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 Harold Kerzner 項目管理 v12

思考題

2-1 你認為一個人可能既是一個優秀的系統經理,又是一個不合格的項目經理嗎?反之呢?說出你的假設。

2-2 說出下面的每個項目是開放的、閉合的還是衍生的系統?

a.高技術項目

b.新產品的研發

c.銀行的網上計算機系統

d.修建一個化學工廠

e.開發一項內部成本會計報告系統

2-3  產品的生命週期對選擇項目的組織結構有什麼影響?

2-4  在系統的發展中,依據什麼標準來決定一個階段的起始和結束或是階段重疊?

2-5  公司沒有也不用項目管理方法體系,能在項目管理上取得成功嗎?

2-6  由誰來決定這個項目管理方法體系有幾個階段?

2-7 在哪種情景下,項目在同一時間既可被認為失敗了也可以認為成功了?

2-8 沒有應用過正式的項目管理能獲得非正式的項目管理方法嗎?

案例分析

制定方法體系 [6]

背景

John Compton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他在高層會議上直率地陳述了他的想法:

我們在市場上將不再具有競爭力。幾乎所有我們希望投標的邀請建議書都要求我們在標書中確定我們會使用的項目管理方法體系。我們目前沒有項目管理方法體系。我們只是根據《PMBOK® 指南》制定了一些模板。但是,我們的競爭者們都有項目管理方法體系。

一年多來,我一直要求制定一套方法體系。但是我收到的總是各種各樣的拒絕理由。顯然,你們中有些人擔心一旦方法體系制定和使用,你們會失去某些權力。的確,你們中的某些人會失去權力,但要知道這和失去工作相比好得多。我希望6個月內能看到所有的項目開始使用方法體系,否則我就會親自處理。我從不認為我的高級精英們會害怕制定項目管理方法體系。

關鍵問題

高級經理們知道開始啟動、實施項目管理方法體系無法避免了。去年,公司專門聘請了一位專家花了3小時介紹項目管理的好處,以及實施企業項目管理方法體系能給企業帶來的價值。在那次培訓中,專家介紹如果企業能成立專門的項目管理辦公室來承擔領導角色,那麼開發和實施企業項目管理方法體系的時間是可以縮短的。同時,他還介紹負責項目管理辦公室的高級經理肯定會比其他經理的權力更大,因為他掌管著企業所有的項目管理知識產權。正因為高級經理們對此深有體會,除非他們能預先判斷他們的部門所受的影響,否則他們明顯不會支持項目管理。於是,在企業內實施項目管理也就受到了影響。

項目管理辦公室不願意向企業首席信息官報告。項目管理辦公室由少數有經驗的項目經理組成,他們都希望帶頭制定方法體系。項目管理辦公室認為啟動項目管理方法體系首先要完成五個步驟。當這五步完成了,高層管理委員會就會收到一份關於哪些已經完成的簡報。這份簡報需要每個月提交,報告方法體系制定的進展情況。項目管理辦公室認為要及時獲得高級管理層的支持和簽字是非常困難的。

第一步:確定生命週期階段的數量。有些人認為應該有12 個階段。這意味著可能要召開10~12次評審會,那麼項目經理就要花大量時間準備開會所需的文件,而不是把時間用於管理項目。最好的方法是生命週期階段少於6個。

第二步:做出決策,決定方法體系是根據剛性的政策和程序制定,還是根據常用的表格、指南、檢查單和模板制定。項目管理辦公室認為項目經理在應對客戶時需要獲得一些自由,因此非正式的方法會更好。同時,客戶還要求根據客戶的業務需要制定方法體系,而非正式的方法能提供更大的靈活性。

第三步:仔細檢查現有模板和檢查表,看看可以從中獲得什麼。公司有少量的模板和檢查表,但項目經理很少採用。根據《PMBOK® 指南》制定一套標準化的文件,項目經理就可以根據客戶和項目選擇適合的表格、指南、模板和檢查表。

第四步:制定通過使用企業項目管理方法體系獲取最佳實踐的方式。客戶要求在建議書中承諾必須在項目收尾前獲取最佳實踐和分享最佳實踐。項目管理辦公室的大部分成員認為在最終的彙報會議上使用表格或檢查表能起作用。

第五步:教育和培訓。給項目提供成員的項目經理和職能組織需要接受使用方法體系的培訓。項目管理辦公室認為一個為期一天的培訓就夠了,而這對職能組織來說是很容易的。

問題

1.從他們耗瞭如此長的時間來考慮是否需要制定一個企業項目管理方法體系的企業文化來看,你能做出什麼判斷?

2.項目管理辦公室能加速實施方法體系嗎?

3.項目管理辦公室可以接受向首席信息官或其他人員報告嗎?

4.為什麼在企業項目管理方法體系中生命週期階段要少於6個?

5.根據組成因素的靈活性設計企業項目管理方法體系好嗎?當第一次建立一個企業項目管理方法體系時,在設計過程中企業通常願意採用正式的流程還是非正式的流程?

6.企業項目管理方法體系能幫助獲取最佳實踐嗎?


[1] 改編自Robert D. Glibreath,Winning at Project Management .New York:Wiley,1986,pp.2-6.

[2] 改編自Robert D. Glibreath,Winning at Project Management .New York:Wiley,1986,pp.2-6.

[3] J.Charvat, Project Management Methodologies (Wiley, Hoboken, NJ), 2003, p.2.

[4] Charvat, Project Management, p.5.

[5] Rudolf Melik, The Rise of the Project Workforce (Hoboken,NJ: John Wiley & Sons, 2007), p.238.

[6] ©2010 by Harold Kerzner. Reproduced by permiss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