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 陳志霞

第一節 社會認知的內容和特點

一、社會認知的具體內容

社會認知的對象即社會客體,其內容十分廣泛,既包括他人、群體、人際關係,也包括認知者自身。社會認知的具體內容既包括社會客體的一些物理屬性,諸如高矮、胖瘦、衣著、相貌、聲調等;也包括社會客體的一些內在品質與特點,如聰明或愚笨、勇敢或怯懦、善良或凶狠、大方或自私等。總括起來,社會認知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一)對他人的認知

1.對他人外貌及儀態的認知與判斷

當我們接觸一個人時,首先會注意到對方的面部長相及高矮、胖瘦、膚色、髮型、衣著以及是否有肢體殘缺等表面物理特徵,並且將這些特徵加以整合形成關於某人的具體外部印象。我們還會根據一個人的表面特徵做出有關他是否有風度、是否讓自己喜歡及其個性特點等方面的判斷與推測。例如,身材較胖的人大多給人以寬厚、友善的印象,過於時髦的衣著打扮容易讓人產生輕浮、無主見、徒有其表的印象,膚色過於白皙的女人會讓人聯想到養尊處優未經風雨的嬌小姐或闊太太,等等。顯然,個人的外表特徵不是普通的物理刺激,認知者總是把它們作為具有社會特點的認知信息,力圖用自己的知識經驗與個性特點去解釋它們。

2.對他人表情的認知與判斷

表情是一種重要的社會信息,人們的表情動作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語表情等。人們對他人表情的認知同樣涉及這三個方面。美國心理學家艾克曼等人(Ekman et al.,1975)1973年做了一個實驗,他分別讓來自五個不同國家的被試根據照片來判斷人的情緒狀態。這些照片的表情有喜悅、厭惡、驚異、悲哀、憤怒、懼怕六種。結果顯示,大多數被試都能夠準確地判斷照片上人物的情緒狀態,說明表情動作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性。

一個人的表情動作通常反映了他真實的內心世界,高興時眉開眼笑,憂愁時緊鎖雙眉。但是,個人也有可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表情動作以掩飾自己的真實內心體驗。例如,本來內心感到很傷心,卻表現出一副很開心的樣子。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認知者具備豐富的知識經驗和對於對方心理特點的瞭解,才能由表及裡、辨其真偽。同時,還要注意全面系統地觀察以獲得可靠信息。刻意裝扮的表情總是難免有些地方露出破綻。正如國外一句諺語所說:“如果一個人笑的時候腹部不動,提防為妙。”此外,雙方關係的親疏程度也會影響到情緒判斷的準確性,與對方關係比較親密的人往往更能準確地通過表情動作了解其內心世界。

3.對他人言行的認知與判斷

言語有口頭言語和書面言語。對他人言語的認知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對他人語音、語調、語種、字體等的認知。例如,一個人講普通話或方言、操南方口音或北方口音給人的印象就不同。不同的音調傳達的信息也不同。撒切爾夫人剛出任英國首相時,在公開場合演說的音調總是很高。形象師認為,尖銳、刺耳的音調容易給人嚴肅、強硬、不隨和的感覺。她聽從形象師的建議,頗花了一番工夫去改正自己演講時的高語調。二是對字面含義的認知。三是對言語隱含意義的認知。“言為心聲”,一般情況下,個人的言語是其思想觀念與態度情感的表達。當然,與表情動作一樣,人有時也可能曲折委婉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有時也可能言語表達的意思與其本意恰恰相反。常言道:“聽其言,觀其行”。個體的言行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不一致。我們往往更多地根據一個人的行為來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價值判斷。

4.對他人個性的認知與判斷

在對他人各種外部信息綜合加工的基礎上,我們還會對其個性做出判斷。這種認知與判斷從人際接觸的初始階段就開始了,並且在隨後的接觸中不斷地進行修正、補充、調整與定型。爾沙德等人(1965)在一項實驗中將具有不同表情的照片提供給被試,要求被試對照片上人物的性格進行評價。結果表明,照片上表現出積極情緒的面部表情和表現出消極情緒的面部表情相比,被試大多都評價前者為具有令人喜歡的性格特點(友好、有吸引力、聰明)。

阿希(S.E.Asch,1946)研究了印象形成中核心品質的作用。他將大學生分為兩組,每組學生分別得到一張描寫某人7種人格品質的紙條。甲組學生的紙條寫有:“聰明、靈巧、勤奮、熱情、果斷、實事求是、謹慎”。乙組學生的紙條與甲組所不同的是,用“冷淡”替代了“熱情”。然後請大學生想象該人物會有哪些其他特徵,並加以描述。結果兩組學生對該人物的描述存在顯著差異。甲組學生傾向於認為該人物樂觀開朗、慷慨大方、善交際、脾氣好、仁慈,乙組學生傾向於認為他自以為是、斤斤計較、勢利、毫無同情心、嚴酷。當在另兩組被試中把“熱情——冷淡”換為“文雅——粗魯”時,被試的描述差異很小。因此,阿希認為,“熱情”和“冷淡”是對他人人格印象中最核心的品質。至於這一品質是否同樣適用於中國被試,尚待進一步研究。

對他人個性中某些個別因素的認知,可能在較短時間內就可以做到。但對一個人個性的真正全面深入的瞭解,必須經過長期的觀察才能做到。有的夫妻或情侶,“因誤會而結合,因瞭解而分手”,就是因為在交往初期被彼此的假象所迷惑,缺乏真正深入的瞭解。同時,瞭解一個人的生活經歷與家庭情況,也有助於對其個性的認知。

(二)自我認知

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說明自我認知對個人發展非常重要,同時也並非能輕易做到。我們對自我的瞭解可能只是主觀的、局部的、不全面的。約哈里之窗(Johari Window)是一個介紹自我和相互瞭解的模型,由美國心理學家喬瑟夫·勒夫(Joseph Luft)和哈里·英格拉姆(Harry Ingram)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他們將個體內心世界分為開放區、盲目區、隱祕區、未知區四個區域(參考圖3.1)。

figure_0065_0035

圖3.1 約哈利之窗

開放區(公開),是自己知道他人也知道的信息。

盲目區(盲點),是他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信息。

隱祕區(隱私),是自己知道而他人不知道的信息,包括個人隱私和一些知識性的、經驗性的、創造性思維的結果等。

未知區(潛能),是指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的信息,包括潛意識、潛在需要等。

約哈利之窗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我們可以通過內外部的努力改變約哈利之窗四個區域的分佈。通過建立在任務、信任基礎上的交流,擴大開放區,縮小盲目區和隱祕區,揭明未知區,這就是知識組織的功能。當我們公開的、隱私的事實放大了,那麼我們的盲點和隱藏潛能相對就變小了。

個體的自我認知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實現的。

(1)通過他人對自己的態度與評價來認識自己。周圍人對自己的態度與評價猶如生活中的一面鏡子,人們從中得到自我評價的信息依據。艾里斯和雷姆斯(1982)曾經研究了他人態度對自我評價的影響。他們讓大學生參加一項十分鐘的工作會談。交談的前兩分鐘,交談者對大學生的態度為中性。兩分鐘後,通過微笑次數和聲調等非語言行為對一部分大學生表現得更熱情、更積極,對另一部分大學生表現得更冷淡、更消極。會談後讓被試評價他們自己的表現。那些受到熱情接待的大學生比受到冷落接待的大學生對自己的評價明顯要高。這說明個體的自我認知受到了他人態度的影響。日常觀察也發現,假如一個同學經常受到老師、家長和周圍其他人的表揚、讚許、喜愛、期待、尊重乃至崇拜等,他就會得出自己是有能力的、受重視的、有前途的等肯定性自我評價;反之,就會得出消極否定性自我評價。

(2)個體還通過自己的活動表現與成果來認識自己。個體的自我認知是在生活實踐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個體對自己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與成果的認識,自然也會成為個體自我認識的一條直接途徑。如果個體在學習、文體、創作、工作等項活動中勝任自如、成績突出,自然產生肯定性自我評價;如果力不從心、什麼都做不好,自然產生否定性自我評價。

(3)個體還通過與他人的比較來認識自己。一個人對他人的認識與瞭解越全面、越深刻,他對自己的瞭解也越全面、越深刻。通過與他人比較獲得參照信息,個體才能更準確地瞭解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一個同學學習成績的好壞光看自己的成績還不夠,只有與班上、年級或其他同等學力同學相比較,才能獲得一種相對的信息,更準確更全面地評價自己真實的學習情況。自我認識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與現實自我可能並不完全一致。由於自己的心理結構、自我期望等主觀因素的不同,不同人會出現高估或低估現實自我的情況,自我接納程度也會有較大差異。

案例閱讀與分析

老王的社會比較

(1)老王辛苦了一年,年終獎拿了 1 萬,左右一打聽,辦公室其他人年終獎卻只有 1 千。老王按捺不住心中狂喜,偷偷用手機打電話給老婆:親愛的,晚上別做飯了,年終獎發下來了,晚上咱們去你一直惦記著的那家西餐廳,好好慶祝一下!

(2)老王辛苦了一年,年終獎拿了 1 萬,左右一打聽,辦公室其他人年終獎也是 1 萬,心頭不免掠過一絲失望。快下班的時候,老王給老婆發了條短信:晚上別做飯了,年終獎發下來了,晚上咱們去家門口的那家川菜館吃吧。

(3)老王辛苦了一年,年終獎拿了1萬,左右一打聽,辦公室其他人年終獎都拿了1.2萬。老王心中鬱悶,一整天都感覺像壓著一塊石頭,悶悶不樂的。下班到家,見老婆正在做飯,嘟嘟囔囔地發了一通牢騷,老婆好說歹說勸了半天,老王才想開了些,哎,聊勝於無吧。把正在玩計算機的兒子叫過來,摸給他一百塊:去,到門口川菜館買兩個菜回來,晚飯咱們加兩個菜。

(4)老王辛苦了一年,年終獎拿了 1 萬,左右一打聽,辦公室其他人年終獎都拿了 5 萬。老王一聽,肺都要氣炸了,立馬衝到經理室,理論了半天,無果。老王強忍著怒氣,在辦公室憋了一整天。回到家,一聲不吭地生悶氣,瞥見兒子在玩計算機,突然大發雷霆:你個沒出息的東西,馬上要考試了,還不趕緊去看書,再讓我看到你玩計算機,老子打爛你的屁股!

點評:同樣數目的年終獎,在不同的環境下卻給人造成了截然不同的感受。因為很多人的快樂,在很多時候,並不在於自己有多好,而在於比別人好多少。很多的人痛苦,在很多時候,並不在於自己有多不幸,而在於比別人更加不幸。

(三)對人際關係的認知

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認知包括對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他人與他人、群體與群體關係的認知。這種認知有助於瞭解個體在群體中的位置。對人我關係的認知主要是通過他人對自己的態度的體察而得出的。點頭、微笑、讚許、身體的接近、彼此內心世界的袒露與交流、來往的疏密、互助情況等,都是人我關係以及他人與他人關係判斷的一些常用依據。

(四)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模式

關於個體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疊加法則

早期學者認為,個體社會認知印象形成的加工過程是對相關信息元素的綜合。例如,小張認識兩位熟人,A是聰明的(+3)、勤奮的(+3)、友好的(+2);B是聰明的(+3)、勤奮的(+3)、友好的(+2)、不修邊幅的(−1)。則小張對兩位熟人的印象分別為

A=+3+3+2=8

B=+3+3+2−1=7

2.平均法則

按照平均法則,所有相關信息被同等程度加工整合形成一個綜合的印象。例如,小張認識兩位熟人,A是聰明的(+3)、勤奮的(+3)、友好的(+2);B是聰明的(+3)、勤奮的(+3)、友好的(+2)、不修邊幅的(−1)。則小張對兩位熟人的印象分別為

A=(+3+3+2)÷3=2.67

B=(+3+3+2−1)÷4=1.75

3.加權平均法則

加權平均法則模式認為,在個體印象形成過程中,某些特徵可能比其他一些特徵更為重要。例如,有人可能更看重誠實的重要性,有人可能更看重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個體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過程遵循加權平均法則。

4.中心品質法則

如前所述,阿希等人認為,某些品質如熱情-冷淡在個體印象形成過程中具有關鍵作用,這些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品質就是決定印象形成的中心品質。

在一項實驗中,他給兩組被試列出幾乎同樣的七項品質,所不同的是把“熱情”(warmth)換成了“冷淡/冷酷”(cool),然後對兩組被試進行研究。

A組——聰明、靈巧、勤勉、熱情、堅定、現實、謹慎

B組——聰明、靈巧、勤勉、冷淡、堅定、現實、謹慎

分別要求兩組被試對錶中的人進行更多的人格描述,讓被試說明此人可能或他們希望具有什麼樣的其他品質。結果發現,僅僅一個“熱情”與“冷淡”的區別,具有“熱情”品質的人,受到了被試的衷心喜愛,人們慷慨地用各種優秀的品質描述他。而那個“冷淡”代替了“熱情”品質的人,遭到了人們的敵意和仇恨,被試把各種惡劣的品質,統統羅列在他的“冷淡”品質之下。實驗表明,在個體人格特質中,“熱情”與“冷淡”屬於核心特質,它決定了一些其他相關特質。熱情與否意味著我們是否能夠被別人喜愛和接受,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其他方面。

名人譜

figure_0067_0036

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1907-1996),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他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於特質的因素分析、測驗編制以及文化因素和團體差異對測驗分數的影響等方面。1967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阿希生於華沙,後移民美國,1932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在斯沃斯摩學院(Swarthmore College)擔任心理學教授長達 19年之久,與沃爾夫岡·苛勒等心理學家共事。20世紀50年代他進行了著名的阿希從眾實驗,表明人在社會壓力下會說出明顯錯誤的答案。他與赫爾曼·威特金合作,發現了認知風格理論的許多思想,他也啟發了有爭議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萊姆。

維基百科“Solomon Asch”詞條: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lomon_Asch

figure_0067_0037

figure_0068_0038

蘇珊·菲斯克(Susan Fiske),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菲斯克主要從事社會認知和刻板印象研究,強調合作、競爭和權力等人際關係因素對刻板印象和認知偏見、歧視的影響。

菲斯克等提出內容刻板印象理論(stereotype content model,SCM),把熱情和能力作為影響印象形成的兩個核心品質,進行了一系列不同群體的內容刻板印象研究。菲斯克及其學生 Peter Glick 提出矛盾性別偏見理論(ambivalence sexism theory),認為性別偏見可能包括敵意的性別偏見(hostile sexism,HS)和善意的性別偏見(benevolent sexism,BS)兩類,從兩性合作、競爭和權力視角來探究兩種不同類型性別偏見的社會心理機制。

普林斯頓大學網站對蘇珊·菲斯克的介紹:

http://psych.princeton.edu/~psych/psychology/r esearch/fiske/index.php

figure_0068_0039

二、社會認知的特點

1.社會認知的選擇性

生活中人們社會信息的來源和具體對象是多種多樣的。僅就文化傳媒來看,每天的報刊、雜誌、廣播、電視等都在發送著有關不同國家、團體和個人的言論、事件諸方面的各種社會信息。面對如此眾多的社會認知對象及不同信息,個體總是選擇那些自己感興趣、與自己觀點接近或者是比較重要的信息,而濾去了很多其他信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也總是願意選擇那些與自己的經驗、閱歷、興趣比較接近或者與自己關係比較密切的人作為認知對象。

例如,我們往往對有關自己家人、親友、老師、同學以及自己所在班級、學校或單位的情況比較關心。某位明星的崇拜者可能對他(她)的個人情況包括出生年月、生肖、星座、愛好、家庭情況、個人經歷等都瞭如指掌,對他(她)的近期活動情況特別關心,對他(她)的新作如痴如醉。

figure_0068_0040

社會認知的選擇性(盲人摸象)

2.社會認知的投射性

人們對於一定社會刺激的認知往往投射著主體個人的動機、態度、情感和觀念等心理內容和特點,帶有相當程度的主觀性。我們總是用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去理解周圍的人和事。這種“以己度人”與事實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相去甚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飽漢不知餓漢飢”“鄭人失斧”等民諺、典故都是這種認知的投射性或主觀性的形象反映。

3.社會認知的文飾性

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可能會為了某種緣由或目的有意無意地使個人的認知體驗不被他人覺察,從而維持個人自我心理平衡或個人與環境的平衡。社會認知文飾性的突出表現是印象整飾。印象整飾又稱印象管理,是指個體有意識地控制他人對自己印象形成的過程。當一個人想與對方保持交往時,他就會在雙方的交往中儘量選擇適當的言辭與行為,努力給對方留下良好印象。當一個人討厭對方時,他就會有意與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戈夫曼(1950)形象地借用戲劇表演對印象整飾做了透徹的描述。中國人講臉面、要面子,實際上就是一種印象整飾。

心理學家麥金尼斯(E.Mcqimies,1949)曾經做過這麼一項實驗。他用11個性質不一的詞彙(其中7個為社會禁忌詞彙)作為社會刺激物依次呈現給被試,觀察被試的皮膚電反應與口頭報告是否一致。結果發現,當出現社會禁忌的詞彙時,被試很快發生皮膚電反應,但口頭報告很慢;但當出現其他中性詞彙時,沒有發生皮膚電與口頭報告的上述不一致現象。其原因在於,凡是能激發個人產生焦慮的社會刺激,或者會帶來不愉快情緒的刺激,個體雖然在生理反應、情緒反應上非常敏感,但認知態度是不積極的。個體總是力圖把這些刺激壓抑下來,從而減少焦慮適應社會。

figure_0069_0041

土豪老闆的印象整飾

4.社會認知的完形特性

在社會認知過程中,人們自覺不自覺地會貫徹完形原則,把認知客體的各方面特徵條理化和系統化,形成完整印象。假如看到一個人似乎既是好的又是壞的,既是誠實的又是虛偽的,既是熱情的又是冷酷的,我們就會認為自己一定對他缺乏真正瞭解,就會促使自己去進一步認識對方。即使某人身上確實存在著自相矛盾的特點,人們也會極力減少和消除這種誤差與衝突,以中心特性去確定整體印象。

5.社會認知的預言作用

社會認知的預言作用又稱期待效應,是指個人對自己及他人的認知與期望,常在自己及他人以後的行為中得以實現。通俗地講,你覺得對方是什麼樣子,他可能就逐漸變成什麼樣子;你覺得自己是什麼樣子,你可能就逐漸變成什麼樣子。期待效應說明,社會知覺對他人及本人行為有著重要影響。

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1966)曾經研究了學校課堂裡的期待效應。他和助手們挑選了一所小學(包括1~6年級18個班)作為實驗對象。他們首先對全校學生進行智力測試,然後按照隨機抽樣原則抽取了20%的學生。隨後,他們將這些學生的名單交給該班的所有任課老師,並且告訴這些老師,這些同學都是經過測試證明具有培養前途的學生,希望他們注意保密。這樣,被挑選出的20%的學生就作為研究組,其餘學生成為研究的對照組。18個月後,他們又對該校學生進行了智力測驗。結果發現,實驗組較控制組學生的智力測驗分數有更為顯著的提高。實驗組全校六個年級平均智商增加了12.2分,而對照組只增加了8.4分。造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之間差異的原因在於,由於實驗者對教師的心理暗示,使得教師對實驗組學生抱有更高的期望。由於這種良好的期待,教師在教學和日常師生交往過程中,會在有意無意中對這些學生表現出更多的鼓勵、讚許等積極態度。學生從老師對自己的關心、重視和鼓勵中也增強了自信,學習更加努力。

figure_0070_0042

三、社會認知圖式

圖式(schema)是指個體頭腦中的知識結構網絡和信息加工方式。類似的概念還有“角(腳)本”(script)“框架”(frame)“原型”(prototype)“刻板印象”(stereotype)“資料結構”(data structure)等。社會知覺的基礎是被認知對象本身的屬性,但認知者的主觀因素如知識經驗、興趣、動機、情緒等也會對社會知覺的信息加工過程和結果產生重要影響。個體過去的經驗不同,對相同對象的認知也會有不同的結果,社會心理學用“圖式”概念來解釋這一現象。進行社會知覺時,圖式對新覺察到的信息會發揮引導和組合的作用。

泰勒和克勞克(Taylor & Crocker)認為認知圖式主要包括四種類型:個人圖式(person schemas)、自我圖式(self schemas)、角色圖式(role schemas)和事件圖式(event schemas)。個人圖式是對某一特定個體的認知結構,如某人對其上司的認知圖式是有能力有魄力,但私心太重,剛愎自用。自我圖示是指個體對自我的認知結構,例如,驕傲自大的人總認為自己處處高人一等,自己的想法都是對的。團體圖式是對某一特定群體的認知結構。角色圖式是個體對某一群體或角色對象的認知結構。例如,人們通常認為老師大多知識淵博、品德高尚、關愛學生、誨人不倦;人們對美國20世紀60年代嬉皮士的印象是,他們是白人大學生、穿牛仔褲、留著各式各樣的髮型等。事件圖式是個體對一系列相關事件的認知結構,包括事件的具體內容、過程及其前因後果等,如對於官員腐敗現象的認知結構等。

認知圖式的主要特點:①圖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個體總是通過各種途徑來驗證和維持其圖式的正確性;②圖式影響著個體注意和信息選擇時相應的內容和傾向偏好;③圖式影響著個體記憶,與認知圖式一致的信息記憶效果往往較好;④圖式可引起新信息的加工,在原來圖式的基礎上補充事務的相關信息,新的內容會被添加更新,形成新的認識;⑤圖式可以產生自動化推論,預測事件的發展;⑥具有可激發性,圖式一旦被激活就會對行動產生自動化作用,像程序一樣被嚴格執行下去,可以影響和控制我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