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 Zvi Bodie 投資學 v10
17.4 聯邦政府的政策
正如前一部分所述,政府主要有兩大類宏觀經濟調控工具:一類影響產品和服務需求,另一類影響其供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影響需求的政策成為主流。該政策主要關注政府支出、稅率水平和貨幣政策。但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越來越關注影響供給的政策。從廣義上說,供給學派關注提高經濟生產能力,而不是刺激經濟可以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的需求。在實踐中,供給學派經濟學家著眼於提高工作積極性和創新性,並致力於消除源於稅收系統的風險。但是,供給學派宏觀經濟政策也包括國家的教育政策、基礎設施(如通信和交通設施)政策和研發等。
17.4.1 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是指政府的支出和稅收行為,是“需求管理”的一部分。財政政策可以說是刺激或減緩經濟的最直接方法。政府支出下降會直接減少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同樣,稅率增加將立即轉移消費者的部分收入,導致消費迅速下降。
有諷刺意味的是,儘管財政政策對經濟產生的影響最為直接,但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通常緩慢而複雜,這是因為財政政策需要行政機構和司法部門之間的協調。稅收和支出政策起草之後,由議會投票表決,這需要大量的政治協商,並且任何一項法令的通過都必須由總統簽名後方可生效,這需要更多的協商與談判。因此,儘管財政政策的影響相對直接,但它的制定過程過於煩瑣,因此在實踐中難以用來對經濟進行微調。
而且,規定諸如醫療、社會保險等政府支出是有條件的,也就是說,這不是一項政策而是一項法令,不能隨著經濟狀況的變化而變化。這又使得財政政策的制定缺乏靈活性。
總結財政政策淨影響的一般方法是考察政府預算赤字或盈餘,即收入和支出的差額。鉅額赤字表明政府支出比以稅收形式獲得的收入大。淨影響是產品需求的增加(通過支出)大於產品需求的減少(通過稅收),因此會刺激經濟。
近年來關於適當的財政政策的爭論變得越來越火熱。專欄17-2總結了2012年的財政懸崖僵局。
華爾街實戰17-2 財政政策與財政懸崖
在2012年年底出現的所謂的財政懸崖危機來自一次意想不到的對極端財政政策的實驗。危機的種子是在2011年8月種下的,此時美國國會尚未對聯邦債務上限的擴大達成一致意見,便通過了一項臨時協議:允許將債務上限上漲,但其條件是國會需要在2012年年底通過立法在10年間減少1.2萬億美元的聯邦預算赤字,一個兩黨聯合成立的“超級委員會”將會提出一系列的增稅節支措施。如果協議內容沒有達成,2013年將會自動恢復至克林頓總統時期盛行的更高水平的稅率,以及全面削減年度開支並且將扣減的1100億美元在國內與國防項目中平攤。
這個協議如同在議會的腦袋上懸了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以迫使其在立法上妥協。如果沒有妥協,那麼所產生的緊縮的財政政策可能會帶來兩個急劇的削減開支和增加稅收,這一行為被廣泛地認定必然會導致又一次衰退。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受到影響的稅收增加和削減開支將會降低2013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從原來的1.7%到-0.5%,且將會造成失業率上升超過100%,這是國會一次有風險的財政懸崖跳躍。
最終,國會勉強頒佈另一個權宜協議以避免此次跳躍。它將削減支出推遲兩個月,讓預算談判能夠繼續下去,這樣做的代價就是提高一些稅率,包括對資本收益和收入450000美元以上的家庭收取稅費。
但財政鬥爭還遠遠沒有結束。在2012年年底同意的增加稅收對於達成原定計劃中10年減少1.2萬億美元赤字的目標是遠遠不夠的。開支削減的討論仍然是存在爭議的,而政府將在2013年年初遇到新債務限額的壓力,這場財政辯論仍將持續。
17.4.2 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是指通過控制貨幣供給影響宏觀經濟,是另一個影響需求的主要方法。貨幣政策主要通過影響利率發揮作用。貨幣供應增加降低短期利率,最終鼓勵投資和消費需求。但是從長期來看,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貨幣供給增加只會導致物價升高,不會對經濟活動產生長遠影響。因此,貨幣管理當局面臨兩難抉擇。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會降低利率,從而在短期內刺激投資和消費需求,但最終都會導致物價升高。刺激經濟與通貨膨脹的權衡是爭論貨幣政策正確性的內涵所在。
財政政策實施過程極為煩瑣但是可以對經濟產生直接影響,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較為容易但是難以對經濟產生直接影響。貨幣政策由聯邦儲備委員會決定。委員由總統任命,每14年一任,因此政策壓力較小。委員會規模較小,主席能夠對其進行有效控制,政策的制定和調整相對容易。
貨幣政策的實施也比較直接。應用最為廣泛的工具是公開市場運作,即聯邦政府通過自己的賬戶買賣債券。當政府買入證券時,只需簽發一張支票,因此會增加貨幣供給。(不像我們,政府支付證券不需要從銀行賬戶中提取資金。)相反,當政府出售證券時,就會發生支付,減少貨幣供給。公開市場運作每天都在運行,因此美聯儲能夠對貨幣政策進行微調。
貨幣政策工具還包括折現率和準備金要求率,前者是對銀行短期貸款所收取的利率,後者是銀行必須持有的現金或在美聯儲的那部分存款佔銀行總存款的比例。折現率減少意味著貨幣政策較為寬鬆。準備金要求率較低,銀行每單位存款的借貸能力增加,有效貨幣供給增加從而刺激經濟增長。
儘管折現率在聯儲的直接控制之下,但它的變化相對較少。到目前為止,聯邦基金利率對美聯儲政策起到較好的指導作用。聯邦基金利率是銀行進行短期(通常是隔夜)借貸的利率。這些貸款的發生是因為一些銀行需要借入資金滿足準備金要求率,其他銀行有額外資金。與折現率不同,聯邦基金利率是市場利率,即它是由供給和需求決定而不是由行政制定的。但是,聯邦儲蓄委員會以聯邦基金利率為目標,通過在公開市場運作增加或減少貨幣供給,推動聯邦基金利率達到目標價值。聯邦基金利率是美國短期利率標準,對美國和其他國家利率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與財政政策相比,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較為迂迴曲折。財政政策直接刺激或抑制經濟,貨幣政策通過影響利率發揮作用。貨幣供給增加降低利率,刺激投資需求。當經濟體中貨幣數量增加時,投資者會發現他們的資產投資組合中現金過剩,他們會買入債券等證券資產使組合重新平衡,從而使債券價格上升,利率下降。從長期來看,個人也會增加股票持有,最後購買不動產,這會直接刺激消費需求,但是,貨幣政策對投資和消費需求的影響比財政政策要緩慢得多。
概念檢查17-2
假設政府想刺激經濟,但不提高利率。要完成這個目標,應採取何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
17.4.3 供給方政策
財政和貨幣政策是以需求方為導向的政策工具,通過刺激產品和服務總需求影響經濟。其內涵是,經濟自身很難達到全部就業,宏觀經濟政策可以推動經濟達到這個目標。相反,供給方政策解決經濟產能問題,目標是創造一個良好環境,使工人和資本所有者具有最大動機和能力去生產和開發產品。
概念檢查17-3
2001年大幅削減稅賦之後,GDP快速增長。需求方和供給方經濟學家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有什麼不同?
供給方經濟學家也相當關注稅收政策,但是需求方政策關注稅收對消費需求的影響,供給方政策關注激勵機制和邊際稅率。他們認為降低稅率會促進投資,提高工作積極性,因此會促進經濟增長。某些學者甚至認為稅率減少會導致稅收減少,因為稅率降低會使經濟和所得稅基礎的增長幅度大於稅率減少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