍又卓有成效。但是,這種對異性的普遍熱情與好感沒有明確具體的目標,缺乏選擇性。與一對一的交際相比,他們更喜歡與不止一個的年輕異性同伴一同遊戲。他們所接近的異性對象也容易變換。這一時期的男女往往容易誤把友情當愛情,他們的“初戀”往往缺乏穩定性,難以持久。因此,家長及教育工作者應注意防止早戀現象的發生,教育這一階段的青少年不要過早談戀愛。同時,家長和教師也容易誤把這一階段男女同學的正常接觸當作早戀。所以,家長和老師又必須注意正確引導、處理和對待這一階段男女同學的正常交往。
4.浪漫的戀愛期
浪漫的戀愛期性心理的特徵是,愛情集中於一個異性,對其他異性的關注顯著地減少。他們希望能夠與自己所鍾愛的異性單獨相處,脫離群體活動;渴望加深彼此瞭解,增進感情。雖然戀愛雙方的感情熾熱,但不失理智;雖然彼此深愛對方,但並不因此就認為對方完美無缺。戀愛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彼此經常設想未來的婚姻家庭生活。在這一點上,女性比男性表現得更為明顯,她們注重戀愛過程與結果的統一,把戀愛作為婚姻的準備。雙方的交際也比較慎重,希望能夠得到雙方家庭及社會的祝福與讚許。
(二)瓊斯的性心理髮展階段論
H·E·瓊斯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對個體性心理的發展進行了研究。他把性心理髮展分為如下階段:
(1)對對方的性別不關心的時期;
(2)對異性的牴觸期;
(3)雖然具有對性的關心,但害羞心強的時期;
(4)經過正確的指導,可以採取協同行動的時期;
(5)雖然開始交際,但因為認識和技巧有限,往往發生誤解和衝突的時期;
(6)開始與一個特定的異性相接觸的交際時期;
(7)開始以社會公認的身份交際的時期。
可以看出,瓊斯和赫羅克的分期雖然不同,但內在規律是一致的。總的來看,青年對異性的態度是經過各種曲折的過程而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