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 Harold Kerzner 項目管理 v12

2.16 企業項目管理方法體系

當產品、服務和客戶的要求可以合理確定並且不需要特別個性化的設置或大範圍的改變時,公司可以專門制定一套相對固定的辦法,一定程度上保持項目管理的一致性。這些方法體系雖然是基於剛性政策和死程序制定的,但是十分有效,特別是對大型、複雜且長期的項目。這種“死”模式通常被稱為瀑布模式,任務逐個被完成,可以簡單地用甘特圖(Gantt chart)來列示。瀑布模式開始,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確要求,從而決定產品被生產或成果被達成的預算和進度。這種管理辦法經常被用於大型的文件上龐雜的項目。由於和客戶溝通的渠道不暢,範圍改變的審批可能變得緩慢。

對某一類項目,例如軟件開發,瀑布模式會管理不力,這是因為在項目初期不能完全瞭解到項目的要求。我們對成果必要的管理辦法及問題解決沒有一個清晰的宏觀概念。我們需要某種程度的實驗,這就會產生不少的範圍變化。為了快速確認範圍變化,需要客戶溝通暢通無阻,這就需要項目所有參與人員通力合作,包括各組項目相關方。這樣,我們可以從頭再來,依照修訂的預算和進度,重新規劃在一定時間和成本下我們可以完成多少。有時候,需求可能在項目的整個生命週期一直變化著。這就需要一個更加靈活、更加敏捷的模式。這個模式會在本書8.11節中深入講解。

企業的項目管理逐漸成熟,同時意識到部分項目需要擁有更加靈敏的模式去管理,表格、指南、模板及檢查表等就會取代政策和程序。這就給項目經理在如何運用方法體系滿足客戶特定需求方面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非正式或更加靈敏的項目管理辦法變得常見了。

現在,大部分的項目管理辦法既不絕對靈活也不絕對“死板”;新辦法通常介於兩者之間,某種程度上靈活,而且非正式化。它可以適度調整,也可稱為框架。和項目一樣,框架是一個用來解決問題的概念性結構。它包括假設、概念、模板、價值和過程等,項目經理可以用它查看需要什麼來滿足客戶的需求。框架也是一個制定項目成果的骨架支撐結構。如果項目的需求沒有給項目經理造成很大的壓力,框架就能起作用。遺憾的是,在如今這個混亂無序的環境中,這種壓力不僅會一直存在,還會持續不斷地增加。項目經理需要框架方法體系在滿足客戶需求上獲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