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 Harold Kerzner 項目管理 v12
2.9 項目失敗的原因
項目失敗有1 000種原因,項目失敗可能是部分失敗也可能是完全失敗,而且大部分項目的失敗是由多個原因引起的。有些失敗原因之間還有直接或間接的因果關係。例如,商業環境分析的失敗可能會導致計劃和執行的失敗。簡單起見,項目失敗可以被分成以下幾類:
計劃/執行失敗
• 商務論證不到位。
• 在項目過程中,商務論證的要求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 遭遇技術壁壘。
• 計劃要求在技術上難以實現。
• 沒有清晰的洞察力。
• 計劃擬定的項目工期太短,要完成的任務太多。
• 估計不全面,特別是在資金上估計不足。
• 不清晰或不實際的期望。
• 假設(如果存在的話)不現實。
• 制訂計劃所用信息不完整。
• 沒有系統化的計劃程序。
• 由計劃小組實施計劃。
• 項目要求不全面或不充分。
• 資源不足。
• 分配到的人員沒經驗或沒有掌握必要的技能。
• 項目成員不專注或沒動力。
• 未全面瞭解組員要求。
• 人員不斷流動。
• 計劃極其不全面。
• 設立了不可衡量的里程碑。
• 設立的里程碑之間,時間間隔太長。
• 環境因素髮生改變,影響了項目的時間範圍。
• 錯過截止時間,而且沒有補救措施。
• 預算超支或不受控制。
• 缺乏對計劃定期的重新規劃。
• 不關注項目的人力和組織方面。
• 項目估計不是靠歷史數據或同類標準為準繩,而是單純靠猜。
• 進行項目估計的時間不充足。
• 沒人知道精確的里程碑時間或者彙報日期。
• 團隊成員的任務與要求相沖突。
• 項目人員不斷變化,對項目進度漠不關心。
• 缺乏成本控制或成本控制不連續。
• 風險估計不足(如果存在的話)。
• 合同類型錯誤。
• 缺乏項目管理觀念:團隊成員不瞭解項目管理理念,特別是重要員工。
• 技術目標凌駕商務目標之上。
• 指派重點技術人員臨時供職於項目,尤其是臨時性項目經理,不能全程跟隨項目。
• 對任務執行監督不足。
• 缺乏風險管理意識。
• 組織缺乏程序配置。
治理(項目相關方)的失敗
• 終端用戶相關方無法干涉項目。
• 沒有得到或只得到極少數項目相關方的支持;缺乏主人翁精神。
• 新管理層內部視角不同,目標不一。
• 項目相關方不斷變化。
• 組織基層沒能領會企業目標和/或企業願景。
• 各相關方要求不明晰。
• 換人後,項目相關方變得被動。
• 各相關方採用不同的組織流程配置,可能造成各流程相互間不適應。
• 項目本身和項目相關方溝通不足。
• 無法使各項目相關方達成共識。
政治上的失敗
• 新的選舉導致權力轉換。
• 所在國家財政政策、採購政策或勞動法規發生改變。
• 國有化,或違反憲法精神強制沒收項目資產及/或知識產權。
• 由突發性恐怖襲擊、搶劫、刺殺引發的內亂,民主戰爭及暴亂。
• 通貨膨脹率顯著變化,導致不利的國家匯率政策。
• 契約失效,例如被吊銷營業執照或無力還貸。
失敗也有可能是源於行業的特殊性,譬如 IT或建築。有些失敗可以被糾正,然而另一些失敗會導致項目垮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