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 Harold Kerzner 項目管理 v12
譯者序
科茲納博士的《項目管理:計劃、進度和控制的系統方法》一直被業內稱為“項目管理聖經”,是學習項目管理知識的一號讀本。
第 12版的更新,科茲納緊跟業界最新的動態和理論前沿,依據《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第6版的最新調整,根據作者諮詢團隊的實踐,深入介紹了新近的項目管理熱點:包括怎樣進行全球干係人管理、導致項目失敗的原因分析、敏捷項目管理的最新進展、項目治理失敗的原因分析、如何處理客戶批准的里程碑、怎樣正確對待當前的各種項目分級的標準等。同時,也為這些新的問題更新了相關的參考資料。
在這個版本中,作者特別關注瞭如何理解組織結構和項目管理職能的關係;怎樣去控制成本、管理風險和進行機會成本分析;如何驗證用在計劃、進度和質量分析等方面的各種方法的差異;並試圖在項目範圍擴大和複雜性增加的國際環境中,建立一種跨越時區和語言障礙,面向全世界不同技術平臺的通用的項目管理體系。
第12版對全書作了大篇幅的調整,由前版的24章,調整為21章,也刪除了與一般項目管理者無關的幾個大案例(且多為公共信息,如依星計劃),且對前一版各章中的煩瑣重複的部分進行了刪減和歸併,使本書在增加大量新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卻減少了1/3的篇幅。
作者對Program一詞的使用頻繁,也許是他認為今天的項目越來越複雜,不能用一個簡單的Project來表示。但我們認為,過於區分二者的差別,在很多地方邏輯上說不通。所以,我們在全書中,一般把Program譯作項目,而不譯作項目集。只有在特別說明各類項目級區分標準時才譯作項目集。此次翻譯也對Trade-off作了一點變通處理。在項目前期,特別是商務論證中,用機會成本分析更確切些;但在項目展開後,它表示的是時間、成本、質量(績效、客戶關係)三角或多角度間的平衡分析。
作者經常提到,在解決項目問題時,可以使用高薪員工。他暗含的是,所有高薪員工一定比低薪員工的能力強,可以加快進度並提高質量。也許作者更多的是從項目成本管理的角度來看待人力資源的。為了保持作者的本意,我們多用了“高薪員工”一詞,只有個別地方為了兼顧前後文的內容,使用了“技術能手”或“技術專家”。
關於這一版本與第 11版的更新內容,作者在前言中特別作了專門介紹。讀過以前版本的讀者,可先認真讀一下作者前言。
這個版本的重譯是在第11版中譯本的基礎上完成的,所以對參與第11版翻譯的主要貢獻者表示感謝,也對參與本書第7~10版的譯者表示感謝。他們的努力為本書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第12版的譯者分工如下:前言、第1~8章(楊昌雯、楊愛華);第9~17章(王麗珍)、第18~21章及所有附錄(楊婧)。楊愛華統校了全書。
儘管此書在1998年年底與我結緣(當時在美國做訪問學者,從一個月只有100美元的伙食費中省下65美元購買了此書),但真正引領我走上項目管理翻譯和教學道路的是我的導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邱菀華教授。從 1995年冬天開始跟她讀在職博士的22年來,她的教誨伴隨著我的成長。在此向邱老師表示衷心感謝。
本書的主要術語儘量與《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PMBOK® 指南)(第6版)(此書已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編者注)的術語統一。
這次的更新版,科茲納博士為了配合 PMP認證考試,進一步細化了每章每節每段中與《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第6版)相對應的重點內容,在章尾更新選擇題和參考題,使得本書既可作為各類學習項目管理知識體系的教材,也可作為 PMP考證備戰的理想工具書。
科茲納博士是美國人,他的項目管理經驗是美國式的。如果項目管理專業的教師使用本書授課,對書中提出的問題可以做些變通,結合中國的國情,用中國人的思維和習慣來處理。有些調查數據資料,在引用和向學生介紹時,一定要說明出版情況及背景,以免發生誤導。
成功的項目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內、花可能花的錢、整合資源、冒著風險去辦一件大家都滿意的事。翻譯工作也是如此。譯著中如有詞不達意之處,祈盼讀者多多指正。
楊愛華
yangah@buaa.edu.cn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