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 陳志霞
第三節 社會化的影響因素
個體社會化行為究竟是取決於本能還是取決於環境,一直是學者們爭論的焦點問題之一。儘管在這個問題上尚存在一些爭議,但在長期的爭論中學者們逐漸認同了社會化過程是在生物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兩者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的。
一、遺傳因素
遺傳是生物在自然繁衍過程中某些基因在代際之間的傳遞過程。社會化過程之所以是人類獨有的,是因為人所具有的生理結構、遺傳基因、神經系統尤其是獨特的人腦,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條件也是人能夠進行社會化的前提。如果沒有這些獨特的生理基礎,就很難培養出真正的“社會人”。
例如,美國學者克拉格夫婦(W.N.Kellogg)在20世紀30年代曾經做過一個歷時八個月的實驗,將七個月大的一隻黑猩猩和自己九個月大的兒子放在一起生活,他們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享受同樣的照顧,一樣學習穿衣、吃飯、喝水、站立、行走等。八個月後,他們的孩子已經會說20多個單詞時,黑猩猩卻只能聽懂人的命令或指示,能夠做出開門、坐下、喝水等70多個動作,不會說話。
近年來,經過學者們的努力,在實驗上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例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隻黑猩猩掌握了將近 1 000 多種手語,能夠與人類用手語進行交流,這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隻能與人類進行手語交流的猩猩。佐治亞州立大學的一隻非洲倭黑猩猩可以發出代表香蕉、葡萄、果汁、是的四種不同聲音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但是黑猩猩學到的與人類天生就具備的語言學習能力相比存在著本質的差別。很多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結論,後天的教育條件很難讓個體的發展超越遺傳基因帶來的發展的可能性。遺傳因素是人們進行社會化的前提和基礎。更為重要的是,人類發達的神經系統即人腦提供了我們超強的語言能力和無限的學習能力,讓人們能夠將這些因素作為文化一直傳遞下去,並在傳遞的同時不斷突破和創新。也就是說沒有生物上的遺傳基因,人們根本就不能完成社會化。
同時,個體的遺傳和生理特點既是個體社會化的基礎也使得個體社會化表現出不同特點。例如,個體的外貌、身高、嗓音、體格、反應速度、靈活性等,很可能為其人格特點、職業發展等提供條件或打下基調、埋下伏筆。姚明之所以能成為籃球高手與其過人的身高密不可分,周璇演藝事業的成功某種程度也得益於其靚麗的外表和清脆嘹亮的嗓音。
二、家庭
家庭作為個體社會化的起點和長期日常生活的場所,是影響社會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個體生命早期階段的社會化主要依賴於家庭,這一時期的社會化對其成長和未來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方面。
(1)兒童期是個體社會化過程中最關鍵的階段。兒童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環境之中,像一張白紙完全依靠父母和家人的教育引導。家庭是孩子產生原始的自我感覺以及形成基本的身份、動機、價值和信念的背景,同時兒童在這一時期所形成的觀點、個性、品質等也是他們今後進行社會化的基礎。
(2)兒童期的孩子一般對家庭非常依賴,父母在此時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來引導兒童的社會化進程。兒童的學習、生活均需要依賴父母的照顧,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均來自於父母的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教育或者訓練。
(3)家庭是兒童最早的社會單位,父母也是最早與他們建立社會關係的對象。兒童從一出生,就具有家庭所賦予的各種社會特徵,如階級、種族、地區、宗教等,這些特徵都是影響其今後社會化進程的重要因素。
大量研究證實了父母的教養對兒童今後社會化的影響。社會心理學家羅林斯和托馬斯(Rollins & Thomas)1979年在他們的研究報告中對1960-1974年235 篇關於親子互動作用的重要實證研究報告進行了總結。結果發現,家庭中的親子互動作用如果是以父母為主導的,則會對兒童心理髮展的各個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池麗萍、俞國良(2012)研究發現,不同學業成績兒童的親子溝通模式存在顯著差異。
鮑默琳德(D.Baumrind)1971年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的社會化進程有著深遠的影響。她將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三種,分別是專斷型、容忍型和權威型。由於這三種教養方式對子女的訓導方式和態度上存在差異,因此,對兒童早期的發展也有不同的影響。
專斷型父母的特點是限制、控制以及過分保護自己的孩子。這種父母一般不希望孩子有提問、探索、冒險等主動行為,喜歡將嚴格的標準和規則強加給孩子卻不說明理由,傾向於用懲罰來加強對孩子的管理和控制。在這種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獨立性、自尊和社會責任感都相對較低,且有較高的攻擊傾向。因為他們從小就被認為不能獨立從事活動,自己也沒有去進行嘗試,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相對較低。同時,父母的專斷也容易導致孩子更多的攻擊行為。
容忍型的家長往往對孩子放任自由不加干涉控制,不提要求也不進行懲罰。這種教養方式同樣不鼓勵孩子去提問、探索和冒險,也沒有指出孩子是否能夠勝任某件事情或者他的行為是否恰當。鮑默琳德研究發現,容忍型父母教育方式的孩子會表現出更多不成熟行為,傾向於衝動、攻擊,缺乏獨立性和責任心。
權威型父母基本上綜合了前兩種教養方式的優點。大量的研究表明權威型父母教養方式是對兒童身心發展較為積極的一種方式。具有這種教養方式的父母們經常鼓勵自己的孩子去探索、爭取成就、冒險等,他們也會運用懲罰的方式來加強執行力,但是他們的懲罰比較輕微,而且會隨著兒童對懲罰的反應來靈活處理。鮑默琳德(D.Baumrind)的研究表明,權威型父母教養方式下的孩子相對於前兩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更加獨立、有較高的自尊和自我成就感。
案例閱讀與分析
父母離異 別傷了孩子
有研究報告表明:54%離異家庭的孩子在情緒和情感方面存在問題,表現為抑鬱寡歡、心事重重,容易激怒,與同齡孩子關係緊張,甚至產生心理和行為的偏差。某報記者曾接到了一位署名“愁醜”的初三女生來信,她的父母離婚了,媽媽在沒有給她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決定再婚,在這個重新組合的家庭裡,女孩覺得自己是多餘的……
愁醜的童年和大多數的孩子相似,充滿了父母的愛和陽光。
本文原文整理自搜狐網,搜狐網顯示該文轉載自《廣州日報》,該報電子版未查到本文:
http://women.sohu.com/20090520/n264077351.sht ml
然而就在她小學四年級時,父母因為不斷的爭吵和種種原因而離婚了。離婚後,愁醜跟的是媽媽,但媽媽卻把她送回了南京老家與姥姥住在一起。直到去年,愁醜到了讀中學的年齡,媽媽才重新把她接回了廣州。然而,這一次家裡不是隻有她和媽媽了,而是多了一位陌生的“叔叔”。媽媽告訴愁醜,這位叔叔就是她的新爸爸。“面對這個陌生的男人,爸爸兩個字我怎麼也叫不出口。可媽媽總是逼我,好幾次她還因此而生氣了,說我一點也不懂事……”後來,愁醜妥協了,她學著叫爸爸,但也就僅此而已,她和新爸爸從來就沒有第二句話。“在這樣的家裡,我覺得壓抑極了。
漸漸地,愁醜覺得自己越來越不愛說話了,在學校裡也不想理別的同學,回到家,她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裡,只有沉默和絕望……
思考與討論:如何看待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如何儘量避免和減少父母離異給孩子帶來的消極影響?
父母離異與兒童社會化
三、學校
學校是個體走向社會的預備場所,是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向受教育者傳授知識技能、社會規範、價值觀念的專門機構。學校的亞文化環境、教師的期待和威信等都可能對個體的社會化產生重要影響。
學校作為重要的社會化機構,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學校教育的長期性和系統性。學校的教育不僅向學生傳播了知識和技能,還向學生們傳遞了符合社會預期的價值規範,讓學生們的行為更加符合社會預期。學校教育的影響一般通過“顯性”和“隱性”兩種課程來完成。學校對個體的社會化影響是全方位的,因為現代教育一般長達9~16年,涵蓋了兒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這些時期是個體成長的最關鍵階段。
學校的重要性還體現在教師的威信和期待對學生的影響上。教師在學生面前是否有威信對學生的社會化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對於有威信的教師,學生一般會比較信服,會更加積極地主動學習,對於教師的要求也樂於接受,期望得到教師的稱讚和表揚。此外,學生還會把有威信的教師當做自己努力的目標,因此,在學校中,有威信的教師可以通過言傳身教,將道德標準、行為規範、倫理準則具體化,讓學生從實例中受到教育和啟發,從而引導他們的社會化方向。
學校教育與個體社會化
除了教師的威信,教師的期待也會對學生的社會化產生重要的影響。教師的期待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動機、對自我的評價以及對成功的期待。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Rosenthal,1968)通過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皮革馬利翁效應(Pugmslion effect),也稱為期望效應。如果教師對學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麼一段時間後這種期望可能會逐漸轉變為現實,學生真的會如教師所期望的那樣獲得較好發展。這種“期望自動實現”的現象啟發了人們,教師、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都應該通過合適的方法對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們抱有積極的期待,讓他們知曉我們期待他的進步並按照社會規範行事。這種期待和願望有利於引導學生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四、同輩群體
隨著兒童年齡增長,同輩群體的作用日益突出。由於擁有同樣的年齡、地位、興趣、愛好、價值觀以及行為方式等,同輩群體的交往更加能夠滿足個體的心理需求和社會需求,因而也更容易獲得他們的心理認同。這種影響在青春期表現得最為明顯,青少年往往喜歡與同伴聚在一起。由於心理斷乳需要其心理依附由父母轉為同齡夥伴,同齡群體所構成的心理場成為他們一個重要的社會化因素,甚至超過了父母的影響。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青少年逐漸確定他們的社會身份,決定他們要成為哪種類型的人,以及要發展哪種關係。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對社會將他們作為“孩子”看待非常不滿和反感,不喜歡被勸說、命令、指引、告誡,傾向於自己做決定。反家長和社會權威的代表往往受到青少年的追捧和歡迎,也極其容易成為他們的代表。
項葵(1989)分析了群體對個體社會化的影響。他認為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很多群體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個體的社會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對個體社會化產生重要影響的只有少數幾個。群體對個體社會化影響的大小取決於群體與個體的相似程度,也依賴於個體的身心發展水平。其中,同輩群體之所以能夠對個體的社會化產生重要作用主要是由於同輩群體與其自身有很多共同點。同輩群體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無計劃性。同輩群體屬於非正式交往群體,主要產生於志趣相投的同齡人中,同輩群體對青少年的影響一般是在自然狀態下形成的,並不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安排,個體通常在不知不覺中受其影響。
(2)自由平等性。在同輩群體的交往中,每個個體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他們在平等的基礎上交往,自己的活動是自主安排的,而不是父母或社會強加給他們的。
(3)開放性。同輩群體成員之間的交往十分開放,可以自由討論一些大家感興趣但是又不敢向父母或社會暴露的問題,如生死觀、愛情、性等敏感問題。
(4)獨特的價值觀。同輩群體們有自己一套區別於成年人的行為規範和價值體系。這些規範和標準可能與社會所要求的規範相符合,也可能正好相悖。
同輩群體與個體社會化
同輩群體不僅能夠讓青少年感到自由、平等、尊重等,還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價值觀和行為。有研究發現,從青春期開始同輩群體成為青少年們有力的支持力量,個體也越來越害怕被同伴所拒絕,在12~13歲時對同伴的順從會達到頂峰。這一階段的青少年身心都發生了非常劇烈的變化,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迫切地想要擺脫父母和社會的控制,但是又不夠成熟,缺乏良好的自我認知能力。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在情感上渴望友誼和理解,又害怕拒絕和傷害,同輩的接納會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幫助他們找回自信。
五、工作單位
工作單位對於在職人員繼續社會化存在重要影響。它以勞動技術和工作能力為基礎展開,補充著學校教育的不足,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工作單位是成年人日常工作的重要場所,其性質和內部工作環境對職工的觀念和行為具有顯著影響。它代表國家或社會對職工進行價值教育,但職工對這種教育已有一定的選擇性。其中,員工瞭解工作要求、掌握工作技能、適應組織文化和崗位角色要求的過程,又被稱為組織社會化。信息社會由於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社會轉型和變革及組織革新,以及個人職業生涯的變換,要求個體不斷適應社會和時代進步、觀念更新、技術革新、組織變革、價值觀變遷的步伐,終生學習和與時俱進的理念應該伴隨職場人職業生涯的始終。
六、社會文化
社會文化是指某一群體在特定環境中通過長期生活形成的並被其社會成員所普遍認同的生活方式的總和。文化的涵蓋範圍極其廣泛,包括各種教育、科技、文學、藝術、價值觀、風俗習慣等,幾乎無所不包。不同社會文化的內容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例如每個地方都有婚嫁儀式,但各地的具體儀式內容可能存在較大差異,正是這些社會文化內容的獨特性,對個體社會化過程及不同群體成員共同社會行為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
美國學者布朗芬布倫那(Bronfenbrenner,1970)就美國和蘇聯兩種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發現,兩種不同社會文化下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存在很大差異,兒童的行為方式也存在較大差異。例如,美國父母在教養孩子方面本著“個人主義”價值觀,很少對孩子加以管教和照顧,讓孩子自由成長;而蘇聯父母則秉承“集體主義”價值觀,對孩子加以嚴格管教和關心,甚至連國家也加入了孩子的成長教育。在兩種不同社會文化背景教養方式的影響下,美國和蘇聯兒童的行為也存在較大差異。例如,美國兒童更多以自我為中心奉行個人主義;而蘇聯兒童則以集體主義為中心,遵守規章制度、關心集體發展。
視野拓展
進入21世紀後,隨著20世紀初出生的纏足老人漸漸離世,“三寸金蓮”在我國幾乎絕跡,給這一延續至少千年的風俗畫上了句號。而在泰國,有與之類似的“長頸族”,推薦讀者閱讀網易網轉載資料《泰國長頸族女人一輩子帶銅圈 丈夫都看不得》,分析討論社會文化和個體社會化行為的關係:
http://travel.163.com/14/1207/18/ACSNI39F00063KE8.html
張世富對雲南少數民族克木人和基諾族人一些人格特徵的研究也證實了社會文化對個體社會化的影響。這兩個民族在新中國成立前均處於原始社會時期。新中國成立後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下從原始社會過渡到了社會主義社會,但是兩個民族原有的風俗習慣、文化、生活觀念等仍然帶有原始社會的特徵,例如他們的私有觀念十分淡薄,家門不上鎖,沒有偷竊,誠實不欺,全寨子的人都相互幫助。可見,文化為人們提供了普遍的生活環境,對人們的心理結構和行為方式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Murry 和同事研究認為,民族與種族社會化影響青年的自尊,自尊又影響青年在學術上的自我表現。其研究結果證明,非裔美國青少年父母的民族與種族社會化實踐和孩子的學業自我表現之間的關係靠自尊調節(Murry et al.,2009)。
七、大眾傳媒
大眾傳媒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生活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對個體社會化產生重要影響。大眾傳媒對個體社會化的影響主要包括報刊雜誌、廣播、電視和網絡等。電視和網絡等傳媒改變了我們對現實生活的認識,從而進一步改變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
在傳統社會中,書籍是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主要方式。但是在現代社會中,電視等現代傳媒以壓倒性的優勢取代了書籍的地位。未成年人接觸大眾媒體的時間和頻率迅速增長,對我們的學校教育提出了挑戰。
盧德平、鄭丹娘(2004)的調查顯示,我國的小學生課外活動以看電視為主,多數小學生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超過100分鐘。陳力(2005)對402名三年級到六年級小學生看電視時間進行調查發現,平均看電視時間在一小時以上的學生佔總數的 86.5%,其中平均兩小時以上的佔總數的27.4%,平均三小時以上的佔到了總數的20%。
電視無論是從普及率還是從影響力上,都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電視對兒童的社會化具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電視對兒童的社會化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電視能夠讓兒童更直觀有效地瞭解社會狀況,增長社會知識,接受社會所期望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另一方面,有些電視節目目前過於重視經濟效益,發行一些低俗的垃圾作品,對兒童的成長產生了不良影響。此外,研究表明,電視節目會顯著縮短兒童與家人的交流時間,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影響學生的思考能力。
除了電視之外,網絡這一新興的媒體後來居上,對個體社會化的影響日益加劇。網絡對社會化的影響也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互聯網為青少年提供了獲得各種信息的渠道。近年來網絡學習方式逐漸成為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網絡的迅猛發展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也對傳統教育形成挑戰之勢。另一方面,網絡也給青少年的社會化帶來了消極影響。網絡上海量的信息讓青少年應接不暇,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網絡主要以瀏覽為主,降低了青少年思考的能力;網絡信息的開放性及不良信息會威脅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學生沉迷於網絡,嚴重地影響到了他們的學業等。因此,家庭和學校教育需要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網絡,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
電視與社會化
網絡與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