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 Harold Kerzner 項目管理 v12

第12章 網絡進度計劃技術

引言

PMBOK ® 指南,第6版

第6章 項目進度管理

管理總在不斷尋求新的、更好的控制技術,幫助應對激烈競爭行業所特有的、複雜繁多的數據與緊迫的最後期限。同時,也在不斷尋求更好的方法為客戶展示技術與成本數據。

PMBOK ® 指南,第6版

6.2.3.3 里程碑清單

6.3 排列活動順序

進度計劃技術能夠幫助我們達到以上目標,最常用的進度技術列舉如下:

• 甘特圖或橫道圖。

• 里程碑圖。

• 平衡線 [1]

• 網絡計劃技術。

• 計劃評審技術(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PERT)。

• 箭線圖法(Arrow Diagram Method,ADM)[也稱關鍵路徑法(Critical Path Method,CPM)][2]

• 前導圖法(Precedence Diagram Method,PDM)。

• 圖形評審技術(Graphical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GERT)。

網絡進度計劃技術有以下優點:

• 是所有規劃和預測的基礎,幫助管理人員決定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與預算內最有效地利用資源。

• 可見性,幫助管理人員控制“一次性”類型的項目。

• 通過回答以下問題幫助管理人員評估備選方案:工期延誤會對項目的完成造成多大的影響?哪些工作之間存在時差?影響項目完成時間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 為決策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客觀事實。

• 使用所謂的時間網絡分析法來決定人力、物資及資本需求,是一種衡量項目進展狀況的工具。

• 提供了報告信息的基本結構。

• 展現了項目活動間的相互關係。

• 簡化了諸如“如果……怎樣”的練習。

• 能夠識別最長路徑或關鍵路徑。

• 有助於進度風險分析。

PERT最初是在1958年和1959年為滿足“大工程時代”的需求而發展起來的。從那時起,PERT技術在各個行業得到快速推廣。同時期,杜邦公司啟動了類似的技術,即關鍵路徑法,該方法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尤其是在建築業和加工業。

20世紀60年代早期,PERT/時間的基本需求如下:

• 項目中的所有單個任務能夠以一種足夠明確的方式放入網絡計劃中,包含事件與活動,也就是遵循工作分解結構。

• 事件與活動必須遵循邏輯規則按序排列在網絡上,即能夠決定關鍵路徑與次關鍵路徑。網絡中可以包含100個甚至更多的事件,但不能少於10個。

• 每一活動的時間估算必須有3方面的依據,即最熟悉活動的人所做的最樂觀的時間、最可能的時間和最悲觀的時間。

• 計算關鍵路徑與時差。關鍵路徑是指需要最長預期時間來完成的那些事件與活動的順序構成的路徑。

PERT技術的最大優勢在於它能建立較大的網絡。網絡開發與關鍵路徑分析展現了活動間的關係與問題,這一點正是其他規劃方法的欠缺之處。因而,PERT技術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項目按進度實施。

PERT技術的第二大優勢是可以通過制訂備選方案來滿足最後期限。如果決策者是統計方面的專家,他就能夠檢查標準偏差與數據的完整度。如果只存在最小程度的不確定性,在保留網絡分析法優勢的同時,當然也可以使用單一時間法。

PERT的第三大優勢是能用來評估項目變更造成的影響。例如,PERT技術可以估算出資源從非關鍵活動預期轉移到可能是瓶頸的關鍵活動上去所產生的影響,PERT技術還可以評估實際所需時間與預測時間之差所造成的影響。

最後,PERT技術可以將大量複雜的數據展現在一張組織完好的圖表中,承包商與客戶可以共同做出決策。

當然,PERT技術也有其不足之處。PERT技術的複雜性增加了項目的實施難度。PERT技術組織的報告系統所需的數據要多於大多數其他系統。因此,PERT技術較為昂貴,一般只用於大型複雜項目中。

許多公司都已經關注PERT技術在小型項目中的使用,結果便形成了PERT/LOB程序。如果使用適當,可以完成以下工作:

• 縮減項目成本與時間。

• 協調並加快規劃的制定。

• 消除無效時間。

• 對分包商活動提供更好的調度與控制。

• 制定更好的問題解決程序。

• 縮減例行工作時間,將更多的時間用於決策制定。

儘管有這些優勢,大多數公司還是應該審視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使用PERT技術。即使有統一軟件包,結合PERT技術仍然不容易使用且耗費成本。批判性意見有:

• 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與勞動力。

• 降低了高層管理的決策能力。

• 估算時缺乏對職能所有權的考慮。

• 時間—成本估算中缺乏歷史數據。

• 無限資源的假設可能不恰當。

• 可能需要太多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