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 Harold Kerzner 項目管理 v12

12.1 網絡基礎

PMBOK ® 指南,第6版

6.3 排列活動順序

6.3.2 排列活動順序:工具與技術

甘特圖、里程碑或氣泡圖的主要問題在於不能表現事件與活動間的相互關係。編制主計劃時,必須識別出這些相互依賴關係,以便隨時提供最新的操作圖。

依賴關係可通過網絡結構表現出來。網絡分析技術可為編制規劃、規劃集成、時間研究、進度制定及資源管理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網絡計劃編制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提供直觀的圖形展示整個項目,消除可能的危機。可從這種表示中獲取以下管理信息:

• 活動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 •“如果……怎麼樣”練習。

• 項目完成時間。    • 趕工成本。

• 晚開始的影響。    • 規劃或績效的變動情況。

• 早開始的影響。    • (實施)績效評估。

• 資源與時間的權衡。

網絡是由事件與活動組成的。下面的術語對理解網絡圖會有所幫助。

• 事件:相當於里程碑,表示一個活動的開始時間或結束時間。

• 活動:工作必須完成的基本單元。

• 持續時間:完成活動需要的總時間。

• 工作量:在持續時間內完成的工作總量。例如,一項活動的持續期間可以是一個月,但工作量可能僅是兩個星期。

• 關鍵路徑:是指網絡圖上的最長路徑,並且決定了整個項目的總工期。它也是完成整個項目所需時間的最小值。

圖12-1介紹了PERT網絡圖的標準術語,其中,圓圈表示事件,箭頭表示活動。圓圈中的數字表示特定的事件或結束,箭頭上的數字表示從事件6到事件3所需的時間(小時數、天數、月數)。事件編號不需要遵循任何順序(中國當前的國家標準中認為要遵循一定的順序,箭頭的編號應該大於箭尾的編號。——譯者注)。但是,事件 6必須在事件 3完成(或開始)之前發生。在圖12-2(A)中,事件26必須在事件7、事件18和事件31之前發生;在圖12-2(B)中則相反,事件7、事件18和事件31必須在事件26之前發生。圖12-2(B)類似於邏輯圖中的“與非門”[3]

img

圖12-1 標準PERT命名系統

img

圖12-2 PERT源(發生點)與匯入

本章的引言部分已經介紹過甘特圖與里程碑圖的優缺點。然而,這些圖可按如圖12-3所示那樣用於編制PERT網絡。圖12-3(A)中的橫道圖可轉換為圖12-3(B)中的里程碑圖。通過在里程碑圖中定義位於不同橫道上的事件之間的關係,我們就能夠建立如圖12-3(C)所示的PERT圖。

img

圖12-3 從條形圖到PERT圖的轉換

PERT基本上可以說是管理規劃與控制的工具,可看作一張為某個特定方案或項目編制的路徑圖,其中識別了所有主要活動(事件)及其相應的相互關係[4] 。PERT圖常從後往前構建,因為多數項目的結束時間都是固定的,而開始點可以由承包商靈活掌握。

PMBOK ® 指南,第6版

6.3.2 排列活動順序:工具與技術

確定完成項目所需的時間是構建 PERT圖的目的之一。因此,PERT使用時間作為分析影響項目成功的直接因素,即時間、成本和績效。構建 PERT網絡需要兩項輸入:首先,事件表示一個活動的開始或結束?通常代表事件的結束。其次,如表12-1所示,定義事件的順序,將每一事件與其緊前工作聯繫起來。一旦回答瞭如下問題,大型項目可以很容易地轉換到PERT網絡:

• 本任務的緊前工作是什麼?

• 本任務的緊後工作是什麼?

• 哪些任務可以並行實施?

圖12-1 事件順序

img

續表

img

圖12-4表示了典型的PERT網絡。圖12-4中的實線代表關鍵路徑,是整個事件系統中時間最長的路徑。關鍵路徑由事件序列1-2-3-5-6-7-8-9組成。關鍵路徑是成功控制項目的關鍵,因為它表明了管理以下兩件事。

• 因為在關鍵路徑上任意兩個事件之間都沒有時差,因而任何延誤都將導致相應的項目結束日期的後延,除非這個時間延誤能在後續(關鍵路徑上)的某個事件中得到彌補。

• 因為該路徑上的事件是決定項目成功與否最關鍵的事件,所以必須十分關注這些事件來改善整個項目方案的執行情況。

img

圖12-4 簡化的PERT網絡圖

現在,我們可以使用PERT技術識別出一個事件的最早可能開始的時間,以及活動的起止點。用這種方式計算並不是太神祕的事情,但要是沒有網絡分析,可能信息就難以獲取。

既可以從事件的角度也可以從活動的角度來管理PERT圖。在WBS中的1~3層,項目經理先關心的是里程碑,因此事件尤為重要。但對於WBS中的4~6層,項目經理關心的則是活動。

PMBOK ® 指南,第6版

6.3 排列活動順序

以上我們所討論的原理不僅適用於 PERT技術,也同樣適用於關鍵路徑法。兩者的術語是相同的,而且兩項技術也常常用單代號網絡圖或雙代號網絡圖來表示。PERT與CPM的不同之處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 PERT使用3時估算法(如12.7節介紹的樂觀的、最可能的、悲觀的),可從這些估算中計算出期望時間。而CPM則使用一種表示正常時間的時間估算(CPM估算精度更高)。

• PERT從本質上說是或然論的,每個活動時間基於β分佈,期望時間基於正態分佈(見12.7節)。這使我們能在項目完成過程中估算“風險”。CPM基於單一的時間估算,從本質上說是決定論的。

• PERT與CPM都允許使用虛擬活動來表示邏輯。

• PERT常用於估算時間的風險具有高度可變性的研發項目;而CPM則常用於基於精確的時間估算,並有較強的資源依賴性的建築項目。

• PERT技術常用在諸如研發類項目上,對於這類項目,除非用已完成的項目里程碑,否則不可能確認項目的完成百分比。CPM則常用在諸如建築類項目上,在這類項目中,可以理性地精確計算項目的完成百分比,而且可根據這個完成百分比向客戶申請費用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