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 Zvi Bodie 投資學 v10

第12章 行為金融與技術分析

有效市場假說有兩個重要含義:第一,證券價格能完全反映投資者可獲得的所有信息;第二,積極投資策略很難戰勝消極投資策略(例如持有市場指數等),因為要想獲得更佳的投資業績,投資者必須得有獨特的洞察力,然而在高度競爭的市場中,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不幸的是,我們很難確定證券的真實價值或內在價值,同樣,要想檢驗價格是否與價值相匹配也非常困難。因此,大多數市場有效性檢驗傾向於關注積極投資策略的表現。這些檢驗分為兩類:一類有關異象的文獻發現一些投資策略可以使投資者獲得超額風險調整收益(例如,投資於動量型股票和價值型股票而非熱門股),另一類檢驗通過研究專業經理能否戰勝市場來觀察實際的投資結果。

這兩類文獻都還沒有完全的定論。有關異象的文獻發現有些投資策略能提供超額報酬,但不能確定這些異象是反映了簡單風險-報酬模型沒有考慮在內的風險溢價,還是僅反映了數據挖掘下的風險溢價。此外,很顯然基金經理並不能通過這些異象獲得超額收益,其可實現性受到質疑。

行為金融作為一個新興學派,認為目前大多數關於投資策略的文獻研究都忽略了有效市場的第一層含義——正確反映證券價格。這應該是更為重要的一個含義,因為市場經濟是通過價格來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行為學派認為即使證券價格是錯誤的,投資者也很難利用這一點來獲利。因此,沒有發現明顯成功的交易策略或交易者並不能說明市場就是有效的。

傳統理論認為投資者是理性的,然而行為金融卻以投資者的非理性為前提。心理學家發現了很多非理性的信息處理過程和行為,我們將對其中一些進行分析,並揭示這些非理性行為如何導致前幾章提到的金融市場異象。

有些投資者試圖通過這種由行為導致的錯誤定價來獲利,我們還將討論這些策略具有哪些侷限性。如果這種套利行為的限制很嚴格,即使理性投資者試圖利用它,錯誤定價也不會完全消除。之後,我們將討論技術分析並且揭示行為模型如何為這些在有效市場中明顯無用的技術分析提供支持。本章結尾將簡要介紹一下這些技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