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 Zvi Bodie 投資學 v10

第11章 有效市場假說

20世紀50年代,計算機在經濟學中的一個早期運用是分析時間序列數據。研究經濟週期的學者認為,跟蹤某些經濟變量的發展可以弄清並預測經濟在繁榮與衰退期發展的特徵,因此股票市場價格變化自然成為其分析的對象。假定股票價格反映了公司的前景,經濟表現的峰谷交替將在股價中表現出來。

莫里斯·肯德爾[1]在1953年對這一命題進行了研究。他驚異地發現股價不存在任何可預測範式。股票價格的變化似乎是隨機的。無論過去股票的表現如何,股票的價格都有可能上升或者下跌。這些歷史數據並不能預測價格的變化趨勢。

乍一看,肯德爾的結論可能讓一些經濟學家感到困惑。這些結果似乎暗示著股票市場由無規律的市場心理所主導,或“動物精神”——沒有任何邏輯可循。但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經濟學家推翻了肯德爾的研究結論。

這個問題很快就明朗起來,股票價格的隨機變化暗示著市場的理性運行是有效的,而不是非理性的。本章我們將探討那些看似令人感到意外的結論背後的推理過程。我們會揭示分析師之間的競爭如何自然地導致市場有效性,並研究有效市場假說對投資政策的意義,同時我們也會探討那些支持和反對市場有效性觀點的事實證據。

[1] Maurice Kendall,“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Time Series,Part I:Prices,”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96(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