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 陳志霞
第二節 社會認知的影響因素和效應
一、社會認知的影響因素
社會認知的影響因素包括認知對象因素、認知者因素和認知情境因素三個方面。從認知對象來看,一些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如重大國際國內時事和歷史事件,歷史和時代的名人要員,與個體自身需要、願望、興趣、利益直接相關的人物與事件,具有引人注意的一些物理特性的一些人物事件等往往成為人們關注認知的對象,並且對社會認知的主觀印象也會產生不同影響。布魯納(T.S.Bruner)在其著名的硬幣實驗中,曾經讓30名10歲兒童觀看一套面值不等的美元硬幣和圓紙片,然後讓這些被試畫出剛才看過的硬幣和紙片。結果,因為兩套材料的社會意義不同,被試畫出的兩套圖形大小迥異,所畫的硬幣大小遠較實際的硬幣要大。從認知者主觀因素來看,個體的知識經驗、個性特點、情緒狀態、態度、價值觀等都會影響到個體的社會認知。
首先,由於知識經驗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價值觀不同,對人對事的態度與看法往往會存在一定差異。對於一個對圍棋一無所知的家庭主婦來說,不管多麼重大、多高級別的圍棋比賽,也很難吸引她的注意力,國際棋王也難以讓她記住尊姓大名。而一個圍棋迷可能對圍棋比賽如痴如醉,對著名棋手瞭如指掌。同樣一部《紅樓夢》,不同人看到的內容有很大差異。道學家看到的是淫,經學家看到的是易,革命家看到的是排滿。一個紅學專家對曹雪芹及其《紅樓夢》中人物的瞭解也遠非普通人所能及。
其次,不同氣質和性格特點的人,其社會認知的廣度與深度也會有一定差異。多血質的人、外傾型的人,社會認知的範圍廣泛,知覺速度很快,看人看問題比較敏銳,但往往不夠細緻。粘液質和抑鬱質的人、內傾型的人,社會認知的範圍相對狹窄,速度較慢,但比較細緻。
再次,個人的情緒狀態也會影響其社會認知與判斷。心境好時,看到的一切都顯得很美好,即使平日看不慣的人和事,這時也顯得順眼多了。認知範圍也隨之擴大,信息靈通。心境欠佳時,覺得一切都令人厭倦,有時別人友善的言行也會被誤認為是虛假的、別有用心的。認知範圍也隨之縮小,消息閉塞。莫雷的一項研究還表明,處於恐懼狀態下的人,對恐怖最為敏感。在一次實驗中,他先讓一些女孩做一種很嚇人的遊戲,再讓她們和其他女孩一起判斷一些面部照片。結果,做過遊戲的女孩比沒做過遊戲的女孩把照片判定得更為可怕。
最後,個體的需要、興趣、願望等也會影響我們認知的對象、範圍與主觀判斷。例如,參加升學考試的考生及其家長總是對相關考試信息特別關心。某些相關政策的變化,有人會拍手稱快,有人會覺得非常倒黴,有人覺得無所謂。好壞的判斷依據就是個人的不同具體情況。
認知的情境因素也會影響到人們的社會認知。身臨其境的感受與間接認知的感受就有較大差異。親臨抗洪搶險前線、親自參加抗洪救災,對於洪水、災情以及抗洪軍民的戰鬥精神的瞭解與認識就比看報看電視聽廣播要具體得多。對於同一個人,在工作單位、在家中或在晚會、聚餐時見面的第一印象也會有相當大的差距。
二、社會認知的若干效應
社會認知效應是指由於社會心理規律的作用,人們在社會認知過程中對刺激的一些特殊反應效果。從某種角度講,各種社會認知效應實際上是對認知對象的一種偏差性反應。這種偏差性反應既有其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
1.首因效應
在印象形成過程中,初次接觸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對後繼認知有重要影響,稱為首因效應。一方面,第一印象往往非常深刻,難以改變。另一方面,從第一印象所得來的信息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人們對後繼印象的解釋。生活中,這種現象相當普遍。所謂“先入為主”“有色眼鏡看人”等都是首因效應的反映。
盧欽斯(A.S.Luchins,1957)用實驗證明了首因效應的存在。他用兩段文字分別描述一個名叫吉姆的男孩的兩個生活小片段。其中一段(A)描述吉姆和朋友們一起上學,他在路上晒太陽,在商店和熟人聊天,路上還和一個新近剛剛認識的姑娘打招呼。這段文字暗示吉姆是一個性格外向的男孩。另一段(B)描寫吉姆放學後獨自回家,在樹蔭下歇涼,在商店裡默默排隊購物,碰到那個新近認識的姑娘也沒有主動打招呼。這段文字暗示吉姆是一個性格內向的男孩。他分別用A段在前、B段在前兩種方式把這兩段文字連接起來呈現給不同被試。然後,要求被試讀完文章後對吉姆性格做出評價。結果,儘管文章內容完全相同只是排列順序有所不同,被試的反應卻有很大不同。首先讀到A段的被試大多認為吉姆是一個性格外向的人,首先讀到B段的被試則普遍認為吉姆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可見,初始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重要作用。當不同信息結合在一起時,我們總是傾向於重視前面的信息,忽視後面的信息。
若斯巴特等人(Rothbart et al.,1977)的實驗同樣說明了首因效應的作用。他們讓A、B兩組大學生看一個德國中年人的同樣一張照片。對A組學生介紹說,此人是當年希特勒手下殺人集團蓋世太保的首腦人物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殺害了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對 B組學生則介紹說,此人是反納粹地下組織的領導人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挽救過成千上萬猶太人的生命。然後,分別要求兩組學生就照片上的面部表情描述他們對此人的印象。結果發現:A組學生都將此人描述為面貌凶狠、殘忍成性的人;B組學生都將此人描述為面貌和藹、心懷仁慈的人。為什麼對同一個人會產生如此截然相反的兩種印象?這是因為實驗者事先的不同介紹使被試產生了兩種相反的第一印象,因而他們對相同表情給出了不同解釋。
首因效應提醒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注意給人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老師的第一堂課、畢業生的求職面試、男女青年的初次約會等,都應該事先做好精心的準備。同時,首因效應也提醒我們,在認識與評價他人時,應儘量避免先入之見。
2.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指在社會認知過程中,最近的信息對人的印象形成有重要影響。盧欽斯以另一種方式重複了上述的那個實驗。其具體做法是,在被試閱讀有關吉姆的兩段文字之間留出一定的時間間隔。在閱讀一段描述之後,讓被試做數學題或者聽歷史故事,然後再閱讀第二段描述。實驗結果與上述經典實驗恰恰相反,這時起重要作用的不再是初始材料,而是後面閱讀的材料。盧欽斯認為,在關於某人的兩種信息連續被人感知時,人們總是傾向於相信前一種信息,並對其印象較深。也就是說,這時起作用的主要是首因效應。
在關於某人的兩種信息斷續被人感知時,人們關注和重視的主要是最近的信息。這時起作用的主要是近因效應。在現實人際交往過程中,個體與陌生人交往即初次見面時,首因效應起較大作用;個體與熟悉的人交往即長期交往時,近因效應起較大作用(如圖3.2)。
圖3.2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如果兩種信息接連出現,並且聽眾經過一段時間後現做反應,那麼首先出現的信息最有利(首因效應)。如果兩種信息在時間上是分離的,而要求聽眾在聽完第二種信息後立即判斷的話,那第二種信息最有利(近因效應)。
3.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是社會認知過程中一種以偏概全的心理反應。當我們對某人形成某方面的初步印象之後,就會傾向於以此去推論他在其他方面的表現。假如一個人被賦予了一個肯定性特徵,那麼他就可能被賦予其他積極特徵;假如一個人被賦予了一個否定性特徵,那麼他就可能被賦予其他否定特徵。也就是日常人們所說的“一好百好、一壞百壞”。這樣的事例非常普遍。例如,看到一個儀表出眾的人,我們往往會認為他同時還具備聰明、能幹、正派等其他好的品質。對於某個有偷竊行為的人,我們會認為他一定具有不誠實、自私、懶惰、凶狠、貪婪等不良品質。有的老師因為某同學成績好就認為他各方面都好,有的領導看到某青年的個別缺點就認為他一無是處,有的戀人看到對方的某一優點就覺得對方處處可愛。愛屋及烏更是暈輪效應的極端表現。
暈輪效應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認知者掌握的有關材料不夠全面、不夠深入,在這種情況下推論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特徵,必然會有一定的侷限性。二是認知者根據自己的需要、好惡、理解水平,傾向於重視自己已經瞭解或需要的材料,忽視不需要的部分,因而產生片面認識。
在教育與管理過程中,暈輪效應會影響教師或管理者對學生或下屬的正確判斷,嚴重者甚至會斷送一個人的前途、影響組織的發展。因此,教師及管理者應注意全面深入地瞭解學生及下屬,從多方面去了解他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待他們,力戒個人成見。
4.社會刻板印象效應
社會刻板印象又稱定型化效應,是指人們對社會上某類人或事物的一種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其形成過程是,在沒有接觸具體個人之前,首先把社會上的人分成若干類別,每一類型的人都有一些相對固定、概念化的特徵。當遇到現實個體時,就把他納入某一類型,並把這一類型的總體特徵賦予這一特定個人。
例如,在我們的印象中,美國人有一些相對固定的基本特徵。當遇到一個美國人時,我們往往不做深入瞭解就認為他一定具有這些特徵。社會刻板印象表現在性別、年齡、國籍、職業、體型、相貌、衣著、愛好、性格等各個方面。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美國人的特點是勤奮、聰明、進取、講求實效、敢於冒險;英國人的特點是因襲常規、傳統、保守;猶太人精明、勤奮、吝嗇;法國人浪漫、多情。
就職業方面來說,在很多人眼裡,似乎有一些工作(如經理、教授、軍人、航海艦隊隊長、公安局長等)是男性的專利,有些則是隻有女性才會乾的工作(如幼兒園老師、保姆、賓館服務員等)。在年齡方面,一般人都認為中老年人閱歷豐富、認識全面、辦事沉穩,年輕人偏激、易衝動、辦事草率。在衣著方面,一些人認為衣著華麗、花枝招展的女人大多輕浮、缺乏同情心、沒有真才實學、虛榮心強、貪圖享受,衣著樸素的人大多純樸有內涵。在體型方面,一些人認為胖子大多溫和、寬厚、友善、仁慈,瘦人大多內傾、嚴厲、冷漠。
具體個人的特點與群體特點既有一致性也有差異性。例如,大多數北方人都比較直率、豪爽,但也不排斥少數北方人是精明、工於心計的。社會刻板印象的積極一面是便於較快地認識和了解他人,其消極一面是這種認識有時不夠準確,甚至與實際情況完全相反。商業活動中,如果我們的談判對象是一個北方人,我們可以用直截了當的方式與對方坦誠相見,一般情況下效果會比較好。但是,也可能我們遇到的恰恰是一個特別細心、精明的北方商人,這時利用刻板印象就會出現錯誤判斷。
5.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又稱福勒效應或星相效應,是由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人們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有人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日常生活中算命、看手相、星座等之所以廣受歡迎,就是因為巴納姆效應的作用。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所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