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 Zvi Bodie 投資學 v10

3.5 新的交易策略

電子交易機制與計算機技術的密切結合已經對交易策略和工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算法交易代表了對計算機程序的交易設定。高頻交易是一類特殊的算法交易,在這一交易中,計算機程序在1秒鐘的微小部分裡啟動命令,它遠遠快於任何人可以處理信息驅動交易的速度。

在證券市場上很多曾經由做市經紀人提供的市場流動性已經被這些高頻交易者所取代。但是,若高頻交易者放棄市場,即在2010年的所謂閃電崩盤,流動性同樣可以在一瞬間蒸發。暗池交易保持匿名,也影響了市場流動性。我們將在本節後面講述這些新出現的名詞。

3.5.1 算法交易

算法交易(algorithmic trading)是利用電腦程序來做出交易決定。美國所有股票交易量中一半以上被認為是由計算機啟動算法。許多這些交易在利用證券價格非常小的差異,做一些適合計算機分析的大量的快速的跨市場的價格比較。在最小報價採用單位十進制之前,這些策略不可行。

一些算法交易者試圖利用極短期趨勢(如短至幾秒)作為一家公司的新信息來分析其股價。其他使用配對交易版本,即其中一對股票(或較大的群體)之間的正常價格關係當它們返回聯盟中時似乎暫時中斷,並提供小的盈利機會。另有一些人試圖利用股票價格和股指期貨合約價格的差異。

一些算法交易涉及的活動類似於傳統的做市活動。交易者試圖通過買賣價差盈利,在價格變化之前以買價買入然後再快速以賣價賣出。雖然這模仿了做市商在股市中提供流動性給其他交易者,但這些算法交易者不是註冊做市商,因此他們沒有義務維護買入和賣出報價。如果他們在一段動盪期間放棄市場,市場流動性可能會遭到極大破壞。這似乎是在2010年5月6日閃光崩盤期間的一大問題,股市遭遇劇烈波動,一天內在道瓊斯指數恢復到600點左右之前,它平均下降了1000點。附近的人都在討論這個驚人的和令人不安的事件。

3.5.2 高頻交易

許多算法交易策略需要非常快速的交易發起和執行。高頻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是算法交易的一個子集,它依靠計算機程序做出極其快速的決策。高頻交易員競爭具有非常小的利潤的交易,但是如果這些機會數量很多,他們就可以累積到大錢。

必須指出的是,一個高頻策略蘊涵了一系列的做市,它試圖從買賣價差中獲利。另一個依賴於跨市場套利,其中跨市場很微小的價格差異讓企業在一個價格上買入證券,然後迅速以略高的價格出售它。這些策略的競爭優勢在於這些公司是最快地確定和執行這些利潤機會。成為第一個拿到買價和賣價的交易者會有巨大的溢價。高頻交易者交易執行時間現在以毫秒為單位,甚至微秒。這已導致交易公司把它們的交易中心建在電子交易所的電腦系統旁邊。當執行或潛伏期不到1毫秒時,對於一個交易指令它額外的時間就花費在從一個遙遠的位置到達紐約交易所,這讓它不可能贏得交易。

要理解協同定位已成為一個關鍵的問題,可以考慮此計算。就連光也只能在1毫秒內行駛186英里[1],所以一個在芝加哥產生的指令,以光的速度傳播,需要花費近5毫秒才能到達紐約。但是交易市場今天要求潛伏期大大小於1毫秒,所以一個芝加哥的指令不可能與一個協同定位的指令競爭。

在某些方面,協同定位是一個老現象的新版本。想想為什麼,在電話出現之前,很多券商原把它們的總部設在紐約:它們是“協同定位”與紐交所,這使它們的經紀人可以把交易更快更有效地傳達給交易所。如今,交易傳輸電子化,但交易員快速執行之間的競爭依然意味著需要在市場附近(現體現在計算機服務器)。

3.5.3 資金暗池

許多大額交易商尋求匿名。他們擔心,如果別人看到他們在執行大型的買入或出售計劃,其意圖將會被公之於眾,而價格將會向不利於他們的方向變動。超大型交易[稱為大宗交易(blocks),通常被定義為超過10000股交易]通常會被帶到“大宗交易的房子”,在那兒,經紀人將會專門匹配大宗交易的買家和賣家。一些大宗交易經紀人的工作就是當出現一個報價時,判斷誰可能會大宗買入或賣出。這些經紀人謹慎安排大額交易淡出公眾視線,避免價格向不利於他們客戶的方向移動。

今日大宗交易很大程度上已經被暗池取代,交易系統中的參與者可以掩蓋他們的身份進行大額證券的買賣。不僅是在暗池的買家和賣家從公眾中隱藏,交易也可能不進行報告,或者如果被報告,它們可以與其他交易集中在一起被報告,來模糊特定參與者的信息。

暗池在某種程度上是有些爭議的,因為它們令市場碎片化。當許多指令從統一限價指令簿中被刪除,就會有更少的指令被留下來引起證券市場需求的變動,那麼公眾價格在某種意義上可能也不再“公平”,因為它反映的就是所有潛在證券市場的需求信息。

要處理大量交易的另一種方法是將它們分割成許多小的交易,每個都可以在電子市場被執行,試圖隱藏最終要買入或賣出大量股票的事實。這種趨勢已導致平均交易規模快速下滑,現如今平均交易規模已少於300股。

3.5.4 債券交易

2006年,紐約證券交易所獲批將其債券交易系統的交易範圍擴大到包括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發行的債務。在此之前,所有債券上市之前必須進行註冊,這種要求如此嚴苛,根本無法使儘可能多的債券上市。為了使儘可能多的債券上市,紐約證券交易所將其電子債券交易平臺進行了延伸,現被稱為紐約證券交易所債券系統,它是美國所有交易所中最大的集中化債券市場。

債券交易商之間的債券交易大多發生在場外交易市場,即使是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債券也不例外。該市場是一個通過計算機報價系統把債券交易商聯繫起來的網絡,這些債券交易商包括美林(現隸屬於美國銀行)、所羅門美邦(花旗銀行的一個分部)或高盛。然而,由於這些交易商不會大量持有各種上市債券,所以它們有時無法從自己的賬戶中將債券銷售給客戶,它們甚至不會用自己的賬戶購買債券。相反,它們可能會努力尋找另一方交易者。但是在實際中,公司債券的市場通常很小,因此隨時準備交易某種債券的投資者可能非常少。債券市場通常要面對一定的流動性風險,因為持有者很難隨時變現手中的債券。

華爾街實戰3-1 2010年5月的閃電崩盤

在紐約時間2010年5月6日2:42,那天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已約300點。市場一度表現出對歐債危機的擔憂,神經已十分緊張。然後,在接下來的5分鐘,道瓊斯指數又下跌了600點。20分鐘後,它又收復了600點的大部分。除了交易活躍的市場在那一天的驚人變動,個人股交易和交易所交易基金也遭到了更大的破壞。安碩羅素1000價值型基金暫時從每股59美元下跌至每股8美分。大型諮詢公司埃森哲的股份,剛剛賣了38美元,在一兩分鐘後僅以1美分成交。在另一個極端,蘋果和惠普的股價暫時增加至超過100000美元。這些市場顯然被破壞了。

目前對於閃電崩盤的原因仍在爭論不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交易之後公佈的報告指出價值40億美元的市場指數期貨合約通過共同基金被賣出。當市場價格開始暴跌時,許多算法交易程序從市場退出,而那些留下來的就成了淨賣家,進一步壓低股權價格。由於這些越來越多的算法交易者退出,流動性在這些市場上蒸發:許多股票的買家完全消失。

最後,交易中斷了片刻。當它重新啟動時,買家決定利用壓低的股票價格,然後市場就像崩盤一樣快速恢復。鑑於一天之內的波動和明顯被扭曲的價格,在該價格上有些交易已經被執行,紐交所和納斯達克決定取消所有已經執行的但偏離參考價格60%的交易,參考價格與開盤價很接近。那些被取消交易的70%包括了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

美國證監會已批准實驗研究一項新的迴路打破機制,當大量股票在5分鐘內上升或下降超過10%就停止交易5分鐘。這樣做是為了在交易員有機會發現價格是否按基本面信息移動之前,防止交易算法快速改變價格。

閃電崩盤強調了在面對算法交易製造的大量交易額變動時市場的脆弱性。高頻交易者在變動時期撤出市場的潛在風險仍令人擔憂,許多觀察家都不相信我們未來可以避免閃電崩盤。

[1] 1英里=1609.34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